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姓族系发展演化轨迹初探(六)
- 中华鲍氏网 2010年2月26日 鲍亦冈
鲍姓族系发展演化轨迹初探(六)
鲍亦冈
上文中谈到自西晋爆发诸王室之间的大混战——八王之乱以后,使黄河流域居民遭受特别严重的战乱,再加上天灾——蝗灾和瘟疫流行,逼迫人民无法生存。西晋灭亡以后,战乱又转入五个少数民族的豪酋相继混战阶段,人民为谋生存,大批向南迁徙流亡。鲍氏族系中的一大批人也随之南迁,大量繁衍发展于长江以南,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作新的叙述以前,还必须把“望出四郡”的情况作一集中介绍。
最早提出“望出四郡”的是(唐)林宝•《元和姓纂》,其意思是指鲍姓大的望族都出在上党、泰山、东海、河南这四个郡内,以后在很多著作中都纷纷引用这一说法。应该说这一提法是有时间限定的,即在西汉至盛唐这一历史发展时段内。郡以人而显,不是聚族而居,人多了就是郡望,其中应该涌现出一批对社会有贡献有影响的突显人物。还有这四大郡望是如何迁徙发展起来的?所有这类问题,本文将尽可能地查阅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一、上党郡望
上党郡在战国时代由韩国设置,秦灭韩后,仍然设置,治所在壶关(今长治市北)。西汉时期移治所至长子(今长子西)。辖境相当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区。东汉末又移治壶关。其后屡有迁移,辖境渐小。
鲍氏族系徙往上党是在公元前1年。鲍宣公原藉渤海高城,在朝中任谏议大夫和司隶校尉等职,因多次冒死直言上谏,受到汉哀帝的憎恨,借故对宣公残暴地处以“髡钳”。鲍宣被刑后徙往上党,在上党长子安家,以后在该地发展成一个重要望族。这些资料在正史前汉书《鲍宣传》中有详细明确的记载。
从鲍宣往下祖孙四代都是上党郡望的杰出人物。
鲍宣:担任司隶校尉的官职,以其刚正不阿的风骨,心系百姓疾苦,敢于直言上谏,抨击腐败,在我国古代监察史上树立起光辉的榜样,留下了不朽的业绩。
鲍宣最著名的两篇进谏,一是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八月《论董贤诸奸进何武书》,他把当时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归纳为“七亡”和“七死”,进而深刻地指出:“农民有七亡和七死,归根到底都是公、卿、守、相贪残成风的缘故,而公卿诸候郡守如此,皇帝又该负什么责任呢?”把矛头大胆而尖锐地直指当朝。另一篇写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的《复论董贤书》,这是鲍宣针对董贤又向哀帝上的一篇极谏。董贤以容貌取悦于哀帝,出则骖乘,入则侍寝,爵封高安侯,官任大司马,赏赐无算,还为他建造大府第,极其奢华。鲍宣面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愿也不能随着浮沉,不知畏惧,甘冒杀身之祸多次上书切谏,源于他心贴百姓疾苦,敢于抨击时弊的巍巍风骨!
鲍永:为鲍宣长子,随光武帝刘秀征讨建立起东汉政权。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鲍永徙鲁郡太守的任上被调入朝为司隶校尉。他上任不久,就以弹劾光武帝的叔父赵王刘良而轰动京师。鲍永不避权贵严于执法,不仅纠治不法官吏,还不怕触怒龙颜,使朝廷风纪肃然。但是鲍永最终还是引起光武帝的不快,被贬出朝廷出任东海相,后又念其昔日功劳调任兖州牧,鲍永在兖州任事三年,于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病死在地方官任上。
鲍昱:鲍永之子,少有谋略,在出任高都县(今晋城市)和泌阳县(今河南泌阳县)县令时有政绩,受到当地百姓爱戴。于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被举荐入朝,升任司隶校尉。光武帝还让鲍昱在颁发公文时署上自己的姓,要使天下的人都知道忠臣之子又为司隶。汉明帝初年出任汝南太守,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任司徒(由丞相演化而来,主管民事),至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改任太尉(主管兵权)。鲍昱一生治理地方有仁爱之政,调任朝廷高位则奉法守正,使讼狱息平。在后汉书上有《鲍永列传》和《鲍昱列传》记载有他们的显赫事迹。
鲍德:昱之子,累官南阳太守,时各地荒旱,唯南阳丰收。时人称之为“神父”,在职九年徵拜为大司农,卒于官。
综上所述,在公元1世纪,从鲍宣至鲍德四代人延续100余年,活跃在西汉末至东汉前期的政坛上,为鲍氏上党郡望最显耀的时期。此后有族人外迁,发展起新郡望。
