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族系发展初探(一)
- 中华鲍氏网 2010年7月29日 鲍亦冈
《鲍氏文苑》总第三期(2001年9月) 源远流长
鲍氏族系发展演化轨迹初探(一)
鲍亦冈
在《鲍氏文苑》一、二两期中,发表了多篇有关鲍氏族系研究的文章,读后颇受启迪和教益。尤其是永臣、诗度等几位宗亲的文章、考证了鲍氏姓源,介绍了鲍氏世系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试图在这几篇文章的基础上,对鲍氏族系发展演化的轨迹作一些初步探讨,以期梳理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轮廓,了解我们鲍姓族系从东周春秋时代开始,迄今2700多年漫长岁月中,是如何逐步发展演化过来的;对每一个重大的发展阶段中,鲍姓族子为社稷作出过哪些重要贡献,尽可能地概括介绍。缅怀追忆过去,是为了激励后人来者。在当前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中,愿我鲍姓族人自律自强、奋发进取,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更多贡献。
要感谢永臣宗亲向笔者提供了许多极为珍贵的资料和有益的建议。另外本文写作对各种素材的处理,是以诗度宗亲所整理发表的新安鲍氏谱系作为主线。受资料所限,其他各方族支情况难以全面包容。抛砖引玉,谨请各位宗亲不吝批评,并撰写多方面的研究大作,为把鲍姓族系的研究推向更高、更深层次而努力。
一、鲍姓之源
根据有关中华姓氏方面的书籍、辞典,以及能查阅到的鲍氏家谱所载,对汉族鲍姓姓源的记载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如:
《姓苑》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载:“鲍出自姒姓,夏诸侯国,子孙氏焉。”
《元和姓纂》载:“姒姓,夏禹之后有鲍敬叔,仕齐,食采于鲍,因以为氏。敬叔生叔牙,曾孙国,代为上卿。望出上党、泰山、东海、河南。”
因此,作为汉族鲍姓来说,其姓氏起源单一,是一元的。其他不少中华姓氏,姓出多元,这对姓氏在考证排列谱系关系时增加了很多复杂性。
姒姓如何演化派生出鲍姓?
先要了解清楚作为夏禹后裔的姒姓情况。在《史记•陈杞世家》和《通志•氏族略》中对夏禹后裔有所记载:汤放桀,灭夏,其后稍绝。至周武王克殷纣,西周建立,求禹后,得东楼公而封之于杞(令河南杞县,周时为一个诸侯小国)。到公元前445年(楚惠王44年)杞国为楚所灭,杞简公逃奔鲁,为夏侯氏。
《姓苑》提到:“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这杞公子即为敬叔公,作为原来的杞公子,与杞国是什么关系?敬叔何故奔齐?查有关史料,杞国自东楼公以后,历西楼公、题公、谋聚公、武公、靖公、共公、惠公、成公、桓公……共20传,到简公时被楚所灭。在杞武公时代即杞武公十一年入春秋(公元前722年),由此推算,敬叔仕齐的时问当在杞武公和杞靖公之时,而敬叔可能相当于杞武公之兄弟辈。至于敬叔奔齐的原因史无记载,也许是当时杞国国有变故所致,其详情只能分析推断了。 在各地鲍氏宗谱中均载明鲍氏为夏禹之后。而在《歙新馆著存堂鲍氏宗谱》中还记有一种传说:“鲍氏始祖本姒姓,蒙难于渭滨而得鲍鱼之救,姜太公称奇,荐于周文王,赐双姓鲍鱼,并赏柏檀公主。公主梦大鱼飞下得娠,一胎聚十子,长子范封御宸伯,姓鲍鱼,居上党,待到第五世昌龄公时,周穆王赏林源公主,食采于上党,并命去掉鱼字,鲍之姓自此始。……”这显然具有神话色彩,可作为一种传说留存下去,难以求得史证。
关于鲍姓之源,依据上述情况,各方认识基本上比较统一。在此需进一步研就一个问题,即鲍姓得姓究竟始于哪一年?有必要求证出得姓的“纪元”年份。这是姓氏研究上的一个难题。作者认为在难以获得可确信的考证材料以前,可否作如下推断,即:既然是“食采于鲍,因以命氏。”那么敬叔公仕齐叫受赐封鲍地的时间,就应该是鲍姓得姓的“纪元”。当时敬叔公仕齐并赐封鲍地时该处于中年时期,限于久远的历史条件,具体赐封情况,不可能保存有文字记载。为此,作者提出:能否以叔牙公出生的年份作为鲍姓得姓的“纪元”?这个时问既与实际情况出入不大,又具有很好的纪念意义。在本刊创刊号中鲍世禄撰写有《先祖叔牙公传略》一文文中提到:“根据有关史料测算.鲍叔牙生于约公元前728年,即周平王43年,齐嫠公3年;卒于公元前644年,即周襄王8年,齐桓公43年,终年84岁。”关于叔牙公的出生年份,史书上无具体记载,上述推算数字是经过对各种资料反复考证复核后提出的,具有相对的准确性。以公元前728年作为鲍姓得姓之纪元,这里作为一问题提出米供各位宗亲研究讨论。
