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县良村镇唐村半坎非物质文化
- 中华任氏网 2012年5月8日 任毅
贵州习水县唐村半坎半坎非物质文化材料之一
遵义 任毅 作 兰州 任生虎 改动
任公曜祖生于1580年吉月吉日,祖妣袁、谢氏封淑人。按惯例明、清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遵义府志》云:曜封“武翼将军”,实际是洪承畴搞的明堂,“武翼将军”虽非朝制,但也不是笔误。特别是郑珍、莫友芝等著名举人把关,梁启超先生称之《遵义府志》为全国地方名志。封“武翼将军”只是当时崇祯皇帝特敕的一句话,当时政治没有延续性,历史上这种乱象很多。
第一节、习水县良村镇唐村历史真相
《遵义府志》里的“曜生直、明、季”,在历史世乱岁月里,迁徙过程不得而之,至于敕进士出身,朝仪大夫日讲起居翰林侍读提督学正四川南汇吴省钦的“歙州三徙”,考:即安徽歙县,湖北麻城,四川重庆车歇铺(今为双碑镇)。
关于任公曜祖,“越数年后,向所遣孝廉令仁怀,下车即访曜于唐村(吼滩里所在地),为建辕门二,刻图记一,属以治中一切词诉,见图记注销。固辞不许,箧而藏之,终未尝发也”的故事,曜祖根本没有战死的可能,平坝县任氏二世祖是衣冠冢,并且不能举证说明,根据平坝县实地走访,结合半坎家谱、口碑和《遵义府志》考证,平坝县任氏二世祖之“武毅将军”,实另其人。
《遵义府志》和敕进士出身,朝仪大夫日讲起居翰林侍读提督学正四川南汇吴省钦的《任姓续德诗》对任震远云:“仲连拒秦,巨游抗述;遘时孔憨,守己斯吉(“诏令袭父职,不就”, 清代皇家评语)。父擅将才,子贯儒术(评价很高);伪朝盗兵,却聘绝笔(不参与永历小朝廷的意志)。《遵义府志》里的“曜生直、明、季”, 直,即任震远也。“诏令袭父职,不就”,诗曰:
岭葱沟禄育高贤,胜似桃园隐居妍。
笔墨千秋文献载,绿野仙踪觅云天。
持盈保泰接力处,互助团结着飞鞭。
科教商贸奔百业,继往开来乐安源!
明,震达也,陕西长茅隘游击,习水县同民、赤水市元厚、遵义县乐山任氏是嫡宗,诗曰:
风急天昏起干戈,随父陕西奏军功。
仁慈远扬家书志,时事难易关山容。
演绎七甲今明志,归宗一谱宗亲荣。
滋水上下裔孙播,尊祖报德献赤衷!
鼻、远、太、烈、天、高、曾、祖、考随岁月流逝而不详,前人不经心,后人不经意,就不知道来龙去脉。有心人不在才高,贵在参与,还原和缅怀历史真面目。
二十一世纪刚过七年,为考平坝宗亲事宜,吼滩新寨头任松柏字德成,丁亥岁清明时节和任建吉一道去平坝县,六十花甲又多十三春秋,鼎力相助,精神难得。任建吉一生坎坷,不争名图利,一个人靠企业微薄薪水养家糊口并不宽裕,去平坝、为半坎非物质文化遗产奔走、收集资料,打印资料花费近五千元,为大行祖坟茔修复捐一千元无怨无悔;任建吉父子毕其前后数十年研究唐村半坎文化,已经得到政府认可和宗亲们的大力支持感到十分欣慰。
据传,震远祖在半坎隐居时候,遇一个云游四方的江西阴阳术士,名叫童帮富,身患疥疮甚臭,震远祖一家老少没有人嫌弃,一住三年花销没要一分钱,还把他的病治好。有一天童帮富突然要走,震远祖亲自送到山后的弥尖坎,这个江西阴阳术士才开口说:“老大人对我无微不至,我只好将一穴地送你,不知老大人乐意乎,只是我的随身法器在重庆城隍庙庙脊上。”
震远祖闻听大喜,急忙请他回家,一面派人去重庆取了罗盘、小铜锣等物件。穴址确定,择吉日良辰取父曜骸骨安葬。
在安葬过程中,吩咐道:“交时间我在对面鸣锣,锣停就不再开井。”当童帮富锣停,举在手上的锄头收不回来,多挖了一锄,就这样跑了一只“武”金鱼,半坎只出文官不出武官,就是多挖了一锄的关系。课书云:“……断定少房先发福……”,后来这些均一一应验。归根结底,半坎文化多年享誉黔、渝,传说与家乘,家乘与《重庆府志》、《仁怀志稿》、《遵义府志》、《贵州通志·选举》相一致。
忆习水良村镇半坎上庄园
任思正(1761)举人,先任什邡知县,暨为州官,因为官清明,升为平大小金川军需官之一,深得上司赏识,约一七七五年许,乾隆四十年乙未岁思正托兄思中仿什邡县城在
半坎建四十八屋脊庄园,名曰上庄园。该庄园约于一七八0年完工,占地面积20500平方米,建有官厅、私塾馆、文昌
此图摘自《中国历史大辞典》
角、朝门、轿厅、茶厅、客厅等一楼一底木质结构住宅,海拔约820米许,一时轰动吼滩里内外(今习水县良村镇和仁怀市高大坪等部分)。
良村镇半坎庄园建好后,思正没看到庄园面貌,就给族人造成内外不和的被动局面。
