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临西县尖冢镇清源鲍氏五次续修族谱考

    中华鲍氏网 2008年12月15日 鲍荫华




        临西县尖冢镇清源鲍氏自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从南直隶凤阳府临淮县迁来,共进行了五次修续家谱的活动。这五次修续家谱的史实,散见于家谱的序跋之中,且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为了更加接近史实, 明晰脉络,便于查找,特整理如下。

        一、 十一世祖寅东公在嘉庆二十年左右,组织完成了我们清源鲍氏的创谱工作。

        据十四世云龙公《重修族谱序》载:“族谱则创修于十一世祖寅东公之手,时在前清乾隆初年也。距始迁时已 岁,由数世以下追溯数世以上,参稽互证,考 以信今而传后,俾后之人得先人之轶美, 法效厥功伟嗣。”

        查家谱所载十一世寅东公基本情况:“字耀斋(行二),州庠生,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二十八日生,道光十一年三月初四日卒。”

        以上两则记载,在时间上是互相矛盾的。云龙公《重修族谱序》载创谱时间是乾隆初年,而寅东公则生于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在位六十年,若分成前中后期,则是乾隆二十年前为初期,此时寅东公尚未出生。未出世之人是不会创谱的。直至乾隆六十年,寅东公才三十五岁。于情理推断:作为州庠生的寅东公,三十五岁之前,他重点考虑的是求取功名,而不会在上府进京赶考的同时,拿出精力来创谱。那么,我们尖冢鲍氏的第一部家谱就不会是在他三十五岁前、即乾隆年间创修出来的。面对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记载,我们认为哪一种记载是比较符合历史真实的呢?我以为:云龙公的序言,只是一种概述。当时没有确切的记载可以查询,只能约略的叙述。而家谱所载寅东公的基本情况,则是个人的确切记载,是比较真实可信的。

        寅东公享年77虚岁。经过了乾隆朝的35年,嘉庆朝的28年,直至道光11年去世。如果推测他在功名无望的时候,以其充裕的时间和多年积累的学识及家族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创修族谱的工作,那么就应该是55岁前后。这个时间就是嘉庆二十年即公元1816年左右。

        距我考证的我们从临淮县迁来的明弘治十五年即公元1502年,到寅东公创修家谱的1816年,其间经历了314年。如果推测寅东公创谱时已经有了孙子,那就是有了13世了。如果推测寅东公支系当时不是辈分最小的,那么我们家族当时应该有15世是比较可信的;这样推算起来,二十年多一点一辈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将历经314年、十五世的一个大家族的家谱整理出来,绝非易事。经查,当时八、九世以上共109人,还可以依照辈分来排列。以后族人繁衍愈众,所以九世以后就只能是以“年之长幼为先后,不以宗之大小为次序”了。尽管如此,寅东公将我们家族314年、十五世的家谱初创成功,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寅东公是个有心人,对于我们尖冢鲍氏家族是有功的。如果没有他,我们就没有这最初的家谱。没有家谱,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家族的优良传统也不能继承下去。不知道自己的根本的家族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多么悲哀呀!因此我们要千秋万代永远记住寅东公的恩德。

        结论:在嘉庆二十年即公元1816年左右,我们的十一世祖寅东公凭借多年对家族传承资料的积累,主持完成了我们清源鲍氏家族的创修家谱的工作。我们应该永远感谢他.

        二、十二世祖伟哲公在咸丰十年即公元1860年,组织完成了我们清源鲍氏的第二次续修家谱的工作。

        查家谱所载十二世祖伟哲公基本情况:十二世祖伟哲公(字 音jun an)道光十年庚寅十月十四日巳时生(即1830年),光绪四年十一月十二日申时卒(即1878年),享年四十八岁。他经历了道光朝的20年、咸丰朝的11年、同治朝13年、光绪朝的4年,共计49个年头。伟哲公是由官府发给一定供给的廪生,在每个州县里,廪生的数目只有四十个左右。在他30岁的时候,以正当壮年的旺盛精力,主持了我们清源鲍氏的第二次续修族谱。后来到了壬申年,也就是伟哲公42岁的时候,被保举为训导,资部注册。训导的职务大概是一个州县教育方面的副长官。

        伟哲公48岁就去世了,可谓英年早逝矣,惜哉!然而,他主持续修了自1816年至1860年44年间的家族史,他纠正了寅东公“不以宗之大小为序”的缺陷,“并作世系图于篇首,使一目了然”,家谱的体制更加完善,功德是无可比拟的。但也有白璧微瑕:“亦只载某世讳某娶某氏生几子而已,其享年几何生卒皆未书焉。”

        结论:在咸丰十年即公元1860年,十二世祖伟哲公主持进行了我清源鲍氏的第二次续修家谱的工作。这次续修家谱,使鲍氏族谱的体制进一步完善了。

        三、十三世光灼公在光绪甲申年即公元1884年,主持完善了我们清源鲍氏家谱的第三次续修工作。

        据家谱中十四世云龙公撰写的《重修族谱序》载:“先大夫桃溪公奉父征实公命再修于光绪十年,吾家之宗公祖赖以不坠,远支近派始克井井不紊,盖所谓述事者也。”