关于少数民族中的鲍姓,在永臣宗亲的文章中(见鲍氏文苑创刊号第13页)有扼要的介绍。由于情况复杂,资料很少,本文不作论述。
二、鲍姓族系发展的第一阶段(公元前728年至公元前476年)
这第一个发展演化阶段,其前后延续时间约为252年。这期间从敬叔公得姓开始,鲍姓族子在齐国大地上生存延续了约七代。据史书记载,鲍姓后裔当时在齐国世代为大夫,是齐国很强的一支异姓贵旅势力。其突出之点,当以二世祖叔牙公的思想和事迹为代表,是鲍氏族裔在创建高度发达的齐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业中建功立业的时期。而公元前476年,则是经受很大变动的一个年份,是齐国当时的田姓贵族,在激烈的夺权斗争中尽诛鲍、晏、阚止及公族之强者,最终控制了齐国全部实权的年份。鲍氏族裔当时几乎受到灭门之灾,之后,躲过了这场劫难的部分族子,逃离齐国,奔向三晋等地。故以此年作为第一阶段迄止之年。
谈到齐国,它立国于姜太公,而强盛于齐桓公。太公因辅佐周武王灭商兴周,以开国首功受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传至齐桓公继位,经鲍叔牙的荐贤,任管仲为相,“尊贤授德”,“修善政”,把齐国的富强推向了鼎盛,成为当时华夏各诸侯国中最富强的一个国家。齐桓公尊天子、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建立了五霸盛业。历史上在评述齐国称霸的原因时,主要强调的是桓公与管仲共同努力的结果,所谓“桓、管修政称霸”,然进一步分析,论其元功应推叔牙。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1、齐桓公小白从莒回国,夺得政权后欲拜鲍叔牙为相,叔牙公一再推辞,分析了自己与管仲相比的不足之处,力荐管仲为相,甘愿以身下之。有关叔牙公既能知人,更善知己,没有私毫利己之心,为国家、为社会荐贤,这种千古难觅的真正大政治家的风范在史书和有关文章中已记述得很多了,不再重述。
2、国家要兴旺发达,其根本在于重用人才。而叔牙公的“荐贤”,并不是仅仅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一个人,叔牙公的巨大功绩在于他给齐桓公当了近40年的“组织部长”和“监察部长”,齐桓公委派鲍叔牙管理大夫的选拔,凭着他无私的品质和深邃的目力,推荐选拔“干部”,考察“干部”,三、四十年来一以贯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对于贤能者,各级都要逐次向上举荐,每年定期上报,形成制度化,系统化。被选拔的对象很广泛,包括平民阶层中的各种杰出人物,从而为平民百姓进入仕途敞开了大门,“匹失有善,可得而举也”。当时还规定,各级官吏若对于贤能者隐匿不报,就等于犯了“五刑”,要受到处罚,可见选贤制度的严肃性。与选贤制度相配合,还规定了罢免制度。对于没有大错,但也没有作出什么成绩的官吏,凡三次复事而仍无功的就要被罢免。正是由于齐桓公在鲍叔牙的辅佐下,建立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荐贤用人的办法和制度,并且由处事耿直的叔牙公来直接管理对大夫(官吏)的选拔和任用以及考察,使得“海纳百川”,大批优秀人才获得发现并重用,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军力的强大,为齐桓公建立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若进一步从更广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来说,则齐公子小白能夺得君位,依靠的是叔牙公,也是叔牙公为齐国“荐贤主”的重要结果。初,齐僖公生有公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僖公派鲍叔牙辅佐小白,派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公元前697年,公子诸儿继位为齐国国君,称齐襄公。襄公当政时生活奢侈腐化,待人凶暴蛮横,言行无常,人莫知其所措。齐大夫鲍叔牙以为“君使民慢,乱将作矣”。遂奉公子小白逃奔莒国,而管仲和召忽则奉公子纠奔鲁。