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1期 略谈宁波《三桥鲍氏宗谱》的特色

    中华鲍氏网 2010年4月12日 鲍翔麟


                                                   略谈宁波《三桥鲍氏宗谱》的特色

                                                                      □ 鲍翔麟


在2006年11月河南省偃师市的鲍氏文苑座谈会上,号召各地鲍氏重视发掘保护和整理研究宗谱,并由鲍世行会长牵线搭桥,使我有缘参加宁波《三桥鲍氏宗谱》(以下简称三桥谱)的整理工作。
三桥谱创编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凡十一修,这次整理的底本,正是第十一次重修的伦叙堂铅字排印本。全谱共16卷,前有卷首,收历代序言13篇,后有闰谱,收螟蛉之子及其后裔,前6卷为“世系”,后9卷为“世略”,第16卷为各种文稿。全谱共计文字47.5万字,图表773张,详细记录了鲍氏一支在宁波三桥从元至今传25世,养育5053人的繁衍生息情况,历世每一个族人的讳、生、父、娶、嗣、官、卒、葬“八事"都赫然在目,资料十分翔实、丰富。
整理工作在2007年由鲍贤哲、鲍忠浩和我三人合作进行,非常默契,非常愉快。贤哲和忠浩都对三桥谱感情深厚,且学风严谨,而我是个生手,所以在整理过程中数我收获最大。现把自己通过整理,对三桥谱的几点肤浅认识简述如下:
(一)高瞻远瞩,盛世及时修志。
鲍氏是一个古老的族姓,本出夏禹之后,春秋时敬叔仕齐,食采鲍城,因以为姓。子叔牙任齐相,事迹载入《史记》,“管鲍之交”,名垂千古。鲍氏在汉时至江南,官会稽,晋代至甬东,南宋,有一支落户徐盛岭,元延佑二年乙卯(1315)迁三桥,不久,明朝开国,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创编《三桥鲍氏宗谱》。其时,离定居三桥仅69年,全部族人仅百人左右。查阅宗谱,又知当时三桥鲍氏并无开国元勋,当朝显贵,甚至没有官商巨贾,极大多数族人都是种庄稼的农民,那末是什么原因促使当时族人修谱的呢?十一世鲍思(南村拙叟)说:“及元,以胡乱华,奢侈作,人伦坏,异端暴横,欺凌吞虐,越礼犯分,礼至此己扫地矣。所幸存者,建祠宇,修族谱而已,上古比闾之义,庶由此而可复焉"。这就是说,修谱的目的是为了“拨乱反正”,为了拯救当时遭到严重破坏的儒家伦理道德,是为了促进族人互相关爱,有助于社会稳定。进士刘静甫也在前序三中点明:“其于世教为有补,不独有功于族之人而己也。”由此,我们不得不对创谱人云庵公(友寿)的立意深远,忧国忧民,表示由衷的敬佩。
(二)迎难而上,多次成功抢救。
明洪武十七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修谱之初,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所以在永乐、成化、宏治、嘉靖四朝,续修四次,平均每次间隔的时间为38年,完全符合宗谱30年一修的要求。但是,嘉靖以后,社会动荡,族中人口减少,又经明亡清兴,朝代更替,至清乾隆时止,已有260多年失修(其间可能有过纂修,但已在清初时散佚,所以只能作失修论处)。这时要再续修,其困难可想而知。十六世野塘公知难而上,曰:“世远言湮,将何以寻坠绪之茫茫也,虽于今欲整辑而修之,已有莫知亲疏远近之支流者,若于今不追寻以续之,更何以分长幼尊卑之世次哉!”意思是说,现在续谱有困难,如果不续,今后将更困难,于是在明代旧谱已“十不得一”的情况下,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依靠全体族人的支持,着手建祠修谱,拾遗钩沉,经12年努力,终于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胜利修成,把明末清初自第十世至第十七世的1366位先祖的名字和简况都收录于宗谱中,使宗谱得以延续不断,其功可谓巨大矣。
