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1期 齐鲁鲍氏宗支

    中华鲍氏网 2010年4月12日 鲍济玺



                                                                          齐 鲁 宗 支

                                                                           □ 鲍济玺
山东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沂源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这里就是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摇篮。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今山东地区基本上由东夷各部族所控制,继夏而起的商朝,早期曾以今山东西南部为其活动中心。及至西周,实行“封邦建国”,齐、鲁是西周在今山东境内两个最大的封国,它们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重大影响,故后世将“齐鲁之邦”作为山东的古称,近代则以“鲁”为山东省的简称。
战国时期,秦据关中,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唐和北宋时代则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从唐末五代以来,就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金代将京东路改置为山东东、西二路,“山东”第一次成为政区名。明代山东正式成为行省名称。
山东地方行政建置历代多有变动。周为青、兖、豫三州之地。春秋时期是齐、鲁、卫、宋、曹、滕、薛、邾、莒、杞等诸侯封国之地。战国后期,大部分并于齐、南部属楚,西部一部分归赵。
据《元和姓纂》记载:“鲍叔第自姒姓,夏禹裔孙,鲍叔(杞国公子)仕齐,食采于鲍因以命氏”。从中可以认定鲍姓是以封地为姓,与杞国有紧密联系。据现在的研究有两说:一是济南有鲍叔牙墓。二是新泰市,有清朝出土的杞国文物,现有北鲍鲍叔牙墓旧址,南鲍的“管鲍分金处”遗址。山东省这两说,究竟哪一说确定,有待于我们今后探讨,研究论证确定。
春秋时期的齐国,由于鲍叔牙荐管仲为相,后管仲改革,日渐强盛,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春秋早期第一个称霸。
临淄,齐国古城,齐都镇驻地建有“齐都博物馆”。齐故城分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小城是国君居住的宫城;两城总面积15平方公里,总周长21公里。城内有交通干道10条,城门11座,城墙拐角24处,冶铁、炼铜遗址8处,铸钱、制骨作坊遗址6处。齐国故城西依系水,东临淄河,城内有3大排水系统,4处排水道口,城南城北挖有护城河,使水系相连。
临淄区齐陵办事处建有“管仲纪念馆”。该馆以牛山为背景,以管仲墓为依托,以管仲生平为主线,展示一代名相。该馆第一展室就是“管鲍之交”。用塑像、壁画及灯光展示了管鲍从小生活,经商、当兵、为师、从政一生的过程。“管鲍之交”意在教育后代,朋友之间要建立象管鲍之间那样真挚的友谊。