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壬戌岁)六月二十四日,以任丙岐为首的族人与石达开一部相抵抗,多人承受伤亡,六月二十七日石达开余部焚上庄园,烧七天七夜,存世82年,现遗存石坝三间,迄今230年,当年情景不亚于江苏吴江市任兰生的江南名园 ·退思园,上庄园主要以山取胜,为习水县半坎非物质文化遗迹之一,与习水县山岔河袁锦道实业文化互为依托,人文与丹霞地貌交相辉映。习水县文物管理所原馆长熊洪潘先生要求不要在原址建房建筑,予以保留原貌。
远看天台挂壁流,凤龙劈破溪水秋。
千山碧緑分相合,万脉凝聚上庄处。
坳峦似添吉祥雾,尖峰秀丽展宏图。
天国焚园遗迹在,永作风云史话留。
又;踏沙行
游上庄园,四八为一;坡凤稲浪连阡陌。先贤往事标史册,而今迈步从头越。 身临遐思,时空变迁。山隔晶帘莫等闲;声宣蝉翼悌泪憾,仰观环宇心方颜。
良村镇半坎上庄园落成后,尚有余银,于是族人自己制造火药,
凿通了半坎大小堰,使半坎数百年来旱无愁,涝无忧,世世代代享受着思正前辈的恩赐。
玉带两条大小堰,乾隆伊始缠半坎。前人功德谁人晓,
旱涝无忧丰年揽。耕读追随流芳远,楚凤麻城重庆龛。
百年等闲旧时髦,独领风骚聚进兼。
第三节 半坎私塾馆(祠堂)
明末清初的习水文化,良村镇半坎任氏在黔北有着举足轻重的光辉一页。半坎任姓始祖任曜,《遵义府志》三代有传,《遵义地区人物志》誉为黔北古代军政名人。明末任曜父子在陕西立下军功后于半坎隐居,其半坎私塾馆是在隐居期间开办起来的。在最兴旺时期有人赞云:“半坎私塾三楚闻,辞家求学千里行。珍公袁氏先贤论,学海涛声韶光兴!”
相传“珍公袁氏先贤论”,指的是珍公英年早逝,正如《习水县志·教育志》载:半坎袁氏,山岔河乡狮子人,于康熙
五十六(1717)年在良村镇半坎办私塾一间,自任塾师,后任思斋继之,迄今294年。《遵义府志》对袁氏赞曰:“母也
矢志,而未逮旌;拘限年格,晦苦节贞。穗帷萧萧,练常惸惸;门无近亲,室有弱婴。畴任恤废,而虚侮行;之死谊亮,未亡礼明。晓促课业,宵閟哭声;推袁此事,玉光永清。”
“半坎私塾三楚闻”,不仅培养了任思正字等进士,州官
一名,府官一名,县官17人,秀才38名。以上统计,实际是习水县文化馆第一任馆长赵选钦考察的结果,当然还没有包括少数国子监成为翰林或者南书房打杂的那一部分。据传远在湖南等地都有学子前来就学,就近的习水县土城袁履和、袁履谦早年曾在半坎私塾馆任树棠(文林郎,恩进士)门下受业。
半坎私塾馆遗迹 ——遵义任正光 摄
袁履和字乡泉,贫而好学,道光二十七(1847)年土城里岁贡,专以教书为业,为土城里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壬戌岁),石达开一部七月初二从东皇到土城,劝袁履和入义军,袁履和与任世伦大义责之,义军不服其骂,为义军所杀(习水县土城镇退休干部袁伦口述)。
半坎私塾馆从隐居期间开办起来,历经上庄园到新田的变迁,可谓“学海涛声韶光兴”。任思正之侄任铭鉮先是中武举,被伯、侄奚落后留京十八载,在嘉庆庚午科(1810)中举,文林郎,福建光泽知县,在半坎三台山建有官厅三间。任铭鉮次子乏嗣,由于上庄园被石达开一部焚毁,旋当私塾馆使用迄今近200年。光绪三十(1905)年停止一切乡试、会试,半坎任直三依然是很出名的教师,袁朝中、赵兴中、任金荣等地县干部都是他的学生。
民国初年,祠堂兴起盛行,半坎族人任道培、任碧光、任丙彝、任锡庆遂将私塾馆择改至新田,始有“祠堂”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半坎私塾馆供村级小学使用数十年,现业也弃废。
半坎私塾馆海拔约720多米,七柱三间一楼一底木质结构瓦房,占地面积约1180平方米,高九米,宽八米,长十八米。造型显然雕龙画凤(村级小学使用时遭到严重破坏),现其穿、挑可见,而然梁粗柱大,悠久的教育历史和典型的西南民居,明晰的民俗特色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半坎私塾馆见证了半坎人民辛勤劳作、求知、发奋向上不可多得的乡土教材,同时也是习水县教育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实施条例》相关法律规定,2006年自发成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正向习水县人民政府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习水县文物管理所高度肯定,相关程序正在进行中。
相关半坎私塾馆对联:
1.簪缨累世忠孝传家世泽长
争号龙门君庭万里荣华章
2.承儒学正宗 开仁邑先河 时称华夏半鉢
撷娄山灵秀 攒鳛部精英 地同川黔驰名
4.四川伴黔北 怀阳坎坡多 私塾居半坎 不是第一争当第一
