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樾鲍氏宗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中华鲍氏网 2010年3月2日 鲍宽达



                     棠樾鲍氏宗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 鲍宽达
旧制徽州府辖六县是一个以移民宗族为基础的村落社会,每个村落宗族都有自己一部光彩夺目的发展史,然歙县棠樾鲍氏除各宗族共有的共性外,由于其特定的发展轨迹,又有许多有别于其他宗族的特殊亮点。
祠堂在徽州不足为奇,即便在棠樾有女祠,也只是唯一幸存的女祠,有女祠的村庄不只是棠樾一处。唯棠樾除了有男祠、女祠之外,还有一座真正除此之外,别无他处的独特祠堂——世孝祠。该祠至今大门(牌坊式)及后进皆完好,只是中进被拆改了。世孝祠者,专祀族中孝子也。足见棠樾鲍氏孝子之多。后进廊檐两边的墙上镶嵌着6块《世孝事实》碑已刻满了5块。
说来话长,早在宋末元初,正当社会改朝换代之时,群盗蜂起。一天处士鲍宗岩被缚于村后龙山松树上,将杀之。其时,其儿子鲍寿孙赶到,跪于地,求释其父,自己愿代父死;其父见之,急曰:我仅一子,如若杀他,则绝了我家宗祀,杀我老朽矣。正当父子争死之际,狂风大作,贼也被所感,遂皆释之而走。这件事被郡府县志大书特书,宋史收入《孝义传》,明史采入《孝顺事实》,明永乐帝赐题“慈孝诗”二首,旌表“慈孝之门”,并赐立诗碑,同时“御制”“慈孝里”牌坊一座,至清代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大丛书时,敕令《徽州府山川考》予以录著。乾隆帝下江南时御笔赐书一联“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得到如此多的殊荣,是棠樾鲍氏的骄傲,棠樾鲍氏历次修撰谱牒理所当然皆将这些殊荣列为首要内容,传宗接代。棠樾鲍氏的宗规家法遂以孝为先,且认为“孝为庸行,凡稍知礼仪者无不以内行为重”。故孝道孝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不足挂齿,孝敬孝行,蔚然成风。棠樾的孝义发展到后来也出现了一些极左的“愚孝”,如割股疗亲,为母亲用嘴吮吸毒疮的血浓等。因为孝行太多,只有这样典型突出的事例,方可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认可和表彰。这就给孝行烙上了封建道德的烙印。
徽州祠堂一般都有祠产,如山场田地等,收入供祭祀之用,一般也只够祭祀之用。棠樾鲍氏男祠敦本堂也有祠产义田,但多的令人感到惊奇,竟有1200多亩。在我们徽州,山多田少,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记得当年土地改革时,我家隔壁某户只20多亩田,就划为半地主了。这些义田均由清代鲍启运分两次捐赠,女祠清懿堂也有义田100余亩,为鲍启运嫂嫂,鲍志道妻汪氏个人捐赠。收入租谷,有专仓储存,除祭祀支出外,一部分(约500亩租)于第二年青黄不接时以平粜的方式(低于市场价的平价)卖给族人接济,另一部分(约700亩租)储于一座规模不小的“四穷仓”内,该谷专门作为祠堂赡养族内的鳏寡孤独四种穷人及残疾人之用。男祠之谷不分男女,只要符合条件均以供给。而女祠的租谷除祭祀外,只供已婚的穷苦女眷。这给穷苦家庭的妇女这个弱势群体多了一份关爱。物质上的关顾带来更大的附加值—精神上的支撑。
对那些不守宗规族法的人不论男女,不论平粜或赡养,一概不给。如盗卖祖坟公产,盗砍荫木,聚赌酗酒打架,好与人寻事争斗,妇女打街骂巷者等,让他们感到自愧,自省,改过之后,来年照给。不过这些规条中,尤其是对寡妇的要求也含有一些束缚她们人身自由的封建宗法制度,这是时代的局限。