        又据家谱中无名氏于民国二十年所作《序》载:“至光绪甲申,从堂叔桃溪公讳光灼敕授奉政大夫起而续修之。至高曾而下凡生卒之年月莹址之阡陌外嫁女适之籍贯悉增入之。源流清体用备,诚尽善无庇可指矣。”

        两则记载的续修家谱的时间,光绪十年和光绪甲申年,都是一个年份,即公元1884年。这是一个确凿无疑的时间。光灼公主持了这次续修工作。

        据家谱中光灼公基本情况记载:“讳光灼、字式臣又俊三、号桃溪(行十)。由廪生应乙亥制科,举孝廉方正。辛巳本省会考第一名,保和殿朝考第五十七名,养心殿引见。奉 上曰 候选壬午顺乡试桃取誊录第七十四名。乐安、寿张等县教谕,五品衔赏戴蓝翎 。”可见光灼公的道德文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得到了朝野一致的赞誉。他在距离第二次续修家谱只有短短24年的时间内,以极其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察觉到老谱的白璧微瑕,愿意在完善家谱方面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他主持了我们清源鲍氏族谱的第三次续修工作,从而使家谱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这确实是我们家族的一大幸事也!

        结论:在光绪十年即公元1884年,十三世祖光灼公主持完成了我们清源鲍氏的第三次续修家谱的工作。在第二次续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卒、莹址、外嫁女”等内容,使家谱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

        四、十四世云龙公、云峰公在民国二十年即公元1931年,共同主持进行了我们清源鲍氏族谱的第四次续修工作。

        据十四世云龙公《重修族谱序》载“自是(指光绪十年第三次续修)厥后迄又四十有七载矣!云仍支派愈繁不有重修何以绍祖宗之绪?于是谋人咸以为可。龙虽不敏何敢自诿,爰循旧规醵金付梓印订十部,分支保存,以备考证。”“并有三世祖文缙公及王恭人遗像二轴,年深破碎不能悬挂,因修谱而重修之,亦追远之(意)也。”

        十四世云龙公(字筱溪、例贡生)、云峰公(字润生)皆生于晚请长于民国,历经军阀混战、内忧外患日益加剧的颓势,由衷的感到传承民族文化和加强家族、国家的团结、共御外侮的重要性。于是云龙公、云峰公组织主持了这第四次续修族谱。他们续修族谱因循旧规,印订十部分支保存,重修遗像怀德追远,在强权横行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时刻,坚守家族的优良家风,不为阴风邪气所动,令人可钦可敬。

        结论: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在国家危亡道德沦丧之际,十四世云龙公、云峰公坚守家族的传统道德情操,潜心续修族谱,承前启后,功莫大焉。

        五、十七世福旭公在2002年倡导组织启泽公、斌田公、良才公等十人进行了我们清源鲍氏族谱的第五次续修工作。

        从第四次续修的1931年到这次续修的2002年,其间间隔71年。在这71年当中,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的历次政治斗争和改革开放的繁荣昌盛。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就有广田公、广杰公相继组织续修族谱,皆因种种原因未果。安良公于文革浩劫中,冒险保存成为孤本的族谱,从而使续修族谱保留了绝无仅有的一线机缘。险乎哉!幸乎哉!无安良公之义举,我们一个家族的人可能彼此就成了陌生人了。

        这次续修族谱的一大功德是将九世迁居临清潭庄的文玉公一支接续入谱,并且尽最大的努力搜集流出的族人入谱,使族谱更其完整了。这次将印制的族谱分散到各支系保存,既便于查找,又避免孤本失传,考虑极为周详。 

        福旭公倡导组织的这次续修族谱工作,因间隔时间长、支系繁衍多、外地出仕谋生者众,困难较以前都大。但是,启泽公、斌田公、良才公等十位工作人员,不辞辛劳、不避寒署,走访者自出旅资,终于完成了这一煌煌巨篇,为全家族构筑了一个承前启后的精神家园。

        由于族人繁衍日益众多,跨度时间太长,这次续修族谱在展转传递信息之中难免产生错讹。另外,对于国家民族和家族做出杰出贡献的族内人物传记、本族人员的文章典籍都应该保存。使流传下来的不只是一串名单,而且还有文化道德才智的传承。再者,我们和临淮老家的联系也应该加强,能够加入临淮鲍氏的族谱,再继续往上续写,直至到鲍氏始祖鲍敬叔、二世祖鲍叔牙,就更加令人欣慰了。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创修续修族谱的先贤们,记住那些组织者、主持者和有名无名、幕前幕后的操劳者,记住他们为我们家族所作出的不朽贡献。

        由于手头资料匮乏,自己水平有限,文中难免存在错讹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河北临西尖冢鲍氏十七世荫华

写于2006年6月25日


分享按钮>>临淮鲍氏迁清源尖冢时间考(鲍荫华撰)
>>济南—寿县—临淮—尖冢:临西清源鲍氏的历史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