二、泰山郡望
楚、汉之际,刘邦改博阳郡而设置,因境内泰山而得名。治所在博县(今山东泰安东南),后移治奉高(今泰安东北)。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市、长清以南,肥城以东,宁阳、平邑以北,沂源、蒙阴以西地区。东汉以后渐缩小,北魏移治博平(今泰安东南),北齐改为东平郡。
鲍氏族系于东汉期间由上党分枝迁至泰山,并发展成为一大望族,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在国家正史三国志《鲍勋列传》中明确记载:“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汉司隶校尉鲍宣九世孙。宣后嗣有从上党徙泰山者遂家焉”。但迁泰山的始迁祖则无确切可靠的记载。在《元和姓篡》中记述中有:“汉太尉昱子德始居东海”,又在浙江兰溪石渠《上党郡鲍氏大宗谱》上提到:德为迁东海始祖,德子昂为避征召隐于泰山平阳,遂为迁泰山始祖。对于鲍德为迁东海始祖问题尚有存疑,将在下面作进一步探讨,而鲍昂为迁泰山始祖则为可能。在正史后汉书中有以下记录,翻译为白话译文为:“鲍昂,鲍德子,以孝义节行闻名”。父染病数年,伺疾左右,衣不缓带。及父卒,守墓三年,不关事务。举孝廉,辟公府,连徵不至,卒于家。表明了鲍昂不愿从政,“连徵不至”因此很有可能“为避徵召而隐于泰山平阳”。
作为泰山郡望鲍氏中的杰出人物有鲍信和鲍勋等。
鲍信:为鲍宣的八世孙(公元152-192年),泰山郡平阳(今山东新泰)人。从小就宽厚待人,刚毅有主见。汉灵帝时任骑都尉(武职,在将军之下)。后被曹操上表奏荐任济北相(济北在今山东长清南,相职类似于郡太守)。在讨伐董卓时为十七路诸侯之一。后受命在征讨黄巾农民起义军时为救援曹操而战死沙场,年仅四十一岁。在鲍信短暂的一生有几个突出之点:(1)他凭着洁身自律和厚待将士,使得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能凝集起一支武装力量,将士多信服而归向他。(2)他组织武装力量,并不像当时各路士族豪强那样,为了割据称雄,而是思考着如何推动社会向着统一的方向前进。(3)他善于识人,当董卓进兵洛阳时,他深知一定大乱,就劝说袁绍趁其立足未稳发动袭击,乘机除掉董卓,但袁绍害怕不敢行动。后来又指出袁绍必将成为第二个董卓,预见到曹操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具有的巨大才能,能担当起总揽英雄拨乱反正的重任,就主动积极地向曹操提出卓具远见的战略性建议。可惜未能施展其政治抱负,年仅41岁就拼死在战场,英年早逝。
鲍勋:(?-226年),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为追念鲍信的功劳,上表奏封鲍勋为丞相掾(丞相的助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册立太子,任命鲍勋为中庶子(太子的属官),后改任为黄门侍郎。接着又出任魏郡西部都尉(郡治在邺县,今河北磁县南),此时曹丕的郭夫人之弟,因盗窃官府布匹犯罪,曹丕多次亲自写信求情,鲍勋不为所动而得罪曹丕。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主位,任勋为驸马都尉兼侍中。同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朝。鲍勋多次直言上奏,如劝阻曹丕不应在服丧期间去骑马游猎;应该致力于军务和农业生产,不应修建楼台亭榭等等,使曹丕大为恼怒,把鲍勋调出朝廷,出任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公元223年)经司马懿等推举复任御史中丞,百僚畏其严惮,莫不肃然。黄初六年曹丕欲征吴,勋面谏以为不可,丕益忿之,将勋降职为治书执法。后曹丕借故杀害鲍勋。又一位刚正梗直的谏臣,闪耀在我国古代监察史上。
鲍氏泰山郡望中的杰出人物尚有:
鲍丹:鲍信之父,官至少府(掌管皇室的供应,收发文书,掌管府玺,管理太医医药等等)、侍中(皇帝近侍,应对顾问,可入禁中奏事)。
鲍韬:鲍信之弟,任裨将军。
鲍劭:鲍勋之兄,封为新都亭侯,加拜骑都尉。
鲍融:鲍劭子,劭去世后,嗣为新都亭侯。
从公元2世纪初至3世纪初期,鲍氏泰山郡望为社会奉献出一批耀眼的杰出人才。
三、东海郡望
