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祠探源系列..
- 中华鲍氏网 2009年9月27日 网摘
——管鲍祠探源系列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其自身的才华脱颖而出成为历史名人,让人们世代牢记,并成为后人研究的焦点。阜阳人管仲就因其渊博的知识,纵横捭阖,成为春秋时期的名相,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成为全球人类研究的对象。
管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思想家。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他辅佐齐桓公尊周王、亲诸侯、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从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曾赞誉管仲的功绩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至到现在。若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夷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而近代的维新派领袖、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评价管仲为:“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从两人所言足以反映出管仲相齐的功绩在华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由此可知管仲的思想和业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管仲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在长达40年的宦海生涯中,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进行了全方位的重大改革,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管仲的一生事迹和和阐述他的思想主要见于《管子》和《国语.齐语》。《管子》是依托春秋时期管仲之名成书的,《管子》原书389篇,西汉刘向校定86篇,现存76篇。《管子》著作,非出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之作,乃是兼有战国、秦、汉文字的一部文章汇集,但却是传述管仲、研究管仲的重要文献。同时这部书也反映了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治国思想,管仲是这个伟大的历史转变时期的先驱人物和奠基者。管仲留下的《管子》一书,内容宠杂,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法律、道德、自然科学、农业、人事管理等各种行业,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是我国古代书籍中的一部瑰宝。
新管鲍祠老石碑
2005年5月13日,天下还下着雨,我坐车来到颍上县城,前来寻找2600多年前春秋齐国名相管仲。时隔2000多年,物换星移,是否能寻找到管仲曾经在此留下的点点足迹呢?对此,我也是一片迷惘。
从颍上汽车站下车,乘坐人力三轮车,不过七八分钟的时间就可到达管仲公园。进了大门在管仲公园的北面,有一处古朴的院落,那就是颍上闻名遐迩的管鲍祠。与颍上的文史工作者卢孝彤约好9时在管鲍祠门口见面,可是因天公不作美,加之我多时没去颍上,没料到去颍上的路正在维修,汽车由阜南绕道,导致了时间的晚点。可是卢孝彤并没因我的晚点而离开,仍然等候我的到来,这使我对颍上人肃然起敬,看来他们确实继承了管仲的诚信之道。
管鲍祠位于颍上县解放北路,管仲公园院内。管鲍祠坐北朝南,门前有一条公园小河,水中还有一些游船,但因是雨天,没有游人。站在管鲍祠门前,仰望门楼,但见上方大书“管鲍祠”三个金色的大字,在右下方一块牌子写有“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等小字。
管鲍祠院落不大,相对来说还有点过于狭窄,没有游人。与卢孝彤一同走进管鲍祠,遥想这就是纪念2000多年前的管鲍纪念地,我无法掩饰内心的欣喜。在管鲍祠院落内的左面,有管仲的衣冠冢,立有两块墓碑,一块是明万历十六年,河南按察司副使蜀人杨芳题写的碑文:“管仲父墓”。另一块是民国十五年,颍上知事四川威远公倪焕奎撰写的“呜呼大政治家颍上管子之墓”,并于碑上引用孔子语:“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也。”不过这两块墓碑并不是古碑,而是现在复制的。陪同的卢孝彤说,先前的衣冠冢墓并不在这里,而是后来迁进来的。
管鲍祠右侧种植一些花草,没有建筑物。来到大殿前,两侧有一副对联,上书:“佐霸肇开新政局,分金饶见故人情”。大殿内塑有管鲍两人的塑像,正殿高悬:“挚交千古”额匾,两侧明柱子上还题有一副对联:“相齐桓公一匡天下,友鲍叔牙万古高风”,这副对联和大殿前的对联同出一人之手,联可谓千古绝唱,字则恣肆汪洋。这两副对联是1987年,颍上籍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所题。现在管鲍祠内最有价值的大约就是大殿内右面墙壁上嵌有的一块清道光年间石刻经,内容是管鲍祠颂并序。大殿东西两端还各有一个园门,不过是个假的园门,是堵实的墙,一日“分金园”、一日“荐贤门”。
管鲍祠内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五间大殿,一个大院子。与管仲公园相比,可谓小得可怜。管鲍祠内还有一间是县文物管理所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递给我一张管鲍祠简介。说是一张简介倒不如说它简洁,因为还没有《阜阳历史文化集锦》记载的管鲍祠资料翔实。
管鲍祠并不是2000多年前所建,而是始于明朝。明万历六年(1578年),由当时县令、著名文学家、戏曲作家屠隆(1542——1605年)所修建,并作《管鲍祠碑记》以记其事。屠隆在颍知县时见有管鲍史实,而无管鲍之祠时感慨,“由管仲至今,数千年邑无祠”。于是广泛征求乡民、诸生意见,而做出修建管鲍祠的决定。并“捐俸掊金”,建管鲍祠。
管鲍祠修建之后,明末毁于战乱。崇祯十二年(1639年),学谕汪廷宏主持重修,清嘉庆年间毁于火灾。道光六年(1826年)万如陵再修。咸丰年间又毁于大火。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县长张鼎家募资复建。由此可知,管鲍祠历遭多次劫难,经历三毁三修之后,祠内当时还存正殿三间,堂内供管鲍两人的牌位。南临大寺塘,东有“九合桥”,奠念管仲“九合诸侯”之功;祠西有“四维桥”,昭“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意。祠西南有管仲衣冠冢,当地称“管仲墩”。然而,历经多次劫难的管鲍祠在七十年代又未能幸免,文革再遭毁坏,“九合桥”、“四维桥”毁之不存。红卫兵并将其墓夷为平地。
1986年,管鲍祠获得新生。省人民政府行文将管鲍祠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任县长张新宇极为重视管鲍祠的修建工作,由政府拨款,重修管鲍祠。在祠前重建三间前门,修复了院墙,并将管仲墓移到管鲍祠院内,在祠的正殿塑了管鲍像,并在墓前重新复制了两块古碑。
因管仲而形成的典故
管仲不仅以其思想成为众多学者孜孜不倦研究的对象,还以其自身言行成为中国成语宝库中的经典,并世世代代影响着后人。春风夏雨、周而复始、一匡天下、九合诸侯、老马识途、管鲍分金、管鲍之交等,这些成语你是否想到就是因我们阜阳人管仲而出现的呢?而从古至今,我想还没有一人以其自身优异的品质及才能超越管仲,从管仲被后世所传诵并引用的这么多典故中来看就是最好的佐证。
春风夏雨。汉。刘向《说苑。贵德》记载:“管仲上车日: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春风温暖,夏雨滋润万物。后以春风夏雨比喻给人以教诲和帮助。
周而复始。《管子。弟子职》记载:“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长其仪,周则复始,是谓弟子之记。”周:转一圈。复始:重新开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后人开始不断地引用其典。《晋书。王鉴传》:“赋敛搜夺,周而复始,卒散人流,相望于道。”《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记载:“高愚溪周而复始,住了两巡。女儿们殷殷勤勤,东也不肯放,西也不肯放。”梁启超《新史学》:“其进化有一定之时期,及期则周而复始,如四时之变迁,天地之运行是也。”亦作“终而复始”。《史记。高祖本纪》:“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一匡天下。匡:匡正,扶正。使天下事物都转入正轨《论语。宪问》载:“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史记。管晕列传》记载:“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原意是说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以周天下微弱,由齐桓公用周朝的礼仪服饰等来推行天下。后引申为统一天下。
九合一匡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简称。《论语。宪问》载:“(齐)桓公九合诸侯。”原指春秋时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称霸主,使混乱的政局得以安定。后用以指卓越的治国才能。《史记。主父偃列传》:“昔者管仲相齐齐桓,霸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
老马识途。老马认识走过的路。比喻经验丰富的人做事熟练效果好,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韩非子。说林上》载:“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日:‘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管鲍分金。《列子。力命》载:“管仲尝叹日:‘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后因用管鲍分金比喻友谊笃厚。
