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志》中的鲍氏名人

    中华鲍氏网 2010年9月2日 鲍义来摘


                             八皖溯源                                                《鲍氏文苑》总第二期2000年lO月


                                               《歙县志》中的鲍氏名人
                                                       鲍义来



                                              虽是小姓却是显姓
诚如有人统计过的,鲍姓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是一个小姓,同样它在歙县也不是一个大姓;然而它在歙县却是一个显姓。何以见得呢?清末翰林许承尧主编的民国《歙县志》(以下没有特注的《歙县志》皆此版本)“风土篇”中,在介绍歙县商业文化现象时写道:“邑中商业以盐典茶木为最著,在昔盐业尤兴盛焉。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各姓代兴,如江村之江,丰溪、澄塘之吴,潭渡之黄,岑山之程,稠墅、潜口之汪,傅溪之徐,郑村之郑,唐模之许,雄村之曹,上丰之宋,棠樾之鲍,蓝田之叶,皆是也。彼时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致富较易,故多以此起家。”曾经辉煌一时、令世人刮目的徽商,其佼佼者中就有我们鲍姓。
鲍姓作为显姓在《歙县志》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邑中各姓以程、汪为最古族,亦最繁,忠壮、越国之遗泽长矣。其余各大族半皆由北迁南,略举其时,则晋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期为最盛;又半皆官于此土,爱其山水清淑,遂久居之,以长子孙焉。”这说的是歙县曾是一个高移民区,其中有的大族因几次战乱由中原迁来;也有的是因在徽州做官,以为这里山水清淑而留了下来的,歙县的鲍姓也是这样来到新安的。正如许多文章已介绍过的,晋咸和年间鲍弘出任新安太守,以此山水清淑而留居了下来,世称“新安鲍氏"。弘公之前,则是因永嘉青州大乱,北方望族纷纷避兵江南,弘公之祖伸公、父泉公,也在这乱世来到江南。后伸公拜护军中尉,出镇新安郡,卒于官,后子孙乃占籍新安。弘公为新安太守时,治所在歙县,有别墅在丰乐河畔的金龟坦,后人称此为鲍屯。鲍姓在歙县虽不像汪程二姓之大,但它到徽州却是如县志分析的那样,是以一个显姓进入歙县的。
自此,鲍姓在新安一地生生不息,遍布徽州一府六县,并有大量外迁。以歙县论,也同样人才辈出,《歙县志》“人物篇”中就共收了卓有影响的鲍姓人物145人,以事迹可分为宦绩、忠节、文苑、孝友、义行、士林、诗林、遗佚、方技等,这些英才武将、忠臣孝子、文坛俊彦、艺林高手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勤政爱民之宦绩
《歙县志》所收宦绩人物的标准是,在朝廷做官能忠心耿耿的为皇上出谋划策,在外任职能为保国治疆生死尽力,就是为官于一府一县,也要尽智尽能,只有这样才可算宦绩人物。
被《歙县志》列入宦绩第一人的是明代鲍镇,字靖之,他出任广西按察使检校时,当地有谋反判乱行为,皇上命令一位臣士前往讨伐,正当实施全部镇压计划时,鲍镇以为这样不给政策不对,他说:“愚民何知,为奸豪所迫胁,忍概杀之耶?”乃赶往军门,上诉理由,幸获同意,于是改为招抚政策,只镇压了少数头领,所有胁从者全部释放,结果“西粤以宁”,后有御史将这一情况秉报了朝廷,朝廷下旨为他建坊,题日“赞治”。可见,鲍镇是一个敢讲真话、关心黎民的好官。
在鲍镇之后的是鲍象贤,字复之,棠樾人,他很有干才,初以进士授御史,为湖广佥事;后又带兵滇南,辖陕西,因在镇守时有斩获及平寇之功,被提拔为兵部侍郎。以后他出镇两广时,又有内平叛乱、外平倭寇之功。再之后镇守山东,被提为兵部左侍郎。死时,皇上赠他为工部尚书。