三光世人识 吼滩事迷少 神州明师策 和谐崛起创新崛起
5.丹霞赤水河 红色胜迹贯海内
进士州府第 儒宦风骚西南中
6.半似风风雨雨 环沟抱山山抱沟
坎徐莺莺燕燕 因人传地地传人
7.耕读无限度 尔有求汝有求 踏实是好
能作份内事 朝可行夕可行 认真不难
8.求知是良途 创业事用苦心 费思量 苦境终成乐境
懈怠非善策 细节处标凡明 深究理 凡人就是能人
第四节 半坎任氏家庙
家庙属于氏族历史文化范畴,是今天需要了解和弘扬历史文化内容。作为半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从文物的角度保护它,对于了解曾经有个的历史,目睹不同的社会国情时空,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依然是有益的。说起半坎任氏家庙,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任曜于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二月,在陕西延绥一带与王嘉胤大小数十战,升任武翼将军《遵义府志. 列传一(1055页)》。因为半坎任姓“氏任之先,曰系凤姓。歙州三徙,黔陬载竟。缅投笔踪,隶秉麾柄。铜马嘶长,苍鹅飞迸。百战身存,一区贼靖。有士在累,有女在侦;各以礼蓄,岂非德盛?归欤俺关,时际革命。”
明崇祯三年(1630)以来,明军缺饷大哗,王嘉胤、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先后起义。崇祯六年(1634)。孔有德、高迎祥、尚可喜、先后降后金(清)。吴三桂、洪承畴等高级将领也先后降清,为后世所耻。
永历是明末桂王朱由榔的年号,公元1647—1661年桂王称帝,1647年已是甲申之变第四年。当诏书至仁怀厅吼滩里半坎,诏曰:“吾大明皇恩浩荡,敕任震远官袭父职,即日勤王。”在这世乱岁月,“峰烟正报景山泪,末王着慌良将筹;高官难就明月夜,遐思退隐最为周。”于是任震远推病未任,这就是《遵义府志.列传二》(1095页), “诏令袭父职,不就,时称节士”的时代背景。
吴省钦的《任姓续德诗》对任震远云:“仲连拒秦,巨游抗述;遘时孔憨,守己斯吉。父擅将才,子贯儒术;伪朝盗兵,却聘绝笔。匪悼为牺,匪饲争鹬;我节如山,人心似日。高义嶙峋,清流冽凛。司户佑丞,厥身先失。”由此忠义皆备,又有思、铭、之、树数代进士、岁进士、恩进士、文林郎等百多人历清朝二百有年仕宦,开创习水半坎文化先河,于是清皇特赐高声寺为任氏家庙,迄今已达四百年。
半坎任氏家庙 香案 ——遵义任正光 摄
根据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必须是有官爵忠孝具备方才
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礼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详见《文献通考一二三群庙五、六》。在清代汉人遭到歧视的岁月,半坎山沟里的先贤能够有“士”这样的待遇,真的不容易,所以族人没有过多向外张扬是有远见的。于是清皇特赐高声寺为任氏家庙,迄今已达四百年。
半坎任氏家庙原名高声寺,屋宇三合头,一楼一底木质结构瓦房。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高八米,长十余米,海拔近750米,早晚参禅,鈡声响传磨槽塆、凤龙塆、半坎当地听其回声,清澈攸扬。由于早年曾经作为生产队保管室,又因生产队不存在而拆去耳房。现存黑神像、皮鼓、菩萨等文物,任曜以及下三代和各房神位现已经分散供奉,今皮鼓为镇庙之宝,2010年习水县文物管理所普查备案。
近百年来半坎任氏家庙的香师,准时早晚参禅,香师若为女性,皆以男性长幼称谓,否则犯忌。
现据任洪钦等人回忆,记得的香师乃兴培(字碧光)之儿媳妇袁氏,后为马氏继之,再则尹培之女,现在为任栋良料理。鉴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在黔北较为少见,也有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居住地人民有义务尽一份维护、保护之责任,是其共同心愿。
半坎任氏家庙相关对联诗词:
⒈课参万象禅心举 钟响三声时刻长
⒉恣德流芳亿代传有替 古刹庄严千秋世不迁
家庙寄情
沟谷纵横为谁开?家刹秋风寄远怀。
云烟眼底往事过,风调雨顺如意抬。
促襟宥见乡土爱,沧桑还嘘岁月猜!