管鲍之交。春秋时齐国管仲与鲍叔牙为知交,因以“管鲍之交”指朋友交谊深厚。并以此世称管鲍善交者。
管鲍分金、管鲍之交在中国成语典故中并没有视为是一个成语,而是当作两种成语来使用的。但我发现,虽说是两个成语,但其发生的事情是一致的。大意是:管仲晚年尝感叹说,我少年时家境比较贫困,与鲍叔牙在一起做生意时,分财时我都多取,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时,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而更为有意思的是,在江苏省盱眙县的管镇还建有管鲍分金亭。相传管镇是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一代名相管仲和鲍叔牙二位先贤意外拾得金条,苦寻无主后义赠桑梓的地方。后人为纪念此事,于明代万历年间在管镇镇街西约50米处建有一座蔚为壮观的“管鲍分金亭”。该亭被毁于1959年。盱眙县在原址复建的管鲍分金亭,底部宽10.5米,高13.6米,整体呈方形,上面矗立着四个高大巍峨的铁人,东西两面分别是年轻时管仲和鲍叔牙的雕像,手里捧着熠熠生辉的金条,另两侧分别为管鲍老年时的封侯雕像。四个大门两旁的八面墙上分别绘有拾金、待领、分金、赠金等八幅浮雕,形象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管鲍分金时的情景。
一页页发黄的历史,娓娓叙说着2000多年前管仲叱咤风云的历史故事。一代名相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的千秋功业,正史、野史上到底又有多少让我们知道并牢记。从春秋时期的管仲到公元二十一纪的今天,算来已经2600多年了,管仲的家乡是否存在呢?我们还能找寻到管仲的出生地吗?管仲之所以能成就千古伟业实离不开支持他的鲍叔牙,历史文献上记载管仲出生地离鲍叔牙家也不过一二里,今天还有这个村庄吗?管仲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曾广泛流传着管仲与鲍叔牙的多种传说,那么,到底又有多少故事呢?成语管鲍分金的故事你知道吗?老马识途并不是管仲聪明而想的,而是在他小的时候母亲所说的“猫记千,狗记万,老母鸡还记二里半”里受到的启发。除却我们知道的历史外,我们还能挖掘到多少?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对读者始终恪守这句话,我小心翼翼地追本溯源并一一进行追寻。
(未完待续)
管鲍祠探源之二
齐国称霸前的形势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大转变的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大国争霸的时代。由于周天子东迁后王权的衰落,春秋时代由统一走向分裂,出现了各国诸侯竞相争霸的局面。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西周的礼仪制度被打破,“吉、凶、宾、军、嘉”五礼均已起了巨大变化,原来天子、诸侯、大夫、士的等级被颠倒,下级僭越上级礼制的情况普遍发生。而管仲生活的时代正是这一社会大动荡的时期。
周幽王被西面的犬戎打败,死在骊山之下,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平王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迁都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史称“平王东迁”。平王东迁以前的历史称作西周,以后的历史称作东周。东周又包括春秋、战国两个历史阶段。
《春秋》本是记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242年间鲁国历史的一部编年史著。但因为《春秋》经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历代学者对春秋史的起讫年限一直争论不休,并都举出各种资料。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将春秋时代定为公元前770年始,以〈〈史记.六国年表〉〉所载周王元年即前475年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分界线。从此,“春秋史”的时间就定位在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春秋的历史,是中国奴隶制崩溃的历史。
东周开始时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的势力大致均衡,没有一个特别强大。齐国在春秋初领土虽大而势力未强。它南靠泰山,西有黄河,东临大海,三面有天然阻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其东虽有莱、夷等族,但较弱小,并未构成对它的威胁。西面的卫国也较它为弱,只是南面的鲁国当时稍强,可与其一争雄风。由于齐有鱼盐之利,经济富庶,为以后争霸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在春秋初资源尚未很好开发,所以公元前706年北戎伐齐,齐僖公还要郑国派兵相救。
可是到齐桓公时开始强大,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改革旧制,发展生产,按土地好坏,征收赋税,开矿、晒盐收归官营。选拔人材也打破陈规,给少数庶民以上升的机会,还允许犯罪的人用兵器和铜铁赎罪,用铜铁铸造生产工具。国势兴旺,日渐强大。
当北方戎狄屡犯中原、侵扰洛邑,攻邢灭卫的时候,管仲为齐桓公划策,以“尊王攘夷”为旗号,打败戎狄,存邢救卫,还安定了王室的内乱。齐桓公起了“共主”的作用,也就实际上成了诸侯的领袖,被尊为霸主。
齐桓公创建春秋霸业成为第一位霸主,同辅相管仲的运筹是分不开的。所以古人称赞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箭射齐桓公
而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前,齐桓公还不是君主,是公子小白,管仲为阻止小白回国当君主,还对小白射了一箭,结果命大福大的小白不仅没死,还成了后来的齐桓公。上任后的齐桓公不仅没治管仲的罪,还任用管仲为相,治理国政。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齐桓公上台前与管仲有一段过节,而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涉及,因为管仲当年曾是公子纠的师傅,帮助过公子纠夺取王位。而公子纠是就是齐桓公的弟弟。综合历代各种史料,齐桓公上台前与管仲发生的这段历史大致是这样的:起因是齐襄公派大夫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葵丘(今山东临淄西),两人在瓜熟之时去的,当时襄公答应他们明年瓜熟时再派人来接替。但到了期限,不见襄公的换任命令,两人向襄公请求以人相代,襄公不答应。襄公的叔父夷仲年的儿子公孙无知很得襄公之父僖公的喜欢,衣服礼仪待遇都与襄公当太子时一样。襄公即位后把他的待遇降低,他很怨恨。于是连称、管至父就拥戴公孙无知作乱。公元前686年冬,齐襄公到姑棼游玩找猎时,碰见一只野猪,襄公用箭射去,谁知野猪竟立起来哭叫,襄公害怕,从车上跌落下来,足受伤。回去后襄公还未休息,叛军就拥入襄公所住的宫室,将襄公杀害。襄公死,公孙无知就自立为君。
第二年(前685年)春,公孙无知出游时又为大夫雍廪所杀。先前,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的师傅鲍叔牙预感要出现内乱,就拥奉小白逃到莒国(今山东胶县西南)。管仲是襄公另一个弟弟公子纠的师傅,他们也逃至鲁国。公孙无知被杀后,齐国内议立新君,大夫高?等密召小白回来。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听到消息后,也往国内赶,鲁庄公安排大将送公子纠回国。刚准备停当,护卫公子纠的大臣管仲禀报鲁庄公说:“公子小白(齐桓公)在莒国,离齐国近,万一他先到国内就麻烦了。”鲁庄公依了管仲的请求,让他带着几十辆战车先行一步。
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这时正坐在马车里,在鲍叔牙护卫下赶往回国的路上。管仲追上问:“上哪儿去呀!”“回国办丧事去”。小白警惕地回答。“这事你哥哥会处理的!”管仲有意阻拦说。鲍叔牙在一边,听出话里有话,也不顾往日和管仲一起经商时的情谊,睁大眼睛对他说:“你管得着吗?各人有各人的事啊!”旁边的士兵也跟着呦喝,管仲见势,不敢再说,回马就走。
小白望着管仲的背影直笑,管仲却偷偷地拈弓搭箭,突然转身嗖地射来一箭。小白想躲也来不及了,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里不省人事。管仲看到鲍叔牙在抢救小白,急忙跑回报告了公子纠,要他赶快到齐国抢位。他们走了六天才到都城下。可是小白已当上了国君,把他们拒之并且门外。
原来管仲的一箭,正好射在小白腰间一块坚硬的青铜带钩上。他惧怕再来一箭,机智地大叫一声,咬破舌尖,摔在车上,麻痹对方。
鲁国护送公子纠的兵马聚集在齐国,迟迟不退。齐桓公下令发兵抵抗。并打败鲁军,并乘胜打到鲁国都城,要杀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召忽。齐国是一个大国,人多势众,鲁庄公无奈,只得令人割下公子纠的人头,把管仲、召忽囚在牢笼里,一起交给齐国。但刚进入齐国召忽就自杀了。
管仲被押到齐国,鲍叔牙远远地赶到边境上迎接。问候了一番,把他带进都城推荐给齐桓公。齐桓公皱着眉头说:“他用冷箭要我的命,杀了他,吃他的肉还不解恨呢?你还叫我用他?”越说越激动。鲍叔牙不紧不慢地说:“管仲那时帮公子纠是忠心,主公若能赦免,他也对你同样忠心。”鲍叔牙又说:“主公不是想着成霸业吗?那就非得有管仲不可!”齐桓公点了点头。而《左传》庄公九年记载:(管仲的才能)“使相可也”。
管仲为何没有殉死
在古代社会,许多士大夫对气节要求相当严格,忠君报国,及至后来提出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都是让当时的士大夫们恪守“忠”这个字。对管仲没有忠于公子纠而自杀这段历史,历代史学家对此褒贬不一。坚守“忠”字的史学家说管仲是个贪生怕死之人,而站在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角度看问题的史学家说管仲是抱有使命而活着的。那么,历代关于这方面的史料又是如何记载的呢?