春秋时期的齐国,鲍姓是高、国、栾、鲍四大望族之一,连任齐国十代大夫,(约三百多年)是国家之栋梁。当时的鲍姓人口众多,家庭的训导和自身的努力,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的去别国任教经商,有的到他国入伍从政,繁衍后代,扩大了鲍姓的居住范围。齐国后期新兴贵族田氏,一方面笼络人心侵蚀瓦解国君的权力,一方面抑制和打击高、国、栾、鲍等旧族。经过多年的经营,田氏终于夺取了齐国的政权。这时的鲍姓为了躲避迫害,纷纷逃到别国居住,休养生息。直到汉司隶校尉鲍宣(西汉)八世孙鲍信,东汉自上党徒居泰山平阳(今新泰市)。其父丹,鲍信有二子,鲍勋、鲍邵。
元朝末年,由于连年战争及天灾,当时山东不少地方人烟稀少。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大规模的移民政策。明永乐年间(约1407),鲍德学及其侄、鲍世友、鲍景洋三人从山西上党(今山西长子)迁至新泰市天宝镇南汶西村,成为新泰鲍氏的一支系,相传以莲花盆为记同宗,至今有600多年。历经变迁,鲍氏家祖由南汶西村迁到南王庄、鲍家泉、山后村、东蒲、东赵、雷明村、北谷里、白家庄、北高平、黄泉沟、夏家隅、天宝四村、上官庄、下马厂,西施峪(莱芜市)、林丰村(邹城)、员外庄(岱岳区)共十八个村,现在鲍姓三千余人。还有迁到汶上县城关:安徽合肥、四川成都、吉林磐石县的宗亲。
新泰市另一支鲍氏在汶南镇北张庄村,因为没为历史资料,经与老人座谈说是从山西迁来(时间不详),后来北张庄鲍氏的分支,分别迁到本镇大官庄、杨家河、河东村、龙廷两县村,现有鲍姓340人。
北张村的鲍氏一支迁到了蒙阴县牛头峪村。清朝初北张庄村鲍成俭,其子鲍自贞,鲍自贞次子鲍询先迁到蒙阴县东布洼村,鲍询之子鲍玉振又迁到牛头峪村,现有鲍姓200多人。北张庄村另一支鲍希仁(八世)于明永乐年间(1408)迁到平邑县仲村镇鲍家坡村。相传也以莲花盆为记同宗,经与老人座谈,老辈从山西迁来。平邑县南贺庄鲍氏与鲍家坡村鲍氏同宗。据了解,这里有支鲍氏到了江苏新沂,与郯城鲍氏同宗。另一支不知去向,有待一下步考察,以上两村现有鲍姓1000多人。
鲍家坡鲍氏的行辈为:希、计、彦、终、振、养、清、思(修)、万、一、化、怀,衍广克守信,明德兴瑞祥,继世荣运启,传家贵永昌,现已传到十七世(信)。
肥城市鲍氏分三支:明朝永乐年间(约1406)左右,鲍自守从山西上党(今山西长子)迁至肥城市鲍良村(鲍家楼)。至今已有600多年,2005年由本族鲍鸿福等人辛勤劳动,本族人出钱、出力,鲍鸿谟执笔续修了家谱,重修了鲍家楼祠堂,保留了老碑,刻了新碑,以传流后世,为鲍家做了一件好事。肥城这支鲍氏几经外迁,现在分布在三良村、张良、鲍穆屯、闫屯、鲍屯、后衡鱼、泉胜、大寺、红庙、大中泉,曹庄、西尚里、王家庄、闫小,岱岳区起驾店村,及东平县大羊、尚留屯,平阴县孝直村,共十八个村,约2500多人。
肥城市鲍良庄(鲍家楼)支脉行辈为:思、自(尚)、东(彦)、承、宗(化)、永、克、廷、怀,允士元鸿光,秉国庆明盛,文德裕厚昌。现已传到二十世(文)。续二十辈:开启延宣志,学正方家庚,纪传敦孝远,兆显祚吉荣。
肥城市还有两支鲍氏,一支是老城镇鲍家庄(大石关),明朝隆庆年间(1527左右),始祖鲍世万由山西上党迁于以姓氏命名的鲍家庄。清朝乾隆年间(1737)从鲍家庄鲍氏家族分迁到鲍屯,小安庄,这支人口约500多人。鲍家庄支脉行辈为:世学远晋廷,先维长继永,文洪绪宗礼,昌升振兴云,现已传到16世(昌)。另一支是桃园镇鲍家堂子村,鲍姓人口500多人,明朝隆庆年间(1557左右),始祖由山西上党迁居汶上县二郎庙,清朝康熙年间(1707左右),由汶上二郎庙迁到肥城市鲍家堂子村。其行辈为:锡、环、尚、四世(单名无辈字),克、六世(单名无辈字)、文、淑、昌、寅,庆贵成同毓,连元继永光,世守鸿维治,平安振其常。现已传到十五世(毓)。
