搜索标题
搜索作者
搜索内容
登录
|
注册
中华马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马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洛阳马家大院
已阅:2820 / 回复:0(楼主)
马家大院:古宅深深好幽雅
在河南洛阳宜阳县东赵村,至今仍保存着一座规模庞大的古民居,里面的木雕和石雕花样繁多、精美别致,让人叹为观至——
宜阳赵保,地处宛洛古道侧畔,历史上为当地的八大集镇之一。在该乡东赵村,时至今日,一条东西而展的老街仍保存着古色古香的风貌,一座座青砖灰瓦、高大轩昂的明清民居分布两侧,诉说着悠远的岁月。这当中,拥有约150年历史的马家大院规模庞大,建筑档次颇高,引得许多人大老远前来观看。
日前,我们前往东赵村踏访马家大院,进到村中向人打听它的方位,路边一群正在冬日暖阳中闲谈的老人七嘴八舌,争相介绍这座民居的情况。“马家这所宅子大得很,过去人家办事待客,光庭院里就可同时摆下45张八仙桌。”“它的历史可长了,俺们也讲不清,传说是清朝时建的,现在仍美得很……”
在一位老人的引领下,我们沿着村中的古街往东走,快到尽头,赫然看到街南矗立着长长一排砖木结构的古建筑,临街的房屋错落有致,底部全部用青石条奠基,大门宽阔高大,两侧墙体上的砖雕墀头构件多达三层,均刻着吉祥图案,华丽而又精致。站在门口往宅子里望,只见庭院深深,格外幽静、古朴。
马家大院背靠依熊耳山系中的墨山,坐南向北而建,一条清澈见底的的溪流在其东部潺潺流过,得山得水,环境非常美丽。整座大院由连排而建的4所宅子构成,这些宅子均为四进深,各自虽然层次分明、墙高房大,但相互之间又有角门串通,从而共同构成了一处布局合理、俨然一体的家族住所。
从外部看去, 马家大院有着前铺后宅的明显特征。一般的古民居,临街的房屋都是用于住人,门开在后部,但马家大院4所宅子的临街房在过去均被当成了铺面用来做生意,均有着面向大街的宽阔店门,并且至今仍插上着一块块高大、规整的木制门板。
我们走进其中一所宅子,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座高大轩昂的过厅。过厅面阔五间,前边有廊,廊柱又粗又大,底部的石础雕刻精细,颇具艺术价值。它的木装修更为别致,堪称一绝,充分体现了当初的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性格情趣。就拿它廊后的门来说,从东到西竟设了3组,每组4扇,一共由12扇隔扇门构成。这些隔扇门空透多变,一一对称,每扇门的裙板、绦环板上都雕刻着富贵吉祥图案:“狮子滚绣球”、“腊梅”、“牡丹”、“如意花瓶”……无不栩栩如生、匠心独运。
穿过让人叹为观至的大过厅,院落的中心线上又依次建着上房、绣楼和后临街房。这些房屋均为两层的砖木结构,但式样迥异,与院子两侧较为低矮的厢房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深宅大院。
马家大院规模如此之大,档次如此之高,究竟是何时所建?我们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拿着手电灯上到阁楼上四处搜寻,没有发现丝毫线索。向村中上了年纪的人打听,一位姓马的老人透露了一条信息:相传这座大院是他们一位叫马上选的祖先建的,当时他们家族非常兴盛,既有人为官,还有人做生意,以经营盐业为主,目前大院的临街房在当时均是店铺。但马上选是何时人,他也不清楚。
随后,我们找来村中人保存的《马氏家谱》,仔细翻阅,发现其中载有一篇写作于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二月的《重修家谱序》,而它的作者正是马上选。同时,家谱中还记载,马上选曾被“钦加同知”,作过一个正五品的官。另外,他有5个儿子,其中四子马元亮官至户部主事,五子马元超官至御所千总。
由此来看,马家当时在东赵村显然是一个官宦世第,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均相当显赫。东赵村目前现存的马家大院,极可能就是由马上选领其子孙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筑造而成,距今约有150年的历史。
据东赵村78岁的范继文老先生讲,马家大院的主人在旧社会虽然地位显赫、非常富足,但为人很好,十分仁义。他的老家在焦作孟州,光绪三年,河南发生大旱,他的爷爷当时只有14岁,逃荒来到洛阳街头,几乎就要饿死时,被前往洛阳购货的马家人发现。马家人给他爷爷饭吃,还把他爷爷带到东赵村当起了一个小伙计,并随后帮助他爷爷在这里娶了妻子,安家落户。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员张剑石领导的伊洛抗日工委的一个办事处,就设在马家大院内。正是由于这诸多原因,人们长期以来都非常注意对马家大院的保护,它虽然历经沧桑,但至今仍保存得比较完整。
作者:221.15.69.* (2009/1/6 21:16:33)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
4
人 会员
0
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全部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
中华马氏论坛
执行时间:1,906.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马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
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