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樾鲍氏如意鸡...

    中华鲍氏网 2010年9月6日 鲍杰


                                八皖溯源                                     <鲍氏文苑>总第二期(2000年10月)

                                     棠樾鲍氏如意鸡
                                                                              鲍杰
“如意鸡鲜又香,打个巴掌都不放!”这句民谚藏着一个故事。这故事发生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那个有牌坊群的棠樾村。
清朝嘉庆年间,某年中秋节,员外郎鲍均用“如意鸡"犒赏佣人,正在这时有乞丐敲门,鲍家佣人怕影响主人过节,便开门斥责乞丐,乞丐见他吃东西,香气扑鼻,已是饥肠辘辘的丐帮兄弟,更加馋涎欲滴,遂心生一汁,借口佣工骂人,上前左右开弓打了他两个巴掌。尽管牙床被打出血来,那佣人却舍不得吐出鸡块而忍痛吃完,才与乞丐论理。于是,就流传出文前的那句民谚。
“如意鸡"原名“路菜鸡",是棠樾鲍氏家族的独家食品。相传徽州(今黄山市)大盐商鲍漱芳首次外出经商时,其母为他制作了一种烤鸡,并装在用毛竹制成的路菜筒里,以供儿子长途行商食用。一筒块鸡,从徽州吃到扬州,香气仍然袭人,美味可口。后来鲍漱芳在扬州成了富甲江南的大贾。1 75 1年乾隆皇帝南巡时,鲍漱芳被推为扬州的接驾人之一。他把乾隆皇帝请到府中,事前他已探知这位皇帝爷爱吃各地的特色食品,就亲自下厨做“路菜鸡”、“徽州饼”宴请君王。乾隆品赏后龙心大悦,即席说:“朕从来没有吃过这样色、香、味三绝的烤鸡。祝爱卿生财有道,万事如意,就取名‘如意鸡’吧!”鲍漱芳感谢皇上为佳肴赐名,连忙叩头谢恩。乾隆接着提出要他捐款修建八百里河堤,发放三个省的军饷,条件是给鲍家造一个“义"字牌坊。当时,棠樾村鲍氏家族已恩准造了“忠"、“孝"、“节”三座石牌坊,正缺一座“义”字牌坊。这是鲍氏家族梦寐以求的事,也是漱芳父子奉献社会的好机会,虽然皇上提出的条件开价太高,但都是利国利民的善事,漱芳略思片刻就满足了皇帝爷的要求。后来,清王朝就赐漱芳父子共建一座“义"字牌坊,坊上按圣上旨意镌刻“乐善好施"四字,并给予“加十级"的殊荣。一顿“如意鸡”使君臣双方都得到各自“如意"的效应。此后,鲍氏家族中秋节团聚时,都要制作“如意鸡”这道独家菜,一来不忘慈母的恩泽,二来不忘皇帝的恩荣。但制作方法保密,只在本族少数人中传授。民国十七年(1 928年),其后裔少常奶奶还为其子外出经商做过一次“如意鸡"作路菜。后来,她将这道祖传独家菜的烹饪方法传授给外孙鲍凌利达。
制作“如意鸡”用料讲究,它选用优质黄山地产新肉鸡(俗称童子鸡,即未打‘过呜的公鸡或未生过蛋的母鸡)作主料,加冰糖、茴香、板栗、鲜姜等1 0多种山珍补品精制而成。具体制法是将新肉鸡宰杀后掏空内脏,洗净,悬挂沥水,待阴干后,再填塞配料,经过适时闷料,等佐料味道经鸡微细管进入鸡肉时再行烤制。烤制者操作时,眼不离鸡,手不离钳,且要经常翻动,使其受热均匀。尤为关键的是要掌握好火候。火太旺,鸡皮易焦,影响美感,表皮焦肉不烂;若炉火不旺,则久烤不熟,既染上木炭味,也破坏了鸡的香味。制成的“如意鸡”剁切成块,装在用毛竹特制的路菜筒里,可延长保鲜期,如同今日的罐头鸡,在春、秋、冬三季赶路,吃上十天半月仍然香气四溢,鲜美可口。如今黄山各区县山民仍常用路菜筒盛菜,除为防馊外,还可赋予食品以竹香。
改革开放以来,“如意鸡”传人鲍凌利达先生亲眼看到来黄山旅游者途中用餐时,光有面包、大馍而没有菜,他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说,旅游事业是黄山市的支柱产业,我们要为客人着想,让客人吃得饱,还要让客人吃到黄山的特产,使客人满意,我要把“如意鸡"这道独家菜献出来,为黄山旅游事业出点力。于是,他于1 992年7月20日,在牌坊群附近的郑村镇办起了利达香鸡厂,用祖传方法生产“如意鸡”。对此,黄山市委、市政府非常关注,时任市委副书记的赵正永偕同歙县县委书记杨群、副书记王德祺同志考察,帮助解决问题。赵正永同志要求本市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如意鸡”生产,帮助农民致富。他参观后还欣然挥毫写下了“开发旅游产品,繁荣黄山经济"的题词,这对“如意鸡"传人鼓舞很大。
如今,利达香鸡厂生产“如意鸡"采用自动控温的电烤箱,使质量更加可靠,制成的“如意鸡"香、嫩、鲜、酥,美味可口。包装工艺也不再用高成本的路菜筒,而是采用现代化的包装机进行铝塑复合袋的抽氧包装,保鲜期可达数月,而且干净卫生,携带方便,是极好的黄山旅游特色食品。英国牛津大学汉语专家包文则先生来黄山旅游品赏“如意鸡"时赞不绝口,他说“我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美味可口的烤鸡!”他还撰文向英国读者介绍,“这是人生难得的享受。"
 


分享按钮>>歙县南乡岭脚鲍氏..
>>鲍志道不弃糟糠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