自清乾隆至民国,续修不断,在这140年中共续修6次,平均每次间隔23年半。但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第十一次续修后,紧接着就发生日军入侵,内战不断,建国初期又百废待兴,无暇及此,加上“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猖獗,所以70年中三桥宗谱损失殆尽,在社会上已很难觅到一册。2005年,时任浙江省文物局局长的三桥后人鲍贤伦,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天一阁视察工作,无意中发现收藏有完整的民国《三桥鲍氏宗谱》,真是喜出望外,于是商得同意,复印外传。我国历来有“盛世修志”的传统,从三桥谱六百年来十一次纂修的经过,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求真务实,真实记录历史。
《三桥谱》创谱时,以落户徐盛岭的孟辅府君为鼻祖,其后历仲、季两世,以迁三桥的太四府君鲍学为四世祖。至清乾隆(1782)第五次纂修时,野塘公认为三桥与徐盛岭实为两地,且徐盛岭仍有族人在继续居住,对该地的繁衍情况也不甚明了,所以毅然割爱,尊迁来三桥的太四府君鲍学为始迁祖,其上的孟、仲、季三世,则在祠中上祀之,以不忘始迁祖之所自出。这样,鲍氏三桥一支虽然在年代上从南宋庆元(1195——1200)推迟到元代延佑(1315),缩短了一百多年,但更符合历史,符合实际,体现出野塘公对修谱的严谨态度。
这样又经过一百年,在民国三年(1914)第十次修谱时,有徐盛岭磐公(鲍学之弟)的后裔,自奉邑岭下来认谱,自云是礐公的第十九世孙,因证据不足,没有同意。来人态度极其诚恳,“至垂涕泣而去”,不久又抱其历代神主,再来相告,于是三桥族人再次认真讨论,把其神主“拂拭再四”,终于看清了礐公以下的宗瑞公,与谱上对徐盛岭的记载,与平时对徐盛岭的了解,都“确相符合”,这才“不忍拒绝”,同意入谱,在第十一次纂修的宗谱中,为之立华盖图,别为一什,曰“徐盛岭支派”。并于宗谱的卷首,刊载《奉邑岭下鲍氏认族记略》一文,专记此事的始末,以获得全体族人的认可。
对徐盛岭,二百年前在三桥谱上“出”之,一百年前又在三桥谱上“入”之,前后一“出”一“入”,好像自相矛盾,其实都是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地修谱的结果,其学风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四)褒贬分明,循循善诱族人。
三桥谱十分重视对族人的教育,凡有模范行为的,读书明礼的,为官清正的,有诗文著作的,都尽量加以登录,以示鼓励,以传后世。在谱中,记载宋代以来担任知县、典史、主簿、县丞、教谕等公职的,共18人,其中最高职务为明成化年间任河南彰德府和福建汀洲府知府的鲍恺,有皇帝诰敕三道,其后在族内专列“太守公”支派。谱中记载的“科名”,有举人3名,贡生4名,生员21名,徵纳(迪功郎、国学生)64名。其中六世祖鲍颐庵,在明正统四年、景泰七年,两次应诏纳粟425石,皆辞冠带,表为义民。对历代先贤的诗文则大量刊载,有《读隐集》诗43首,《梅窩集》诗14首、文1篇,《野塘集》诗1首、联1付、文l篇,《镜川集》诗15首,《梦余吟草》诗18首、文7篇,其中如《励渔业》文,综论当时德国、日本的机网新法,提出“宁郡仿设渔业公司,当以开通渔民智识,不至受外人牙爪为急务”的建议,拳拳爱国之心跃于纸上。
有褒当有贬,所以在“家训”中要求族人“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在“宗规”中提出:“子姓如有不守家法,入于匪类,有干法纪者,不准入祠”;“子姓有乖舛人伦:男书乱伦,永不许入祠;女书渎伦,宜削”。而且说到做到,在谱中载明乱伦,不许入祠的有四、五人之多。