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诸儿被其堂弟公孙无知等人杀死,公孙无知做了齐国国君。又一年后,即公元前685年,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君无知游于雍林,雍林人尝有怨无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袭杀无知,告齐大夫曰:“无知弑襄公自立,臣谨行诛。唯大夫更立公子之当立者,唯命是听。”由此引起了逃往国外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的著名事件。当无知被杀死后,小白从莒国回奔,鲁国同时也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位,并派管仲率兵守候在莒国通齐的道上,当公于小白经过时,管仲引箭射中其带钩,鲍叔牙设计,令小白惊呼假死,管仲回国回报其死讯,鲁军懈怠,从容进发。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护送下倍道兼程,抢先回国,由齐国贵族国氏、高氏等拥立为君,这就是以后遵立春秋霸业的齐桓公。
关于荐贤用人决定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性,也可从反面的事例来说明。齐桓公在位43年,在他去世前两年,即公元前645年,管仲病危,桓公亲往探视,并问管仲,身后谁可为相?管仲推荐了隰朋,并希望桓公不要被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表面上的忠诚所迷惑,要提防他们,斥逐他们。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桓公拜隰朋为相。不幸的是隰朋在相位仅一个月也去世了。桓公又拜鲍叔牙为相,叔牙坚持要斥逐易牙、开方、竖刁三人才接相位。但是驱逐了这三个人后,齐桓公吃饭不香,坐卧不宁,就又把三个人召唤了回来。鲍叔牙为此忧愤而死。这一年正是管仲死后一年,齐桓公死前一年,当于公元前644年。
叔牙死后一年桓公也一病不起,竖刁、易牙、开方狼狈为奸,假传圣旨,不准桓公诸公子和大臣入宫探视,把桓公锁在屋子里,停止供应饮食而困死,时间是公元前643年11月11日。桓公死了11天居然无人知晓,尸体腐烂,蛆虫从门缝里爬出来,才被人们发觉。而此时,他的几个儿子正率领自己的党羽互相残杀,争夺继位权。易牙、竖刁、开方等人拥戴公子元诡,大弑朝廷大臣,夺得君位后才为桓公收尸,其尸体已在床上停放67天了。
作为春秋时代的首霸盟主,竞落得如此可悲下场。正所谓:用贤人,齐桓公创立千秋霸业;亲小人,落得凄惨死去。宋朝的苏洵写有一篇《管仲论》进行评论,认为:“国之兴亡在于用不用贤人,而不在于有没有小人。齐国之所以强大,固然是因为有了管仲为相,但关键在于鲍叔能举荐贤人……”用贤者昌,亲小人者必亡,这确是一条被反复证明了的历史规律。
在齐桓公晚年心无定主,且多内宠和重用奸人,招致桓公身后较长时间群公子争位之乱。到齐顷公无野继位(公元前598年至公元前582年),先骄而后敬,励精图强,蹶而再振,齐国又呈称霸之盛。但,总的贯穿着一条绵延不断的宫庭内乱和姜姓公族与异姓贵族之间,以及不同公族与不同异姓贵族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演变出各贵族之间斗争兴衰更替过程。而矛盾的主线则贯穿着陈(田)姓贵族,为争取到国君的权力,通过数代人的惨淡经营,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利用各种矛盾,采用种种手段,削弱姜姓公族的势力,逐个打击除掉主要的异姓贵族,逐杀同朝异己,广封田氏族人为各级官吏。并且在向百姓收取租税时用小斗进,而赈贷百姓粮食时则用大斗出,以此争取收买民心。最终取代姜齐而成为齐国国君的复杂斗争过程。
鲍姓后裔自叔牙公以后,世代为齐国大夫,在当时齐国政坛上也是一支极强的异姓贵族势力。在上述整个齐国贵族努力斗争、兴衰发展更替过程中,鲍氏族裔也必然地被卷入,几度被利用,而最终受打击,几乎遭受灭门之祸。史书上有记载的,有以下几大重要事件:
(1)公元前574年,齐灵公八年七月。“齐灵公之母声孟之通于庆克,国佐、高无咎、鲍牵皆知之。声孟子诬三子欲立顷公之子公子角,刖鲍牵,逐高无咎。是时,国佐从诸侯伐郑。冬,国佐返齐,杀庆克。……”
