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绍兴鲍氏发展史的几点认识

    中华鲍氏网 2010年7月31日 鲍氏文苑


《鲍氏文苑》总第三期(2001年9月)                                                                                      源远流长 
                                                         对绍兴鲍氏发展史的几点认识 
                                                                               ■鲍世济
        几十年来,虽然听到绍兴鲍氏以经营盐务发家致富的一些创业历史往事,但是没有很好地去研究思考,去提高认识。自参加《鲍氏文苑》济南座谈会后,学习了有关绍兴鲍氏宗亲的文章,受到很大启发,现不揣浅陋,谈几点认识,不足之处还望宗亲指正。 
        一、善于抓住机遇,艰苦创业,发家致富。
        绍兴鲍氏始祖尚志公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4年)从安徽歙县来浙江绍兴创业时,家庭十分贫困。相传某岁除夕,每户人家准备安排度岁,公奉母命,去亲戚家借贷,未能如愿,空手而回,道经半途,有一凉亭,在石凳旁见有布袋一只,内藏银钱,公以为路人遗失之物,坐以待之。即有老媪惊惶失措,匆忙而来,找寻失物,问公有否看到,公即以布袋交还物主,老媪取银钱以谢,公不受。回家母问何以迟迟而归,公以凉亭老媪事告之。母不以无钱借来而心中不豫,反而对公之行动深深赞许,遂以蔬菜素食度岁。这个故事成了教育后代的教材,绍兴鲍氏每逢除夕就素食度岁,一直保持了上百年。
        始祖来绍兴先在高车头落户,开始靠当地组织晒盐、烧盐原始生产积累资金,但能抓住机遇,下决心投资,从而发家致富。据记载,清朝嘉庆年间,适逢浙江江山县的引商董姓,因诉讼所累,无力经营盐务,急欲转让。始祖认准江山县地处浙、闽、赣、皖四省通衢,盐业市场的地理条件极好,是挤身“引商”的难逢机遇,遂出资从董姓那里买到江山县的全部引权(注:无引权,不能销售食盐),开设兆泰、恒新等官盐栈,做到保证供应,质优价廉,秤平量足,诚信待客,树立信誉,销量大增,成为同行业的皎皎者。 
        提高利润,首先要降低成本。先祖利用当地高车头邻村渔港廉价的劳力,篾业竹篓装食盐和宁桑村低运价的船运业,又在萧山义桥、富阳场口两地设立机构,去人办理盐的过坝转运,这样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的科学经营方式,获得了好利润。后又通过购买、兼并、租赁、合资等多种形式,形成了较大的盐业经营网。培养有文化、有能力的子弟直接参与经营,是鲍氏家族在绍发展的又一成功措施。如典卿公有两淮候补盐运使的头衔,常居扬州,密切与官府的关系。颀孙公、宜缘公参与上海的盐商事务,调任溧阳盐务总负责。德衔公为维护两浙盐商共同利益,便于与官方周旋,在杭州成立两浙盐业协会,任副会长,直接管理盐务。亦俊在玉山常山盐栈任职。选臣公让堂侄锦章公直接抓诸暨盐栈的经济效益。 除盐业外,又开拓经营酱园业,如诸暨的鲍同顾,绍兴的鲍顺泰,启用外族能人,如罗万象、沈雨层为经理。诸暨、绍兴都是人口众多的县城,酱、酱油、腐乳一类的生活食品,在工业不发达的旧中国,亦算是一大产业,收入不薄。
        盐业属官督民营性质,有专卖权,利润好,无竞争对手,祖辈深刻看到“钱财多了,子女易变”,遗下万贯家产是无用的,对后人要大力培养读书,才能出人才,守家业。
        二、懂得知识理财,重视教育,培养人才,读书守业。