查阅〈〈左传〉〉发现〈〈大匡〉〉这节大致是这样记载。齐桓公即位为君,便要挟鲁国,使鲁国杀了公子纠。齐桓公问鲍叔牙说:“将怎样称定我们的国家?”鲍叔牙说:“得到管仲和召忽,国家就稳定了。”齐桓公说:“管仲和召忽是我的仇人啊!”鲍叔牙举了许多例子打消了齐桓公的仇恨心理。齐桓公听后关心地说:“那么能得到他们吗?”鲍叔牙说:“若尽快召回,就能得到,不快就得不到。因为鲁国的大臣施伯知道管仲有才干,他会献计让鲁庄公做事。管仲如果接受,鲁国就可以削弱齐国了。管仲如不接受,鲁国知道他将返回齐国,一定会把他杀掉。”齐桓公说,恐怕来不及了,怎么办?鲍叔牙说,施伯的为人,聪明然而非常怕事,你若及早去要,他害怕得罪齐国,一定不会杀管仲的。
果然,施伯向鲁庄公推荐管仲,任命管仲做官的命令还未下,齐桓公派的使臣就到了。来的齐国使臣说:“管仲和召忽是齐国的叛贼,国君要活捉他们亲自杀死。如得不到,那就是鲁国和他们站在一起了。”鲁庄公问施伯如何处理。施伯说:“你还是交还给他。我听说齐君性急而骄傲,虽得贤才,就未必能用。再说,管仲是齐国鲍叔牙的好朋友,若杀了他,鲍叔牙借此与鲁国做对,你一定受不了,还不如交还齐国要好。”
鲁庄公便把管仲、召忽捆起来。管仲对召忽说,你害怕吗?召忽说,怕什么,我不早死,是为了等待国家平定。现在既然平定了,让你当齐国的左丞相,他一定让我当齐国的右丞相。但是,杀我君而用我身,是再一次对我的侮辱,你就当作生臣,我作死臣好了。我召忽既已明知将得到万乘大国的政务而自愿去死,可以说公子纠有为之殉死的忠臣了。你活着称霸于诸侯,可以说公子纠有活着的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生名与死名不能兼顾,德行也不能虚得。你努力吧,死生在我们两人是各尽其分了。于是,召忽自刎而死。管仲便回到齐国,君子们听到此事,都说,召忽的死,比活着更贤,管仲的生,比殉死更贤。
但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齐襄公即位第二年,驱逐小白(齐桓公),襄公在位十二年病死,公子纠即侠。国人召小白回国。鲍叔牙说,还不回去吗?小白说不能回,管仲有才智,会杀了我。鲍叔牙说,如果管仲的智慧发挥出来了,齐国为什么还会这么乱。召忽虽然强武,岂能单独对付我们呢?小白还是信,说,管仲虽然不能行其智,但毕竟不是没有智,召忽虽得不到国人支持,他的党羽难道不能谋害我们吗?鲍叔牙回答说,国家一乱,智者无法搞好内政,朋友也无法搞好团结,国家是可以夺到手的。于是他命令驾车出发,车内塞上士兵,鲍叔牙充当前驱,进入齐国,顺利地驱逐了公子纠,于是管仲为保护公子纠而在乱军中箭射小白,仅中带钩。管仲与公子纠、召忽就逃往鲁国去了。齐桓公即位以后,鲁国曾经伐齐,想立公子纠但没有实现。
从历代史书记载不一的史事,引起历代史学家的争议,我们都无法一一进行考证。因为时光太遥远,2000多年的时光,物事人非,我们只能进行一种大胆的猜测。那就是〈〈左传〉〉相对于真实。再后来就是齐桓公不记前仇,拜管仲为相,这是历史上没有争议的事实。接下来就是管仲得到重用,鲁庄公闻讯,气得直翻白眼。他下令全国加紧练兵,造兵器,打算报仇。早有人把情况报告了齐国。齐桓公想先发制人,打到鲁国去。管仲拦着说,主公刚继位,内部还未安稳,不可轻举妄动。但是齐桓公不扣劝阻,命令鲍叔牙带领大军攻打鲁国,结果在长勺被鲁国打得大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曹刿论战》。
齐桓公吃了亏,心里很懊悔,忙向管仲问计。管仲回答说:“臣以为君王欲霸天下,先得派人开铁矿,这样既有兵器,又有铁农具,农业发展了,国家百姓的粮仓就会充实起来。我们还要利用我国近海的有利条件加快发展盐业、渔业。这样,离海远的国家就得依赖我们的食盐而听从我们。另外,还要优待工商、甲士……”齐桓公听了管仲这番议论,对他十分信服。
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兵强马壮,不到五年便强盛起来。齐桓公对管仲说,能不能会各国诸侯。管仲了解齐桓公心思,却有意反问:“周天子刚新立,是天下共主,我们凭什么去会诸侯呢?”齐桓公沉思起来,管仲见齐桓公遇事冷静而不急躁,就说,主意倒有一个,周天子新登位,主公可派人向他贺喜,请他下令早定宋国的君位,制止那里的内乱。我们只要得令,便成大事。齐桓公听罢,大喜便派人先去北杏布置会场。
不久,宋、陈、蔡、邾四国诸侯先后奉命来到北杏。齐桓公对管仲说,通知了八个,只来了一半,改期再开吧!管仲微笑着说,三人成众,再加上我国已过了半数。齐桓公觉得有理。起身来到会场,对四国诸侯说:“周已衰落,弄得国内经常出乱子,外族也常来侵袭我们。今天开会得推一个人为主,把大家带动起来。其他诸侯闻听,恍然大悟,都一齐拥戴齐桓公,齐桓公故意推让了一阵,坐上了盟主的交椅。
自此以后,齐国力量日益强大,齐桓公先后采纳了管仲的许多好建议,伐鲁国、攻宋国,降郑国。。。。。。。到处势如破竹。并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匡天下,公元前651年,大会诸侯于蔡丘,齐桓公再次当上九国盟主。这一切,同他不计私仇,重用管仲是分不开的。
使齐桓公称霸,并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实得益于管仲实施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改革,使齐国从众多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并“挟天子以令诸侯”呢?还记得老马识途这句成语吗?老马识途成语并不是管仲聪明而想到的,而是在他小的时候母亲所说的“猫记千,狗记万,老母鸡还记二里半”里受到的启发。除却我们知道的历史外,我们还能挖掘到多少?
(未完待续)
管鲍祠探源系列之三
管仲的改革之道
在春秋时期,齐桓公是最没有资格称霸的,因为齐桓公有三大致命缺点,一是围猎,不分白天黑夜不过问朝政;二是好酒,酒醉不问朝事还降罪于臣;三是好色,连自己表姐都不愿嫁人。而当时的诸侯国中还没有一人如齐桓公具备这三个影响其国家发展的致命因素,可是由于管仲的存在,他循循善诱地引导齐桓公,让齐桓公意识到所谓王者称霸,暴君祸国殃民自遭天遣的道理,天下圣君应该是有所作为建树的。改变了齐桓公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作风,激起了齐桓公雄视天下的霸王之志。可以说,没有阜阳人管仲,就没有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称霸,并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实际领导这一改革,使齐国跃巨霸主地位的主要人物就是齐国的相国管仲。那么,管仲到底有哪些改革之道,促进了齐国快速成为超级大国,凌驾于诸侯国之上呢?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历史上记录管仲改革的文献记载。
管仲执政后,对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认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仲列传》)。只有先发展经济,才能巩固政治和推进文化。他在改革中十分重视生产的发展,认为“富民”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道路。他在执行富民政策中,特别重视抓农业生产,指出:“地者,政之本也。”主张实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上的改革。所谓“均地分力”,“与之(民)分货(《管子.乘马篇》,即将井田划分给耕者,实行分田到户的个体经营,然后按土地质量和产量,让农民将收获的一部分以赋税交给国家。这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些措施激发了齐国劳动者“迟寝早起”、“为而不倦”的劳动热情,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齐桓公霸业的主要物质基础。综观管仲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实际上是变奴隶奴隶制的生产方式为封建制的生产方式,无疑是一个社会的进步。
在奖励农耕的同时,管仲又大力倡导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大力开采铁矿。在手工业方面,管仲设置“工正”、“工师”、“铁官”等管理手工业的机构,使国家加强对冶铜、纺织等手工业的管理,并大力发展冶金手工业生产。以先进的青铜器和铁器来武装军队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在商业方面,管仲主张设立市场,“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管子.乘马篇》),“百乘之国,中而立市”(《管子.揆度篇》)。为了保证商业稳定发展,对市场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防止“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管子.国蓄篇》)。国家要“凡轻重敛散之以是时,则准平”(《管子.揆度篇》),加强对市场物价的控制,以稳定国家的经济。手工业和商业的改革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给国家提供了新的财源。
另外,他又设“轻重九府”,即按年岁的丰凶和人民的需求来经营货物。并由官府掌管钱币的制造。这样就使齐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当时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在经济改革的同时,管仲又着手改革政治和军事。在政治方面,管仲提出“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国语.齐语》)的治国之策,在整顿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对齐国的政治、军事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
