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行....
- 中华鲍氏网 2010年9月8日 鲍亦襄
绵绵亲情 《鲍氏文苑》总第二期(2000年10月)
歙县行
——难忘1 997年的寻根之旅
鲍亦骧
一年前在晓光、文娟府上聚会时大家要我策划组织一次皖南行,既春游又寻根岂不两全其美!我绍兴鲍氏源出於徽州,族人皆知,还有不少祖传的徽州习俗和传说。1 997年深秋在台湾的堂侄世绪回大陆探亲前就嘱我安排赴徽州寻根。因常见诸报端有关歙县棠樾村(俗称牌坊村)乃鲍性聚居地,不仅保存有很多牌坊,且祠堂亦保存完好的报道。我请校友方晓东联系了该村鲍树民和鲍雷父子,他俩热情邀我们前去寻根。我们一行九人仔细参观了牌坊群,在祠堂里向祖宗画像鞠躬致敬,还与树民兄父子在歙县住地恳谈两次,他讲述了很多鲍氏家族的往事,历史沿革。但他提出:棠樾鲍氏历代并无排辈份规矩,而绍兴鲍氏却有严格行辈排行。你们祖上很可能先自棠樾迁至一地,然后因避战乱、逃灾害、经商或为官而适至它处,自成支系。他还提供线索:听说南京图书馆保存有鲍氏家谱,嘱我回宁时查考。
1 998年春节刚过,我即去南图查阅,发现该馆保存有“歙县新馆著存堂鲍氏宗谱"计1 6卷1 0册,积厚盈尺。是由绍兴鲍氏第四代存晓(寅初)公兄弟共纂,自清同治七年始历时七年四易其稿於光绪初年付印,他们还分别写了序言和跋。序言中叙述了明洪武年间棠樾鲍氏中有一家家境贫寒,无以为生,父母要膝下五子各奔前程谋生,幼子德彰公入赘於新馆曹氏,后回复鲍姓,鲍氏就世代在此繁衍生息成一大族。曾尚(尚志)公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 773年)“因贸易"自新馆村迁来会稽高车头村落户,历经二百馀年,至今已繁衍近十代,才有我们这些后裔!至此我绍兴高车头鲍氏支系源於歙县新馆村就明白无误了。在欣喜之馀我遍告亲友们。至於新馆在歙县何方,那里的鲍氏宗亲怎样了?不得而知。为此我仍求助於小方,热心的小方特驱车30里来到新馆,那里鲍氏宗亲热情的接待了他,听说是绍兴本家托人来寻亲,异常激动。不日我即收到新馆长辈德明叔和德全叔的来信。德全叔已年逾八旬,信的开头他称呼我为绍兴老本家并深情的回忆起年轻时在兰溪绍兴鲍氏盐栈“学生意"的情景,告诉我昔日绍兴派人来新馆祭祖的往事,嘱我一定要去新馆看看。德全叔是新馆小学校长,他还保存着祖传“著存堂宗谱”且是现时新馆唯一的一套,其馀均已毁。信中向我介绍了新馆村历史概貌及目前情况。两位长辈与绍兴宗亲的感情跃然纸上。数次书信往返,我深深体会到新馆宗亲对绍兴鲍氏后裔的一往情深!只可惜去春突闻噩耗,德明叔因病故世,真是“人未见却先逝”,憾甚!但也坚定了我寻访新馆的决心,并有了今年4月的寻根之旅。
21日我等一行赴皖南旅游。此番去皖南除领略那里的山水风光外,主要是到歙县新馆村寻根问祖。此目的我再三向老同事们讲清,这样才与我们同行。我们包乘了学院的意大利“依维柯”24座客车,经马鞍山一芜湖一南陵一泾县一绩溪一歙县一 屯溪,单程380公里。食宿在屯溪,22日上午去棠樾,会见树民宗兄,在其祖宅恳谈许久,我赠其一套绍兴陈酒和《东使笔记》一本,李晓光以书法“寻根问祖,情真意切"和丹青“菊"相赠,树民兄亦以字画回赠,他的陈列室里还陈列了我绍兴鲍氏后裔多次往访棠樾的照片和实物,他陪同我们详细介绍牌坊群和祠堂,午间我们共进午餐。下午我们游览屯溪老街,当晚黄山市移动通信公司宴请我们一行。23日上午我们自屯溪驱车向西75公里到黟县游览西递村明代古民居,此地为胡氏大姓,因明代出了三代为皇帝“侍读"而闻名,又因位於深山而未受破坏,民居均为砖木结构,曲径通幽,还有选女婿抛“彩球”的绣楼!接着去该县宏村民居,它的特点是整村数平方公里上千户民居有引自村后深山泉水的自流供水系统,前人如此精心设计施工的供水系统,不仅供应居民生活用水,还可为防火、防洪、灌溉提供通道。午间黟县移动通信分公司宴请我们。午后驱车回屯溪途中游览休宁县齐云山道教圣地。当晚我与老同事们设宴回请了为我们安排旅游活动的校友庄昌益夫妇。
