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1期 二千年前是亲兄弟

    中华鲍氏网 2010年4月12日 鲍忠祾


                                                                二千年前是亲兄弟

                                                                      □ 鲍忠祾


《鲍氏文范》第九期的责任编辑训相宗亲告知:泰安宗亲说上海图书馆收藏有叔牙公的竹简。希望拍照登在文范九期上。放下电话,自忖无能,于是急请族侄贤伦贤俊兄弟设法。
心想:小篆是秦吞并六国后,把通行于秦的大篆简化成中国统一的汉字。那么随后成为非主流的原六国文字,其音形和称谓又是怎么样?受好奇心驱使,我便往上图一探究竟。
青光眼所致视神经严重萎缩,视力是零点壹,且视野缺损。车站有多条线路停靠,公交车的路别标只,我竟分辨不清,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我这个半瞎终于顺利抵达目的地。
谱谍研究中心的陈乐民同志说,上图只有纸质图书,没有听说过竹简。古藉阅览室的女同志说,春秋初期的竹简,近二千七百年的遗存,应是国宝级文物,哪里拥有了,首先考虑的是防盗和保质等妥善保管措施,怎肯轻易示人!后来上海的贤俊宗亲打听来的信息大至相仿。遗憾!责任编辑交办任务没有完成。
走访中却证实了上图收藏有浙江省宁波市鄞县鲍家耷勾甬谱。我为何对此也感兴趣?
同县的横溪镇周家竂支派、下应镇陆村支派、石契镇绕湖桥支派和奉化县裘村镇道成岭下支派先后都与鄞县三桥鲍氏宗谱衔接,认族入了正谱。唯独勾甬谱排行名讳对不上。
勾甬谱创谱记称:“昭元公由三桥迁居鲍家耷”。三桥谱则含糊其词,在祠堂祭田出费分配中,声明凡建祠前迁出的支派一概无分,不得进主其先代。陈述中又把鲍家耷与周家竂和陆村、绕湖桥等相提并论。
一方深信不疑,另一方置若罔闻。研读双方宗谱后发现:三桥谱中确实有五至六代人的生卒无考,有些祖宗连字和号都没有。昭元公假如适逢此时生在三桥,倒也有迁出可能。同时,勾甬谱由其四世草拟,七世增补,十世创修;1891年鲍家耷正始堂建成时,尚自称其谱为残稿;勾甬谱创修者对昭元公的情况,几乎可说知之甚少。此外,鲍家耷在三桥鲍家村的东南10华里之处,答出从三桥迁来的结论,缘起想当然,还是另有原因?
三桥鲍家各代子孙都在自家宗谱里反复寻找,似乎有过一些线索,但很快自行否定了。三桥本支一世祖学公有两个儿子:旺和昕,字分别是茂之和昭之。书写快速潦草时,元与之两字容易混淆。或是“茂元和昭元”吧!但是昕公生卒无考,而旺公出生于宋咸淳四年戊辰(1268年),加上弟兄年龄差,这年份同勾甬谱所述年代不符。勾甬谱原序三:“余族肇源于前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勾甬谱原始表末尾说明:“先人有言,祖基在邑(鄞邑)中镇明岭,于明末分支至此,其年月无所稽考”(1644年或以前)。三桥迁来,前明成化年间,明末镇明岭分支至此等三说,确实令人感到一头雾水,莫衷一是。
三桥谱的卷16第21页明示我等是宣公次子升公之后。然而勾甬谱原始表几十
世祖宗中有宣公及其长子永公,谱中并称皆遵祖先所遗旧谱录出。这两相辉映的记载应该可以采信!
放着令人羡慕的有着正统身份的长房嫡系子孙不做,却牵强附会地硬要挤入处于无权地位的、众多别支旁系后裔的队伍里来。这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令人费解!
五百年前是一家,原是一句套近乎的话,随便说无益,未必能缩短人际距离。两千年前是亲兄弟,这足以证明彼此的宗亲关系了。
附注:
1、文苑二期19页和22页、三期31页左10行有朝元公和启元公等、且朝与昭的普通话发音相同,不知有否探究必要。
2、镇明岭是一土丘,在宁波镇明路与县学街汇合处,因遮挡视线于清末被铲平。
3、鲍家耷后人鲍震良(15世、信房、咸字行、80多岁)现居上海浦东。其祖父明耀公字东章,曾参加1924年勾甬谱重修工作。勾甬谱近几代人的排行是:明、哲、咸、正、道。
4、文中耷字有提土旁、契有石字旁。
5、文苑十期萍踪痕栏目勘误表备索,请来信上海市静安区武定路88号,邮编200041。

 


分享按钮>>文苑11期 壳厝鲍氏祖屋落成庆典小记
>>文苑11期 毛松馥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