具体在行政方面,实行“国”(都)、“野”(鄙)分治的制度,并将士、农、工、商分开,不让其在一起混合居住集中,使“士之子恒士”,“工之子恒工”、“商之子恒商”、“农之子恒农”,不能自由迁徙(《国语.齐语》)。“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民石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令夫士,群萃而州(通周)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旦昔(通夕)从事于此,以教其于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常为士……”(《管子.小匡》)。《管子》所论其大意是:管仲说,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们杂居,杂居则说话做事都不专一。因此,圣王总是安排士人住在闲静之地,安排农夫住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场。让士人们居处聚集而集中,闲时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朝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因此,其父兄的教导,不严格也能教好;其子弟的学识,不劳苦也能学会。所以士人的子弟常为士人。
在军事上,管仲提倡寄军令于内政的办法,使军政合一,将全国民众以军事编制组织起来。规定五家为一轨,每轨设轨长一人;十轨为一里,设司里一人;四里为一连,设连长一人十连为一乡,设良人一人。由各级军官掌管军令。全国共三军,分别由齐桓公、高子和国子统帅。编制训练完成后,不许自由迁徙,每伍的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使人与人、家与家之间互相密切联系,便于相互协调救助,达到“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的目的(《国语.齐语》)。这样严密的组织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为了制造军械,管仲还制定了一套用兵器来赎罪的刑法。臣民犯了重罪,可以用一副犀牛皮制的甲和一柄车戟来赎罪;犯了轻罪,可以用一面皮制的盾和一把车戟来赎罪;犯了小罪,可以用铁来赎罪。又规定打官司时要用一束箭作听审的费用。以此来筹措军事武器,使齐国兵甲充足。
可以说,管仲采取的这些措施,加强了自下而上的严密的统治机构、中央集权。并通过“寓兵与农“的政策,使兵民合一、军政合一,训练出了一支牢牢地掌握在国君手中的强大军队。
在外交上,他提出“安四邻”,“择其淫乱者而先征之”的策略。这就是我国战争史上最早的“近交远攻”的战略主张。正是由于管仲的这些一系列改革措施,才使得齐国日益强大,为齐恒公称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颍乡流传的原版“老马识途”
2005年4月25日,在颍上县文史学家卢孝彤的热心陪同下,我有幸来到管仲家乡建颍乡进行一天的采访活动。在建颍乡政府逗留的空隙,与乡政府办公室主任石家友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初步了解了一些建颍乡的乡情民俗。
建颍乡位于颍上县城北沙颍河的弯套里,全乡总面积79.73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201个自然村,现有人口6.4万人,耕地7万亩。建颍乡属典型的淮北冲积平原,三面环河,境内沟湖纵横,低湖洼地占全乡可耕地面积的84%,其中班草湖、聂家湖、柴湖、马匹湖、张小洼等是较大的湖泊。建颍乡是农业大乡,盛产小麦、大豆、红芋、玉米、棉花等。水资源、饲料、饲草资源丰富,适于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如果仅仅是上面这些资源,建颍乡并不能吸引我前来,真正促使我前来建颍乡探寻的则是其悠久的人文历史景观。颍上县八景,建颍乡就占了两景,其中一景则排名颍上八景之首。管仲出生地也就是建颍乡管辖的管谷村,因此,在当地的管谷村就因其出生地而得名。相传如今的老虎沟就是当年管仲治水时所挖,老雁墩是管仲打雁处,老荒沟是管仲射蛇让金之地,万杠头是管鲍分金台。
建颍乡文颍村是“文地春风”所在地,颍上县八景之首。相传是孔子周游列国时自楚返鲁停留过的地方,当时人感教化,后建“春风桥”一座,周围垂柳披拂,景色怡人,有“文地春风”之誉。在现在的文地学校院内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孔子止宿处”五个大字的遗迹。
建颍乡集台村,古时有映林村,其“人烟萃聚、林麓如簇,日普返照、远近浓淡,俨然如画”之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后人誉之为“映林晚照”,为颍上八景之一。
何仙姑墓也在此地。传说现在的班草湖是西汉班超的府邸,今文颍村大郢孜是班超府的东门。何仙姑是东门口一何姓人家的养女,倍受虐待,因心地善良而成仙升天。临走时带走一条黄狗和一只乌骨鸡。当地传说横贯建颍乡的黄沟,就是何仙姑成仙是带走的黄狗尾巴拉的,那只乌骨鸡升天时在地上留下乌罐集(今颍上黄桥镇小集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成语与此有关联。
而建颍乡还有一个痴情于研究管仲的农民冯传礼,他多年来搜集在当地流传的许多管仲的传说故事,并对这些民间故事进行挖掘整理。今年64岁的冯传礼就出生在管谷村,他向我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这一二十年搜集整理的关于管仲传说故事。对于成语老马识途,他搜集的管仲小时候听其母亲说的“猫记千,狗记万,老母鸡还记二里半”这个传说故事,在建颍乡广为流传,这个“老马识途”的原版故事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而正是这个传说,后来才演绎出了家喻户晓的“老马识途”这句成语。
相传,管仲与鲍叔牙在一起经商时,有一年,管仲与鲍叔牙两人各买了一匹马,管仲的这匹马浑身墨黑,惟有四蹄白如雪,管仲称它为“雪里站”。鲍叔牙买的那匹马略次于雪里站。两人有了宝马,跑生意的次数也多了,赚的钱也多起来。每次回来算帐,鲍叔牙总是把获利的一大半分给管仲,而自己只分三四成。管仲也不推辞,总是给多少要多少。
一次在外,住在离家几百里外的一家客栈里。那几天正遇上连阴雨天气,一住就是十几天。闲着无事时,两人到附近去拜访一位生意场上的朋友,酒喝多了,两人就没回客栈,第二天两人回到客栈,店老板哭丧着脸告诉他们,昨天夜里客栈失盗,雪里站也被盗走。现在小店已到官府报案,官府答应给查找。管仲听后心里很难过,但别无他法,等了四五天,也得不到官府的回音。这天鲍叔牙陪管仲解闷喝酒,两人正喝着,忽然听邻近有马嘶叫喊声,两人闻声忙出门看,一看可把管仲乐坏了。原来是雪里站跑回来了。雪里站看到管仲,摇头摆尾,还用嘴舔管仲的衣服,很是亲昵。管仲喜欢得不知如何是好,鲍叔牙一见管仲如此高兴,又让店伙计请来附近生意场上的几个朋友同贺。席间大家谈起雪里站自己跑回来的事,都说不出来是什么原因。
管仲回到家中,把雪里站被盗它又自己跑回店里的事向母亲一说,并问是什么原因。管仲母亲见多识广,加之又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女人,她思索了良久,认为动物可能都能认路。因为民间有句俗语:“猫记千,狗记万,老母鸡还记二里半”,但没听说过马能认路。但她猜测,能流传下来这句话,也就说明许多动物记性好,辨路能力强,一定都能认路。为此,她让管仲今后谨记,今后出门远行迷了路,就把身边的动物放开,任其自由走,自己只管跟随在后面,它会把你带回目的地。管仲牢记在心,日后与齐桓公迷路找不到来的路程时,军队里正好有战马,他就从这些战马里挑出一些老马,松开缰绳任其行走,果然应验了其母亲的话。后来这个典故被人们世代牢记,流传至今。
你是否想到,在冯庄村一望无垠的麦田里,有一块长不过30米,宽不过5米左右的小水沟(当地称老荒沟),淹没在大片的庄稼地里。它就是当年流传的管仲射蛇让金之地,你听说过就是在这个小水沟而流传的管鲍射蛇让金的故事吗?如今在管谷村还有管谷小学,因孔子周游列国慕名来到文地时露而流下了文地春风之景,在今天的文地学校里还竖有一块“孔子止宿处”石碑,这块石碑是何人所写又是何时而立呢?管仲是阜阳人,在历史上是没有争议的。今天的管仲故里管谷村里,是否还生活着管仲的后裔呢?他们又生活得如何呢?
(未完待续)
管鲍祠探源系列之四
鲍叔牙的一生
在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时代,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管仲的辉煌腾达。他就是管仲的同乡鲍叔牙。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脱,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为君,命令鲍叔牙当宰相。鲍叔牙推辞说:“我鲍叔牙是你的庸臣,国君要加惠于他的庸臣,只要使我不至于受冻挨饿,这就算你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之所能,只有管夷吾才胜其任。我有五个方面不如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也不如他。管仲简直是民众之父母,要想治理其子女,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齐桓公说:“管夷吾亲自用箭射我,几乎使我丧命,现在还要起用他,这怎么能行呢?”鲍叔牙说:“管夷吾是为了他的君主才这样做的。你只要赦罪而使之回国,他对你的效忠也是同样的。你若想安定国家,称霸诸侯就赶快要回他。”齐桓公说:“如果管仲真是这样一个人,但他在鲁国,那我怎么办呢?”鲍叔牙说:“你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管仲,就说管仲是我们的罪人。”就这样,靠着鲍叔牙的周旋,齐桓公不仅原谅了管仲,而且还让管仲做他的宰相。
时隔200多年后,战国时代的孙膑远没有管仲那样幸运。孙膑也就是《孙子兵法》的创作人,当年他就没有管仲那样幸运,不仅没有得到宠涓照顾,反而受到庞涓的嫉妒并加以陷害。孙膑和管仲一样非常有才华,孙膑和庞涓两个人曾与同一个师傅学兵法。孙膑酷爱研究兵法学问,而庞涓贪图功名。魏国魏惠王邀请孙膑做将军,但孙膑推辞掉了,而庞涓却主动要求前去做了魏国的将军。做了将军的庞涓深知孙膑学识才能远高于自己,如果他到齐国任将,将不利于魏国。因此,庞涓将孙膑骗到魏国,引荐给魏惠王,并设计让魏惠王猜疑孙膑。随后,庞涓用刑断其双腿,造成终身残废,后想杀他,孙膑装疯躲过了这一劫。后来,被齐国使者藏身车中,返回齐国,并终于铸齐威王成就一番伟业。
我之所以列举孙膑和庞涓两人,主要是鲍叔牙和管仲有类似之处,一个是同乡关系,一个是同学关系。友情是差不多的,然而,为了功名利碌,而嫉妒并甘愿杀之而后快。而管仲与孙膑相比,管仲是太幸福了。如果不是鲍叔牙,他不仅做不了相位,还未必能活下来。
那么关于鲍叔牙在历史上的记载又有哪些功勋呢?鲍叔牙,生卒年月无考,和管仲是同乡。晋张处度《列子.力命》注:“管仲、鲍叔牙并颍上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鲍叔牙为人忠厚,胸怀坦荡,知人善举。这充分表现在他与管仲的关系上,鲍叔牙家里富裕,他与管仲合伙经商,总是多让财利给管仲。两人投军打仗,鲍叔牙总是冲在最前面,而管仲总是退在后面。后来两人到了齐国,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助公子白。为争夺权位,管仲曾伏击公子白(齐桓公),以箭伤之。公子白即位后,管仲逃亡鲁国。鲍叔牙亲自将管仲接回齐国,并再三向齐桓公推荐,终于说服了齐桓公,拜管仲为相。齐桓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49年),管仲病重,荐举隰朋接任相位。势利小人对叔牙进谗,鲍叔牙闻之哈哈大笑:“管仲为国家而不讲私情,这正是我当初推荐他的缘故!”隰朋为相,不久去世,在齐桓公和群臣坚请之下,鲍叔牙才继任相位。