与此同时的有鲍道明,字行之,岩寺人,以进士任贵州巡抚,当地土族叛乱猖獗,鲍道明不负朝廷之望,有平定之功,后官至户部尚书。
鲍应鳌,字山甫,号中素,鲍屯人,由进士授户部主事,先是在京都管崇文门一带税收,为人廉洁,不取一钱;又让他管设在京城中的大仓库,他同样秋毫不沾。后去山东任主考官,颇获美名。不久提拔兵部,教习驸马,以后又升礼部,很能处理宫中的一些繁文缛节;升尚宝卿,掌管宫中宝玺、将军印信、敕符;以后又升太仆,掌管宫中车马。死时,皇上赐以祭葬。
鲍孟英,字惟醇,一字瞻鲁,棠樾人,因曾祖鲍豪贤的关系,而为朝廷补开封府通判,辅助知府处理政务,是为荫选。他到任开封后,即明决谳狱,不留积案。管辖郾城时,为完成朝廷的边饷之征,他让大户与平民同纳。以后迁惠州府同知,清查出浮田三有其一,对此只要户主予以承认,可免税三年。后接受考核政绩入觐,恰东土发生灾荒,他又负命前去赈灾,也完成得很好。次年,他被补莱州府海防同知,又清查出无赋地二万五千多亩,并让原有赋税和这些田地一起匀摊,为此颇得民心。离任时,当地上万父老要求他留任,朝廷尊重民意,提拔他为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同知,仍管莱州府海防事。恰好这时朝廷需海运三十万石,而招商不见反应,鲍孟英请招登州、莱州之民代之,其利以抵销加征,深得士民响应。他在这里任职九年,朝廷根据考核想让他出任郡守,他以家有老母而乞终养。金声为他撰有传。
到了清代有鲍士贞,字固叔,蜀源人,由监生官中书,升刑部郎中,校律定谳,唯期明允。以后任河南府知府,有一士子以唆讼为能,士贞调查清楚后,置之于法。嘉庆十六年,卫辉府因黄河决堤,淹村庄五十余处,地九百余顷,士贞受命前往调查,目击灾民困苦状,从速发给干粮、草席,俾得栖止,随后即设法疏导,详视涸出之区,估计可以种麦,乃奏请于巡抚缓征,又借给口粮种子,数万灾民得救沾惠。‘
鲍桂星,字双五,岩寺人,其小聪颖,八岁就会做诗,长大后更是肆力于诗古文辞,会试得第四名,授编修,又提为中允,是朝廷中的一个五品左右的官。不久,主持河南乡试,选拔的多为宿学能文之士;又复视学河南,以为文风瘀塞不振,乃要求学官勤加月课,士气日上。又主持山西乡试,也得士尤盛。旋视学湖北,此地夙称文薮,然蔽窦百出,考试那天,他就端坐堂上,终日不移,而无一人得以枉法;又修葺学舍,表彰前贤遗迹等。不久被提拔詹事,教皇太子读书,又转为内阁。此时川楚教匪滋扰,他陈奏十事;复以民风不振,源于吏治因循,乃特疏请清讼源整治道,皆得皇上称赏,又提为工部侍郎。因赋性刚直,人多惮怕,终以言事为同官所讦而丢官,后又授编修,告假回里。不久又被皇上召见,升通政司副使至詹事,卒于任上。生平慷慨好施,家乡每有兴作,皆为首倡。北京旧有歙县会馆,他曾积极地筹划经费,为乡里应试之士深赖。著有诗24卷,《毛诗注疏揽要》1卷,《诗解录》1卷,《诗解辨》1卷,《廉吏录》1 O卷,《廉士录》2卷,《唐诗品》85卷,《赋选》30卷,《如鸟数飞斋漫录》16卷,《古文》4卷。《歙县志》评他“论文以经术为宗,不尚浮藻;诗学尤深,直入唐明大家之室,海内翕然称之,书法欧虞。”
鲍珊,字沧碧,一字铁帆,鲍倚云孙,成进士后,选陕西大荔知县,勤于听断,每折狱,常至深夜;民回械斗,必亲往谕止,而每闻鲍珊出,即自行解散。有一地农民装成道士样子觅食山西,有人以叛逆告山西巡抚,将要奉旨查办,而鲍珊经调查弄清了事情真相,避免了一起冤案。以后调任渭南,轻徭平征,勤政爱民。在任兴安府知府时,正值水灾,乃振平粜抚流亡弥盗贼,整整1 5个月,髭发顿白,以后卒于官。
从以上宦绩可见歙县鲍姓为官者之清廉和勤政爱民,他们的政绩和高风亮节足可以为我们后人之楷模。 


                                                     人才蔚然之文风
歙县鲍姓以“文苑"知名者,有明鲍炯,洪武初,荐人尚宾馆编修元史,后升翰林修撰,兼国史院编修。官出耀州,有张党许玉为害于民,鲍炯尽以擒之;又复田减虚粮万五千石,后因常达事遭处斩。鲍倚云,字薇省,岩寺人,清初优贡生,操履方严,为诗文独抒性灵,一空依傍,著有《寿藤斋诗集》40卷,古文30卷,丛话、尺牍、家乘、制艺若干卷,书法欧虞,诗文集皆其自写。其二子传其学;鲍桂星、鲍珊为其孙;鲍康为其曾孙。鲍瑞骏,字桐舟,咸丰时举人,力学能文,同治时以军功官山东馆陶知县,擢候补知府,历郑魏齐楚之郊,诗篇宏富,为时所称。著《桐华舸诗集》,又著《褒忠诗》、《咏史诗》,表彰明季及成丰时忠烈,书法欧阳,极廉劲,画也很好。
