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六期 徽商的盛衰...
- 中华鲍氏网 2010年6月10日 鲍永臣供稿
‘鲍氏文苑’总第六期
徽商的盛衰
口李嶷文
徽商崛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其后历经三百余年的辉煌,成为中国商界的奇迹。明朝中叶,社会经济有长足的进展,在我国东南部出现了许多贸易重镇。徽商除了将本地的竹、木、瓷和生漆、茶叶等土产运销外,也还运销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推动了贸易的发展。那时盐的产量不高,成为最紧俏的商品。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愈来愈多,直至将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击败。
徽商风采
近代徽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江春和鲍漱芳,他们都是歙县人。江春早年乡试失败,于是弃学经商,寓居商业中心扬州。他深谙官商结合的道理,乾隆六次下江南,江春徘徊接驾,并个人捐银30万两。乾隆对他颇有好感,为他手书“怡性堂”匾额,赐封为内务奉宸苑卿,授以“布政使”之衔。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充分反映了徽州盐商的财雄势大。鲍漱芳从小跟随父亲在扬州经营盐业,也没有科举经历。他多次捐款为朝廷济困.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灾,洪泽湖决堤,他先后捐米六万石,捐麦四万石,赈济了数十万灾民。改六塘河需开山归海,他集众输银三百万两。鲍漱芳屡次捐输,深得嘉庆皇帝赞赏。乾隆皇带也曾亲笔为鲍家祠堂写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 徽商中最有名的是胡雪岩。他办事勤快,能言善道。他最成功之处,在于他明白大势。他20岁时遇见穷困的书生叫王有龄,缺少进京的盘缠。胡雪岩立即私下借用了钱庄的500两银子给他。胡雪岩因此失业,但做官后的王有龄感其恩德,视其为生死之交。得势的胡雪岩利用王有龄在官场上的发达,开设了钱庄、当铺、药铺,经营丝、茶,迅速暴富。结交王有龄还使胡雪岩的钱庄代理浙江省的藩库。这样国家的财产就成了他的周转资金。1861年当太平军与杭州清军激战时,他组织一批人从上海采集军火和粮食运往杭州支援清军。1862年他协助左宗棠与法国人联组“常捷军”,1866年又协助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并为左宗棠办理采运事务,成了名副其实的“官商”。
宗族精神
徽州地理环境恶劣,适合耕作的土地少,除了出外经商,恐怕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生存方法。徽州有许多移民,《新安名族志》中说,从两晋起,历代迁移到徽州的名族一共有78个。迁移到徽州的士族们失去了原有的特权,但找到了强化凝聚力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宗族精神。在徽州所看到的宗祠,就是这种宗族伦理的物化,胡适曾经把徽商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誉为“徽骆驼精神”。徽商的宗族观念很重,外出经商总是按血缘、地缘聚居。这种以亲情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团体参与市场竞争,在集聚财力、物力、人力及统一行动方面占有很强优势。徽商衰落 乾隆末年,仪征盐船大火,盐船被毁130艘,死者达1400余人,这似乎是一个预兆:以盐业起家的徽商走向了衰落。道光年间,鉴于盐价奇高,两淮的盐务制度发生了变化,清政府把过去盐商卖盐的特许权利废除了,实行运销分离,徽商从此丧失了世袭的经销盐的专利权,于是两淮地区大批盐商破产。太平天国起义,其波及范围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正是徽商经营的主要地域,徽商的生意为之大受影响。鸦片战争后,外商的进入,民族资本家群体产生,使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受到冲击,这也促成了它的解体。 (原栽2004年1月19日《文汇报》,永臣供稿)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六期 鲍姓族系发展演化轨迹初探(四)
>>鲍氏文苑六期 另眼看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