盛世升平圆好梦,护佑平安温馨来。
家庙祈祷
赤河鳛地尽春晖,一沟山郭坐翠微。
村老名去且泛泛,志存高远宜翔飞。
青史翻新功名薄,我自传经百业为。
励精思维求实始,环球定向夺花魁。
第五节 深切缅怀任汧先生
故叔烈祖任汧先生,字济午,其父铭苏,孔氏所生,排行为长。其妻袁氏,子树声、树萱,故里无传人,或许迁徙仁怀市或者别的地方。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科岁进士,曾任《遵义府志》协采。
任汧先生系仁怀厅吼滩里(今良村镇半坎大石头)人,能言善辩,其时仁怀县陈知县名叫陈鸿,祖籍江西人,其貌不扬。汧公奚落道:“人矮脑尖,鹰鼻象嘴,不是贪官也是坏人,汝不相信,我这里证据充分。”陈知县说不过任汧,恰好跟随陈知县的陈师爷进来,看到陈知县这样尴尬,于是自作聪明予以约定时间请客解围。
当任汧先生骑马至驿馆,陈师爷迎上来道:“骡子日马要人牵!”任汧随即答道:“妇人行奸染层红”,该话题导致陈知县无言语可说,正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只好忍痛将一年部分俸禄拿给汧公了事。
这个故事不是张扬人格攻击,或许是他的诙谐有了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他担任《遵义府志》协采的作用让人们难以忘记。
半坎顾名思义,巍峨的黔北娄山沟谷纵横,在这个地方阴阳术士认为文峰比较好,阴宅不宜立碑。先辈又因儒家文化影响和清朝政治关系,通常以明哲保身为传家之道,事迹鲜为人知,有的以讹传讹,有的还不如旁亲别戚明白,甚至许多可贵的书稿、文物大都丢失。笔者2006年孟秋时节,任毅路过习水永安镇小岗玉头土,有一位93岁的陈炳章老人把半坎任姓多数功名讲的头头是道,或许在任职地方能够梳理一下,如果无政绩的九牛难寻找一毛。
本来鸟惜羽毛虎惜皮,我们从《石头记》中不难看到,短短的三四代不肖子孙何其多,一个有近五百年历史的半坎任氏,应该说幸运得很多。然而历史应该是镜子,而不是绳子。如果自己不去努力,即使我们的祖先怎么荣耀已没有意义,远远不及“阿Q”思维。
这里深切缅怀任汧先生的目的,缘起我父亲任汝陶所辑《任氏家谱》了解到任汧字济午,再从《遵义府志》中了解他从事协采。关于《遵义府志》涉及仁怀厅吼滩里半坎任氏的内容,应该是首先征求族人的意见,再是清政府的许可,特别是郑珍、莫友芝著名举人把关。所以,“曜生直、明、季”、封“武翼将军”和特别是敕进士出身,朝仪大夫日讲起居翰林侍读提督学正四川南汇吴省钦的《任姓续德诗》,可以看出习水任姓以前迁徙过程的真实性和曜祖封“武翼将军”的事实,尤其是半坎《任氏家谱》没有完全包括“曜生直、明、季”几房的不足。好在《遵义府志》作了一定的疑问解答,所以,是我们应该深切缅怀任汧先生的初衷。
还有一个理由,《遵义府志》和敕进士出身,朝仪大夫日讲起居翰林侍读提督学正四川南汇吴省钦的《任姓续德诗》对任震远的描述,恰恰是这个“震”与“正”的区别,或许是“正”要比“ 震”简单的关系,今人以为是这个“正”。从任汧的文化和当时历史时间接近判断,我们应该认为《遵义府志》里的“震”是准确的。
抚今追昔,追忆故叔烈祖任汧先生。仅写下这篇文章以寄托我对他深深的怀念!
洪都乐安史千年,祖德浩荡锦上添。
警世恒言正视听,百花争妍可为鞭。
推陈出新循环妙,和谐发展谱新天。
江河后浪推前浪,时代万千业大千。
第六节 习水县良村镇半坎大石头
习水县良村镇半坎大石头,坡坎梯田错落其间,远看尖山文笔,缓缓徐徐而有情,半坎因此得名。
半坎大石头,海拔约720米,长高约八米,毗邻凤龙塆、万宝台余脉,与九树坎坡脚相望,又泛指半坎其中一脉,三权相扶,郁郁蓄势挺精神。每当上下南来北往,或者劳作间隙,都在大石头左右,要么在这里欣赏美丽景色,要么抽烟遐思,领悟山村大石诡异情趣,谈笑风生。
半坎大石天公作,星精泣斗实自然。
春秋暖翠烘朝旭,东西兼济郁旌天。
矗立堪称根基厚,锐气浚空聚暮烟。
护沙巧秀庄严稳,直上凌霄清幽间。
从大石头往西向上过几段田埂约600米,便是半坎任氏家庙,往下过几段田埂约200米,就是半坎私塾馆。我童年的小学就在半坎私塾馆(当时叫半坎小学)这里度过,环境甚为简陋,谈不上有什么教学质量。
半坎任姓始祖任曜,法公为七世孙,他在留居京师国子监期间,善篆刻,工金石,文林郎。有人利用任法的特长,四个人在一起,用八双筷子刻成皇印,分而藏之。
嘉庆十一年(1806),直隶库司伪造印鉴案发,时震京师。任法其父任铭献,在乾隆三十年(1765)举贡,时年12岁,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科中举人,任高阳知县。正是任铭献53岁即将升任的时候,遇到满门抄斩的大事,千般求得纪晓岚、和坤斡旋,达成教子不严,负荆请罪姿态,以求皇帝开恩,予以宽大处理。最后真的达成父替子死,由于达到愿望,任铭献腰斩时唱曰:“战鼓咚咚响,西山日落霞;千里路上无人户,今晚不晓宿谁家?”感慨。
除了任铭献父替子死外,另外判其居住地半坎大石头决土三尺。任之楷闻讯,为其叔法公通融,托钦差薜某转达半坎先人乃世代书香,且清廉之家,本来决土三尺也很费事,执行人也就乐得顺水人情。
习水县山岔河袁锦道私自铸钱惹官司,也是任之楷托钦差薜某关照,不仅官司没事,还得到一个“征仕郎”公职。这时清朝已开始腐化坠落,世家子弟纨绔成风,假以上国自居,上庄自居,忽视民生,忽视科学发展,使国家走向百年耻辱,人民贫穷落后,必然与挨打为伍,深刻的历史教训应该引以为戒。
半坎大石头人,六十一代任治培,一九二0(庚申)年四月,八十四岁时,在罗汉坝宗祠写下《任氏续德诗》:
“显宦高官历有名,琼林赴宴弟和兄;
汉代彤廷标伟望,宋明紫阁着贤声。
万里储勋昭后绩,五知树德彪芳清;
陕西奏捷叨封诰,荷宠荣归在大明。
思夫远祖与高曾,默佑儿孙世代兴!