东海郡在秦时设置,楚汉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西汉时期的辖境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至江苏赣榆一线以南,山东枣庄市至江苏邳县一线以东,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从秦朝设置东海郡开始,历经汉、三国到西晋,其辖区范围和郡治所在地无多大变化。西晋朝存在仅36年,大部分时间陷入王室之间的大混战,公元316年被匈奴所建之汉国所灭。此时镇守在建业、都督扬州的司马睿于318年被推戴为晋皇帝,建立起东晋朝。由于长江流域相对较为平静,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众开始纷纷渡江避乱。在东晋和南北朝期间,东海郡的治所和辖地出现了频繁的变动,先是东晋元帝初(318年)割吴郡海虞县(今常熟)北境,设侨置的东海郡,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移治京口(今镇江市)。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改为南东海郡,至陈武帝永令二年(558年)又复名东海郡。
关于鲍氏迁东海郡的始祖问题也是一个存疑问题。据唐•林宝著《元和姓纂》上记述:“……汉太尉昱子德,始居东海。永嘉乱过江居丹阳。……”因此多数资料中推鲍德为迁东海如祖。但在后汉书《鲍昱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在职九年,徵拜大司农,卒于官”。南阳在河南省的西南部,鲍德长期担任南阳太守,长达九年之久,后又在洛阳任中央官员——大司农(九卿之一,主管全国财政经济),并且“卒于官”。很难想像鲍德在何时?因何事?举家迁往东海。但东海郡鲍氏族系是从上党郡鲍氏族系迁徙发展过来则是没有问题的。
东海郡望中涌现出最杰出的人物当推鲍照。
鲍照(约414—466年),是南朝宋文学家。曾任秣陵令、永嘉令、中书舍人等职(中书舍人为掌管机要的机构中地位低的官员)。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
我国古文化的极盛时期首推汉、唐两朝,而南朝则是继汉开唐的转化时期。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史称为(宋)元嘉三大家,其中鲍照尤为杰出。鲍照在门第社会盛行的背景下,与陶渊明一样是代表着一个“寒士”阶层的要求而出现的,他的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因此写成了无数慷慨激昂的乐府诗,他的《代东门行》、《代出自蓟北门行》、《代鸣雁行》等都是惊心动魄的慷慨高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拟行路难》十八首,他揭露抨击门阀制度,从不同角度来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自从太康以来,文学日渐趋向于贵族化发展,而鲍照则走着健康的人民的道路,他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都成为六朝最杰出的诗人。如果说陶渊明是标志着我国五言诗发展的顶峰,那么鲍照就标志着七言诗的开端,为七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把七言诗推向成熟。
关于鲍照的籍贯问题,在《鲍氏文苑》第8期上鲍淮龙和鲍俊盛先生都发表有深入浅入的考辨文章,作者赞同这一认识,即:鲍照的父辈或祖辈居住地先是在属侨置的淮阳郡“上党”,后来又把家迁至侨置的东海郡。侨置之“上党”和侨置之“东海”郡均属侨置之徐州,而侨置徐州的治所设在京口(今镇江市),详情可参阅上述两先生文章。
在鲍氏东海郡望中还涌现出一批璀璨的人物:
鲍靓:晋武帝时任南海太守。
鲍姑:名鲍潜光,鲍靓之女(约288-343年)。精医道懂医药,尤擅长针灸,以艾灸赘瘤。
鲍令晖:鲍照之妹,为南朝宋女文学家。
鲍几:以才学知名,梁时官至治书侍御史。
鲍泉:(?-551年),字润身,鲍几长子,博涉史传,兼有文才,南朝梁时任信州刺史。
鲍宏:字润岳,鲍几次子,善属文,常和梁湘东王萧绎诗,绎嗟赏不已。历任利州、邛州和均州刺史。
鲍行卿:亦作鲍衡卿,梁时以博学才高著称。官至步兵校尉。有文集二十卷,著《皇室仪》、《乘舆龙飞记》等书。
鲍客卿:鲍行卿之弟,官至南康太守。
鲍检、鲍正、鲍至三兄弟皆博学多识,南史曰:鲍正、鲍至并才艺知名,俱为湘东王蕭繹的五佐正之一,名重一时。尤其是鲍至,成为有名的地理学家,后修成《南雍州志》传于世。
从两晋延至南朝宋、齐、梁、陈历3个多世纪,即从3世纪后半叶至6世纪末。东海郡望集中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而且从治军、治政的良才向着文学方向逐渐转变。
四、河南郡望
河南郡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1年)设置,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境相当于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以及黄河以北原阳县。其后渐小,隋初废。大业时又曾改豫州为河南郡。唐初改为洛州。开元元年(731年)改洛州为河南府。