“士林”则以敦行励学,各有所就,《歙县志》所载的有:
清初鲍夔生,字子韶,官广东始兴县,遭乱去官,居江西赣县,师宁都魏叔子游幕闽粤,名誉甚盛,著有《江上集》、《红螺词》,《红楼合选》、《焦桐引》。
鲍廷博,字以文,一字渌饮,长塘人,邑诸生,侨居浙江,父思诩,好读书。廷博也嗜学,乃斥资搜求海内宋元旧椠暨善写本,以为承欢,既久而书益多。四库馆开诏,求天下遗书,廷博聚家藏精本六百余种命子士恭进呈。既著录,诏还其原书,受朝廷赠书《古今图书集成》、《伊黎得胜图》、《金川图》,其中乾隆皇帝还在他进献的《唐阙史》及《武经总要》上题有诗。之后,他先行刻出家藏孤本为知不足斋丛书,一直到嘉庆年间,时年八十余岁。公好学耽吟咏,不求仕宦,天趣清远,每遇人访问古籍,凡某书美恶、意旨、见于某代某家目录、经几家收藏、几次钞刊、真伪、校误等,莫不随口而出,尝赋《夕阳诗》20首,袁枚、阮元并称为鲍夕阳,年86,丛书还未竣工,遽卒,遗命其子士恭继志续刊,著有《花韵轩小稿》2卷及《咏物诗》。
鲍康,字子年,号臆园野人,岩寺人,道光时举人,官至四川夔州知府。生平癖嗜泉币,与吕全孙、李竹贤、刘师陆等人同好收集古币,所藏甚富,多为前人未见之品。流寓秦中时,与刘燕庭晨夕过从,互出所藏相质证,多为珍品。其考藏古泉,海内推为专家。晚年,隐居北京臆园,埋头刻书著述。著有《泉说》、《续泉说》各l卷,并汇其金石题跋等成《观古阁丛稿》,又有《皇朝谥法考》。 鲍宗轼,字孟苏,贡生,少以任侠闻名。咸同乱时,出私财募乡勇二百人驻西干,亲以训练。时太平军顶天侯率部据祁门,为其所获,后官江苏知县。著有《谁园诗钞》。子家瑞,字子嘉,卓荦有父风。
鲍增祥,字绍庭,号云巢,蜀源人,自幼聪颖,好为经世之学,尤精于舆地。1884年的中法战争时,增祥正在上海道龚照瑗署中任事,适法国海军包围基隆,上面急要龚照瑗密谋接济,购白色海轮一艘,满储军需。那时英商多为法人间谍,增祥要照瑗在小轮出海后即髹以黑漆,换成他国国旗,在法海军得到谍报将一小白轮于闽海中围而搜之,却是一艘日舰,为龚照瑗所大服。甲午中日之战,宋庆湘督师辽东,时增祥客天津,为人作书上庆湘,指陈辽东半岛形势,时交通阻滞,此函到,半岛南部已失。庆湘看到此信,大叹日,“吾幕中有此人何至失败若此。"增祥游幕数十年,得钱辄散去。居里中遇不平事,慷慨赴之无怕避。初庠生许念祖、武生程天叙与典商傅致祥被猾吏王耀、毕亮诬为盗,邑令信王耀,案发舆论大哗,全县绅衿集议,公推增祥主其事,诉诸守抚,竞被驳回。增祥乃诉之南京,时江督为沈文肃,清正严明,得呈复访其实,释许、程、傅,捉拿了王耀和毕亮,知县服药死。后岩寺奸民方柏松入天主教,倚势聚徒,武断乡曲,出入从者十数骑,而至达官闾里不敢偶语其名。增祥走省禀白巡抚,柏松由此敛迹,徒党亦散。增祥工诗词,旁及绘事篆刻,靡不精到,著有《绿雨楼集》。其子名鹗,字荐臣,劬学有文,能任大事,英锐有父风,以父殁,奔丧中暑而亡,年仅三十余岁。
鲍振炳,字蔚文,晚号遐庐,岩寺人,诸生,江苏候补知县。为文有奇气。仁和谭廷献极称之。性慷慨,能任事,县田赋于正则外又征票钱,振炳昌言罢之。吕坝坝董收水利经费每亩谷二斗,振炳力争,减为一斗五升,农民称便。同县程立达以言田赋事得罪,振炳讼其冤,事得白。又募修岩镇觉公堤、设凤山小学。其先世居旌德,有柩未葬,振炳走百里葬之,并葬他姓无主之棺数十。辛亥革命军起,振炳倡设府议会,办六邑民团,以应义师卫乡邑。生平临难不惧,屡为地方支拄。
《歙县志》还辟有“诗林"一栏,凡工诗善咏者类列如此,鲍姓诗人被列入的也大有其人。
明代鲍弼,字梅山,与孙太白游,能诗,李梦阳为撰墓志。
鲍正元,字元则,高迈绝俗,建莲花庵于桃花源,与僧印我及郑重、郝璧诸人结社参禅,明亡后为僧,法名真沐,以所置黄山诸产悉归慈光寺,工画兰竹。他与罗逸、潘之恒、佘书升、王之杰号山中耐久朋,常同游黄山,弥月忘返。
明代还有鲍楠,字良用,号龙山,成化进士,曾官户部员外,也擅诗,可由《徽郡诗》中一见。
清代鲍善基,字致高,岩寺人,商籍诸生,游迹半海宇,诗文名噪一时。翰林宋照称其近体宗刘随州,古诗出入昌黎眉山之间,立身有本末,高才远志,文集遇难失去,有《小巢湖诗》若干卷。子倚玉,字杏三,工诗,兼善篆刻,有《秋山晚水楼》诗集、《广陵压笛词》一卷。7