24日一早我们在回南京途中驱车约50公里顺道寻根访问祖居地新馆村,此前我已数次写信和电话与那里宗亲德全叔和世松村长联络妥当,我感到他们热切地期望我们去。新馆村在歙县城东北l 5 公里,自古有“五里牌头十里新馆”之称,昔日该村绵延近十里。新馆位於绩溪与歙县交界处,村边濒临芜一歙公路(205国道)皖赣铁路亦经此,交通尚称便利,地势北高南低属黄山馀脉丘陵地带。“洋子河”穿村而过,为新安江源头之一,昔日绍兴来人,自歙县溯河而上。村里除种稻、麦和油料外大量种甘蔗,是宗亲们重要生活收入,宗亲大都建了新楼房。宗亲们为迎接我们,加固了进村道路,以摩托开道,排场很大,宗亲列队欢迎我们,“德、亦、世、其、 荣"各辈都到,昌辈尚在襁褓之中!在德全叔府上四个八仙桌,宗亲们坐列两边,双方介绍各自情况,我带去一套“女儿红”绍兴酒,寓意:远嫁的女儿初次回门,并赠《东使笔记》新馆宗亲对寅初公很熟悉尊称为“存晓公,”德全叔捧出“著存堂宗谱”,里面有从尚志公始洁卿公止各辈先祖的简历,前观巷后裔们见到有遗唐公等介绍,就忙着抄录,新馆宗亲中有的祖辈或父辈曾在绍兴鲍氏兰溪、衢州盐栈“学生意",有的还在绍兴生活过,因此他们对绍兴宗亲有很深感情,虽时隔六、七十年,其感情如绍兴酒,愈陈愈浓。我们与那里宗亲分别合影留念并录影留存。午餐宗亲们以丰盛菜肴招待我们,乡间的新鲜菜蔬,大家大快朵颐,歙县特有的“毛豆腐”是开豆腐坊的世辈宗亲提供的,毛豆腐制作工艺复杂周期需一星期,味道极为鲜美,另有一碗“竹笋烧风肉”,同行女士们特别喜欢,宗亲们特意指出,这竹笋是你们祖宗(指绍兴)种在此地的,历经百馀年兴衰,现仍茁壮茂盛,寓意我鲍氏家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兴旺发达,大家为此特别激动。李晓光即兴书写条幅,我们签名留念,另画一幅“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遒劲的老根寓意我绍兴鲍氏植根於新馆,老而弥坚!午后宗亲们陪同我们参观村舍,旧居已大部翻成二层楼房,久居城市的我们徜徉在山水田园风光之中,心情特别愉悦,一位宗亲还向南京农大教授世问讨教板栗树的嫁接、治虫和施肥之法,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老友。“著存堂”宗祠始建於明代,由“木、善”两辈“八公建祠",清洪杨之乱后由鸣歧公和寅初公勖斋公兄弟出资修缮,现轮廓依旧,计前后三进,比高车头祠堂高大,1 0馀年前因年久失修,村里集议改为新馆小学,德全叔是校长,校舍较简陋,尚在进行复式教学。祠堂内原有一人多高的“翰林匾",据考寅初公在殿试获进士入翰林院后登录於歙县志,意在不忘祖恩,此地人都知道存晓公大名,在获悉我等为寅初公及其兄弟之后,都说存晓公教育后代有方。新馆宗亲待人纯朴感情真挚,宗亲间凝聚力很强,在我们十分感谢对我们热情接待时,村长世松说:我们村鲍氏子孙每逢节日都要聚会,你们远道而来,我们两地祖先往来密切,绍兴本家以往对新馆帮助很多,我们祖先相传这里祠堂看起来象马背上的马鞍,新馆鲍家子孙出去越远越有出息,希望新馆鲍家子孙能多回来看看,我们以粗茶淡饭接待,千万不要见外。你们来也使村里鲍家子孙团结更好,在外姓人眼里的地位也提高了。同往的老同事们也都说鲍氏虽不是大姓,但有极强凝聚力。后来我们双方依依惜别,24日傍晚回到南京,特别是新馆之行,给我们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
分享按钮>>....新馆行....
>>新安鲍氏历代进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