展步须同千里马,雄心恰似九霄鹏。
亲疏脉派同宗裕,远见宗支福自增。
万世宏麻天宠渥,承承继继复承承!
吾家祖德永流芳,庇荫云仍早发祥,
代代箕裘安且吉,房房斯族炽而昌!
麟趾远登剜鹭序,蠡斯长兆凤銮翔。
后裔霓衣游上苑,泥金先报乐安堂。
世代荣华俾炽昌,吾家祖德遍含芳。
尊卑贵显名分苦,远近高曾福孔将!
上苑飞声兄弟显,祧场获携祖孙忙!
还乡衣锦人尊羡,济济衣冠拜玉堂。
世代荣华不记年,千秋脉派永绵绵!
官声着并家声着,前辈贤传后辈贤。
嗣祖蛟腾兼凤起,云仍鹊舞并蝉联。
弟昆趋到凤池上,世世荆花一色鲜。”
第七节 习水良村镇半坎杨将村古民居
习水古民居位于习水县良村镇半坎杨将村坎上,与半坎上庄园左边一沟相隔,同时也在吼滩新寨、茶园的下边,坐北向南,面向凤龙塆、万宝台、九树坎。
该古民居是一楼一底木质结构住宅,长五间,后来更为三间,占地面积约880平方米,长约十八米,屋沿高约六米,海拔高约850米。堂屋窗户为铜钱形、品、万字形,余与普通民居没有多大区别。虽是黔北娄山沟谷纵横,但坡坎梯田散落其间,远看尖山文笔,显然缓缓徐徐而有情,也是风光无限。
习水县良村镇半坎杨将村坎上古民居特色有几点:一是不知道何人立造,此地原名杨将村,相传是播州时期一个杨姓住宅。坎上古民居历来属于自由村民,家内析分为坎上坎习下。其余多数好田好地是任金荷的,由于“当”给黄姓等耕种,这个“当”或“匠”字有人为了方便就写成“旦”字,是为杨旦村或杨匠村。二是杨将村坎上古民居是从深山老林中砍出来的,这就更是奇特了。
翻开黔北发生的重大事变,唯有播州土司杨应龙在明万历二十五(1597)年丁酉岁,七月攻江津、南川,至庚子岁六月(1600)兵败自杀,时居民逃窜,十里路上无人烟。事隔二十一年即明天启元年,奢崇明起事,据重庆,破泸州、遵义,次年安邦彦应之,在温水、土城均发生激烈战斗,经朱燮元总督川、广、云、贵兵方始安宁,兵荒马乱前后达三十余年。
迁徙半坎的始祖任曜,实际迁入半坎的是任震远。“曜生直、明、季”,“直”其实就是任震远,在这个历史世乱的岁月,大家都不是很清楚,和现在比较是有天壤之别的。
㈠、曜祖封“武翼将军”是明崇祯三年庚午岁以后的事,随即弃官唐村家居越数年。
㈡、公元1647—1661年桂王称帝,敕任震远官袭父职,推病未任,很明显先世避功名于半坎是1650年之间。
㈢、历三世以后家荣族望,从深山老林中发现房屋应该在1680年前后。
㈣、根据以上判断,杨将村坎上古民居立造于黔北发生的重大事变的1550年以前,迄今460多年。
杨将村坎上古民居在1840将长五间更为三间外,一直保持原貌。笔者之高祖任丙嵩生于1825年,他于1845年在任丙珠手中买下该古屋,1958年大办食堂,遭到黄兴高等人的严重破坏,1973年培修维护后,至今尚能居住。
杨将村坎上古民居周围的一大特色是大树茶:
除却滇南界缅邦,便是习水大树茶。
枝繁叶茂宅左右,种类各异风格尝;
味美清新少人识,沿坡沙地多且昌。
栽培参差四百许,砂壶烧沸迎宾香。
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邦茂村古茶王,和习水大杉树一样是全国公认的,良村镇半坎习水大树茶风格醇厚,回味悠长,良村镇半坎杨将村应该加大种植力度,这是乡村民居生活为数不多的一道亮点,远方客人不妨品鉴之,起码也是一种别致的文化氛围享受。
顾名思义,凡是伟人、名人的住宅叫做故居或是旧居,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追思;而民居的普通性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是古民居的情况就不同了。2005年夏秋之间,陕西的一套旧民居被英国人以近20万高价买下,运到英国复制成中国民居,供人们了解中国民居面貌。江西永新县石桥镇樟枧古村建筑群入选“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这个古建筑群面积约1万平方米,有明清祠堂5座、明代古井3口、明清石拱桥两座、一座清末“村中村”。其中刘氏家庙为村中现存最大的古祠堂,古祠堂建于明代,曾被当做红军被服厂和红军医院办公场所。江西省考古文物研究所专家认为,永新县石桥镇樟枧古村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