鲍询,字咸若,鲍屯人,附贡生,议叙主簿,工诗,气骨清遒,体兼唐宋,与仁和杭世骏、厉鹗结诗社,著有《吟息轩》诗集。鲍之钟,字雅堂,居丹徒,由中翰历官礼户曹,怜才好士,座客常满,诗格在大历长庆间,著有《论山诗文集》。
还有鲍有莱,字北山,棠樾人,著有《欣所遇斋诗集》、《黄山记游诗》 。
“方技"乃昔人心精所萃,亦文化之特征,故历代志书皆搜遗拾坠,不忍捐弃,这包括有医、书、画、篆刻、制墨等等,鲍姓人物中也多有其才。
元鲍同仁,字国良,泰定元年,试蒙古翰林院,授全州学正,历会昌州同知,致仕旁通针砭之术,治无不中,著《通元指要》、《二赋注》和《经验针法》,洪徽甫传其术。鲍集成,字允大,棠樾人,精疡医,著《疮疡经验》4卷。鲍邦伦字时宪,自号乐静老人,善针砭术,著《乐静诗文稿》等1 3种。鲍增祚,字弗庭,号小兰,蜀源人,能医不受酬,喜吟咏,著《昙华书屋遗稿》。
鲍诚襄,字季匡,号觉止山人,新管人,官上虞县典史,有惠政,工书。从弟诚衷,字秉之,工四体书。子德洪,字容九,号庸叟,工篆刻,尤善草书。著有《抱虚室印存》、《庸叟书画集》。又清代善书者还有鲍文淳,字馨山,棠樾人,官给事中,有气节,书法虞、褚。鲍元标,棠樾人,书法赵文敏。鲍钟勋,字揖蕉,棠樾人,书法董香光。
于画方面有鲍楷,字端人,号棠村,又号龙山,棠樾人,居扬州,少工花鸟,师法南田,山水疏朗秀润,得古人意,张弥伽极称之。还有鲍用和,工仕女;鲍振康,字既勤,工花卉;鲍国俊,字智卿,工花卉。
还有鲍鼎,字小舟,鲍瑞俊子,以精弈闻名,著《弈人传》、《蛀移弈录》八种。 以技击闻名者有明代鲍元颖,随父客济宁,时值流寇猖獗,总督操试骑射,令观者也参与试射,众推十人,九人各中的,而元颖独九发九中;又驰马三中。后贾于吴,拥巨资重载下湘江,遥见来船,乘风收帆,谓必暴客,乃取白金为弹丸发之,塞其桅眼,帆不得下。又时悬灯壁间,灯花灿然,元颖以矢落其花,而火不熄。 . ‘
还有以杂技工艺闻名者,清代鲍嘉荫,字泽之,蜀源人,官玉泉场盐大使,天文书数、琴画医卜靡不精习,自制星球浑天仪、更鼓钟、月钟,皆具巧思。鲍清峙,通堪舆,著《地理举隅》。 


                                                        影响久远之义行
歙县旧俗,邑人一向端厚、敬宗、收族、睦姻、任恤,父诏其子,兄勉其弟,穆然成风。又全县山多田少,以商为业,商之贤彦,以勤苦起家,恺悌知善,其美德传统源远流长,历代志书皆有记载。
《歙县志》所记“义行”的第一人是梁朝鲍安国,字康侯,鲍屯人,富甲于乡,田置六邑,兄弟十人,宗族三百余口同爨,时人义之,号其居日“十安堂”。隋大业之乱,资助妻兄汪华保障乡邑,事闻于朝,唐武德四年,追封六州总管府司马。
宋代鲍云龙,字景翔,枫口人,精易学,母病,夜半登西山顶祝天。从师闵俊甫试郡庠,次年将为他升职,云龙乞让其师,郡博士嘉之,遂两人皆升。又曾偕郑芑将入考院,突遇郑芑疾卒,云龙不就试,乃倾赀护郑芑丧归,次举乃领乡荐,已而会试不利,绝意科场,居乡教授,著《天原发微》。
元代鲍椿,字寿夫,永丰乡人。父璨,当宋亡时,累荐不仕。鲍椿生九年而母亡,后事继母唯恐有缺,居家勤俭,力行善事,倡兴水利,告诫宗族守法奉公,村落之中,无一人犯法。
鲍元康,字仲安,棠樾人,于书无所不读,从郑师山游,得闻正学,尤尽心于易学。大凡遣嫁孤女、收养孤子、设立社仓、赎婺源文公祠田,无不乐为。至正时,红巾军到饶州,元康与乡人集丁壮结为保甲,捐财出粟,四月郡城陷,贼悬购师山甚急,元康以计解其难,九月大军克复,元康与从子鲍深首起义兵应之。 鲍元臣,字文瑞,棠樾人,曾自楚返里,路遇覆舟,元臣急出金募舟子拯之,全活甚众。曾与游成均、陆锡明为布衣交,后陆为郡守,屡招,元臣不往,人多钦其廉介。
鲍汝漳,字子浩,事父母至孝,凡建社坛、修祠庙、兴义塾、置义冢、葺桥梁道路、散财以恤孤苦,无不乐为。尤以秋冬时,自担锄畚掩骼埋枯。
鲍省躬,字永厚,与同里孝廉汪起谧世好,孝廉以兄在刑部狱中,经营周旋之费甚艰,省躬每得钱即给其用,而与起谧同居破庙中,齑盐淡泊,不以为苦。又与孝廉胡京蒙交,京蒙之叔任职塞外怀安县,有急难,京蒙应直隶乡试,欲赴塞外,则误试期,省躬代往,一骑行数千里为解其急。至于其他不避险阻、为人任事也很多。
鲍兆秀,字俊民,所居蜀源,由此达灵金山,绵亘十里,滨于金带溪,上溪为大母坝之源,路圮则坝废,下游之水利也尽坏,兆秀伐石修路利行人兼利水坝;后兆秀病卒,其子光甸续成之。 .
