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西门袁氏一族岁月悠悠

    中华袁氏网 2012年2月15日 袁氏家族


①甬上望族

   宁波西门袁氏一族至今已有近900年历史。1129年北宋灭亡后,时任临安知府的西门袁氏先祖袁子诚护送赵构南迁,到宁波后,定居宁波城西。自南宋以来,袁氏后代世居“圣旨亭”(现新芝路附近),世称“西门袁家”。说起“圣旨亭”,皆因西门袁氏第8代子孙袁珙辅助燕王朱棣成为明朝永乐帝后,屡获圣旨而得名。现新芝路之“新芝”原为“圣旨”谐音。对此,浙东学派大儒全祖望先生《甬上前后族望表》有记载:“城西袁家,知临安府子诚之后也。”袁氏代有闻人显要,冠盖相继,为甬上望族。袁氏族人为传承家族文化,维系浓浓亲情,共建和谐社会,自1980年起,历经艰难,重修家谱。目前,已记载族人14000余人,仍活跃在当今历史舞台的有3800余人。

西门袁氏第26代袁弥钧老先生在介绍家谱

②重修族谱

   西门袁氏家谱曾于1939年修过。后五十年里,历经磨难,几近失落。上世纪80年代,由家族第24代袁嗣复发起并资助,将民国版家谱复印成册,增添世系表,发于各房系珍藏。为了让下一代能看懂古文版的家谱,2002年,西门袁氏一族又开始重修家谱,将其彻底改版为简体横排,添加标点,便于阅读。其中困难难于计数。
   西门袁氏家谱(光盘版)的开卷语这样写道:千百年来,凡有缘诞生在浙江鄞县西袁氏家门的人,不管他在天南海北、世界何处,都供奉着同一个祖先,继承同一个父系基因。经由血缘的纽带维系着浓浓的亲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袁氏子孙将会在中国以至世界各地繁衍成长,汲取世界文化的精华,使中华的古老传统在现代闪亮。
   据这次重修家谱的主要负责人西门袁氏第24代袁孟敕先生介绍,回顾编写出版家谱的日子,他们借助出版《袁勃世界风光摄影家》、顶住“非典”冲击,在上海图书馆举办“袁勃世界风光摄影展”、操办族人回沪探亲举行家宴、一年两度发放助学金、以及几次大规模宗人聚餐等活动,聚拢了西门袁氏族人,人心思齐,亲情融融。此后又通过数次宁波寻亲之旅,将宁波的东乡和西山的几支族亲请回来;通过网上查询、广泛搜寻,从上海吴淞小学找到西袁“三希”后代族人的线索;通过在上海《新民晚报》和《宁波日报》上刊登广告又联系到许多失散的亲友……
   袁先生说,家谱中有尽节报国忠臣义士,有爱民胜过爱官的清官,有充满哲理的家训,有不知姓名的贤良媳妇。捧读家谱,犹如聆听先祖教诲,懂得如何做人、助人、爱人。经过这次修谱,参与者皆等于上了一次“社会大学”。

③抗元英雄

   据家谱中记载,公元1276年,南下的元军已攻占临安(现杭州),继续向姚、奉、甬三江汇合口的庆元城(今宁波市)袭来。清明凌晨,元兵杀至城郊鳖山(现鄞州集士港镇山下庄长寿寺一带)。70多岁的袁镛(西门袁氏第5代)出城带领宋军迎战抗敌,后终因寡不敌众被元兵俘虏。为收服江南一带人心,元军将领妄图对袁镛进行劝降,被严辞拒绝。劝降不成,元军又来硬的,他们拿了一只竹篾制成的晒箕,用刀在中间挖了一个孔套在袁镛颈上,再度威胁不成,随即点火焚烧,顷刻间袁镛须发全焦,但仍誓死不降,终被元军杀害。噩耗传来,清早出城扫墓、准备乘舟回家的袁镛家人悲愤交集,相继投河尽节,共17位家人殉难,其时为德祐二年三月初十酉时。仅留六岁孤儿被义士救起,藏于鳖山庵附近,西袁氏这支忠臣之后才延续下来。列朝宁波守土官员多次批示保护袁镛忠祠,拨官银于英雄忌日举行祭奠忠臣。并留下不少诗词骈文以纪念袁镛。

④柳庄寻根

   出望京门不远往北,有条与北斗河平行的街巷,名“柳庄巷”。考其巷名的来历,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原来明朝初期,这里有座府第,四周遍植柳树。庄园主人袁珙自称“柳庄居士”,曾著有《柳庄集》。这巷自然就以“柳庄”传开去了。
   袁珙,就是宋末慷慨就义的袁镛的曾孙,诗人袁士元的儿子。他年青时游普陀,碰到和尚别古崖,别古崖将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并叫他北上去找机缘。袁珙在嵩山寺碰到了善于术数的姚广孝,姚广孝把他推荐给燕王朱棣。朱棣选了和自己容貌近似的九个武士,在酒店里招袁珙相见。袁珙一眼就认出了朱棣。他说朱棣龙行虎步,四十岁胡须过脐,就可登皇帝位。后来朱棣起兵夺权,果然如愿以偿。朱棣要给袁珙封官、赐宅、赏金,袁珙坚决不受,只要求不少酒钱,日得一醉足矣。朱棣就赐他金牌一面,上写“赐汝金牌,任汝行走,遇库支钱,逢坊吃酒。有人问汝根由,道是永乐皇帝好友”。袁珙带着金牌南下,一路游山玩水,探胜访古,好不逍遥。
   在袁珙的规劝之下,不少人改恶从善,为社会的安宁作出了贡献。柳庄也便成了那些回头浪子的人生转折点之一。


分享按钮>>钱氏历代进士名录(137)---钱山(明)
>>白银市图书馆收藏《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