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袁姓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 中华袁氏网 2009年3月2日 万家姓
袁国平将军
袁国平(1906.5-1941.1.12),原名袁裕,字醉涵,湖南省宝庆(今邵东)县人。 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2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因积极参加长沙学生运动,被选为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安徽省泾县茂林地区,曾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袁国平就是在这次事变中壮烈牺牲的新四军重要将领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2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因积极参加长沙学生运动,被选为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1925年11月在上海参加“南国社”。1926年1月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同年7月随军北伐,任国民革命军左翼宣传队第4队队长。10月调国民革命军第11军政治部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参加了平定夏斗寅叛乱的战斗。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52师74团1营3连政治指导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广东花县将起义军余部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师,任师党代表、师党委书记。1929年任中共湘鄂赣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红5军代政治委员,红五军政治部主任,红3军团政治部主任,红1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红3军团政治部主任,同时兼红8军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等职。在任期间,亲自撰写了《怎样巩固湖南的苏维埃政权》和《扩大红军》两篇文章,在《红军日报》上发表,为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工农武装的建立和壮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两次入闽作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随军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红军大学训练部部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和二分校(即庆阳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办事处主任,1938年1月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兼中共中央东南局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常务委员等职。一生主要从事部队政治工作,重视部队政治工作,在作战中注重整肃部队纪律,搞好政治理论学习,大大增强了部队战斗力。组织编写了《新四军工作十讲》,选编了《苏联红军政治工作辑要》等教材;协助叶挺、项英领导新四军进行建军、统战和向敌后展开;两次主持召开新四军政治工作会议,起草、颁发《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成立文艺宣传队,亲自为《新四军军歌》作词,大振军威。为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红三军团的一些老同志回忆说:“我们军团之所以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主力,因为有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是有杰出的军事家彭德怀,二是有出色的政治家袁国平。”毛泽东曾称赞“袁政治开展,经验亦多。”陈毅曾赞扬说:“袁国平是一个好的宣传鼓动者,有才干。”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这就是国民党反动派蓄意制造的“皖南事变”。当战场的指挥重担落在他身上时,他临危不惧,指挥新四军战士血战7昼夜。1月12日在突围中不幸4处中弹,第二天战士轮番背着他继续突围,他担心连累战士,毅然对着自己的头部扣响了板机,壮烈牺牲,年仅35岁。为了表达对他的景仰和怀念,人们将其遗骸于1955年6月19日移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分享按钮>>中国人民解放军袁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袁世凯重孙袁弘哲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