改革开放的中国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多数人收入越来越高,越来越走向城市化,乡村民居特色也在改变,古色古香的东西逐渐在失去,我们知道无论如何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贵州的黔北矿产资源丰富、气候适宜,自然灾害比较少,各方面发展无凝是世纪未来人居最佳环境,保护好习水古民居和半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有着它很高的历史人文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第八节 追忆良村镇半坎文昌阁
良村镇半坎文昌阁,在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壬戌岁)六月二十四日随上庄园被太平天国焚毁以后,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丙子、丁丑岁,由任道培、任碧光、任丙彝等人筹建,任碧光主张将任永生之柏香树砍伐,经任金榜师徒立造。二楼一底木质结构,占地面积约1190平方米,海拔约710米许。第一层十六柱,独立串列面向八方,第二层八柱面向四方,第三层四面向四方,梁粗柱大,四周雕龙画凤,甚为壮观。
半坎文昌阁对联、诗词
1.莫道骚人在三楚 文星今向斗牛明
2.孔孟文章岂薄流连光景辞
杏林榜名兴观治学合深窥
3.文章缘起彦升论 书画同澡君谟经
4.天地之大何处求 循环渐进便是知
5.枷单塆弯来弯去 学真知指近指远
6.烦闷心无知起生事端痛苦不也
欢快事重视举享和谐喜悦有择
山坡羊. 半坎怀古
峰峦如聚,恶水甚怒,吼滩里外长征路。 山隔阻,莫踌躇。伤心今朝源流处,不及先辈显老土,兴,耕读苦;亡,耕读苦。
半坎怀古
半坎文昌何处寻,三山兀突如戏虎!浴日楼霞梦广宇,十六柱,斑斑苦涩风兼雨。家传慎语叙族礼,悠悠往事春秋去,渝黔怀德颂曜公,攀高处,世凭学识育万树。
2004年岁次甲申,和半坎四房之桥公在遵义的后裔去习水扫墓、祭祀烈祖,不由得感慨万千,的确是以下心情:
少小离家几时回,内疚无成志不衰!
畅所欲言曾相识,共勉明天成就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催人立志莫消磨;
虎跃棕岩洞背水,春风常在拨清波!
作为一个从半坎或者是习水走出来的一代又一代人,应该这样寄托父老乡亲:
举目黔北四山青,沟谷纵横似有情。
凋零路上已止境,攻读谋职须征程。
晚辈应自遵家训,诚信学到慰先魂。
少年勤奋品行正,污泥浊水不沾身。
有道是恶梦醒来是早晨,你说我不行要努力,你说我行还要努力。人一生下来一清二白,有的人一穷二白,无论如何都要学习;没有知识既害了自己,同时也害了家人,等到明天就害了整个国家和民族,应该说今天的无知毕竟成为明天的千古罪人。
自古功成建伟业,自强自砺逐风流。
不进则退辩证法,精益求精学不休!
文昌为斗魁上六星的总称,也称文曲星。旧时传说为主文运的星宿,文昌角正殿供奉梓潼帝君及大成至圣孔子先师尊位。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认为“流行如瓜,出于文昌。”半坎文昌阁位于三台山下,棕岩沟上侧,又名羊儿堡,面对白虎口。
富有戏剧性的良村镇半坎文昌阁,上庄园前后时间都不长,最后从一九三七年到了一九五四又经任金榜拆毁,虽然是时代性的因素,是否象征着人事沧桑的变化,不由得想起犹太人的经历:
几经杀戮炼狱路,千年流离自尊存。
声震环宇巨富亨,思想前沿犹太人。
科学艺术皆包罗,浪漫传奇百业奔。
回头再看以色列,嗜书如命阅读频。
沙漠荒丘产业化,农庄合作花园谆!
出口创汇三占一,一农能养九十人!
从无到有自签证,金钱人生精明春。
别忘记良村镇半坎文昌阁,别忘记半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不能崇拜和迷信它,同时也不能忘记根本。我们是习水人,我们是贵州人,我们是中国人,必定这里只有这么一点空间,不要讨论有与无的关系。犹太人的生存力在哪里?可以从五千年前里的《塔木德》智慧中寻找答案,我们中华智慧文化至少五千年,特别是儒家文化同样能够寻找答案,世界这么小,文化都有相互融合吸收的过程,千万不要夜郎自大啊!
葡萄故事警世人,紧握松开芸众生。
七尺男儿逢七变,始将悲喜伴始明。
知识增长靠积累,谦虚谨慎事业成。
沸水青蛙能逃出,不觉死在渐热瞑。
不可随便身边事,宁静淡远观人面;
贤母嫁女真经念,智慧亲历示范典。
十而为众称群体,交流竞争事难免。
善意谎言如春暖,歉意诚恳宽容掂;
业精于勤荒于嬉,何惧他乡历风险。
存活人间休言苦,坚忍拼搏最远见!