历史上河南郡鲍姓中最著名的当推鲍防。
鲍防,字子慎(722-790年),幼时孤贫,然笃志好学。唐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累官至太原尹,河东节度使,当地百姓都乐于接受他的治理,其政绩不亚于汉代著名的良吏龚遂和黄霸。为此当朝皇上下诏在别殿内放置他的画像。贞元元年(785)年鲍防作为贤良方正科的主试官,录取了穆贤、柳公绰等人,这些人后来都身居要职,因此鲍防以善于识人、选拔人材而受到世人赞美。其后鲍防任工部尚书,因曾得罪窦参,窦参为相后,防不得志怏怏而卒。
防工于诗,情思极佳,格调严整,多讥切世弊。白居易推崇他说:“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遇感诗》二十首,鲍防有《感兴诗》十五首。防与谢良弼为诗友,当时亦称之为‘鲍谢’。在《宋史•艺文志》七著录有《鲍防集》五卷,及《杂感诗》一卷。《全唐诗》中录存其诗八首,又联句三首。《全唐诗续拾》补联句三首”。
在正史《旧唐书•卷一四六》、《新唐书•卷一五九》均载有鲍防的列传。
关于鲍防的籍贯问题尚有存疑。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上均表明鲍防为襄州襄阳人,而唐•穆员的《工部尚书鲍防碑》。中则写明鲍防为河南洛阳人。按襄州和襄阳郡的名称、治所设置、辖境范围在历史上多有变化。襄阳郡在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建郡,治所在襄阳(今襄樊市),辖境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当阳、远安等县地,在隋文帝开皇初年废置。但到隋炀帝大业及唐玄宗天宝至唐肃宗至德年间(742-758年)又曾改襄州为襄阳郡,而襄州原为州名,是北魏孝昌朝期间设置的,治所在北平(今河南方城东南),其辖境相当今河南方城、舞阳及泌阳北部,叶县南部地区,这一地区不在湖北而是在河南,处于洛阳的东南侧。原本襄州和襄阳郡不在一处,是两个地名,而鲍防正好生活在襄州改为襄阳郡的期间,因此在正史列传中说鲍防为“襄州襄阳人”并没有错,鲍防的诞生地是在河南的襄州,当时改称襄阳郡,而非湖北的襄阳。作为一个大的望族,其族群的居住地可以散居于一片地区,因此说鲍防属河南郡望的族人没有多大问题。
至于河南郡望这一大族支是于何时从何地迁徙而来?目前还难以考证确切定论,其后世的繁衍流布情况亦缺乏记载,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可大体上归纳几点认识:
1、鲍氏四大郡望在历史上不是同时形成,平行发展的,其形成和发展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最早形成是上党郡望,从公元前1年鲍宣徙居上党开始,整整1个多世纪,鲍氏四代人中一批杰出人才活跃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前期的政坛上。继之而起的是泰山郡望,从2世纪初至3世纪初期,即从东汉晚期至三国鼎立期间鲍氏泰山郡望兴起,为社会奉献出一批杰出人才。往后,从两晋延至南朝的宋、齐、梁、陈,即从3世纪后半叶到6世纪末,历3个多世纪,由于永嘉之乱和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鲍氏大批族人随着南迁,促使了鲍氏东海郡望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在南朝统治区内一批批良才的涌现。进入隋、唐时期,从6世纪末至9世纪末,国家统一振兴,政治中心回到长安,随着就有鲍氏河南郡望的兴起。因此鲍氏四大郡望的形成发展是与当时社会政治背景紧密相关的。
2、鲍氏四大郡望从汉至唐存在历经约900年,虽然历史资料记录不很完整,但脉络应该说是清楚的,都是源出上党郡望,而上党郡望的始迁祖则为原藉渤海高城的鲍宣公,这是当今鲍氏族系繁衍发展的主
干。
3、从汉至唐是我们国家民族在历史上的鼎盛期,也正是我们鲍姓族系形成四大郡望,为社会贡献大批英才的辉煌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耀眼的人才,有担任最高行政官的司徒,作为最高军事指挥官的太尉,三代司隶校尉的事迹在我国监察史上留下极其光辉的一页!有主管全国财政经济的大司农,担任太守、州牧、刺史为一方百姓谋福利者更是一批璀璨的群星……鲍氏四大郡望在国史和族史上都谱写出不朽的辉煌!
摄影:鲍新东
分享按钮>>..鲍贤俊、谢幼琅夫妇..
>>长子发现西汉名臣鲍宣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