鲍叔牙是一个品格高尚、有知人之明和自知之明的人。他始终以国家为重,严于克己,宽于待人,豁达大度,无私荐才,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称颂。管鲍分金、管鲍之交、鲍叔牙让贤等被一一传为千古佳话。
管鲍射蛇让金的传说
管仲与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他们俩一起经商,在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在长期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管仲和鲍叔牙的交情很厚,亲如手足。管仲家庭贫寒,父亲去世早,由母亲谷氏抚养成人。鲍叔牙家庭比较富裕,常常资助管仲母子两人。在管仲和鲍叔牙青年时,鲍叔牙父亲拿出钱财让管仲和自己儿子做生意,赚了钱,两人平分,赔了本钱都由鲍叔牙自己掏,不让管仲出一文。说是平分,但鲍叔牙都是让管仲多拿。世人因羡慕他俩的交情和互让的美德,在许多地方建了管鲍分金台。由此,也产生了管鲍分金、管鲍之交的成语。然而,在管仲的家乡却流传着一个管仲射蛇让金的传说。
一天,鲍叔牙和几个伙伴在西南地里玩耍,在一处干水沟下发现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这条蛇嘴里吐着血红的长信子,摇动着很长的身子,向鲍叔牙爬来。鲍叔牙吓得大叫一声,回头就跑,另两个伙伴也拔腿就跑。
第二天,鲍叔牙把见蛇的经过悄悄跟管仲说了,管仲说:“你带我去看一看,我用箭射它。”叔牙说:“不能去了,听大人说,这两头蛇咬着人不能活的。”管仲不在乎,一个劲地央求叔牙带他看蛇。叔牙拗不过,便带路来到昨天发现蛇的地方。离老远,叔牙就看到了两头蛇,便用手指着蛇给管仲看。两头蛇好像看见了他们两人,两个头抬起来,迅速游来。叔牙吓得直往后退,管仲不慌不忙地拈弓搭箭,“嗖”的一声射去,正中蛇头,接着又一箭射去,又中另一个蛇头。顿时,蛇冒一股轻烟直冲天空而去。蛇不见了,两人却发现蛇卧的地方有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两人又惊又喜。鲍叔牙上前把金子拿起塞给管仲,高兴地说,看来上天也照顾你,正好你家穷这钱正用得着。管仲推辞说,这条蛇是你先看见的,金子应当归你,你若不收就不对了。鲍叔牙推给管仲说:“这蛇是你用箭射死的,若不射,哪能变成一块金子呢?”管仲谦虚地说:“你不领我来这里,我的箭法再好,也射不到蛇呀!不管怎么说,这金子应该归你。”
两人正在互相推辞,忽然传来一阵哈哈大笑声。闻声看去,见一老者拄着拐仗缓缓而来,他捋着胡子笑着说:“你们小小年纪,就能互相让金,不图私利,难得,难得。看来你们今后定能成大器。”两人异口同声地问老者,金子如何分?老者想了想,说,你们一同把它拿回家去,向双方父母讲明,用这金子请来教书先生,教你们念书、习武。不过有一件,读书要用心,习武不怕苦,不然的话,将来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管仲鲍叔牙两人回家把白须老人的话向双方老人一说,双方老人大喜,在一起商定,请来了教书先生,先读书,后习武。管仲天资聪慧,过目不忘。叔牙也不甘落后,勤奋读书,也能熟读经书。后来,两人稍大些,又请来武术教师,学习武功,两人都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为此,后人作诗赞颂管鲍射蛇让金。
管鲍挚交手足亲,小小年纪互让金。不为私利世少见,匡治天下泽庶民。
万杠头及孔子止宿处
听冯建礼说,在管谷村里还传说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管鲍分金的地方叫“万杠头”,一直流传到今天。万杠头的意义就是做生意,获利万杠,就在分金(利)的时候召忽奉命来请,从此弃贾为官。喻做生意的尽头,当官的开始。对于冯建礼说的万杠头意义,我没有查到这方面的资料,姑且听之。
管仲和鲍叔牙两人做生意时,曾结识了一个叫召忽的好朋友。他们三人立下生死之誓:今后同生死,共患难。当时召忽在齐国做官,并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在君主面前推荐他俩去做官。
有一年,即癸未年,管仲和叔牙到南阳贩卖丝绸,获利万杠。就在他俩分利的时候,召忽来了,说国君有两个公子,急需名师辅导,我在主公面前保荐你俩文武双全,堪当此重任。国君命我来召你们前往,事不宜迟,现在就走。于是,管仲和鲍叔牙忙忙收拾一番,告别老母,同召忽前往齐国。为此,在当地衍生出一句俗语:癸未召忽望,弃商当宰相。
再说,三人到了齐都,召忽领二人拜见了国君齐僖公。齐僖公当面考问了两人的学问,两人对答如流,齐僖公遂命二人为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师傅,从此管仲就做了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师傅。
历经2000多年,万杠头早已不存在了,但关于万杠头的传说却在其家乡代代流传。对于其家乡的这个传说,因无史书记载,我们无从得知。但《管子。大匡》书中却有召忽、管仲、鲍叔牙三人共事的记载,也许会为我们寻找到一点有益的历史由头。
齐僖公(齐君,名禄甫)生有公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僖公派鲍叔牙辅佐小白,鲍叔不干,称病不出。管仲和召忽去看望鲍叔,说:“为什么不出来干事呢?”鲍叔说:“先人讲过,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现在国君知道我不行,才让我辅佐小白,我是想弃职不干了。”召忽说:“你若是坚决不干,就不要出来,我暂且以你即将病死为理由作一个保证,就一定把你免掉。”管仲说,“不行,主持国家大事的人,不应该推辞工作,贪图空闲。将来继承君位的,还不知道是谁,你还是出来干事吧!”召忽说:“不行,我们三人对齐国来说,好比鼎的三足,去其一,则立不起来,我看小白是一定当不上继承君位的人了。”管仲说:“不对,全国人都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致厌恶公子纠本人,而他们却同情小白没有母亲。诸儿虽然居长,但品质卑劣,前途如何还说不定。看来统治齐国的,除了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两人,将无人承担。小白的为人,没有小聪明,性急但有远虑,不是我管夷吾,无人理解小白。不幸上来降祸加灾于齐国,纠虽得立为君,也将一事无成,不是你鲍叔牙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召忽说:“百年以后,国君下世,如有违犯君命废弃我之所立,夺去纠的君位,就是得了天下,我也不愿活着。”管仲说:“作为人君的臣子,是要领受君命,奉守国家,以主持宗庙的,岂能为公子纠个人而牺牲?我要为之牺牲的,只是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那我当然去殉死。非此三者,我就要活下来。管夷吾活着则对齐国有利,管夷吾死了则对齐国不利。”鲍叔牙说:“你们争论半天,说说我到底怎么办?”管仲说:“你去接受任命就是了。”鲍叔牙许诺,便出来接受任命,辅佐小白。
离管谷村万杠头不远还有一处景观,当地人称“文地春风”,颍上八景之首。传说是孔子周游列国时自楚返鲁停宿过的地方,当时人感教化,后建“春风桥”一座,周围垂柳披拂,景物清幽。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颍上县长、四川人张鼎家立碑赞之,题日:“孔子止宿处”五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古代的颍上八景之首文地春风处,就是今天的文颍村,建国后曾称荆韦子村,改革开放后恢复原名。这块碑如今就立在文颍村文颍学校院内,我看到这块碑高不过一米五左右,除却正面题写的“孔子止宿处”外,碑后面还有碑记。因字迹模糊已无法一一识别,陪同的卢孝彤说,这后面的碑记也是张鼎家所写。文颍学校的荆学峰校长告诉我,原先这块碑并不在这个地方,而是正对学校大门处,许多人看后都说不像学校了,倒像一处坟墓碑。为此,学校于1983年将碑挪了十米远,挪在了今天的花园内。荆学峰还说,这块碑每年总有省市领导前来观看,就在十几天前,省博物馆人员还来观看。
对于当年孔子是途径管谷村处露宿,还是前来问礼于管子,又具体在哪一年,因无文字记载,在今天仍像谜一样困扰着我们。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孔子确实来过管仲故里,最好的解释,就是文地学校里的“孔子止宿处”及流传在家乡的点点滴滴故事,而这些,应该是最好的证明。
(未完待续)
探寻管鲍祠系列之五
管仲相齐之功
其实,齐桓公当初并不想图谋霸业,只是想国家稳定就可以了,而管仲却在后面督促着齐桓公,方使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管子.大匡》关于这方面的历史记载值得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真相。
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召见管仲,管仲到后,桓公问:“国家能够稳定吗?”管仲回答说:“你能建立霸业,国家就能稳定,建立不了霸业,国家就不能稳定。桓公说,我不敢有那么大的雄心,只求国家稳定就成了。管仲再请求,桓公还说不能。管仲向桓公告辞说:“君免我于死,是我的幸运。但我之所以不死于公子,是为了要把国家真正稳定下来。国家不真正稳定,要我掌握齐国政事而不死节于公子纠,我是不敢接受的。”于是走出,到大门,桓公又召管仲回来。管仲回来后,桓公流着汗说:“你既要坚持,那就勉力图谋霸业!”管仲再拜稽首起来说:“今天你同意完成霸业,我就可以遵命立于相位了。”
《管子.小匡》记载:管仲为相三个月,要求与齐桓公共同评议百官。桓公说可以。管仲说:“升降揖让有礼,进退熟悉礼节,说词刚柔有度,吾不如隰()朋,请封他为‘大行’。开荒地建立城邑,辟土地增产粮食,增加人口,尽土地之利,吾不如宁戚,请封他为‘大司田’。在平原广郊之上,使战车不乱,战士不退,鼓声一起而三军视死如归,吾不如王子城父,请封他为‘大司马’。审决案件,调节纷争,不妄杀无辜的人,不妄诬无罪的人,吾不如宾胥无,请封他为‘大司理’。敢于冒犯君主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贪富贵,吾不如东郭牙,请立他为‘大谏’。这五个人,吾一个都比不上,君主你要治国强兵,有此五人就行了。但你若想图霸业之业,非管夷吾不行。齐桓公拍着巴掌大声说:“好啊!”