神秘富有犹太人,名人辈出宜借鉴。
什么是最成功的人,犹太人;什么是最不幸的人,还是犹太人;中国人至少也有二百年不幸,半坎也同样存在不幸,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前人的教训。阿拉伯数字本来是印度创造的,传到阿拉伯以后,欧洲人就称谓阿拉伯数字,如果阿拉伯数字是三,犹太人就知道有三个角,要想成功的秘密,即:
1字1角印度创, 2字2角由此推;
准确表达数码类,更正模糊慨念追。
我们曾经的不幸,正是我们奋起的资本;我们有一定的成就,应该还是刚刚开始,继续走不断巩固、发展、提高之路,逐步提高知识产权含金量,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充满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第九节 半坎轶事数则
为亲戚掩耳目
清朝中期以后,习水山岔河袁锦道先生是最有名的实业家。他开办四十八个作坊,在当时的工农业可以说是一应俱全,由于他私自铸钱,被人举报惹上官司。常言道,民不告官官不理,麻烦事来了,袁锦道想到表侄任之楷在江西永兴县任知县近二十年,于是找他想想办法。
袁锦道先生有一妻二妾,其中傅氏和任之楷的母亲是亲姐妹,而任之楷的干爹正好是钦差薜某。为掩人耳目,任之楷托钦差薜某把袁锦道带到京城玩了月余返家,并且捐得“征仕郎”公职回来。走到遵义府又玩几天,先是让人把消息告诉家里。家里人知道后,第二天恰好是傅氏生日,来了许多亲戚,使生蛋的母鸡受到惊吓,“咕呜咕呜”叫起来,傅氏说道:“公鸡不叫鸡母叫,朝中放出袁锦道”。
这时,大家面目相视,跟着讲一些奉承话;到了后响午袁锦道先生果然回来了,多数亲戚无不称奇。
现在习水县山岔河袁锦道实业文化,望乡台有袁锦道夫妻雕像和神像,任之楷作《望乡台遗赞并序》。丹霞谷与丹霞地貌交相辉映,相关旅游环境正在完善之中,与半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为一体,是习水县较为理想的避暑胜地。
任之楷《望乡台遗赞并序》
习地新歌丹霞谷,避暑胜地侏罗行。
儒宦豪杰古刹观,望乡台上遗迹明。
日月沧桑眨眼过,斗转星移看后人;
山秀林深舂韵好,渝黔灿烂跃龙门!
半坎寄情
举目半坎四山青,沟谷纵横是有情。
凋零路上已止境,攻读谋职需征程。
二、“包谷”怎么吃?
任之楷的父亲名叫任淳,嘉庆十三年(1800)中岁进士,妻傅氏生之楷兄弟六人。任之楷是嘉庆庚午科(1810)举人,任江西永兴知县二十八年,任南昌府府官三年,《续遵义府志》有传。
我们常说的玉米,习水人叫“包谷”。其实玉米最初原产地在南美洲一带,传到中国可能在明朝末年和利玛窦的关系,作为中国人的主要粮食应该是1820年以后。它与中国五谷不同的是有叶包裹着,所以人们形象地尊称为“包谷”,由于它适宜中国南方山地栽培,因此当时推广比较快,对解决国民温饱上起到很大作用。
有一年秋天时节,任之楷在江西永兴和随从查看民情,老表把“包谷”煮熟请他们吃。那时要等老爷先吃,任之楷拿起“包谷”立起就咬了一口,当时实际没有吃到。
在坐的人看到大老爷吃“包谷”的姿态又不敢笑,胆大的赶忙道:“大老爷,‘包谷’要横着吃,不能立着吃。”任之楷应道:“哦!我老家没有‘包谷’,这东西真的稀奇!”
又过了几年,任之楷回家探亲,随从见了吼滩里到处都耕种有“包谷”,笑问道:“大老爷!你说老家没有‘包谷’,这
是什么?”任之楷半真半假说:“那次我觉得‘包谷’好吃,
就把种子特意带回来让乡亲们耕种!”今天的人多数指责任之楷官不识体,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当你结合了植物传播和耕种情况,那就不以为然了。
附:任之楷中举文
三 认识劣根的危害性
镜头一:一个充满礼仪之邦的华夏古国,不温文尔雅现象随处可见,比如随地吐痰,随意骂人,老子天下第一等等。究其原因,根源还是文化素质问题,思想上没有质的飞跃。
有人说一个英国农民都有一点绅士气质,一个西方人很富有也不摆架子,而我们在文化深层次中有许多优秀质量慢慢的丢掉了,丑陋的劣根性就多起来,介于以上诸多因素产生不少矛盾和内耗是不合算的,甚至是血的教训,这里不予赘言。
鲲鹏展翅跃苍穹,华夏雄风和谐添。
素质堪夸细节筹,金瓯永固谱新篇。
人伦美德倡勤俭,齐家治国育世贤。
明志淡泊家园建,神州文明亿斯年。
镜头二:万邦不如我,“上国自居”扭曲一代又一代人心态。
翻开半坎文化,有的虽然进士、举人、廪生,由于没有职缺滞留国子监者有之,或者在南书房打杂一天已感到为荣;有的做到四五品官员不乏其人,不外乎是这样一种情形:“学子,娇子,上庄园官多曰顶子;丰乐园租多(钱多)曰谷子,山台山人多曰拳头子,八双筷子皇家刻印把子;上国自居误人子,至此多了纨绔子。救国复兴靠学子,科学前沿称天之骄子。”
1840年鸦片战争的枪声,揭开华夏大地腐朽没落而老大帝国的外衣,举国无所适从,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官僚、地主尔虞我诈,吸食鸦片,吞云吐雾,丧失其志,自己的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世界即将发生什么不求甚解,这就是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所在。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可是有的人反其道而行之,吸食毒品对自己、对社会和家庭危害极大,已成为国际共同关心的问题。这种社会丑恶现象宜应该从净化人们的灵魂开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从我做起。
鸦片贩卖谁首恶?英美危害罪难饶。
不战则败东亚病,水深火热救国找!
