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近现代名人(五)  

    中华方氏网 2009年3月2日 万家姓


方振武(1885—1941)字叔平,安徽寿县人。安庆武备学堂毕业。曾在安徽新军中任队长。武昌起义爆发后投入革命军,参加了进攻南京的战役。后加入中国革命党。1918年任广东护法军政府海军陆战队大队长。1924年在奉系军阀张宗昌部任直鲁联军别动队支队司令、补充旅旅长、二十四师师长。1925年12月率部加入冯玉祥的国民军,后任国民军联军援陕副总指挥,第三方面军总司令。1928年改隶蒋介石指挥,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第6路军总指挥兼安徽省政府主席等职。1929年因反蒋被押,1931年获释后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九·一八”事变后,方振武将军奋起抗日,立志“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1933年2月,在晋南组织了抗日救国军,自任总指挥,向全国通电,北上抗日。5月26日,方振武将军与冯玉祥、吉鸿昌共同在张家口联名发出通电,宣告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正式成立,方振武任副总司令。6月20日,同盟军任命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方振武为北路前敌总司令,率军北进,至7月12日收复多伦,将日伪完全赶出察哈尔。蒋介石担心同盟军的兴起和发展危及个人统治权力,因此不仅未予以支援,反而极力设法扑灭。蒋对方振武将军许以西北边防督办名义,继以拉拢诱惑,均被拒绝。方振武和吉鸿昌两将军,在同盟军遭到蒋介石瓦解、攻击之下,继续进行抗日救亡活动,直至10月,终于在蒋、日联合夹逼下失败,方振武将军被迫流亡海外。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抗战和所进行的抗日救亡宣传,对于推动全国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9年方振武将军闲居桂林,后在蒋介石的胁迫下出走香港,日军占领香港后又化装潜回广东,1941年12月在中山县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附方振武《吟武当山》:万丈雄峰势欲奔,山高五岳接天门。秦皇汉武封禅日,不受虚荣亦自尊。) 

方东美(1899—1977)字珣,桐城人。著名教授,哲学家。出生于书香世家。童年即酷嗜庄子书,引憾于桐城文章长于叙事言事,短于谈玄说理。民国5年(公元1916年)考入金陵大学攻读哲学,在校参加李大钊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主编该会机关刊物《少年世界》,发起成立“中国哲学社”,并任社长。民国10年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写出《柏格森人生哲学述评》硕士论文,获好评。后转入俄亥俄州大学师事莱森,研究黑格尔哲学,完成博士论文《英美新实在论之比较研究》。民国13年学成归国,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东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中央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中央大学到重庆,任该校哲学研究所导师,教学之余从事佛学研究,写出《华严宗哲学》、《哲学三慧》等著作。民国33年,被推为中国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抗日战争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返回南京。民国37年去台湾,受聘为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教授,继续致力于哲学教学和研究。1961年应邀访问美国,先后任南达柯州立大学、密苏里大学、密执安大学访问教授。1964年参加东西方哲学家会议,其论文《中国形而上学中之世界与个人》受到极高评价。1973年6月退休。1977年逝世,根据他生前遗嘱,将其骨灰沉入台湾靠大陆一侧的海湾中。方东美从事哲学研究与哲学教学50余年,熔铸东西,古今文化于一炉,在海外有“一代大哲”之称。在台湾大学哲学系,他主要讲授《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魏晋三玄及隋唐大乘佛学》、《科学哲学与宗教》、《中国大乘佛学》。他认为中国哲学思想传统有四大主潮: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宋明理学。四者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三大通性:其一,旁通统贯或叫做“一以贯之”;其二,不拘于知识而重由知识成智慧;其三,人格的超升。他把佛洛依德以前重在揭示人的理性行为的心理学称为“浅层心理学”;把佛洛依德重在揭示人的非理性行为的心理学称为“深层心理学”;而把他自己不断提高生命价值的学说称为“高度心理学”。1987年,方东美逝世10周年之际,台北市召开“国际方东美哲学研讨会”。中国将研究方东美哲学思想列为国家“七·五”计划中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项目,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亦相继成立了研究方东美哲学思想的学术机构。其主要著作有《科学哲学与人生》、《华严宗哲学》、《哲学三慧》、《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生生之德》、《新儒家哲学18讲》、《中国哲学之通性与特点》、《原始儒家思想之因袭及创作》、《方东美先生演讲集》、《坚白精舍诗集》等。


分享按钮>> 方氏近现代名人(四)     
>> 方氏近现代名人(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