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所以宗谱对族人推荐的是田园生活,提倡安居乐业,并作了诗一般的描述:“若天下之至安者,莫如农,绿水青苗,和风皎月,黄鸡白黍,野菜村酤,昔人所以有田家之乐也。要之,士农工商,克敦其伦,克尽其道,是皆圣贤之徒也,是皆承家之肖子也”。(见清嘉庆林又藻撰前序八)
(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修谱。
三桥谱修谱之初,历时仅5世69年,不少当事人尚健在,各种事情记忆犹新,所以记录下来比较容易,谱也修得比较简单。经过l50年,到嘉靖十二年(1533)第四次续修时,传代已至l2世,从第9世起,每世人数都超过百人,最多第10世达166人,人多事杂,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所以忍斋公在主持修谱时,特地写了5000多字,对图谱、原姓、宗法、世系、提传、名号、嫡庶、妻妾、继嗣、养子、行实、贞节、惩戒、斥黜、书事等15个方面,——作出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以求宗谱内容更加统一,行文更加规范,并起到更好的奖善惩恶作用。如“图谱”是:“仿太史纪年表,参法欧苏谱例,略依其上下而旁之”;画为五世一图”;“嫡庶”是:“凡子孙,不别嫡庶,皆以齿列书之”;在“继嗣”中则规定:“凡啬后者,无分长幼,书曰‘无嗣’;其继以同宗相应者,书曰‘过继’;其摘同宗相应者,书曰‘承继’;以弟继兄者,书曰‘上继’;若无嗣而无人为后者,直书曰‘止’;有犯恶逆而死于桎梏以绝嗣者,其有成殇而有变故而死者,皆大书曰‘绝嗣’;间有不传者,或迁徙不知其处,或未婚而失于记,皆书曰‘缺’。”通过忍斋公的努力,使宗谱质量大大提高了一步。
后来,又通过清低5次、民国2次的续修,宗谱内容更加丰富,质量更加提高,总字数达到16卷,47.5万字,成为当地著名宗谱之一。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所以原谱都没有标点,又是繁体字,直排本,对当前阅读困难很多。所以2007年的整理工作,针对当前的需要,把直排改为横排,繁体改为简体,并增加标点,以减少读者阅读困难。同时,尝试把“数码”引进宗谱,把三桥谱上六百年来的5000余族人,每人都加上一个“行第编码”。编码为5或6位数,前2位为世别,后3或4位为人数累计,并附在各人的世系和世略前,便于相互检索,大大方便了资料的查阅。现已把整理本输入电脑,储存方便,欢迎族人和学者翻录使用。
随着建国后考古工作的进步,三桥鲍氏也发现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和史料。如《明故中议大夫赞治尹、福建汀州府知府、致仕鲍公墓志铭》,这是记载八世祖鲍恺一生的最完整、最可靠的资料;又如在宁波(鄞县)城乡普遍建立的灵应庙,最多时总数达68座,约占全县庙宇总数的五分之一,庙里供奉的神像是后汉鲍盖,也是鲍氏祖先。还有不少祠堂匾额、墓葬石刻,以及民间传说等等,都已由族人鲍贤昌收集汇编成
《鲍家村志》、《鲍家村志外编》、《鲍家村志外编补遗》三书,这些均可进一步充实《三桥鲍氏宗谱》的内容。
《三桥鲍氏宗谱》的第十一次纂修,离现在已经70多年了,鲍氏子孙又新繁衍二至三代,甚至四代,不少人都积极要求续修,并主动提供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如鲍仁德提供了“仲房下昂二公之世房下梅房支派”的资料,鲍忠棱提供了“仲房下昂五公三六房之松房下元房支派”的资料,尤其是鲍贤哲宗兄,积多年心血,己把现仍居住在三桥(陈婆渡)的大部份鲍氏族人的资料收集起来。因此,相信在鲍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三桥鲍氏宗谱》必能延续不断地纂修下去,并越修越完善。
2008年6月l7日

 


分享按钮>>文苑11期 清按察司副使——鲍开茂
>>文苑11期 山东鲍氏古今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