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博献书...
- 中华鲍氏网 2010年8月30日 鲍世行
掌故轶事 《鲍氏文苑》总第三期(2001年九月)
廷博献书
鲍廷博(1728一1814),字以文,号渌饮,通介老人。祖籍安徽歙县,居邑两长塘,故称长塘鲍氏。世营盐业、冶坊。后完居浙江桐乡县青镇(《辞源》作邬镇,即今乌镇)杨树湾。
父思诩,经商迁寓杭州,好读书,性耽文史,商务之余,广收古籍,筑室收藏,取《大戴礼记》“学然后知不足”之义,名其书室为“知不足斋"。
廷博幼聪敏,为歙县秀才,亦勤学好古,不求仕进。事祖父、父亲极尽孝心,见父嗜读书,亦常购秘籍献与父亲,曾斥资搜求海内宋元旧椠暨善写本,以为承欢,既久而书益多。购书近自嘉兴、湖州,远而大江南北,若有旧藏抄刻异本来售武林者,必先过其门,或远不可致,则邮书求之。浙东西诸藏书家,若赵氏小山堂、汪氏振绮堂、吴氏缶并花斋、汪氏飞鸿堂、孙氏寿松堂、郑氏二老阁、金氏桐花馆参合有无,互为借抄。至先哲后人家藏手泽,亦多假韦录,得则狂喜,如获重货,不得虽积思累岁月不休。收藏既富,即刊刻《销夏记》、《名医类案》等书刊行业。其校雠之精审,极受时人称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所刻刊之青柯亭本《聊斋志异》,为该书现存最早之刻本。
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清高祖诏开《四库全书》馆,求天下遗书,廷博命长子土恭聚家藏精本626种进献,内多为宋元以来之孤本、善本。其数量之多、版本之精居私家之首。从此,“知不足斋"之名,上达朝廷。其后,内府一书斋亦命名“知不足”。御制诗中有“斋名沿鲍氏”之句。三十九年,得褒奖,获赐内府编纂之《古今图书集成》。在《四库全书》的“总目提要"中载乾隆诏谕:“今阅进到各家书目,其最多者,如浙江之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两淮之马裕(日珀之子)四家,为数至五六七百种,川川著赏《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以为好古之劝。"另外,又赐平定伊犁御制诗、平定金川御制诗及得胜图32幅。其中乾隆皇帝还在他进献的《唐阙史》及《宋仁宗武经总要》上题有诗。诗曰:“知不足斋奚不足,渴求书籍是贤手。”因而专辟一堂,名“赐书堂”,凡三楹,分四大橱,特作《赐书堂记》。 乾隆四十年(1775年),发还原书。廷博既受鼓舞,以为一介儒生,无以图报。立志刊刻《知不足斋丛书》,以所藏善本公诸海内,前后共30集,207种,781卷,其中后4集为其子士恭,孙正言续成。廷博博采众长,广搜遗编,凡经史考订、算书、金石、地理、书画、诗文集、书目等,皆择优收入。其中既有海内孤本,亦有中土久佚而得自海外者(如古文《孝经》,五代时亡佚,托人访购自日本)。其后高承勋、鲍廷爵又辑有《续知不足知斋丛书》、《后知不足斋丛书》,均仿照其体例。
廷博搜求校雠,态度严谨,每刻一书,必广借善本参互考证,择善而从,不妄改一家。朱文藻于《序言》中记道:“一编在手,废寝忘食,丹铅无已时。一字之疑,一行之缺,必博征以证之,广询以求之。有得,则狂喜如获珍贝;不得,虽积思累岁月,不休。溪山薄游,常携简策自随。"丛书校勘既严,雕板亦精,时人视为学者必备之书。
丛收每成一集,即进献朝廷。嘉庆十八年(18 13年),仁宗向浙江巡抚方受畴鲍氏丛书有无续刊。巡抚以新刊之第二十六集进呈。仁宗以鲍氏好古绩学,老而不倦,侍者嘉奖,赏给举人,冀其世衍书香,广刊秘籍。时廷博已有86年高龄。次年,遽卒于杨树湾,临终,遗命子孙续刻丛书以维兴业。廷博性宽厚,好交结,重情谊,时以珍本古籍投赠友人,有贫乏者,必周恤赠之。受其赠书取受益为黄氏士礼后,汪氏艺芸精舍。稍有蓄积,为刊书所罄,或遇未见之书,必典衣购之。友明之贫而好学者,每以全部丛书赠之。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芳椒堂主人严元照过乌镇杨树湾,廷博赠给宋刻残本《周益公书稿》两册,纸墨古雅可喜,严氏如获至宝,即手跋三则于书后。乾嘉之间,阮元[1]任浙江学政,每于按试嘉湖两府时,乘小船至杨树湾造访,观其藏书。其后,阮氏晋升巡抚,亦常从廷博访问古籍,或邀至院署谈论校雠。