鲍峻字清誉,新馆人,家贫好义,后业浙盐,渐拥赀,尝捐屯饷,设义仓,助军需,浙抚上其事于朝,叠邀恩赏。子魁字翰宣,好施予,亦如其父。乾隆甲子洪水,田禾漂溺,岁饥,魁捐籴以济乡间,全活甚众。又伐石修邑东孔道十余里成坦途。
鲍青,字青子,棠樾人,邑诸生,淹通群籍,所行淳笃,为宗族乡党所称誉。康熙十三年,闽兵据徽,环城巡逻,樵采断绝,青以伯兄两孙在城中,以计为守城者缒入,缒出时挟十岁儿。寻寇退,皆无恙。有弟性狷介,非力耕不食,独青召之则欣然。弟前死,青以次子为之后。
鲍兆瑞,字次玉,蜀源人,监生,性倜傥,以济人利物为心。有方某病笃,以孤托之,兆瑞悉心抚育,为扩厥业。其他排难解纷之事不胜记。客汉皋,此地常患火灾,延烧辄千百户,旧有广庇会,用以恤灾者,久而驰,兆瑞力倡复之;新安会馆崇祀朱子,乡人士欲辟其前埠,以便行旅,恒苦力不逮,兆瑞首为之倡,事遂以成;又兴义学以培养邑人之客汉阳而不能就学者。县北太尉殿石梁倾圮,募建有年无应者,兆瑞集同志竣其事。徽宁界箬岭最为崎岖,及郡北万年桥要道,兆瑞均为修葺,又于所居里建登云石梁。凡诸有利益事,其皆捐金成之,郡邑重其德。
鲍起正,字丹忱,棠樾人,乾隆十四年岁荐,因遇灾年,收税者追呼相望,起正辄为一些困难者代交,县令颜其居曰“惠及乡闾”。起正服贾养亲,母老多病,妻吕氏承欢色养,三党无闲言,邑令旌曰“孝义礼宗”。
鲍光甸,字治南,蜀源人,幼通经艺,长大后往扬州营盐业,性俭约,而乐于济人。于族中置祠产义田、修谱立家塾,于里中设社田、治坏道、葺废桥,乐此不疲。凡有匮乏者,告必应。后以子孙官,累受封赠。
鲍立然,字亭表,新馆人,贡生,敦内行,好施予,乾隆十六年岁饥,振仓平粜,尤借给那些贫困无钱者。十九年绩溪饥荒,为振灾恤邻,他不仅捐输家粟,还继以采买。太守何公令民间植桑麻、学蚕织、设纺局,他于四郊率先教导,遂有成效。他还修新馆孔道十余里,设中河义渡,礼重师宾,檀墅黄轶凡病殁,以礼殡殓,复厚给其家。至于置祠田、设义塾、资婚嫁、助葬埋、给棺、施药,惠及于族里者,不可胜纪。以助金川军饷,议叙州同军功加级授奉直大夫。
鲍光猷,字立勋,蜀源人,性孝友,多才能,佐兄光甸治盐维扬,上官知其贤,凡事皆与规划。又里中诸利益事悉赞其兄为之,后货殖增于前数倍,举归于兄,不私其子。乾隆南巡扬州,赐御书“福”字,又赐官,光猷感激图报,常戴星出入,积劳致疾卒。
鲍廷屿,字奂若,贾于湖北之武昌,诚信笃实,为人排难解纷,人多敬服,尤乐施予。先是徽人之客于湖北者,殁不能归丧,日久暴骨露尸,嘉庆十六年廷屿倡率同人立归柩局,发路费葬资给其死者亲族;或无男子,或虽有而幼稚者,则募人归其柩,且以葬资补其家;无主者买地为义冢葬之,并广为劝输以垂永久。时婺源朱庆光任武黄同知,亟称之,亦捐俸,以助行之不废,乡人皆颂其德。
鲍志道,鲍树民先生等人已多次作过介绍,这里着重介绍他以盐商起家后,所行义举。他曾捐银八千两,增置城南紫阳书院膏火;又偕退休回家的户部尚书曹文埴倡复紫阳书院出三千金以落成。还建鲍氏世孝祠、增祀田以奉祭祀、为族中诸节妇请旌、倡设淮南津贴法以利众商、筑东河水射、修造古虹桥、筹男女两惠济堂经费、置义冢义学等,其他诸义行甚多,歙人感其德附祀紫阳书院卫道斋,嘉庆十年奉旨崇祀乡贤祠。
鲍琮,监生,睦姻任恤,好行其德,遇救荒恤灾诸务,倾赀不吝。乾隆五十九年饥,邻村贫人皆赴琮里贷粟,琮为粥以食,全活甚众。友爱其弟,祖居狭隘,先筑室以让弟,然后筑室自处。
鲍启运字方陶,棠樾人,敦本尚义,族党中孤寒无依者,置义田数百亩以恤之。家祠旧奉男主,未附女主,其母曾遗命他建女祠,全国唯一的女祠即为他所建。生平言行刚直不肯阿附,为两江督院陈大文所重。