棠樾妇女不仅勤劳俭约,自觉严守妇道。更可敬的是他们之中有些不幸者,她们年纪轻轻就失去丈夫。有的男人在外奔波,客死他乡,他们不但要将丈夫的灵柩运回故里安葬(当时的运输条件非常的落后),还要侍奉年老体弱的公婆,抚育自己的婴儿,有的还有前室的遗孤。更有不幸者,祸不单行,隔不多久又失去自己的亲儿,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振起精神,主持家事,孝敬公婆,抚育前室遗孤,做完他们认为自己该做的一切,而后自己晚年来默默告终。他们虽不是巾帼英雄,女中豪杰,也可算是女中强人。她们当初只是为了遵守妇道,(这其中也含有封建道德的束缚),并没有考虑为日后百世流芳。还有鲍志道妻汪氏,某年年终将至,丈夫鲍志道回家过年,请人挑了银钱年货回家,他自己因事暂时逗留县城,挑担的人先到了棠樾,因人生地疏,只好问路,问一个“诚一嫂”家(鲍志道字诚一),刚好问到汪氏,汪氏一则未见到丈夫本人,二则未见到丈夫信函,三则西乡话声音 似诚一的本支派有几家,如清益、清吉等,外地人又讲不清楚,所以拒收金银担,挑担人东问西问,第三次来到诚一嫂门口,诚一嫂热情地供给他们茶饭,但她还是拒收金银担。直到下午丈夫到家得到证实,才高高兴兴地收下金银担。从此,诚一嫂三拒金银担的佳话成了人们的口碑。
鲍象贤,嘉靖进士,文武双宜,官至兵部左右侍郎,曾7省12任。南征北战,边境赖以安宁。士民感怀。在云南临安,(今建水)建生祠颂扬他的功绩。由于其秉性亢直,鄙视权贵,数次遭到逆臣中伤,一度被罢官四年,朝廷又起而复用,他仍然廉智自持,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如既往效忠社稷,他不计较用而旋废功大赏簿的不公正待遇,而是以“官不择位”的箴言来作为自己为官的信条。死后才追赠他为工部尚书,39年后才为其建坊旌表。
鲍志道任两淮盐务总商20年,家资百万。他除了在故里棠樾建了幢大屋“保艾堂”(实际他没有享受到就去世了)和在扬州置了一座“西园”作为住家外,便无他物。他不但自己勤劳俭朴,且吩咐妻室儿女,一切家务如洒打,浆洗,烹饪均得自家做,可以《扬州画舫录》关于他的记载为证明。他把巨额资财都花到了捐输赈济,办学、造桥修路等公益事业上去了。从扬州、徽州郡城直到家乡棠樾,处处都有他“投资的项目”且数量之多,规模之巨徽州也无几人能与他媲美,为民办了许多实事和好事,但棠樾7座牌坊中没有他的牌坊,因为他唯独没有给自己设计牌坊。
再如棠樾早在明代正德五年就有了“宗老会”宗老会者,宗族内老人之会也。一年四季按花序相聚四次,衣冠齐整,赏花饮酒,老有所乐。
鲍启运曾孙鲍嵇庵,不但工诗词且素有仁义之心,只是不善于耕理家政。某年年终三十夜,夜深人静,他吩咐家人挑上他事先已用红纸包好的份份银两,大街小巷按困难程度给那些困难户从门缝中塞进红包。第二天初一朝一大早,那些困难户都在自己屋门背后发现了红包,个个喜出望外。这不声不响的送温暖真是雪中送炭给他们送去了意外的惊喜,大家都过了一个快乐年。
在徽州宗族文化中,棠樾鲍氏宗族文化有其与其他宗族共同的一面,也有其突出的一面,尤其突出的一面,是棠樾鲍氏宗族是一个以孝行闻名繁衍发达的宗族,所以其在衍伸出来的公益节烈等方面的事例不论在数量上还是深度上都是其他宗族难以比拟的。正如棠樾耕读堂诗联所云:“读书希古贤,耕田养吾亲。达则善天下,未达善已身。”
宗族文化遗产,由于产生于封建社会,其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封建道德残渣。我们对于宗族文化应取积极的态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好好探讨和研究剔除其糟粕,挖掘其积极方面之精华,作为我们建设精神文明的借鉴。今天我们都在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费心,棠樾鲍氏宗族文化中这种孝敬父母,父慈子孝,官不择位,富不奢侈;热心公益,扶贫济困;不见钱眼开,敦睦邻里;孝顺公婆,遇难不退等美德,都应有借鉴之意义。尤其歙县棠樾,国家已公布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挖掘整理其文化精粹,更有深层次的意义。
常住地址: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岩寺下街149-2号 邮 编:245061


分享按钮>>孙中山总统府参议鲍启灿
>>..天津鲍贵卿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