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发源地——禹州方山

    中华方氏网 2009年3月2日 万家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用这句古语形容河南省禹州市境内的方山,寓意倒是非常贴切适合。位于禹州市方山镇方山村南侧的这座方山尽管其海拔高度仅有403米,无法和“五岳”大山试比高,但它却和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的政治活动有着一定的联系,是黄帝故都“有熊”区域内的一处重要传说遗迹,是炎黄子孙大家庭中方姓一族的发源地。

据有关史书记载,炎帝8代帝即10世孙帝榆罔之子曰雷,因相黄帝伐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其后又派生为同氏两姓,一支单姓方,一支单姓雷。因此海内外的华裔方姓自古至今就认为他们方氏是源于方山的。那么方姓因以为氏的方山为什么会在今日的禹州市境内,这需要从黄帝的故都“有熊”和黄帝加封有功之臣的封地名称以及诸多相关的遗迹传说进行论述。轩辕黄帝是都于有熊的,有熊的地望史籍仅记载是在“新郑西”。新郑、禹州和密县历史上就是“品”字形近邻,通过近年来各方面的考察论证,现今禹州市北部、新郑市西部、新密市(密县)的东南部这一带,确系上古“有熊”的中心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时至今日仍留存着众多的和黄帝的重大活动有关的地名和山河名称,诸如:《庄子·徐无鬼篇》所说的“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的具茨山,就位于禹州境内北部,今日人们仍叫它为具茨山,山之阳不仅有条河叫具茨河,而且历史上还曾建有一个具茨寺;《庄子·在宥篇》曾说黄帝十九年见广成子于崆峒山。现在禹州境内不仅有崆峒山,而且有广成子庙、嫘祖庙以及轩辕黄帝“散驾”处的散驾村;更为有趣的是,为了缅怀黄帝“登具茨见大隗”这项活动,禹州境内北部一带(包括现今无梁、古城两镇辖区的大部地方),据确凿资料考证至少从唐至宋一直是使用“大隗乡”作为该地带的地方建制名称。新密市(密县)的东南部现今还有一个村叫大隗镇。其它诸如什么黄帝得道处,黄帝藏兵洞,黄帝御花园……等传说遗迹比比皆是。特别是传说黄帝在擒杀蚩尤之后天下大治,曾对有功人员进行以地封功活动,这些封地的名称,至今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而且全都位于禹(州)、密(新密)、新(郑)三市境内,仅位于禹州市境内的就在“以功封方雷氏於方山”的方山;以功封大鸿氏的大鸿山,雍父作臼有功而封于雍氏的雍氏古城(该雍氏古城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另外在新密市的东南部有一处以黄帝大臣力牧命名的力牧台,至今一字未改。在禹州、新郑两市的交界处还有人曾以《风后兵法》传世,而且位列三公的风后氏的封地叫“风后岭”,至今香火不绝。更为有意思的是,具茨山南麓的禹州市境内不仅有祀风后氏的“风王庙”、凤王寨,而且禹州城关以内为纪念风后氏,直至1958年还存在着一幢古老建筑物(面对风后岭),名字叫迎风阁,后来阁虽然被拆掉了,原来阁四面的街道目前仍叫迎风街。

上述这一切有关黄帝政治活动的诸多传说和遗迹大多遗存在禹州境内,它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所本的。这些名实结合的传说,提示了一个问题,就是说禹州确实是黄帝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也就是“有熊”的中心区域地带,禹州市方山镇的方山就是黄帝因封功臣而“封方雷氏于方山”的方山,是海内外方氏的发源地。





(作者:教之中,系禹州市九届政协委员、政协文史委委员、禹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考古专家,现已退休。)


分享按钮>>方氏祖根序        
>>方氏家传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