鲍廷华,木樨树下人,家极贫,寓居唐模,担水自给,尝拾得金珠,伺失者还之。有许姓暴卒,廷华为易内服,偶触枕得白金十数锭,悉归其家。冬月,遇一饥寒赴溺者,廷华拯救,解衣以衣,得不死,询其有二女,因有残疾而将弃野外,遂取以为己女。初廷华贫困无依,有周姓翁妪留予饮食,后廷华常以佣赀给之,殁后为之殡葬,视如父母。
鲍日昭,字天彰,嘉庆九年徽州遇灾,六邑绅耆吁请上官告请浙省入籴以济民食,未果,日昭念事甚急,乃复敦请制院陈大文飞咨浙江抚院恤邻,于是乃驰禁米,民无饥者。
鲍致远,棠樾人,慷慨好义,独力开浚近村大母坝两次;茆田桥坏、王村外徽宁孔道倾侧,皆出资重修,命子树艺亲往督理,营缮完固,行旅方便。客扬州,兴复育婴堂,岁饥倡捐银以设粥厂,又出赀散给贫户,奏闻得议叙。
鲍漱芳,字席芬,志道子,他的义举犹如乃父,在他接任父亲两淮盐运总商其间,洪泽湖决堤,由他集议公捐六万石助赈;又淮黄大水,漫溢邵伯镇荷花塘,他倡议设粥厂救济,并捐麦四万石,所存活者不下数十万人;方义坝决堤,高堰护堤甚急,秋后全河溜势,改由六塘河从开山归海,他又集众输银三百万两以佐工需。铁保亟谋洪泽湖之芒稻河疏浚,他捐银六万两以济工用。又捐银五千两助浚沙河闸;还屡次捐输运盐水道。这样的大量捐输自然很得皇上高兴,叠奉恩旨,从优议叙加十级。在家乡修里社,筑水坝,置义学,修新岭、王干阳溪、清水塘、丛山关诸道路,增惠济堂和义冢公地,以及周助婚葬义行,不可枚举,并遗命其子鲍均捐修府学,重建久圮之忠烈祠。
鲍均,字虞卿,生有至性,漱芳子。生平自奉俭约,而见义必为,凡族中祠墓之事,从无吝色。戚友有缺者,常给以周济,多过所望。先是漱芳尝修府学、文庙、重建忠烈祠未竟而殁,鲍均全行完成。更修尊经阁两学署,重建斗山文昌祠、魁杓亭,督抚为请于朝廷“乐善好施”,得旨旌表建坊,此坊现完好矗立在棠樾牌坊群中。又尝修县学文庙,捐银五千两以白盐存两淮生息用增紫阳书院膏火费和同县之应乡会试者。年35而卒,时论惜之。
鲍中毂,棠樾人,遵母命,捐银二千两,呈府立案,以各典生息每年缴息银240两,于仲冬月制成棉衣发给穷民。
鲍树艺遵父遗命捐银一千两,以增乡试卷烛之费,呈县备案发典自息给乡试诸生;并还捐银五百两作为金陵贡院重修费。
鲍初旭,棠樾人,不怕打官司,恢复了祖上墓地;子士伟尝贾瓯粤间,助人千金焚其债卷。
鲍士臣,字汝良,棠樾人,家贫走鄱阳,困于旅舍,为主人所雇而事舂臼,有客投宿未曙去,遗囊金于门,士臣见之持告主人,待客至而还之,客载拜并酬以金,士臣不受。晚岁携子归里,有故人为父赎罪,托士臣带上金银以纳诸官,渡洞庭狂风大作,士臣喟然谓子日,“吾与尔死,此命也;恨受人之托,而不能终其事,使其亲仍陷于罪,奈何?"已而士臣舟竞无恙。
鲍宜瑗,字景玉,棠樾人,幼具至性,族有辑《世孝录》者,宜瑗六岁即曾自书,乞人讲解;既长贾予外,岁必归省,及父年老遂不复出。修里中大母坝和修族祖宗岩寿孙慈孝坊、十四世祖灿孝子坊。里中有七星墩,筑自宋时,已很破旧,宜瑗复修之。其他力所不逮者,辄举以训其子志道、启运。妻郑氏有贤行,死后,宜瑗不复娶。
鲍宜佩,棠樾人,尝修棠樾到槐塘路,及十六世祖象贤尚书坊。
鲍勋茂,字树堂,志道次子,由举人内阁中书历官至通政使司,其在台谏时,数陈天下大计。生平慷慨好义,尝捐淮北运本,助江南防守费,堵筑淮扬千里河堤,又仿河工旧制造混江龙铁筏子百余具供海口浚治之用;郡中紫阳书院学舍甚众,捐银千两,增卷烛费。江南会城,地广人稠,特立崇义堂以资诸生课读,集英堂以教贫家子弟。扬州岁歉,设兴化县振厂,他如恤颐堂、普济堂诸义举,竭力施与,终身不倦。子时基字叙眉,官贵州、黔西州知州,工书兼善诗,有《和陶诗》三卷。
鲍邦珍,交祁门谢士俊,士俊携眷幕游,疫死殆半,邦珍为死者棺衾,病者药石。又买一士人子教之读书,及长觅其父归之。买地一区以葬里民之贫者。 .
