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鲍宣墓记----(西汉最高检察官、上党鲍始祖)
- 中华鲍氏网 2009年1月7日 鲍志煊
史载鲍宣公是西汉晚期朝司隶校尉(即中央监察司法首长),任职忠直清廉、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刚正不阿、深得民心、史证可鉴。对子孙言传身教、风范传录。其子永、孙昱在东汉早期都曾任职司隶校尉,任上均能秉公办事,真可谓三世三贤臣、千古无复例,万古传美名。他们治国、治吏、治政的业绩功不可没,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就是对现今的廉政建设也不乏借鉴之处。
王莽篡权后诛杀前朝忠臣,宣公于公元前3年被莽贼所害埋葬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古称上党)长子县南鲍村。东汉刘秀称帝后为宣公平反昭雪,修建显墓、重建祠堂以做纪念。
为颂扬鲍宣公的伟业精神,长治市政府于2000年成立了“鲍宣研究会”,着手考证研究,以期达到教育后人、服务现实的目的。遗憾的是鲍宣公的墓堆已经不复存在。2005年在研究会主任赵善笃(原长治市政策研究室主任、郊区组织部长,长子县南鲍村人)的多方奔走下,南鲍村村委在原墓址处修建了“鲍宣纪念园”,并请原山西省委书记、国家扶贫办副主任胡富国题写碑铭。纪念园的规模是一期已经完成,二期仍在规划和设计当中。如今纪念园已经成为该村文化活动的中心,整日里都有老人在此对弈神侃、孩童嬉戏玩耍,想必先祖宣公英灵不再孤单了吧。
5月20日,我们兄弟三人与子辈们一行6人怀着及其崇敬的心情,在赵主任的陪同下前往南鲍村拜谒瞻仰。到达后我们受到村领导和村民们的热情接待。村民们介绍说,文革前宣公墓还高耸如初,全村人称之为“老墓”。“老墓”位居村中央,坐北朝南,北有池塘两处,南边一里外有河流一条,墓堆占地约400平方米,墓的最高点约十三米,是全村的制高点。立于墓顶全村屋顶一览无余,解放初期村里开会时,村干部手持铁皮喇叭筒向四周喊话,全村皆清晰可闻,由此可见墓之宏大高昂。老年村民说,他们幼时常结伴在“老墓”处玩耍,还能记得“老墓”侧有房间,历代有人看守。文革前每年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送寒衣”节,都有鲍氏子孙前来烧纸祭奠。但文革期间受“破四归”和左倾思潮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此遗址认识上的缺失,大墓成了周围村民取土制坯、和煤取暖等私用的场地,逐渐将墓堆夷为平地。我们为此深为痛惜。我们向村民探询宣公墓还有什么遗迹实物可寻,村民取来建墓的青砖让我们看,此青砖较现在建设用砖大约三倍,呈豆绿色,很多家现在都保存有,甚至有一家茅厕的围墙中也掺杂有此砖(后由考古专家鉴定为汉代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村原村干部牛金秀想起他家院内有块石头残碑,让我们看一下是否与宣公墓有关,随即我们来到他家院落,惊喜的发现在院中一堆废旧物品中有一块石碑残存部分,象是石碑的碑头部分,呈半圆形状,厚约30公分,半径约80公分,依稀可见铭刻有“漢司隶鲍公宣”字样。
这一发现弥足珍贵,使我们喜出望外,由此可证:鲍宣公之墓确实座落于此,言不为虚。
我们由此产生疑虑,宣公之墓及墓碑为何被毁?难道南鲍村村民不敬先祖吗?经村民介绍说,本村过去以种植经济作物潞麻(现改种蔬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秋割后必须成捆下池“沤麻”七日后捞出晾晒方为成熟,为防止麻捆在水中漂浮,用石材施压达到固定的作用。因此村民们见石就用,碰到大石就砸开使用,墓碑也因此被砸毁,难逃厄运。这次发现仅此一块,其余墓碑残块不知散落何处。村民又说南鲍村北一里有一村庄名为鲍庄,该村鲍姓最多,繁衍生息至今。南鲍村居民多为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移民,罗姓居多,现无一鲍姓者,但南鲍村居民都以本村有名人墓而自豪,并且对未来发展寄于厚望。
鲍志煊于2007年5月
分享按钮>>谢氏家谱源流---------少数民族谢姓
>>鲍占凯先生给《中华鲍氏网》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