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六期 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之举

    中华鲍氏网 2010年6月5日 陆穗峰


                                                            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之举
                                                            ——为《鲍氏文苑》而作
                                                                         陆穗峰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有几支鲍叔牙的后裔正在做同一件令人惊叹的工作。他们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在鲍氏家族成员中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寻根”或“续谱”的意义。鲍叔牙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对鲍氏精神或文化的传颂,其意义也远远超出鲍氏族人的范围,对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亦有其积极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老鲍(永臣)同志早我几年退休。我们曾在一个办公室里工作,也一同出差甚至出国工作,他从未跟我谈起过他所从事的上述工作。直到三年前到他的寓所闲聊,方知近年来他一直从事鲍氏渊源、世系、历史遗迹和各地鲍氏家谱的搜集整理工作,而且收获颇丰,甚至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和珍贵文物,填补了史书上的某些空白。在此后交谈中,得知从事此项工作的除北京十余位老鲍们之外,鲍氏的另外几支也在进行着相同的工作,他见我对此事听得很认真,于是把绍兴鲍氏族人编写的《万卷楼通讯》和鄞县《鲍家村志》以及老鲍们办的刊物《鲍氏文苑》等材料借给我看,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惊叹”之概。有鉴于此,想写文字,谈谈自己感受,但话还得从我的老同事鲍永臣同志的工作谈起:
一、我的同事老鲍和他们的《鲍氏文苑》
据鲍永臣同志说,他探究鲍氏渊源的想法始于1970年。鲍永臣同志,北京通州人,且为回族人士。起初他是想弄清回民中鲍氏的来龙去脉,但一直没有功夫深入下去,直到退休后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老鲍根据《通县县志》上有关通县鲍氏中的回民,与明初回族大将军常遇春部队进驻北京通州有关的记载,寻访了安徽怀远、歙县、黟县的鲍氏聚居地,与安徽的鲍氏中有志于此道的人士建立了联系。此后,他又通过安徽鲍氏族人的介绍,与浙江绍兴前观巷的以《万卷楼通讯》为纽带的鲍氏建立了联系。如今以
《鲍氏文苑》为纽带的老鲍们事实上已经成为这股力量的中心。
据我所知,老鲍退休前只是有意留心鲍氏踪迹,而退休后,则是有计划、有目标地寻访研究,或走南闯北,寻访与鲍氏有关的踪迹;或泡图书馆,搜集有关鲍氏的史料。几年来几乎跑遍半个中国,凡是地图上有“鲍”字的地名,都是他寻访的目标,拜访过无数认识或不认识的鲍姓的人士,购买了多少相关的书籍,翻拍、复印、抄录了多少资料,达到“藏书梁”的程度,也不知花去了多少路费和相关开支。为了开展研究工作,他学习古文、古汉语;为了便于编写和整埋资料,他花甲之后开始学习使用电脑。老鲍与北京老鲍们的工作的开展与全国各地开展类似研究的鲍氏族人不仅建立了联系,而且是相互支持、相得益彰。随着工作的深入,支持者、参与者日众,接触面的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扩大,这又反过来促进了老鲍们的工作。这里还必须提到《万卷楼通讯》和以此为纽带的绍兴前观巷鲍氏族人的工作。
“万卷楼”原为绍兴前观巷鲍氏族人的大书房,鲍氏进步青年和社会进步分子曾于1947年到1949年间在此地创办过“联合图书馆”,在地下共产党员的影响下,开展过革命活动和进步文艺活动,对参与活动的青年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不少青年因此参加了解放军,走上命道路,或在解放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过贡献,出了一批杰出人物和名人。这是前观巷鲍氏族人光荣的一页。那些曾在万卷楼上读书和进行过革命活动的进步青年,如今都已年届耄耋,过着离退休生活,但“万卷楼精神”至今仍鼓励着他们,以“万卷楼”来命名的那份刊物,成为凝聚着散居在全国及海外的鲍氏族人的有形的核心,更重要的是,那种精神还在勉励着他们的下一代或更后的一代,更增添了他们开
展这一活动的意义。
前观巷鲍氏和北京的老鲍们,以及由他所联络起来的遍及各省市的鲍氏族人,以编辑出版《鲍氏文苑》为纽带,其探寻和研究的范围不限于鲍氏一支一脉,而是自鲍氏始祖鲍叔至今的整个鲍氏世系的演化历史和变迁等等,杂志所涉及的内容也比《万卷楼通讯》广泛得多,作者、读者范围也广泛得多,《鲍氏文苑》每年一期,已经出到第五期(第六期正在编辑中),但其影响力和影响面已经到达台湾和海外。
二、我对鲍叔牙精神的浅见
鲍叔牙作为良相和忠臣,其事迹和精神风范,早已名垂青史。古人有言:若无管仲的辅佐,就无齐桓公小白之霸业;若无鲍叔牙甘为人后的精神风格,将管仲举荐给小白,那也就没有管仲的相位。但与同为忠臣、良相的诸葛亮相比,鲍叔牙的事迹和精神,远没有像诸葛竞那样广为传颂。这可能与《三国演义》的广为传播有关。鲍氏朋友们今天所做的工作,也许能从某个侧面弥补这一缺憾。
鲍叔牙之后人曾经历多次劫难,几近灭族之灾。所幸,他们避过了灾祸,繁衍生息到今天,已经延续九十多代。况且,历代鲍氏,人才辈出,代有名人,这里面总有一种精神在起作用吧。我们已经从上述两本杂志所载文章中找到一些踪迹,那就是叔牙的精神和由此形成的鲍氏家风、家学和家教方法等等。正如《鲍氏文苑》和《万卷楼通讯》有一些以“家风”形式出现的文字所表述,但我以为应当有比这更多、更深的内涵,望鲍氏族人进一步挖掘、整理出来,以贡献给社会,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有些地方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家庭”多作些贡献。
三、有益的启示
鲍氏朋友们开展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不仅丰富了有关史料,甚至可以填补某些领域里的空白,而且对于当今党和政府提倡的精神文明建没,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他们所开展的活动方式,更具有明显的特色,值得我们在开展类似活动或其它形式的文化建殴时所借鉴,他们的精神、他们开展的活动的方式和特色更可以供我们参考。归纳起来说,他们开展活动的“三自”特色:
一日“自发”。凡参加此项活动者,均出于自愿和对此事的热心,出于对共同祖先之遗德、遗风的尊崇,以宗亲为纽带自动联系起来,开展研究、探索,并开展编辑,出版工作。没有谁领导他们,没有任何形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固定的工作、活动场所,更没有编辑部,也没有计么“族长”之类的权威,只有若干“联络员”。
二日“自费”。他们开展各类活动和出版刊物所需的经费,都是鲍氏族人自己“掏腰包”(包括族人自愿资助),没有得到过一个组织或机构资助。
三日“自律”。他们开展这类活动的宗旨非常明确,如《鲍氏文苑》的宗旨是:“寻根溯源,探索族系演化历史;发扬继承源于华夏优秀传统的良好家风,以教育族系后人,砥砺切磋,团结进取;遵循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联系海内外宗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贡献力量。”从杂志内容中完全看到了这一点,而且有许多文章可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作者简介:陆穗峰先生,浙江平湖人。高级经济师,原就职于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任集团某公司副总经理,现任中国商标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副秘书长。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六期 鲍氏研究第二阶段构想
>>万家网花氏招聘管理员成立花氏联谊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