鲍玉堂,置田五百亩,以岁人赡族,捐义冢、施棺衾、修祠宇,行之不倦。
鲍日镐,字宅京,蜀源人,官施南府知府,性诚笃,好施与,亲族中无告者多赖以举火,置义冢、立义塾,善行甚多。子嘉充,字辉美,刑部郎中,睦姻任恤一如其父。
鲍光鼎字子新,蜀源人,生平慕义若渴,曾以参饵活途人。岁荒时倡平籴,并联诸昆季购粟以振。

 
                                                    忠孝传家之孝友
作为程朱故里的徽州,封建理学根深蒂固,忠孝传家,本无不好;但剜肝伐臂,却愚陋之极了;至于吮疽竟愈,在当时科学落后、医学普及有限的情况下,也是无奈之举。歙县鲍姓向有讲究孝道的传统,《歙县志》多有记载,今天我们来作一反观,当应取其精华,而弃其糟粕。
元代的棠樾鲍寿孙父子争死,父慈子孝,这在鲍树民先生的许多文章都已有过介绍,此不赘述。元代还有鲍元凤,棠樾人,事亲也夙以孝闻。元季寇至,人尽奔窜,元凤与妻子诀别说:“我有母不能你恤",遂躬负老母深避崖穴,艰苦备尝,乱定归,近暮中恍若神导,与妻子遇,母喜极泣说:“我儿弃妻子脱我于难,今俱获全,天也。”
明代鲍灿,字时明,棠樾人,读书通大义,不求仕进,母年七十;两足俱病疽,医药经年不效,灿昼夜吮之,竟愈。
鲍剑,父性刚执,命剑服贾于外,乃遍走湖湘淮海之间,剑甚思父,一日忽面热心颤,剑担心父病,急归则果其然,时医多束手,剑乃夜中遥祷中岳太和山神,叩头流血,父果愈。
鲍叙廉,字汝介,棠樾人,父病极险者三,叙廉三剜股进而病三已。初父患痿脾,叙廉精心护理,凡四十余年。父又患目瘿,叙廉吮以舌得痊,然曾不以语人。及父殁,留柩于堂,柩首忽生异葩十余本,旬日间三绝三开,闾里歌咏其事,积成卷帙。
剜股疗亲者还有鲍文光、鲍文行、鲍昌、鲍以遂、鲍启昕、鲍晁升、鲍清华、鲍启璜及鲍宗谦一家五人。
鲍光祖,字克绍,棠樾人,性严正,侍父疾弥月不解带。尝客汴,恰遇饥年,上司下谕米商减价,而商多引避,饥民无以解困,光祖上通商之策,米乃得聚,全活甚众。鲍象贤即为其子。
鲍允亨,宗严五世孙,明代人,与弟乘米船自湖阴之繁阳,有三人来搭船,大家对此都有疑心,允亨许之。在到了一个叫螃蟹矶的地方,船回旋不得进,乃遣三人登岸。是夜,果然强盗来劫船,将允亨兄弟捆缚,说:“你可认识我?"允亨侧窥之,果然是那三个人。当刃及血出时,允亨大呼:“吾母老,杀我而不要再杀我弟";弟也呼“杀我而勿杀我兄"。在强盗犹豫不决之时,突然大风起,雷雨至,江水汹怒,盗寇恐而舍去。匆促间一强盗对允亨说,用稻纸灰傅血处,可痊。此事之奇就像他的上代寿孙父子争死感动天地一样。 鲍德成字文化,蜀源人,母命治生外地,思亲常泣,父行商死于汴,德成徒步数千里,历经险阻,扶柩而归。又常痛事父日短,见人无笑容。后事母乃终身不敢复出,亲涤厕,病则衣不解带者弥年,母殁哀痛濒死,后又尝继父志,置田赡其族人。
鲍光朗,新馆人,三岁失怙,奉母命无违。每日往父墓瞻拜,偶有远行,必诣墓泣告,在外见有时食,必求取献母奠父。自母殁后,不见笑容。母节坊表告成,犹涕泪不及其生见。乾隆三年,坊旌从祀。其子鲍增庐父墓三年,哭母致病,葬母事毕而殁,亦于乾隆十四年得旌。
鲍福海,棠樾人,生四月父外出,久绝音问。福海数岁,即有寻亲志,稍长遍访淮海间,竞无消息,后闻在荆州,遂跋涉江陵,历数寒暑,奉父以归。
鲍逢昌,棠樾人,父于明季乱离外出,杳无音耗,顺治三年,逢昌甫十四岁,沿途乞食遍访,相见于雁门古寺,奉归。母病剜股,复走桐庐攀悬崖,得乳香以调药,乾隆三十九年奉旨族表。
鲍逢乙,字丙先,棠樾人,与弟逢千,字万先,幼随母,依郡中外婆家。康熙初闽兵逼郡,城门昼闭,从祖父鲍青卖通守城者缒之入城,谓其母日,“事情危急,何不以一子从我去,以存伯兄嗣。"其母命逢乙出,时逢乙十岁,逢千七岁,各恋母,相依不去。鲍青强挟逢乙出,寇退,兄弟二人皆获全,后皆寿至八十余乃终。
鲍元标,事继母至孝,且于修祖茔、赎祠产、助人丧葬等善举,皆无吝色。祖母墓失所,元标常号泣,忽有老人指示其处,因而得之。
鲍逢仁,字圣若,棠樾人,幼读论语“至孝弟为仁之本”,疑“仁”当释作“人",乃问之于老师,师惊其夙悟。既长,善事后母,笃爱二弟。父士臣好施与,逢仁远贾,所入必尽归其父,尤致力于先世祠墓坊表及乡之农田水利,同县汪志达为作传。
鲍亮宣,字春圃,侨寓扬州,事母至孝,平时从不离开母亲,一次去探望舅氏于东流,恰母疾卒,亮宣奔丧归,号恸几绝,以不及亲视含殓茹恨终身,每每语及而流涕。与弟友爱甚,弟早逝,抚弟子女如己出。
鲍崇洛,字心潭,蕃村人,幼学于邻村宋上林,上林品学纯粹,崇洛严事之。事亲尽孝,尝割股疗疾。有贫困鬻其子者,崇洛潜为赎之。与弟友爱肫笃,先人遗产终身不言分析。
歙县鲍姓中以孝子称的还有鲍起龙、鲍浩源、鲍李寿、鲍嘉宾等,不能一一细述。


                                                       独行幽潜之遗佚
改朝易代之际,我歙遗民最多,独行幽潜,穷辛极瘁,且每怀绝诣,光气蔚然,高山景行。如宋鲍璨,永丰乡人,少从鲍鲁斋游。宋亡,邑宰郑安累荐之,坚意不仕。明鲍宁,字廷谧,棠樾人,正统初御史郡守交荐之,力辞不就。尝纂修郡志,晚年著《天原发微辨》。鲍登明,字次维,岩寺人,精研理学,清灭明时,弃诸生奉母以居,授徒供朝夕,母殁,足不出户,隐于所谓“蚋庐者”终其身,遗命以幅巾深衣敛,毋树碑。


                                                      可歌可泣之忠节
徽州人尤重忠节。县志云:“邑尚礼教,重廉耻,士大夫多蹇蹇狱岳,不屈不挠,故忠节特著。”