        三代人创业后,第四代存晓(寅初公)自幼聪颖勤学,性纯挚,讲孝悌。咸丰五年(1855)时年35岁,七次赴乡试落第,欲弃文从商,他的父亲炳南公告诫他:“你从商而未知进取,非我所望,我们虽不为名利,但如人人都弃文从商,国家由谁来治,即使你从商致富,也非我所愿。”寅初公受父教诲,决心赴杭州考举,咸丰八年中举,为绍兴第一名。于同治七年(1868年)进京赴考,获会试朝考二甲十八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赐进士。同治十年(1871年)入翰林院散馆,授职编修,充国史馆协修。不久寅初公被诰授奉政大夫。后来他辞官回绍,每逢春秋佳日,陪同父亲倘佯于越中名胜,恒记以诗,流传颇多,晚年由忘年交郑锡田协助编辑成《鲍太史诗集》八卷四册,共六百四十二首,凡七万余字,于光绪十二年由绍兴斜桥德润斋付梓。1997年2月《绍兴日报》曾载文《鲍存晓及其诗集》予以介绍,给予很高评价。该文作者董纪林认为:寅初公“文品精湛,人品高洁,乡情浓郁,许多方面是值得令人称道的。…。无愧文学大家。”存经(遗唐公)能文好学,才能出众,官府委任对“贩私盐者”巡查缉办,恢复盐纲,剔除流弊。盐务秩序井然,后又授权他为盐务监督。但他襟怀淡泊,胸有成竹,不求名望,辞去盐政职务,回绍待奉父母,教育子女读书,深知“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留给子孙满赢黄金,不如一册好书)。在1879年建造“万卷楼”书屋,亲自教育子女。
        第五代诚圭(洁卿公)、乐善好施,捐巨金施赈,贩米平粜,广为乡人传颂。他与诚型(典卿公)培养第六代德福(荫余公)、德馨(芗谷公)是晚清同科秀才,均秉承先志捐资修桥铺路,潜移默化影响后代。荫余公自幼受祖父和父亲的教诲,精读四书,苦练书法,其书法扬名于会稽,求墨者众多,成为绍兴极有名望的人士,教子女上进,堪称第一,其孙子中不乏有学者、名人。芗谷公的孙子、侄孙世禄、世宰、世远等大都是在大学读书时的地下党员,是带领其族中子弟参加革命的领路人。
        德成公子亦骧,南京邮电学院几十年的教授,著作很多,名望很高,绍兴市志、县志多次请他个人填写名人志,但他非常谦虚,婉言谢绝。.诚坎(济生公)、诚增(揆三公)、诚圭(洁卿公)、诚型(典卿公)、诚陆(养田公)都有才学,是理财能手。养田公清朝封为奉直大夫,安居绍兴八士桥,统筹经营盐务,名望很大,其子女都有才学成名。
        鲍氏的儿媳辈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我祖母(诚墉公媳)经常念给我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许多鲍氏子弟都是“重文”的,如亦岗叔说得好:“千重万重,重教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开拓进取,事业有成。世禄宗兄认为为人必须“重仁义、重道德”,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有成绩要谦虚而不表露,对问题善分析,勤于思辨,如芸英宗亲所说,“重德,重孝,重情,重义,勤劳持家,平易待人,是贤内助的美德”。绍兴旁族对前观巷鲍氏有“顺口溜”相传:“鲍家翰林第,盐菜吃边皮,带鱼吃头尾,阿官、姑娘没脾气,这份人家有志气,老爷太太心中喜”,道出了对鲍氏的赞誉。 
        直乐泗支族荫余公与韶九公不仅要求男丁多读书,且竭力主张女孩家只要肯读书,一定要培养,长大出嫁后能自立,许多女孩进师范读书,解放后,都是颇有名气的小学校长和教师。近年她们都谈起感谢父辈的培养,有不菲的退休金,过着稳定的生活。
        从亦长(颀孙公)《涤庐随笔》看出鲍氏的精神财富。世禄的夫人胡斐佩少将(我军十四名女将军之一)说:我斐佩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读颀孙公这记满八本练习簿的《涤庐随笔》的。这不仅仅因为作者是我虽未曾见过面但理应受到尊敬的阿公,更因为《随笔》是一位受过优良传统文化教养的心地善良的老人在耄耋之年回忆一生,将有关国家改朝换代、社会改革、故乡风俗习惯以及家庭聚散兴衰等情况如实写来,十分感人。作者自己说是“写的真实事,讲的老实话”,有时还把自己摆进去,对自己感受到的或做过的一些不好的事进行反省与检讨。这种严以律己,胸怀坦诚的态度,使作者与读者的心得以沟通,崇敬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我读《随笔》更把它作为历史来读。