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方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方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福建方氏文化交流 已阅:2505 / 回复:0(楼主)

(二)福建方氏

闽乡有方,首尊伯虞公,次“六桂方氏”之父廷范公,三为世琮公,四为处朴公,在闽方姓多是此四大系。

(一)伯虞公字子重,河南光州固始人,为汉江南方氏始祖纮公后裔。唐朝高宗年间,闽南蛮獠啸乱,縂章二年(669)朝廷命陈政及陈元光将军父子,率中州三千六百将士(中副将123员,包括六十四姓,一说五十八姓)入闽平乱。乱定,于垂拱二年(686)诏敕在漳建州治以牧民。初郡址在云霄境内,至玄宗开元三年(716)移漳浦,后再移龙溪即今之漳州城,三千多名将士随郡址迁移,多数在漳定居开祖。时伯虞公为陈将军部将(府兵队正),移漳后,驻守文山而就文山(今龙海崇福)肇基历传。子孙播居今龙海市的崇福、碧浦、霞浒、登地、华瑶、石码,云霄县的阳霞以及漳浦、诏安、平和、华安、东山等县和海外各地。伯虞公是方氏入闽初祖,也是漳属方氏始祖。

(二)廷范公为储公次子,观之公后裔,莆方始祖方琡四代孙。方琡唐宣宗甲戍科进士,为南唐都督长史,从歙移回河南固始临泉。琡子殷符,于唐僖宗中和四年(884)为威王府咨议,兼御史中丞,晋银青光禄大夫,生七子,其三子即廷范公。廷范公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进士,曾任河南固始县尉,继历宰闽之长乐、古田、长溪,赠金紫光禄大夫,父老称之为长官。当时,中原割据,卜居于莆田刺桐巷,名为方巷。廷范公为莆方聚族始祖。廷生七子,中六子都登进士第,封官受禄,世称“六桂联芳”。据方大琮于宋嘉定元年(1208)谱志:“时方五季分裂,豪杰各事于其国,迨宋隆兴,向之仕其国者相与归仕于天子。于是长官子孙彬彬辈出,与中州名士相抗衡,而族始大,故合天下诸方不如莆之盛,合莆诸方不如长官之盛”。可见当时方氏入闽各支,首推长官此支为最盛。而后长官子孙,除莆外,多数下广东,也有分支江西、湖南等地,还有回迁河南固始祖籍地。

(三)世琮公为唐昭宗名臣,世居南京流水卫,乾宁三年(896)偕闽王王审知,军领先锋,佐辟闽郡,籍落闽邦。公初定于漳地历传。明末,大部分子孙离漳之澄邑,迁福州北门外厦坊村,为此地方氏一世祖。其十三世孙方耀在民国三十四年谱志:“当时厦坊方已历传十五世,八代同堂,千丁相见”。现在澄邑(今龙海石码镇登第)有八十多户,祖庙“明荐堂”,尊其祖日纳斋公。纳斋公讳正,字元珍,以儒行显于漳,定居龙溪之蓝江(即登第),公于宋嘉定十三年(1220)登进士,官拜征仕郎,后作监丞,继任顺昌通判。明未进士方文耀即其裔孙。现居住在福州新店厦坊村,闽侯县方庄、廷坪的方姓人家,龙海市石码镇登地村方氏及台湾省的台中、及台南之朴子、关庙、东势等方氏亦多属世琮公之裔。

(四)相传后晋高祖天福年间(936—941),莆田竹啸庄翁姓第45代孙有名叫翁乾度者,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皆登进士第,官闽王国,称“翁氏六桂联芳”。时值五代之末,宋王朝之初,中原北方有胡夷侵扰,南方则残唐五代十国,各雄霸一方,未曾臣服。当闽王国先后被吴越及南唐瓜分,最后被宋王朝吞并,在改朝换代之际,翁氏六子虽齐荣号称望族,怎奈时局扰攘,兵连祸结,难避抄家灭族之殃。在翁家被敌围困之时,三子处易奋勇抗敌当场战殁(保留原姓翁),其余五兄弟皆改姓服,突围逃生。长子处厚改姓洪、次子处恭改姓江、四子处朴改姓方、五子处廉改姓龚、六子处休改姓江,后故居莆田竹啸庄祠堂称为“六桂堂”。翁氏六桂,自宋迄今,约历千年,其子孙蕃衍瓜瓞绵廷,最初多在闽粤两省,其后历经元、清两朝异族统治,闽粤有志之士多迁海外,蕃衍生息,落地生根。侨居异乡六姓子孙,为追维祖泽笃志孝友,便相继联络起来,分别设堂为会,名曰“六桂宗亲会”。现已成为世界性宗亲组织,自1990年首先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第一届世界六桂恳亲会,其后每二年聚会一次,先后在台湾(高雄)、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曼谷)、美国(洛杉机)、中国(泉州)召开了七届世界六桂恳亲大会。六桂堂所分之姓,只是原六姓中的一小支派,在久远历史的同流同化过程中,这一小支派渐渐融入了六姓大族群中,真所谓亲其亲是亦宗也。


作者:方港水 (2008/2/9 19:46:02)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5)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方氏论坛  执行时间:1,164.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方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