宁阳鲍氏分两支,有100多人,。一支位于县城东南五公里处的乡饮乡沈家屯村。据71岁的鲍心和老人介绍:大约明朝洪武年间从兖州府西关鲍家林迁入此地。相传迁入的原因是:当时的沈家遭受鲁王的驸马丁姓的欺负,求鲍家说合,鲍氏乐意助人,经努力很快说合成功,因此沈家无论如何也要赠地数顷,鲍家的一支便来此地居住。另一支居住在宁阳县城,以经商文化教育为主。该支来自山西长治的壶关县店上镇关帝村鲍家庄,迁来的具体年代、世祖,因无族谱和其他文字材料已无法考证。宁阳鲍氏人数虽小,但能人不少,现从事行政文化教育经商办企、任厂长经理的有18人。鲍元,国家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人民日报网签约摄影师,环球殡葬网,环球殡葬报主编。
邹城市平阳寺镇鲍家店村,原为北平阳村,明朝因鲍姓在京做官改为鲍店村,后改为前鲍、中鲍、后鲍三个村,中鲍、后鲍有鲍姓300多人。
后鲍鲍昭福宗亲说:老家是山西上党,明朝初迁入鲍店。明朝正德四年(1509),鲍文仁东京当官,存有官碑记着鲍氏的变迁、事迹及行辈,鲍店是国营大煤矿,因墓地塌陷,官碑被埋在水里, 现无法取出。后鲍鲍氏现在三支,嘉祥、兖州各一支。行辈为:洪广传继景,昭宪庆凡祥,令德维存佑,青春衍贤洋。
中鲍鲍福春宗亲说:明朝初从山西大同迁到鲍店,当时鲍姓很争气,有几人在朝当官,但资料不详,只记着几个行辈:广、养、敬、计、福,后没续家谱。他还说这沿边鲍氏不少,邹城市:大岗村、鲍场林、大束村;兖州市:谢集村、鲍家林;枣庄市延河林村,滕州市岗头的鲍宪良曾任过公社党委书记。
邹城市田黄镇上鲍庄鲍启东说:清朝嘉庆年间(1802左右),从鲍店迁来,没有家谱及碑记。行辈只记着:景、庆、宣、明、启、昌、理。上鲍庄鲍姓104人。
临沭县大兴镇龙港村鲍观堂(原两个村,现合并为一村)鲍廷玉宗亲说:明朝中叶,鲍姓由东海当路徙居于此,时称鲍庄,后因靠近观音堂庙,故改称鲍观音堂,简称鲍观堂。本村的一支鲍姓迁到安乐村居住,两村鲍姓共300多人。据说东海青湖鲍氏不少。本村鲍廷祥,现在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工作。只记的行辈为:远 尊、景、怀、廷、元、齐、俊、峰。
微山县前后鲍楼两村是鲍姓居住较多的村,有1000多人,据与鲍丕富、承坦、建中宗亲座谈,始迁祖明景公(安徽弘公43世)于清康熙15年(1676)带着五个儿子从安徽歙西迁至微山县夏镇经商,后建村名鲍家楼,以后又分为前、后鲍家楼。这支鲍姓立过两个贞节牌坊(鲍家楼、沿河村)1958年已破坏。鲍家楼鲍姓迁往外地的不少,清乾隆年间迁到峄县沿河村,现有鲍姓300多人。清乾隆年间迁到费县大鲍庄,现有鲍姓1000多人。鲍荣明,鲍学山来续过谱。清乾隆末年迁到滕州南王铺村,现有鲍姓100多人。还有的鲍姓迁到上海、太原、雅安、蚌埠、徐州、天津、青岛、黑龙江、吉林等地定居。
1996年在鲍丕礼、丕晋、丕富、建中等人的主导下,经过不懈努力,第一次修谱成功,深受鲍氏宗亲的欢迎。行辈为:明、士、学、中、立、居、仁、德、丕、承、建、业、允、兴、怀、绪、贤、永慎毓政广,敬传思继安。又续10辈:祯祥康福运、文衍庆久长。现已传到十四世(兴)。现在夏镇鲍家楼已划为微山县经济开发区。宽敞的道路,优美的环境,待建的厂房,用不多久,一个崭新的鲍家楼将出现在微山湖畔。
郯城县地处鲁南,与江苏接壤,经与居住县城的鲍恩俊、庆阳宗亲座谈:了解到郯城的鲍姓是从江苏东海县古寨村迁来的(年代不详)。大部分居住在县城北关、西关;还有矛茨村,下左庄,胡村,鲍姓300多人。这支鲍姓人数虽少,但在北京等地工作的不少。