按庆克、国佐、高无咎都是当时掌握实权、势力极大的公族成员。鲍牵为叔牙公曾孙,任齐大夫。齐灵公是顷公去世后继立为齐国的国君,公子角是顷公的另一个公子。上述事件明显地表现为齐公族内部的权力之争,而鲍牵被卷入,而且受到刖刑。刖在古代为砍掉双足的一种酷刑。
(2)公元前548年,齐大夫崔杼设计杀死齐庄公,拥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齐君,称齐景公。时在公元前547年。第二年,崔杼死,庆封当国,被封为左相。庆封为庆克之子,极为骄横,仅掌权一年,于公元前545年冬,被齐公族的栾氏(子雅)、高氏(子尾),及大夫陈须无、鲍国逐之。庆封奔鲁,又奔吴。鲍国乃鲍牵之弟,亦为叔牙公曾孙,谥文子。这虽然也是一次权力斗争,但毕竟是有道逐无道。
(3)公元前532年,齐景公十六年,已巳年五月。据史书记载:齐公族栾施(子旗)、高强(子良)恶陈桓子(无宇)、鲍国(文子),欲去之。桓子遂会文子伐栾氏、高氏,败之于稷门(临淄西门)、鹿门(东南门)。栾、高奔鲁。桓子召子山、子周、子城、子公、公孙捷归,(诸子皆为栾、高所逐)或还其邑,或益其禄。国之贫弱孤寡者,桓子私与之粟。自此,陈氏之势日盛。
这是齐国的陈(田)氏贵族,为取代姜姓贵族而统治齐国所展开的第一次大规模争斗。当时陈桓子(田桓子)联合鲍氏进攻执政的栾氏、高氏,趁其酗酒时,用武装力量包围,并把他们驱逐出齐国。接着田氏分赐粮食给国人,还对遭栾、高排斥、打击过的贵族“反其邑”、“益其禄”,无禄的人“私分之邑”,大大地分化削弱了栾氏、高氏的势力。这次争斗,虽然同样是田氏有心削弱姜氏公族势力,利用了鲍氏的耿直,但“分赐粮食给国人”的举动,使田氏得民心,而国人受益。
(4)齐景公在位的时间最长,达58年。晚年,他的嫡长子去世,其他年龄大一些的儿子景公又不愿继立为嗣子,他有意立荼,又难以启齿。直到病危,才立荼为太子,并命高昭国惠子辅佐荼,又将群公子逐出国都。公元前489年齐景公去世,荼接齐君位,史称晏孺子。齐国新君晏孺子太年轻,他被立为太子,进而继立为君又违背齐宗室及大夫们的意愿,辅佐他的高昭子和国惠子专权而孤立,加上民心浮动,这一切给了野心家阴谋家田乞施展手段的机会,触发了田氏与姜姓贵族之间第二次大规模争斗。
《史记》、《春秋》、《左传》都详细记载了这一过程。“齐大夫陈乞(田僖子)欲去齐之世卿高氏、国氏,以专齐政,谓诸大夫曰:高、国将为乱,请与诸大夫共灭之。诸大夫从其请,陈乞遂与鲍牧攻高、国,国人助陈氏。国夏(惠子)奔莒,高张(昭子)、晏圉(晏婴之子)、弦施奔鲁。”
陈乞(即田乞,为田桓子的儿子)联合鲍牧(鲍国之孙,亦为齐大夫)于公元前489年6月8同率甲兵攻人齐晏孺子宫,高昭子和国惠子闻讯带兵驰援,在都城临淄城内大街称“庄”的地方与田乞等交战,不敌大败,国惠子逃往莒国,高昭子与晏圉、弦施等逃往鲁国。《史记•齐太公世家》谓高昭子被杀死。
(5)接着田乞(田僖子)又导演了一场废晏孺子立阳生为齐君的活动。
田乞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对齐国君王的废立而达到自己控制政权。他除掉高、国二相是和诸大夫一起行动的,但他要立与白己交好的阳生为齐君,却是秘而不宣的。他先派人到鲁国秘密召阳生回齐,将其藏养起来,十月丁卯日(公元前489年I0月5日)田乞谎说要祭母,请诸大夫到自己府中会饮。众人酣醉时,田乞命人抬进一个大口袋放在宴会厅中央,打开口袋放出一个人来,众人看是公子阳生,田乞带头尊称阳生是齐国君王,众大夫虽感突兀,但事已至此,也只得都来拜谒新君。
田乞正要和众人盟誓拥戴新君阳生,鲍牧醉醺醺地赶到了。鲍牧是攻杀高、国二相的主要人物,主管鲍牧车乘的鲍点问众人道:“拥立新君是谁的主意?”田乞一时无话可答,他见鲍牧醉酒,以为鲍牧醉糊涂了,灵机一动,答道:“这是你家主人的主意。”没想到鲍牧并没有醉糊涂,见田乞当面说谎,发怒道:”你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忘了景公要我们辅佐公子茶的遗命了吗,”鲍牧当着众人戳穿田乞的谎言,众大夫也明白了一切都是田乞事先做好的圈套,宴会厅里的气氛骤然紧张了起来。这时,公子阳生自己出面了,他对鲍牧施礼道:“您真是信奉仁义且身体力行的人。如我可以为君,将来肯定不会怨恨您,杀害您;如我不堪为君,您也不要杀害我。可立则立,不可立也就算了,我完全听您的安排,只要不发生流血事件。”鲍牧也怕发生流血祸乱,就改口道:“你们都是景公的儿子,立哪一个还不一样。”众人松了一口气,一场危机过去了。鲍牧与众人一起盟誓拥立新君,公子阳生成为齐君,称齐悼公。悼公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派自己的亲信大夫朱毛去杀掉了被废的国君公子荼,将景公的幸臣、晏孺子的党羽王甲杀掉,江说拘押起来,王豹囚禁起来。第二年,即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鲍牧被齐悼公所杀。按《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记:“鲍子与悼公有郤(郤即隙),不善。”这源于田乞导演拥立阳生为新君时,鲍牧曾当着众大夫的面戳穿过田乞的谎言,从而与悼公有郤,进而被杀害。但详细情况史书中无记载。
