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袁”:株洲最早的中学是袁氏出资修建

    中华袁氏网 2012年3月29日 袁氏家族


   

    芦淞区五里墩乡百井冲,春寒料峭,田间种的油菜,刚长出青苗。一座簇新的塔立在田间,格外打眼。村民说,塔是为了纪念袁氏考上进士的人,专门修建的。离塔不远百米,就是百井袁氏始迁祖袁寿孙居住地的遗址。如今,遗址在一堆杂草的掩映下,断壁残垣清晰可见。

   五里墩乡百井冲,包括百井村、白关等9个村子,百井村正是百井袁氏的发祥地。百井村目前有1537人,袁姓就占据五分之四;而百井冲有5000多人,袁氏占据了三分之二。

   市公安局最新统计,我市袁姓共有43493人。

   袁氏家庙

   留在了台湾袁氏同胞的记忆中

   百井村村尾的一处菜园,枯草的掩映下,一处断墙显露出来。77岁的袁汉鹏说,那处断墙正是袁氏始迁祖“寿孙公”来株洲定居的地方。公元1351年,社会动荡,16岁的袁寿孙和母亲逃离长沙,逃窜途中,袁寿孙的母亲遇难,他先是逃到醴陵上北乡板寨铺,在一个大坪中暂住到战乱结束。袁寿孙回老家一看,老家已成废墟;1354年,袁寿孙搬到了百井村定居。

   此后,袁氏在此开枝散叶,共生育了6个儿子,至今已有658年。

   袁寿孙过世后,后代在寿孙公住的地方建了一座祠堂,专门用来拜祭他。几百年后,袁氏家族越来越庞大,小小的祠堂难以满足祭祖需要。经过族人讨论,决定在千米外的地方,另建一个总祠堂;现有的祠堂作为其中一房。

   总祠于1914年修建,称之为“袁氏家庙”。1971年拆除,原址上建成了学校。

   民国时期,袁氏响应政府号召,将一部分房间拿出来办学校,专门供袁氏族人读书,族人进学堂读书全部免费;外姓人入学,只需要交纳一点点的学费。1946年前后,袁氏先后在百井周边4公里范围内,建立了4所学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由当地政府接管。

   株洲最早的中学建宁中学,也是袁氏出资修建。

   袁汉鹏说,祠堂仍残存在他儿时的记忆中:进门首先是戏台,祭祖或者家族聚会时,会在戏台上表演几天几夜的节目,祖宗牌位紧随其后。此外,会议室、饭厅、后花园也一应俱全。

   对于祠堂的记忆,不仅留在百井当地袁氏的记忆中,从百井走到台湾的袁氏,对祠堂也充满了感情。

   今年85岁的袁锡珪,幼年在祠堂接受启蒙,在祠堂看过戏,在祠堂祭过祖,1949年到台湾后,在台湾生活了60多年,但故乡和祠堂从未忘记,他还专门写文章回忆祠堂,“每年一到中元节,即跟随父辈书写祭祖的冥包。”

   袁氏名人

  “惟楚有材”正是出在百井袁氏之手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大门的这副对联,让无数湘人为之自豪!写出上联的正是百井袁氏的后裔袁名曜。

   袁名曜是清嘉庆1801年的进士,曾经在翰林院编修过著作、陪皇子们读过书。后来,袁名曜的母亲过世,他回老家给母亲守孝。1812年,他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在此教了5年书。当时不少读书人接受过他思想的熏陶,甚至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也深受其治学思想的影响。

   除了袁名曜,为中国铁路修建做过突出贡献的袁德宣也来自百井。清朝末年,袁德宣被派往日本学习铁路事业。在日本学习期间,袁德宣就写出了《中国铁路史》一书。回国后,他支持了多条铁路的修建工作,其手绘的京汉铁路图,2006年还被北京某拍卖行进行了拍卖。

   除了修建铁路,袁德宣还培养了不少铁路交通人才。1909年3月,袁德宣捐款创办交通学校,出任校长。第一期招建筑班学生40名。因办学成绩显著,1917年4月,当时的交通部授予袁德宣荣誉奖章;1919年6月,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授予袁德宣银质褒章,并题“急公好义”匾额,盖“荣典之玺”专用印鉴。

   在百井冲,任何一个年纪稍大的人,说起家族的大人物,都是一脸的自豪,“我家伯父是黄埔军校二期学生”,“电影《燎原》中,易猛子原型就是参加1927年大罢工的袁品高。”

   百井村田间立的塔,更是族人的荣耀,“当时建塔,是为了纪念50年间的3名进士。”60岁的袁文纬说,袁氏并不是一个出人才的家族。后来,好不容易出了袁名曜、袁汝嵩、袁矩实几名进士,所以族人商量着修建了此塔,“这样可以聚才气,希望出越来越多的人才。”

   修谱故事

   顺藤摸瓜 名册基本收集完毕

   袁文纬,打小就住在市区,如果不是寻根问祖,他和百井冲八竿子打不着。2006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名叫做袁佩强的人,为家乡捐巨款修路,这则消息引起了他的兴趣。后来,他骑着摩托车,从市区一路问到了百井,寻找此人,希望看看以前的族谱。但这人并没住在百井,村里人提供了另外一则可能有族谱的人的信息给他,袁文纬如获至宝,又前往拜访这位族人。

   就这样,袁文纬采取“顺藤摸瓜”的方式追寻族谱。每次获得的一条线索,他都喜出望外。在这6年间,他走遍了攸县、衡阳、醴陵、湘潭、浏阳等地方。寻谱途中,不少对修谱有兴趣的人也加入了进来。如今,1932年的九修族谱基本找齐了,甚至1898年的八修族谱也找到了不少。

   袁文纬说,寻找一本族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有时甚至会吃闭门羹,有些人家不愿意将族谱借出来,“说族谱不出门”。无奈之下,袁文纬只好用相机记录族谱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一修族谱终于基本找全了,由10余名袁氏族人组成的百井袁氏族谱修订委员会也成立了,目前他们收集名册的工作基本完成,目前正在修订。

   修谱理事会理事长袁子谷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在百井重建一个祠堂,让百井袁氏有一个拜祭祖先的地方。


分享按钮>>中国指挥家——严良堃
>>中国百杰画家——刘豑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