《管子.霸业》之记:齐桓公又问:“何谓霸王之业呢?”管仲回答说:霸业之业的规模态势是,模仿上天,效法大地,教化世人,改换朝代,创立天下法制,分列诸侯等次,使四海宾服归属,并乘时匡正天下。它可以使大国的版图变小,邪恶的国家变正,削弱强国,降低权重之国的地位,兼并乱国,摧毁暴虐的国君。本国富强叫作‘霸’,兼正诸国叫作‘王’。所谓王者,有其独到的圣明之处,德义相同的国家他不攻取,道义一致的国家他不统治,历来争夺天下,以威力推翻危乱的暴君,才是王者的常事。统治人民必须有道,称王称霸必须合于时机。本国政治修明而邻国无道,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有利条件。
齐桓公闻听大喜,于是一切国事皆尽托付于管仲。不负重望的管仲施政后发布命令使五官办理政事,并促使齐桓公九合诸侯,后来事业有成的齐桓公高兴地称管仲为“仲父”。而在管仲相齐的一生中,管仲非常讲究诚信待人。历史上就有一段关于管仲劝齐桓公讲诚信的历史记载。
周僖王元年(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约宋、鲁、陈、蔡、卫、郑、曹、邾等国三月初一到北杏(今山东省东阿县附近)会盟。但鲁未参加,齐国为此发兵伐鲁。鲁庄公要求退兵,答应在柯地会盟。正当两国君主在台上歃血为盟时,鲁庄公手下的随员大将曹沫突然揪住齐桓公,以匕首相逼,要求齐桓公答应退还所占鲁国的土地。齐桓公迫于威逼答应了。等到危险已过,齐桓公又要反悔。管仲力劝齐桓公要承诺前言,不要失信于诸侯,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劝告,履行了自己所说的话。此事传出后,诸侯们都称赞齐桓公重信诺,愿意为其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由此而确立。
那么,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霸业,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样度过的呢?综合历代各种史料,我们来看一下管仲在历史上的记录,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管仲的一生。
管仲年表
公元前725年管仲生于颍上(今安徽省北部)。
公元前708年管仲在贫穷中度过了童年。因家贫,做过马夫,做过小商贩。是年,与鲍叔牙相识,结拜为兄弟,协手经商。十多年中,他们走遍了中原各国。
公元前697年齐僖公拜管仲、鲍叔牙分别为二公子纠和三公子小白的师傅。
公元前694年齐襄公继位后,好勇喜功,连年征伐邻国,国内横征暴敛,民怨甚重。是年,鲁桓公与夫人文姜来到齐国,齐襄公与其胞妹文姜通奸,并杀死了鲁桓公。
公元前692年齐襄公荒淫无道,天怒人怨。为避齐乱,管仲、召忽奉公子纠投奔鲁国;鲍叔牙奉公子小白投奔莒国。
公元前686年公子无知与连称、管至父内外勾结,杀齐襄公,取代君位。雍廪等人杀公子无知。齐国大乱。
公元前685年高傒、国子拥立公子小白登上君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为公子纠争位,齐、鲁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军乘胜夺取鲁国汶阳之地。
齐桓公决心报管仲射他一箭之仇,派人赴鲁,逼鲁庄公杀公子纠,召忽殉主,管仲遣返齐国。在鲍叔牙的极力保荐下,齐桓公捐弃前仇,管仲被拜为大夫。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不顾管仲反对,率兵伐鲁,在长勺与鲁军交战,被鲁将曹刿击败。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支持管仲对内大胆进行改革,对外高举起尊王的旗帜,实施管仲的称霸不用兵车战略。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采纳管仲之谋,与宋、陈、蔡、邾等国之君于北杏会盟,齐桓公主盟,以平定宋国内乱。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不参加北杏会盟,齐桓公率师灭遂,并以此向鲁国施加压力。鲁庄公与齐桓公盟于柯地(齐邑,今山东肥城南),会盟时,鲁国司马曹沫手剑劫桓公,要求退还汶阳之地。桓公依照管仲的意见,答应退地。
公元前680年柯地会盟,使齐桓公名声大振,各国诸侯纷纷与齐结盟。至此,齐桓公真正认识到了称霸的本质,对管仲拥有了一种铭心刻骨的信任,拜管仲为“仲父”。是年,齐桓公与管仲率师会同陈、曹两国伐宋,因宋违背北杏之盟。伐宋途中遇卫人宁戚,管仲荐桓公,桓公拜宁戚为大夫。宁戚赴宋说服宋桓公求和。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与卫、郑、宋三国之君盟于鄄(今山东鄄城北)。诸侯威服,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公元前678年郑国违背鄄地之盟,齐桓公与宋、卫之师讨伐郑国。
是年,齐、鲁、宋,卫、陈、郑等国于幽地会盟。
公元前675年齐桓公会同宋、陈之师讨伐鲁国。
公元前671年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于扈地。
公元前668年齐、宋、鲁三国之师讨伐徐国。
公元前667年齐与鲁、宋、陈、郑盟于幽地。周惠王赐齐桓公为侯伯。管仲审时度势,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变尊王称霸为尊王攘夷。
公元前666年齐桓公奉周惠王之命,率师伐卫。
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犯燕国。齐桓公与管仲率师救燕,至令支、孤竹,剿灭山戎。
公元前663年齐师凯旋,齐桓公将伐由戎的战利品的一半赠鲁庄公。
公元前662年齐筑小谷(今山东东阿)为管仲采邑。鲁庄
公为感谢齐桓公,为管仲在小谷筑城。
公元前661年狄人侵犯邢国,齐桓公率师救邢,败狄师。
公元前660年鲁国公子庆父作乱。为安定鲁国,齐桓公依管仲之谋,立公子申为国君,并大义灭亲,杀其侄女哀姜。
是年,赤狄侵犯卫国。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军击溃赤狄,助卫戍守。
公元前659年赤狄侵犯邢国,齐桓公与管仲同宋、曹两国联兵救邢,打败赤狄,为邢国在夷仪重新筑城,派军助邢戍守。
公元前658年齐桓公诸侯为卫国筑新城。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与管仲率齐、鲁、宋、卫、郑、许等国联兵讨伐蔡国,蔡侯闻风而逃,继而以不尊周天之子罪讨伐楚国。楚请求讲和。诸侯与楚于召陵会盟。
公元前655年齐桓公依照管仲之谋,与宋、鲁、陈、卫、许、郑、曹等国君会于首止,与周世子郑定盟,确立世子郑太子地位,以稳定周室。
周惠王指令郑国与楚国联合,离间首止之盟。
郑文公不辞而别。
公元前654年齐桓公责郑文公逃首止会盟,率诸侯讨伐郑国。郑请求讲和。
公元前653年齐桓公与鲁、宋、陈、郑于宁母(鲁邑,今山东鱼台)会盟。
公元前652年齐桓公与鲁、卫、宋、许、曹等国君会盟于洮,以固周襄王之位。
公元前651年周襄王派太宰赐齐桓公胙。齐桓公与宋、鲁、卫、郑、许、曹等国君会盟于葵丘,庆贺天子赐胙。
公元前650年北狄侵犯卫国,齐桓公率师相救。
公元前648年齐桓公会同诸侯为卫国筑新城,以防备北狄入侵。
公元前647年齐与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国会盟于咸,共谋保卫周室,防备戎人入侵。
公元前645年齐、宋、鲁、陈、卫、郑、曹诸君会盟于牡丘(今山东聊城东北),商讨伐楚救徐之策。
是年,管仲卒。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卒。齐诸公子争夺君位,齐国大乱。易牙杀群吏,拥立公子无亏为君。太子昭逃奔宋国。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平齐乱,太子昭继位。
“管子迷”冯传礼
在管仲年表里关于管仲的出生年,有一个人不认可,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个人就是颍上县的“管子迷“冯传礼。