廷博藏书既多,又勤学博览,熟谙书籍内容,刻藏经历,评价古籍亦极具眼力。每遇人访问古籍,凡某书美恶、意旨、见于某代某家目录、经几家收藏、几次抄刊、真伪、校误等莫不随口而出,深得阮氏称赞。阮元说:“古人云读书破万卷,君所读破者吴翅数万卷哉?"并赠以诗:“清名即是长年诀,当世应无来见书。何处见君常觅句,小阑干外夕阳疏"(阮元:《研经室二集》、《研经室四集》)。
乾隆五十六年冬,知不足斋遭火灾,部分书籍被焚。杨树湾,乌镇镇郊一小村,地处乡僻,咸丰、同治年间未遭兵焚,藏书得以保存。其善本多于道光、咸丰时,归杭州丁氏、仁和劳氏及吴兴陆氏十万卷楼。光绪六年(1880年),修复杭州西湖文澜阁,其曾孙鲍寅,以朝廷赐书之在杨树湾者,献阁存贮,以利宝藏。
廷博天趣清远,耽爱吟咏,所著诗文稿大半散佚。遗诗辑有《花韵轩遗稿》二卷、《花韵轩咏物诗存》一卷。其夕阳诗三十首,尤脍炙人口,袁枚、阮元皆称之为“鲍夕阳"。
(鲍世行)
后记:谁为《四库全书》献书最多?当我见到乾隆的相关诒收,惊奇发现竟是我们的祖先浙江的鲍士恭,为此,我收集资料撰写了“廷博父子为《四库全书》献书"(初稿)一文寄给本族宗亲,后永臣兄寄来《中国藏书家考略》、《中国藏书家辞典》中鲍廷博的传记,复兴、翔麟利用新年春节赴桐乡故乡考察,并寄来极为珍贵的资料。合肥义来来信称:“我对廷博兴趣很大,曾留意他的资料,比较详细的有《中国藏书家传》、《歙县志》、《广清碑传集》、《清代碑传全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等。这位可敬的宗亲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承传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要进一步了解他的更多内心世界,还要读他的诗文,如《花韵轩咏物诗存》。
我由衷感谢他们的支持。根据资料,我又修改了初稿,因而撰就此文,作为引玉之砖发表于上。
参考文献:
1、《桐乡县志》,第一章人物传,1996
2、《嘉兴市志》第48篇“人物传记•桐乡县"
3、(清末翰林)许承态主编 民国《歙县志》
4、李玉安 陈传艺编《中国藏书家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5、《中国藏书家考略》
注释:
1、【阮元】 (1764—1849)清朝大臣、经学家。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督山东学政,任侍郎。嘉庆三年(1798年),任浙江巡抚,与李长庚督水师讨伐海盗,兴修海塘。后任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任内主张加强海防,对抗英军挑衅,亦曾多次镇压天地会活动,他长于考证,精通经学,编纂《皇清经解》、《经籍纂诂》、《十三经校勘记》等,又修方志数种。另有《孕经室集》、《畴人传》等。
2、【袁枚】 (1716—1797)清朝诗人。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进士,入翰林。曾任溧水、江浦、沐阳诸县县令。后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令时,推行法制,不避权贵,有政声。后不复仕,于南京小仓山筑“随园",菟集书籍,创作诗文,优游其中五十年。晚年游历南方诸名山,与诸诗友往还。他以诗名闻当世,创作讲求性情个性,反对清初以来拟古形式主义的风气,风格清新,与蒋士铨、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分享按钮>>..鲍超轶事四则..
>>..寻根问祖话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