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厚重的安徽省歙县棠樾牌坊群(图片)
- 中华鲍氏网 2008年12月15日 王玉德
——王玉德
素有“牌坊之乡”美誉的安徽省歙县是国家级历史名城,明清时期石坊牌遍及全县各地,共建有250多座,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80多座牌坊。在这众多的牌坊中,城西6公里处的棠樾牌坊群,更为人津津乐道。
明清时期牌坊的建筑更是日臻完善。自宋就聚居在棠樾村的鲍氏家族,到了明清时已充分具备了建牌坊的一切条件,于是在前后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在村东首陆续建起了风格各异的明清7座牌坊。这7座牌坊,明建三座、清建四座。三座明坊为鲍灿坊、慈孝里坊、鲍象贤尚书坊。四座清坊为鲍文龄节孝坊、鲍漱芒父子乐善好施坊、鲍文渊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
一出棠樾村口,迎面而来的一座卷草式纹头脊的白麻石碑楼便是鲍灿坊,它四柱、磉墩安放在高高的基台上,古朴雄伟,挑檐下龙风板上是“圣旨”二字,其下额坊上镌有“旌表孝行赠兵部右待郎鲍灿”字样。这座鲍灿坊阔9.54米,进深3.54米,高8.86米。近楼的栏心板镌有精致的图案,梢向槽坊各刻三攒斗拱,镂刻通明,下有高浮雕狮子滚球,飘带纹饰的月梁,整个牌坊典雅,质朴而厚重。
走过一个青石板铺地的广场,便是牌坊群的长老“慈孝里”坊。该坊阔8.57米,进深2.52米,高9.60米,旌表宋末处士鲍宗岩、鲍寿孙父子。龙风板上“御制”二字,意味着该坊乃皇帝拿银子建造,足见其规格之高了。慈坊孝在结构上与上坊不同的是,明间额枋较低,平板枋以上为枋木结构的一排斗拱支撑挑檐,明间二柱不通头。垫拱板朴质无华,加固了挑檐的基础,厚重相宜。
“立节完孤”这座牌坊,是为了旌表那些年青就守寡的节女立的。它的主人是鲍文龄妻汪氏。汪氏二十五岁夫亡,立志守节,在守节岁月里对公婆孝顺,并含辛茹苦将孩子扶养成人。儿子长大取得功名后,本想让母亲享清福,不料年仅45岁的汪氏年长积劳成疾不幸亡故。为了尽自己的孝心,儿子多次向皇帝上书,要求皇帝同意自己给自己的母亲立一座节孝坊。
行过一小桥,一亭翼然,为单檐攒助尖方亭。一出亭,一座尤为高大的青色茶圆石牌坊,四柱拔地而起又直冲云宵,这便是乐善好施坊。清嘉庆25年(1820年)8月建,通面阔2.58米,高11.70米,此坊大小枋梁都不加文饰,惟挑檐下的拱板,镂刻通明的花文图案,月梁上的绦环与雀替也相应雕刻了精致的纹样,粗大的梁柱平琢浑磨,不事雕饰。
“天鉴精诚”这座孝子坊似乎带着迷信的色彩。到底当年孝子鲍逢昌是因为怎么样的孝迹感动天地的呢?据鲍氏世孝事实中记样记载:逢昌公年幼时,父亲外出谋生,久无音信。在清朝顺治三年,年仅14岁的鲍逢昌决心外出弄文,他边乞讨边问讯,经过三年之久,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省雁门关古寺中找到了父亲,万幸中的不幸是父亲已生背疽,痛不欲生。鲍逢昌毫不犹豫地伏在父亲背上用嘴将疮口中的脓和蛆吸出,自己口腔肿大,呕吐不止,亦不暇顾,终于将父病治愈。当逢昌公把父亲带回徽州家中时,谁知母亲又得重病。为求一味叫真乳香的药。鲍逢昌徒步走到浙江桐庐县境内的富春山上,披荆斩棘,遂在悬崖上弄得这种药,治好了母亲的病。鲍逢昌治逾二老绝症的事迹很快传传颂开来,大家纷纷传说,是鲍逢昌的孝心感动了天神,老天爷治好了二老的病。此事也感动了皇帝,皇帝遂于乾隆36年下旨赐建了这座孝子坊。
最后书有“恩荣”的牌坊是鲍象贤尚书坊。坊额上“命丝纶”意指鲍象贤执行王命一丝不苟,并且如足智多谋诸葛亮一样,文韬武略。
总之,棠樾牌坊群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光华,是徽州石材建筑的珍品,是研究古典建筑和明清历史经济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近几年来,牌坊群成为《红楼梦》、《烟锁重楼》等影视名剧拍摄场景和颂誉中外的高品位旅游景点。
分享按钮>>中华燕氏宗亲联谊会关于会员登记的通知
>>四川东部鲍姓流源及分布初考(鲍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