颍上县管谷村的农民冯传礼,痴情于管仲研究20多年,在村子里由于他经常喜欢收集流传在老人口中的关于管仲的故事,被人称为神经病。嘲笑他,说放着好好的土地不侍弄,就经常写那些已过去的事情,还能当饭吃。
今年64岁的冯传礼热衷研究管仲已达21年,1984年,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就开始对流传在村子里关于管仲的故事和传说进行挖掘整理。冯传礼出生在颍上县建颍乡管谷行政村的冯庄村,管谷行政村位于颍上县西北部十多公里的沙颍河湾套里。这里附近几个村子流传着关于大量的管仲故事,如管鲍分金的万杠头、射蛇让金的老荒沟及老雁墩等地名的由来和传说,而这些故事在当地上了年纪的人都能说出一二来。只要听说谁知道有关管仲的故事,冯传礼就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缠着对方讲给他听,直到从对方口中掏出这个故事才罢休。
2005年4月25日,在颍上县文史学家卢孝彤的引荐下,第一次与冯传礼进行了接触。给人的印象是精明且执著。人很瘦,稀疏的头发已发白,衣着朴素,未到他家就能看出他生活的窘迫。在管谷村走访许多留存在今天的传说遗址时,顺便到冯传礼家看了一下。三间泥土房,外带一间厨房。在他的客厅兼书房里,摆了好多他研究的资料,一个菜厨子当作书柜使用,吃饭的桌子也就是他写作的地方。正对客厅的右面,有一个木棍顶着上面的一个木梁,原来这个木梁一角脱落耷拉下来了,没钱修房的冯传礼只好找来一根大木棍顶着。就因为家穷,自己又研究不能当饭吃的管仲,村子里人都将他当怪物看,都说他脑子里进水了,背地里叫什么的都有,傻瓜、神经病等这类称呼在他耳朵里早已磨成了茧子。但他无怨无悔,为此,针对村民的不理解,他在客厅里写出一副对联:“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无西风”,以此来安慰自己。冯传礼的几个孩子都已成家出外打工去了,他老两口就守着这三间泥土房生活着。
在挖掘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后,冯传礼开始了思索,在管谷村为什么有这么多关于管仲的传说故事呢?他认为,大凡一个名人,其出生地必会有他活动的痕迹,而且这种痕迹会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在管谷村一带,至今还有管鲍不通婚的习俗。管谷村人世代传说,管仲出生在戊午年戊午月,他经过反复推算和考证,大胆认定管仲出生在公元前723年。戊午年即公元前723年,同年五月恰是戊午月,他1993年提出了管仲的出生年月,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可。而在当时,管仲的出生年月还是一片空白。现代《辞海》记载管仲出生年月还是一片空白,仅记载管仲(?——公元前645年)。同时,也包括阜阳历代志书对管仲的出生年月记载也是一片空白。
说起管谷村村名,还得归功于冯传礼研究管仲的功劳。1992年以前,管谷村并不叫管谷村,而叫顾庙村。冯传礼经多方考证发出,顾庙村是在上世纪前半叶由管谷村更名而来。为还原历史,他依据翔实的资料第一个提出顾庙村更名的动议。1992年被,地名机构发文,顾庙村更名了管谷村。此后,冯传礼也开始撰写了一些村人口述的故事传说,如《管仲的故事》、《射蛇让金的传说》、《老荒沟和管谷村的由来》、《从颍上县的传说看管仲出生地》等一二十篇文章相继发表。如今,在管谷村流传的管仲故事都得到了挖掘整理,这些都离不开冯传礼的收集。正是冯传礼持之以恒的研究,得到了颍上县研究文史方面的专家认同,并称他为“管子迷”。
管仲死后,齐桓公没听管仲临死之言,以致任用奸臣为政,结果齐桓公病死在床上60多天没人给他下葬。随后,齐国霸主地位开始衰落,直至消亡。今天的管仲坟墓到底埋在何地?管仲故里还有多少遗存在世上的传说遗址呢?
(未完待续)
管鲍祠探源系列之六
恢宏壮观的《三国演义》曾记载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临死时设计吓退司马的故事,为此在后世流传出“病诸葛吓跑活司马”这句俗语。可是你想到没有,早在春秋时期,管仲的“病榻论相”也是一句千古名言。管仲“病榻论相”是管仲临死之前的谏言,是管仲在人才上知人善任,扬长避短的典范。历朝历代都将“病榻论相”这段历史记载奉为作官执政的锦玉良言。
《管子.小称》记载:管仲有病,齐桓公前去慰问,说:“仲父的病很重了,如果不加讳言而此病不起,仲父有什么遗言教我?”管仲回答说:“你即使不来问我,我自然也要对你说。不过,你还是做不到的。”齐桓公说:“仲父要求我往东就往东走,要求我往西就往西,仲父对我说的话,我敢不听从么?”管仲整整衣冠起来,回答说:“我希望你远远离开易牙、竖刁、堂巫和公子开方。易牙用烹调侍候你,你说惟有蒸婴儿的味道没有尝过,于是易牙蒸了他第一个儿子献给你。按人情没有不爱自己儿女的,他对自己的儿子都不爱,能爱你吗?你喜欢女色而忌妒,竖刁就宫身为你管理宫女们,按人情没有不爱自己身体的,他对身体都不爱,能爱你吗?公子开方侍奉你,15年不回家探亲,齐国与卫国之间,行程不用几天就到,按人情没有不爱双亲的,若对自己双亲都不爱,能爱你吗?我听说过,弄虚作假不可能持久,掩盖虚伪也不会长远。活着不干好事的人们,也一定不得好死。齐桓公说:“好”。
而《史记》记载:管仲病,桓公问:“群臣谁有可相者?”管仲日:“知臣莫如君。”桓公日:“易牙如何?”…….后桓公问鲍叔牙如何?管仲回答:“不可,……。综合史料其大意为:齐桓公问管仲,百年之后,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说,对群臣的了解谁能比得上主公你呢?桓公问,易牙这个人如何?管仲说,易牙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让主公你品尝人肉汤的滋味,这种做法缺乏人性,常言道,虎毒不食子,这种人不可接近…….。桓公问到鲍叔牙时,管仲说:“鲍叔牙不可为相,我最了解他,他的高尚和无私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为人清廉纯正,是个真正的君子。但他自律太严,善恶过于分明,不能容人之过,一旦知道别人的过失,终身不忘,国政若交给他,必然上下不讨好。”
管仲死后,埋葬完毕,齐桓公想到管仲说的话,非常憎恶此四人便废掉他们的官职。但是驱逐了堂巫,却生了怪病;驱逐了易牙,却感到食味不佳;驱逐了竖刁,而宫中混乱;驱逐了公子开方,而感到自己的朝政没有条理。齐桓公说,咳!圣人也难免有错误吧!乃重新启用四人。再过一年,四人作乱,把齐桓公围困在一间屋子里不得外出。有一宫女,从小洞钻入,到了齐桓公住室。齐桓公说,我饥饿想吃,口渴想喝,都得不到,是什么缘故呢?宫女回答说:“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瓜分了齐国,道路已十天不通了。公子开方已把七百多社的土地和人口送给卫国了,吃的东西将得不到了。齐桓公叹气,圣人的话还是高明啊!死后没有知觉就算了,若有所知,我有什么面目见仲父于地下呢?说完便拿过头巾包头而死。死了十一天,蛆虫从门缝里爬出来,人们才发现齐桓公说了。用门板收殓了齐桓公的尸体。齐桓公之所以死了十几天,蛆虫出户而无人收尸,就是最终没有用贤的缘故。但也有一说,在床上七十六天无人过问。
管仲坟墓所在地
管仲是阜阳人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中国权威《辞海》记载:“管仲,即管敬仲。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管仲公元前645年逝世于齐国。其死后葬于何处?至今尚没有定论。但历史上有几个地方流传着管仲所埋葬处,在今天的安徽与山东各有两处与管仲墓址相联系的古迹。
安徽的一说是在颍上县,传说管仲墓在颍上城北关。清代《颍上县志》都引用清康熙年间贡生、颍上人高泽生写的《风物记》记载:“盖置县时,因陵为高,作后人凭吊地耳,与谢公墩一例,俗称管仲父墓”。至于管仲墩前的石碑,是明朝万历十六年颍州等兵备杨芳所立,上书“管仲父墓”等字,以后人们也就误认为这是管仲墓了。民国时期,国民党驻军曾扒开此墓,仅发现青石一条,并无其他随葬物。
一说管仲墓在凤阳。相传当年管仲带兵路过凤阳官沟南面的离山脚下,恰逢山洪暴发,田园淹没,黎民受灾。管仲见状,决心在此安营抗洪,解救群众危难。百姓闻悉,焚香叩拜,还未等管仲抗洪抢险,突然发生紧急军情,迫使管仲启程。他深恐百姓责怪,就在军中假传自己暴病身亡,并已葬在离山脚下。当地百姓信以为真,每逢管仲卒日,都来焚香祭祀,年复一年竟堆成了一座土山。当地百姓都叫它“管山坟”或“管仲墓”。由于它的形状很象和尚敲的木鱼,也有人称为“管仲木鱼山”。