谈到郯城鲍氏,不得不了解一下江苏省东海县古寨村鲍姓。古寨村原属山东郯城管辖,后划归江苏东海县,分为前、中、后古寨村,中、后古寨合并为后古寨村。在中古寨村见到了热心人鲍恩桃,他带领我们找到了鲍德纯,怀荣等,在街上拉起了家常,了解到明朝崇祯年间二世鲍隆飞从安徽祁门县徽州喜鹊窝迁到古寨村,现有鲍姓2000多人。在族人鲍宗如、德纯、恩桃、怀荣等人的操劳下,2006年已修成家谱。行辈为:政 隆、安、风、强、文、如、希、克、廷、茂、恒、恩、德、福、兴、振、春、继、耀、金、连、永、祥、增、瑞、贵、杰、守、腾、建、绍、从、开、庆,现已传到十七世(振)。
青州市(原益都县)与齐故都临淄相临,是个古老的都市,古青州地域比现在大的多。安徽歙县棠樾村的始迁祖鲍荣是南宋年间从青州去的。我们来到青州,在市郊王母宫镇裴桥村见到了71岁的鲍洪成和西郎村年轻的鲍洪文,他们说,听老人讲这支鲍姓(什么朝代不知道),是从山西迁来西郎村的,一部分鲍姓又从西郎迁到了东郎村、裴桥,三村共有鲍姓90多人。没什么鲍姓资料,未修家谱。洪文因搞运输,见世面多,听说全国有个“鲍氏族史研究会”,对此事挺热情的,并表示有机会参加全国的鲍氏座谈会,现己这三个村已被划为青州市经济开发区,现在路通并绿化,下一步他们的村容村貌,经济生活将有很大变化,一个新的社区将展现在面前。
山东省长山县鲍姓一脉,是鲍姓始祖敬叔公七十一世孙鲍文成(字魏堂),于明洪武四年由安徽省新安郡迁来山东省长山县鲍家庄,即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鲍家庄(原长山县一部分划归邹平,一部分划归淄博),距今已有六百三十八年了。从长山迁出的大部分鲍姓宗亲居于古齐国故地,部分徙居于全国各地及海外,鲍姓有八千多人。
文成祖八世第一次续谱,先祖为了接续清晰,瓜瓞宜尊,从四世分成七支统一版本。在鲍世斌的带领下,,由鲍世鑫,世源、世奇、泽君、泽港,云龙等及全体鲍姓宗亲的共同努力,2009年初完成了长山鲍氏第五次续谱,期待全国鲍氏联谱。
七分支的分布为:
一支 :周村、王家沟头村、北闫家庄;临朐:鲍家河湾、薛家庙村;徐州。
二支:鲍家庄、周村付家庄、王毛庄、闫家庄。
三支:周村、老龙窝、爱国村、陈家套、南营庄、小房庄、东塘坞。
四支:闫家庄、新城南关村,新桥村、东花园、城东村、昝家庄;淄川张庄;陕西。
五支:闫家庄、淄川西坡地、南黄崖、花雨沟。
六支:鲍家庄、大房庄、蒋家庄、东店村。
七支:周村、黄家营、永盛村、胜利村、彭家庄、太和庄、赵家庄;辽宁雪里踮村。
这支鲍姓行辈为:文、德、三世(单名无辈字)、思、汝、其、土、印、九世(单名无辈字)、福、十一世(单名无辈字)、维、希、承、先、德、世、泽、贻、远、谋、振、祥、裕、隆、基、永、锡、祚、衍、庆,现已传到二十二世(振)。
这支鲍姓也继承了先祖的精神,培育了为国尽忠、为民尽职,为亲尽孝的众多贤者。古有开茂,官居三品,上折亩议表,得到清朝皇帝采纳,至今孝仿。瑞光、希禹、镇东、国楷、清吉、临光、恩绶等官居五品,不染宦习,居官清闻,今有上海同济大学规划学院的鲍桂兰;有中国学胶体音研究会主却任鲍泽惠;有上海华东轻工学院博士生导师鲍杰;有为中国核工业做出贡献的鲍世良;有全国劳模并受到毛主席接见的鲍鸿元;有十大孝星鲍姓儿媳吴春英;有亿万富翁鲍贻榕,鲍贻青。当前宗亲中的年轻人,大学生,研究生,教授,学者、干部、比比皆是,展现了鲍姓子孙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未完待续)

 


分享按钮>>文苑11期 齐国鲍氏宗亲联谊会成立
>>文苑11期 浅谈合肥俊逸堂始祖鲍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