《随笔》虽是从个人角度讲自己以及整个家族在过去百余年来的历程中的一些具体事,却能生动而又深刻地体现我们民族在这过程中的种种遭遇和演变。家庭是民族的一个细胞。剖析一个家庭对认识本民族的优势和不足是很有帮助的。更何况我们鲍氏家族还是一个年代久远(长达2670年)、历尽变迁而不衰的大族呢!读完《随笔》,印象最深的是:一是我们这个家族有很好的家风,集中起来说就是“德”。因此家族成员素质都比较好。二是这种好家风的形成和发展与重视教育、崇尚儒学有关,所以家族成员多能知书达礼,而少官场或商界的臭味。三是家族的演变和发展与社会关系至深。这更进一步说明个人也好,家庭也好,与社会的进步与否密切不可分。因此作为个人就应关心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将个人的利益融合到社会发展之中。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来欣赏这部《随笔》,并从中得到启迫。 
        三、能够居安思危,维新求变,顺应时代潮流。
先祖遗唐公,辞盐政,盖楼房藏书,读书教子,认识到有才学才能应变处事。芗谷公分析利弊,令子女走出家门,从单纯依赖祖产,改变为自力更生,锻炼才干,立足社会。如去金融业(钱庄)、铁路业、工业任职,既能育才,又能改善经济状况。即使盐业失去专营后,尚能维持小康生活水平。
绍兴八士桥支族豫忱公对发展绍兴的民族经济贡献不少。盐业瓦解后,他独辟蹊径,在绍兴大明电厂、萧绍运输公司、绍兴钱庄业投资卓有成就。1949年5月初,豫忱公与一些开明人士迎接解放军入城,将企业完整地交给人民。解放后历任工商联委员和政协委员,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绍兴鲍氏豆姜一族,有见识开拓新的产业,兴办实业,达到“以钱生钱,滚动发展”,如开设鲍景泰钱庄、鲍顺记煤油业,由德衔(清如公)与上海美孚洋行总代理洋人签订合同,是绍兴美孚煤油的总代理。三泰当业,同和油坊,杭州的环湖旅馆,义源银楼,对促进杭绍的市场繁荣,经济稳定有一定的意义。不仅一幢建筑豪华的法式洋房,矗立在东豆姜河畔,至今仍存风姿,而且优秀子弟脱颖而出,如鲍世甲任杭州市政协副主席,杭州市工商联主委,全国政协委员。鲍世杰,50年浙江财经学皖企业系毕业,一直在台州和宁波专署机关工作并从事笔耕,参加市志编写,从事宁波帮历史研究,任盐业志主编,目前为宁波市委《宁波通讯》特约撰稿人,对徽商的兴衰,振兴经济颇有研究,造诣很深,是当代经济发展研究工作的一名秀才。
绍兴鲍氏积极拥护辛亥革命,劝绍兴知府退出历史舞台,欢迎革命党人人城。绍兴鲍氏有民族气节,在抗日战争期间,不给日伪政权做事,隐居大城市或乡下。豆姜支族子弟为了不愿受奴化教育(因绍兴已沦陷)奔赴江西常山、玉山等地中学读书。
        在八年抗战中,绍兴鲍氏大族停止向农民收取租米,乐于慈善事业,冬施棉衣夏施茶,还经常为邻里赤贫户赈济粮食;给贫困邻居或多或少的施舍,创办“震东”小学,为附近村落儿童免费入学,共度困难。鲍氏豆姜支族“九思堂”所有田产,商业经营均由“九思堂”族长为主管理,各房按人口净分口粮,每人每月45斤大米,初步改变分配制度,在当时具有先进性。
        解放战争时期,从“万卷楼”开始,参予与组织“绍兴联合图书馆”,宣传马列主义,封建的家族子女,走上了革命的大道。 
        四、积极投身革命洪流,建功立业,英才辈出。
从第七代起,开始走出家门自力更生,培育了第八代读书成长,从不自觉的参加革命,走向比较自觉地革命。许多子弟在大学读书中,参加反独裁、反饥饿运动中,成为中共地下党员,如世远、世禄、世宰、世问、淑瑛等。在宗兄的带头下,解放军渡江南下后,一批批参军、参干,如世垣、毓英、季瑛、世平、世表、惜珍、瑜珍、宁征、世炳、世济、世琪、灿征、世绅、世杰、世垂、世瑞、世年、世行、世绍、世耀、世和等几十人,据宗亲排算,第八代的“世”孚辈参军参干者甚多,在这批人当中,有的参加抗美援朝,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成绩卓优。