环球禁毒六二六,任重道远九九戡。
拒毒求安好情操,人权公正祥和要。
镜头三:古老的任姓至少八千年以上,在上古以前可以说是多么轰轰烈烈,因为哪个时候还没有文字,或者是结绳记、象形文字的时候不为人所知,但是在《诗经》里有好多是任姓作者,没有深刻的研究是不明就里的。就是任国,在春秋前期就被齐国所灭掉了,相关任姓的封国即以国为姓。
国亡未留家丑事,这才少了尝胆人。
太古诗歌三千多,《诗经》三零五首存;
赦过宥罪含蓄表,士者言志演绎伸。
世乱积粮商贾振,不进则退当自贫。
镜头四:古往今来,人性的阴暗面表达最清楚不过的是曹植七步诗,事情并没有对此止步,而且愈演愈烈,这种陈规陋习的确太悲剧啊!
曹家煮豆燃豆箕,七步成诗釜中泣。
本是同根父母生,骨肉相残兽性习!
木秀风摧多少事,方圆规矩乐共识。
明德包容糊涂处,文明升平据法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叶,任碧光曾任仁怀县团总,武功也不错,就是脾气不好,喜怒打骂是经常的事,得罪不少人,最后在里勾外合的情况下打死于棕岩沟下,当然打死他的人同样没有好下场。能够圆滑方圆的人,结局自然要好得多,但愿窝里斗的悲剧不再重演。
暴戾举止非礼浑,自家不识自家蠢。
冤冤相报何时了,而今不觉是愚人。
消极的东西并非在这里张扬,但是在我们的思维里对于那些陈规陋习,究竟弊病在那里?怎样警示后人,免得多走弯路对大家还是有益的。但看:“清皇晓喻半坎地,短命地名洋化称;时过境迁九树坎,古村群山独悠青。”
人民心中的红军
——任毅根据祖母任张氏等回忆口叙整理
史诗般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纵队从桐梓九坝长征途经习水县良村镇半坎时,深受民国军阀战乱影响的村民,对外部时事持观望态度,当时国民党当局污蔑中国工农红军“共产共妻”等反动宣传,干人不明真相,误以为中国工农红军是长有三头六臂的狰狞怪物。
当干人亲眼目睹这样一支纪律严明,而且一心让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军队,让干人逐步改变了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形象,是为穷苦人民翻身做主的。在遵义会议后,面对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黔北乌江、赤水河地域迥旋有限,以毛泽东为领导集体的中国工农红军认为北上抗日才是救国救民和中国工农红军生存发展的方向,刚刚拉开序幕的四渡赤水,正是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时刻。
由于部队连续行军作战,非常疲劳,但是“工农不打工农,打压迫人的狗官长!”“打倒土豪分田地”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用过干人门板、稻草物归原处,未经许可秋毫无犯,使干人深受感动!
我的祖父任金容,是一个朴实而诚恳的农民,通过艰苦努力,薄田瘦土各有数亩,除去苛捐杂税略有积余,1935年1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纵队从茶园空壳树经过,红军一部前来半坎筹粮,祖父任金容给父亲准备学费的一石余(近千斤)粮食支援红军,当时红军没有银元,用“红军票”代替,祖父任金容不识字,也不知道“红军票”有什么用处,心想红军这样客气,送给他们也没什么关系,象李华成、李银成、邹兴和这样的干人每年没有粮食吃,莫说是借,其实是要不是都给了。由于祖父任金容经常到綦江的东溪赶场,因此给红军当过向导。可惜这张“红军票”,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成立后就兑换了,如果保存这张“红军票”意义可多大啊!
邹兴和是我远房姑爹,给红军当向导至乌江,1935年3月31日头上飞机轰炸,地上战斗激烈,红军作战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要求返家获准,林彪这样的高级干部都看不到革命的希望,在一个没有从军习惯地区的干人,特别是深受国民党拉兵派款受害深重影响的半坎人是可以理解的。
任金荷当时是温水镇的镇长,在半坎是数一数二的地主,被没收近二十石粮食,因此对中国工农红军怀恨在心。1935年2月3日正是农历大年三十,有一个江西籍受伤掉队的红军向乡亲要碗饭吃,被任金荷发现缴下枪,将该红军衣服脱光捆绑投入荨麻(俗称荷麻)丛中,加上棍棒毒打,如蝎螯般嘶叫,受尽万千折磨而壮烈牺牲,在半坎和吼滩交界牺牲有一人,共计二人。
干人已经对红军有了好感,但是敢怒不敢言,流着眼泪自发将他们埋葬在大堰山前后。现在村民依然十分怀念红军,每年如同山神一样祭奠他们。
半坎私塾馆解放后为半坎小学多年,我曾在学校组织下两次去半坎大堰扫墓、悼念红军。现在半坎小学没有了,民政部门也从未过问,说句实在话,我和半坎人民都在心里深深怀念这两个不知姓名的红军,盼望民政部门予以作好相关善后处理。
人民心中的红军,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你们的英勇奉献,祖国的兴旺和强大忘不了你们,成千成万的先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无穷力量。
分享按钮>>贵州省纳雍县彭氏寻祖归宗
>>贵州习水县唐村半坎半坎非物质文化材料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