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忠祠....
- 中华鲍氏网 2010年3月2日 鲍氏文苑
显 忠 祠
北京“中华世纪坛”262米青铜甬道上,刻录着作为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一大失败战例的“土木之变”。位于怀来县土木镇土木村的“显忠祠”亦即“于公祠”,就是这一中件发生地的忠实记录者。
观瞻这座祠堂,明代那起因宦官王振(蔚州人)主政,明英宗草率御驾亲征,官军50余万人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的“土木之变”,以及于谦不顾个人安危,拥立代宗,守卫北京,击退瓦刺军队,保住明王朝大统,却被复辟后的朱祁镇残忍杀害的“历史悲剧”,总会让人扼腕叹惜。显忠祠为一组二进院落的建筑。祠院坐北朝南,东西宽45米,南北长70米,占地约3150平方米。该祠一建、一大修、三题祠名,体现了同一史实不同的历史思考。英宗被俘后,英宗母亲皇太后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于谦力主拥立成王为帝,改年号景泰,是为明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在也先大军进攻北京的紧急关头,于谦运筹帷幄,调兵遣将,自代宗皇帝至普通市民,同仇敌气誓与北京共存亡,英勇奋战,终于粉碎了也先企图攻占北京,称霸中原的狼子野心,并乘胜追击迫使瓦刺兵溃逃回蒙古老巢。谱写了一曲气导壮山河的“北京保卫战”。
瓦刺部首领也先认为继续扣留英宗已无价值,就于景泰元年(1450年)释放了英宗朱祁镇。颜面扫地的英宗,归路上途径怀来,愧对阵亡的50万兵士和66位大臣,于是口喻怀来守臣,在土木修筑祠堂,纪念死难的将士。此为祠堂的始建。谁承想,朱祁镇不以“土木之败”为耻,经过阴谋策划,于景泰八年(1457年)复辟,废代宗。并恩将仇报,杀害了兵部尚书于谦,改年号为天顺。1464年,朱祁镇去世,其子朱显深即位,是为宪宗,深为其父的所为而负疚。于是恢复代宗皇帝尊号,平反冤案,为于谦昭雪。为了能够以英宗的过失为戒,宪宗又命怀来重修土木堡的显忠祠,并在其中为于谦塑像。祠成之日,宪宗亲自撰写碑文,题写显忠祠匾。重修后的“显忠祠”匾额,大门两侧悬木制楹联。进入山门,有一条40米长的甬道,直对祠内的第二道门。二门分设正门和两个侧门。正门上方悬挂“大节凛然”匾额,门两侧亦有木制楹联一对,联为“隆千秋事典,表一代忠良”。当时,正门常闭,平日均走侧门。只在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朝廷“三祭公坟”时正门才打开。进入二道门后,30米长的砖铺甬道直达显忠祠正殿。顺着甬道前行,可以看到,正殿为一座柱廊式硬山顶建筑。正殿面阔三间,长度约8米,进深约6米,高7.5米,室内面积48平方米。前有檐廊,石砌台基高约0.6米。青砖、青瓦、暗红色立柱、椽枋、门窗,整个建筑简约肃穆。门楣上方悬挂着“显忠祠”匾。中间两根檐柱上有木制楹联,联为:“故老尚余哀,兵溃不堪论往事;诸公应自慰,君存何必问微躯”。正殿内正面置灵位、供桌,列有诸位英烈的牌位。
正殿两侧各有配房二间,东西各有厢房三间。殿前台阶两侧立有多块石碑:初建显忠祠碑,宪宗重修碑,宪宗御笔于谦碑,万历年间胡思伸重修碑,康熙五十六年口北道徐炯重建碑。另有两块诗碑,表达了后人对“土木之变”的沉思和感叹。
一为清乾隆年间礼部尚书德保谒诗碑,诗曰:
军行当日出仓皇,遗恨千秋此战场。
碧血至今沉朔漠,丹心终古护君王。
垂堂误人奸阉计,勤鼎遥留词客伤。
昭代春秋隆祀典,满庭生气溢馨香。
一为道光年间彭邦畴诗碑,诗曰:
万乘当年统六师,匆匆退保力难支。
徽钦覆局堪同恨,潘沈英名此并重。
身后犹经焦土劫,魂归应叹夺门时。
专祠翻为中官建,悔祸君心总未知。
诗情幽幽,岁月悠悠。
于谦,生于今杭州。其墓葬在西湖之畔,与岳飞墓相毗邻。为国尽忠、恪己守节的精神受到人们永久的尊崇和怀念。袁枚在《谒岳王墓》诗中写道:“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于少保”就是“于公祠”所纪念的“于谦”。近500年间“显忠祠”几遭兵焚。历史进入20世纪30年代,日寇的铁蹄在华夏大地上疯狂践踏。1929年土木堡村民自发集资修建了现在规模的“显忠祠”,时任西北边防督办的抗日将领冯玉祥将军,来到土木堡。在抵御倭寇的血战中,同样需要像于谦那样正直忠诚、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守土尽责。于是,冯玉祥瞻仰了“显忠祠”,拜祭了于谦像,并题写了“于公祠”的祠匾。可惜文革中于谦像及牺牲文臣武将牌位均被毁坏、涂抹,现大隐约可见墙上的一些牌位是近年修复时经刮洗才显现出来的。
“显忠祠”即“于公祠”,历500多年风雨,几度重修,几经兴衰。“土木之变”作为一次众不敌寡战役的教训始终值得记取,“土木之变”中50万将士的牺牲永远让后人痛惜。而像于谦这样披肝沥胆、足智多谋的忠贞之士,更值得我们牢牢地留存在记忆中。
分享按钮>>...贤相鲍叔牙...
>>【安姓氏家谱源流】 山东於陵安氏字辈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