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名医鲍焕章..

    中华鲍氏网 2010年8月21日 鲍自立


《鲍氏文苑》总第三期(2010年9月)                                                                                          风范长存


                                       眼科名医鲍焕章 


        鲍焕章字文庵,河南省偃师市南蔡庄人。生于1872年(清同治十年),卒于1 930年(民国十八年)。少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先生早年耕读之余,悉心钻研眼科医学。十年寒窗,锲而不舍,终于学术有成。遂不遗余力,为四乡眼疾患者义诊。先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甘作奉献,不取报酬,在洛阳、偃师、孟津、巩义地区享有极高声誉。
        清光绪三十三年,洛阳举人尤士奇(任江西即补直隶州州制)之父,眼患恶疾,求诊于鲍先生。诊断后,药到病除,尤家极为感激。与此同时,洛阳商界名绅陈恪三,眼生云翳,到处求医,但因治疗无效而失明。陈烦恼无限,痛不欲生。当时,洛阳商界都知道陈恪三瞎了。当陈恪三得知鲍先生治好尤家眼疾之消息后,马上将鲍先生接去求诊。诊断后,只服用九剂中药,眼中的云翳彻底退消,陈恪三重见光明!他喜出望外,欢欣若狂地大声呼叫:“我看见了!我可真的没有瞎!"对先生说:“鲍先生,是您救了我,我怎感谢您呢?这样吧,我求您暂时不要回家,跟我一道,到我的同行、朋友处走走看看好吧!”每到一处,他都极为激动地说:“都说我陈恪三瞎了,您都好好看看,看我到底瞎了没有?我可没瞎!是鲍先生给了我两只眼,我要感谢先生一辈子!”。此事在当时曾轰动洛阳城,人人奔走相告,说鲍先生给眼疾患者带来了福音和希望。前去求诊者,络绎不绝。鲍先生在洛阳连续义诊二十多天方得回家。
        为表感激之情,尤士奇和陈恪三等人为先生赠悬金字匾额一面,赞日“手妙景和”。 
        时隔三年,洛阳翰林林东郊之母眼疾甚重,虽请多位洛阳名医会诊,但七八天过去,疗效不佳。病人眼睛疼痛难忍,昼夜不能安眠,受尽折磨,痛苦万分。当翰林焦急无耐之际,由其朋友介绍,求诊于鲍先生。诊断之后,翰林急不可待地问:“先生,您看这病……”先生答道:“病情确够严重,但如能及时用药,应该还有希望。”当即开出药方,要求尽快用药。 买药前,处方转到林东郊之妹手中(其人生于书香门第,颇通医药理论)看后,对其中一味中药提出商榷意见。林家把意见转达给鲍先生:“姑娘提出,根据老太太之病情,用此药是否合适?”先生说:“姑娘之意见,不无道理。按一般常规,此味药确不该用。然而,根据我多年之临床经验,动用此药还很必要。请放心服用,决没问题!况且今天我不走。”言外之意:我对病人绝对负责。
        病人当晚服药,一夜安宁。次晨,鉴于鲍先生对病人一贯高度负责之精神,天还不亮就披衣起来,讯问病人情况。林家答道:“昨晚老太太服药不久便卧床入睡,直到现在未醒。”先生说:“安睡不醒,说明疼痛解除,不可惊她,让她充分休息。”此时,林东郊紧紧握住先生手说:“鲍先生,您可真行!感谢,感谢!"连用几天药后,病人彻底痊愈。林东郊执意要给鲍先生送匾致谢,先生拒之不能后说:“您一定挂匾,就给我母亲挂吧。我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付出太多,太多。”林东郊尊重先生报孝之心,给鲍老太太挂匾赞日“和丸春傅"。同时,给鲍先生馈赠锦帐一面,赞日“功同良相"。匾和帐均为翰林亲笔书写。遗憾的是,匾和帐在文革时遭劫,至今下落不明。
        当先生五十八岁,医术正趋于炉火纯青之际,不幸患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殡丧时,全村绝大多数乡亲都为先生送葬;邻村乡亲也摆设路祭桌子,频频拦灵祭奠。众人惋惜,公认先生仙逝,实为当时社会之巨大损失。                                                                                                                 (河南偃师南蔡庄村鲍自立)


                                                                             “手妙景和”匾
 


分享按钮>>...鲍遂尚掘井...
>>【回顾】首届龙氏文化研讨暨宗亲联谊会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