        由于绍兴鲍氏不少子弟知识层次较高,能刻苦钻研专业,学有所成。在北京中央各部委均有绍兴鲍氏子弟,如鲍世绍,193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姚家埭直东泗。1950年冬,参加抗美援朝军事干部学校,1955年初,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同年3月分配到外交部工作,被派往中国驻越使馆工作。同年底调回外交部后,在牙利驻中国使馆任中文秘书。1957年调入人民日报工作,先后任翻译、编辑、国际版值班编辑、常驻国外记者等。1993年至1994年,任人民日报驻英国首席记者。先后参与翻译并主持校对《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和《布什和他的指挥官》。曾采用笔名力嵘、宇虹为《羊城晚报》、《南方周末》、《环球时报》、《浙江日报》、《湖南日报》等十余家报纸和刊物撰稿。
        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居上,后继有人。
        第九代其字辈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多数到美国留学,层次提高。女留学生鲍迎取得硕士学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硅谷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其滨、其杰等先后在美获博士、硕士学位。
直乐泗支系出国留学工作逾十人,居住美国的鲍其海,1984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法学博士后,很快取得律师执照,由于他出色的工作,去年曾受到前总统克林顿的接见。 鲍世法幼子征宇是全国年青的教授学者,培养出5名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去海外讲学颇受欢迎。长女其颀浙大毕业后,参加国防科研工作,颇有贡献。次女其冰金华师院毕业,在教育战线成绩卓越,其事绩列入浙江省名人名言大词典。
        亦镳的孙儿女除一人参军,五名子女都培养为大学生,有的东渡日本留学。后代鲍氏子女大有希望,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势,认识到有知识才能改变人的命运,再一次进行新的创业。
        但绍兴鲍氏毕竟是从封建家族中走过来的.保守有余,开拓进取不足。在近代历史上,几乎没有较早从事现代工商业,较早接触科学技术,送子弟出洋留学的。“淡泊名利”,“崇尚宁静”,“自得其乐”的传统价值观念意识较浓,与时代要求相比,差距甚大。受文化大革命和习惯势力的影响,还怕字当头,对改革开放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对世界形势了解不深,看法落后,未能继续抓住机遇,奋斗创业。这方面应好好向温州鲍氏学习,求得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出现新的敢于拔尖、敢于领先的企业家、实业家、科学家。绍兴鲍氏期望温州鲍氏和全国鲍氏及海内外宗亲提供信息,共同奋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也是给鲍氏带来一个新的春天。在江泽民主席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在江泽民主席高瞻远瞩提出在以法治国的同时必须以德治国的方略下,我们鲍氏后人要学“政治”、学“新事物”、学“哲学”、学“科技知识”,把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提高自身素质作为奋斗的目标。
 


分享按钮>>..安徽贵池香山鲍..
>>进一步办好《鲍氏文苑》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