(6)田氏与姜姓公族的第三次争斗发生在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田乞的儿子田桓(即田常,田成子)与阚止(亦作监止)分任左、右相,阚止得宠于齐简公,权力很大。田桓便率田氏族人攻杀阚止、简公。阚止、简公战败出逃,后都被捉回杀掉。田桓又立简公的弟弟骜即位,称齐平公,自己任相,掌握了齐同的全部实权,又任命田氏兄弟和同族人作都邑大夫,对残留的鲍氏、晏氏、阚氏及有势力的姜姓公族尽行诛戳,到公元前476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
公元前392年,田和把名义上的齐康公迁于海边,自已做了齐国的国君。姜齐遂不复存在,田氏代齐最终完成了春秋时代齐国贵族的兴衰更替。
上述鲍姓族系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都都发生在约2500年左右至2700年以前的历史往事,由于过于久远,现在所能获得的资料极为稀少而零散,凭着只鳞片爪的史料记载,勾划出以上所叙述的大致面貌。作者通过对史料的整理,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在以往的史藉和书刊中,对叔牙公事迹的记载非常少,谈得较多的是如何力荐管仲为相,自己以身下之,从而使齐桓公在大政治家管仲的辅佐下,终成霸业。因而在作者思想上出现一个谜团,因为向齐桓公“荐贤”——推荐管仲,主要反映叔牙公高贵的品格和精神,并不能直接说明叔牙公对历史、对社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伟大业绩。近来作者通过对有关史料的分析研究,基本解开了个人认识上的谜团。这“荐贤”并不是仅仅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一个人,叔牙公的巨大功绩在于他给齐桓公当了近40年的“组织部长”和“监察部长”,由他来负责对大夫的选拔、推荐和监察考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荐贤用人的办法和制度,他自己又非常耿直无私,因此大批优秀人才获得发现并重用,从根本上保证了齐桓公的霸业得以推进和建立。人才是立国之本,这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是如此,我们要学习、宣传和宏扬叔牙公的精神、品质和伟大业绩,让叔牙公的精冲和功绩彪炳千秋。
第二,从叔牙公以后至七世祖鲍牧止,鲍氏族子世为齐大夫,是一个强大的异姓贵族,能左右当时齐国的政局。但在复杂的贵族权势争斗中,鲍姓族裔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从上面简要介绍的史料情况来看,没有一次是鲍姓族裔主动挑起,均是被动卷入;而且每次都是支持相对“有道”的 一边,支持“有道”逐“无道”,世代秉承了叔牙公的品质和性格,耿直不阿,不依仗权势,不玩弄权术,但也暴露出缺乏自卫的弱点,不是被利用,就是引来杀身之祸,如鲍牵受刖刑,鲍牧被杀,残留的鲍氏、晏氏、阚氏等尽行被诛戳,遭灭门之祸,不得不弃齐外逃。
第三,鲍氏自敬叔公得姓开始,春秋时期在齐国共延续了七代,详见《鲍氏文苑》创刊弓第20页鲍诗度文。到第八代鲍息、鲍信时弃齐外逃,奔向三晋等地。这一段世系表上鲍氏谱系的排列应该说是基本可靠,多数人名在史书上均有记载。但对照有关家谱,其谱系表的排列仍有较大矛盾和出入,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考证。(未完待缕)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总第三期目录
>>弘扬优良家风 加强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