山东两处一说管仲墓在山东滕县城东。其根据是清代诗人袁枚所著《小仓山房诗集》有“过滕县管仲墓”五古一章,诗云:“滕县古城东,碑镌管仲墓”。据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山东《滕县志》记载:“春秋鲍叔牙墓在城北十里,道西,铺名鲍冢,嘉靖四十四年,巡抚鲍象贤,令有司立碑以表之,岂其苗裔?道东有管子墓。东陈寺碑云:界于管鲍二冢之间,且又名管里以此”。 然而“管里”则说是管仲经商时居住过的地方,有点牵强附会。当地人已确认这是为鲍叔牙墓作陪而虚设的衣冠冢,不是真墓。
另一说在淄博市南的“牛山之阿”。据山东淄博地方志记载:“ 临淄城南,苍翠秀丽的牛山之阿,有一座古墓,是齐国的名相管仲之墓,它与东边的二王冢遥遥相对。管仲名夷吾,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大政治家,佐齐桓公成霸业。墓前原有石碑,上刻前人诗作:幸脱当年车槛灾,一匡霸业为齐开。可怜三尺牛山土,千古长埋天下才。”
由此可知,在凤阳之说不辩自明。颍上虽系管仲故里,但当时是楚国之地,况古代交通不便,千里遥远,将灵柩归葬颍上是不现实的。而历代《颍上县志》对颍上的管仲墓只叫管仲墩,不叫管仲墓,只列于古迹,不列于陵墓,也是一个铁证。滕县之说,主要是管鲍曾在滕经商,明代的山东巡抚鲍象贤想为鲍氏祖先争荣,就仿效古代而埋的衣冠冢。如此,管仲真正埋葬之地应在山东临淄市南,与齐桓公在一起的“牛山之阿”。因为牛山之阿距离齐国国都最近,且齐桓公也葬在那里。唐代的《括地志》中就已明确记载:“管子墓在青州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之阿”。从以上记载来看,在没有发掘墓葬文物之前,管仲墓建在山东临淄市南当是可能性最大的。
管仲故里遗存之景
除却我们知道的万杠头及孔子问礼处外,还有老荒沟,也就是管仲射蛇让金处。今天的老荒沟位于管谷行政村的冯庄村,当时去的时间麦子还未收割,金灿灿的一片麦田将这条沟掩没在麦田里。这条沟宽不过5米左右,长大约有二三十米,水里长有茂盛的水草及芦苇,水相当清澈。喜欢研究收集管仲资料的冯传礼说,很早是一片湖洼地,后来被黄水淹没了。就因为管谷村位于湖洼地,当年管仲后裔在管谷村时,都是以打雁捕鱼及编芦苇为生,后来因屡次黄水无法生存,管仲后裔才全部搬迁到了上游高岗之地。
管谷行政村文书鹿登才告诉我,现在的管谷行政村辖12个自然村,人口有3152人,2139亩土地,明朝开国时期这里是战争之地,后来便成为一片湖洼地,有几万亩芦苇,从明朝后期从山西、山东陆续搬来人到此居住,并以此捉鱼编芦苇为生。到今天,这里湖洼地已改造成渔塘农田。因较偏僻,村子里有近一半人出外打工去了。
2005年6月8日,我再一次来到颍上,前往管台孜寻找管仲后裔。听冯传礼说,今天的管仲后裔全部搬到了黄桥镇高油行政村的管台孜居住,因为管仲后裔当年搬的那个地方离鲍庄很近,仅村挨村。于是我和冯传礼两人租了辆出租车赶往管台孜。出租车行了大约四五十分钟时间来到管台孜,冯传礼因四五年没来过管台孜了,他要找的一位管仲后裔管华堂已经逝去。无奈,我们只得在村中挨家拍门寻找能够知道管仲家族事情的老人。在一位热心人的推荐下,我们来到了管华敏的家,听村人说,他是现在这村子里对管仲生前还略微知道一些的老人之一。今年65岁的管华敏说,他们村子都是很早以前搬来的,以前住在管谷村,那是管夷吾练兵台,也称夷吾乡练兵台。但对于到底是哪朝哪代搬过来,他已不知道了。现在他们村子里有七八十户,大约近千人,很多年轻人都出外打工去了。提起现在管仲的后裔,管华敏老人说,上一代老人都能知道点,但因为一场文革,红卫兵前来破四旧,将管华堂收藏的管仲族谱给烧了,并对一些研究管仲的后裔进行了批斗,此后,再也没有人敢研究管仲了。现在他只知道自己是华字辈,但到底是管仲多少代他已经找不到相关的资料了。往上面字辈追溯则为:春、上、厚、登,下面则为:华(国)新、章。对于往下再追溯,他说先祖留下的字辈排表已经用完了,真不知道以后的孩子还如何排。在和管华敏老人交谈中,村子里管仲的后裔围了一大堆人,我问村中的一些年轻人可否知道管仲一生立下了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令我惊诧的是一些年轻人竟然不知道管仲是谁。仅有小学文化的管华敏说,从管仲之后,再也没有人做过大官了,末了他说,“管仲一辈子把官做绝了”。而更多的管仲后裔面对我向管华敏的提问,都茫然无知。
说起管台孜附近的鲍庄,他们都一致推荐我找鲍振华老人。随后,我和冯传礼又来到鲍庄,找到了鲍振华老人,已经71岁的鲍振华老人闻听我们是前来了解鲍叔牙之事的,他叹了一口气,说知道鲍叔牙事的老人都已谢世,他仅知道一点皮毛。他曾在1991年接待过蒙城人大副主任荆灿红,当时荆灿红就是来调查考证鲍叔牙后裔之事。对于先祖鲍叔牙的事,鲍振华已说不清了,但他知道管鲍现在世代不通婚的习俗。他说,当年管仲和鲍叔牙亲如兄弟,后来两人都做了大官以后,家乡的不少姓管和姓鲍的人纷纷前往山东齐国投奔他两人,并都说是管、鲍两姓的嫡亲。管仲和鲍叔牙两人见此情况,便在一起闲谈,如何保持管鲍两姓世代手足情义,最后,两人商定一个特殊的办法:以家训告诫子孙,两家世世代代不准通婚。通婚者就不承认是管仲和鲍叔牙的嫡传,清除出族,世代传承,永无更改。
鲍振华老人说,直到今天,他们鲍家依然信守这条家训,管鲍两姓不通婚。对于我关注的鲍家后裔有无家谱类留传,他不知道。他说,近两年,经常有外地的人前来续修家谱,就在去年,霍丘南六安一个姓鲍的带来一本鲍家家谱来续,从六安来的这位姓鲍的还说,在六安建有鲍叔牙祠堂,但因为鲍庄现在家里都很穷,没有人愿意来出钱续家谱,此事便作罢了。今天的鲍庄分东鲍庄、西鲍庄,总共不过70多户人,姓鲍的不过180多人。从鲍庄出来的有一位在北京做大官,但他从来没有回来过,这位老干部叫鲍凯,父母双亡,十几岁逃荒走到霍丘时,碰到红军便参军了,后来过草地爬雪山,离休后住在了北京休养所。本来鲍庄的人曾打算找他联系,但因为路远没有人愿意去,便不了了之。
管仲已离开我们2000多年了,今天在管仲的家乡颍上及管仲陵墓地山东淄博都相继成立了“管子研究会”,对管仲一生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进行探索再探索。淄博市还建立了一个巨大的管仲陵园,同时又建成了管仲纪念馆。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首批安放的40位中华名人雕像中,管仲排名第一,其次数老子、孔子、孙子、屈原等等。由此可知,在中国历史排名上,还没有人能够超越管仲,这位百科精通式的国学大师级人物,其创下的许多学科已成为一座高山不可逾越。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洋洋洒洒所著的百万字《管锥篇》,就是受管仲留下的思想而产生的巨著。还有更多的历史学家正在执著地研究管仲及《管子》一书。
当我最后一次离开颍上,又前往管鲍祠告别时,他们两人的塑像仍然保持着数百年不变的沉稳和矜持。吹透了无数个世纪的凄风未曾使他们的姿态有所改变,在庭院中踱步,仿佛踏入前尘往事。跨越2000多年的时光隧道,管夷吾由春秋战国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及至元明清,经历了2000多年的动乱和平稳,它站在历史的起点上,将各个朝代的文化断裂带牢牢地衔接起来。他的思想打破了生命的寿限,已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脉系,使其精神以理性的思维扩散并传之永久。我静静地倾听微风传来的声音,那既来自遥远年代又来自身旁的声音,令我感受到某种神秘的魅力。风儿,你是否能将我们的召唤,带给曾经离开故乡并走远了的管夷吾呢?归来吧!远方的游子,你是否能感受到故乡深情的呼唤。
(全文完)
(本系列报道感谢颍上县的文史工作者卢孝彤、石家友、冯传礼及县政协文史委的同志们,同时更感谢阜阳师范学院历史系的于丽霞、马丽娜、王楠楠、罗亚君、康文磊、谢付录等同学们的热心关注,他们各自写下自己对管仲的了解,虽然没有被本报所采用,但我仍然很感激他们对本报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分享按钮>>滕县鲍叔牙墓....
>>鲍元凯教授作曲《禹王治水》在美国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