唐末,鲍弥逊字日让,鲍屯人,鲍安国六世孙,太和初封保义郎,后以乡兵拒黄巢,战死于阵中,乡人立祠祀之。上闻其事,僖宗诏封获国忠穆将军。
太平军攻打徽州,歙县多有人不屈不挠,成全忠节,如鲍崇贤与太平军战中,被执不屈而死。鲍钟全,字心受,棠樾人,道光举人,平居训子弟以忠孝为归。其叔母礼科给事中鲍文淳妻方氏,尤严礼法,乡党宗族成矜式焉。咸丰十年,太平军陷郡城,后入村,钟全率侄子等御之,侄子被执,愤骂不屈死,钟全受伤,愈夕殒命。二孙见祖父死,不去,遂死其旁。钟全兄钟谟等阖家男妇皆曰愿死,遂相继同殉,计一门死义凡36人。鲍金桂,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入村,金桂力拒之枪杀数人,遇害后,其村人殓之,犹口含利刃,手执火枪,怒目露睛,颜色不变。还有蜀源人鲍应霖、鲍嘉孚、鲍澧、鲍嘉翕等,督团殉难,入祀昭忠祠,世袭云骑尉。还有鲍钟杰、鲍会山、鲍应森、鲍钟莅、鲍承庆、鲍君林、鲍鄂衔、鲍存诉等或从军办团练,力战捐驱,或仓卒遇难,临刃不屈。

                                                   补佚数则
一、《歙县志》所载鲍姓之佚事
宋祥兴二年,吕沆撰《鲍氏重修忠义碑》略云:鲍氏居歙,世代守义不屈,而土地珠玉之富甲江南,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峰起,有位叫鲍安国的人, 募集义武之村民,罄自己财力为军饷,用以帮助妻弟汪华保障六州。唐一统天下,封汪华为越国公,也因鲍安国曾有助军饷,封为六州总管。安国生一统、一伸。一统奉诏命守饶州;一伸生符,符生篆,篆为国子助教;篆生昌,昌生弥远。弥远于太和间代乡之百余家贫户输纳五年五等国税,封保义郎,后也以乡兵抵抗黄巢死于阵,乡人祀之。对于歙县这前后鲍姓二人,他们都有义于国,一倡义于一百年之前,一死义于二百年之后,故吕沆愿表之以为天下后世劝。
二、80年代新编《歙县志》所载几位鲍姓人物
鲍锡麟(1905——1951),字君白,号二溪,岩寺人。先从黄宾虹学画,后毕业于上海美专国画系。画宗新安派,工山水,亦善花卉、人物,笔法浑穆,画风似渐江、查士标,安徽省博物馆藏有其山水轴,黄宾虹、汪采白等称誉其为新安画派后起之秀,其画用笔刚劲,人物生动。
鲍咏松(1 88 l一一1 959),县城人,初开钱庄,后任屯溪永明电灯公司营业股主任。民国l 3年,由其筹集资金购置了柴油机和发电机,创办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任经理,次年安装路灯,同时兼任盐行经理、盐业工会主席和盐商办事处主任等职。抗战期间,参与发起难民救济支会,募款救济,还经营木材、木炭、茶叶、蚕茧,销往杭州等地。
鲍幼文(1 898一一1961),名光豹,别字饫闻,岩寺人。先后从吴承仕、马其昶治学三年,一生教书育人近30年,曾任教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岩寺凤山小学、省立二中、芜关中学、徽州师范,曾受聘为安徽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教授之余,钻研文史,有《凤山集》诗文集出版。参与民国版《歙县志》的编纂,同罗长铭合编“文苑"、“儒林"两部分。晚年受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并将珍藏的5000册图书捐献给徽州师范。

                                  选自《新安鲍氏家谱》:


                                                              跋
                                                                                文天祥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有纪其存忘,而谱则系于昭穆,昭穆能明,则宗派焉得而紊哉!歙州鲍姓谱牒,历经数百余年,未有残缺,开卷遍观,上以见源流,下以知嗣续。祖功德业而照耀当时,若非善继述者,能知之乎?书此以传于后,而子孙当万世勉之。 文山文天祥跋

                                                               跋
                                                                                   朱熹
    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以像传尚不能以卷传,得并传者,必先人功业著于当时,德行传于后世。像谱传,于是以永焉。鲍姓之宗,其以德业辉映后先,呜呼盛矣!则若像著谱若传于百世不朽,贤裔子孙,观其先人之像,事之而觉其在上之灵,赞先人之谱,读之而思其祖上之德,不有遗谱,无以知其源流焉。能分其宗派,祖之遗谱于后者,祖之余德流于后世者也,为后之人开卷一览,不兴仰慕之思未之有也! 敷文阁大学士兼知靓事略晦菴朱熹
 


分享按钮>>大禹支系鲍氏宗亲会派人来绍寻根
>>新安鲍氏分派和各支迁地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