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 第一期 安徽和州鲍氏

    中华鲍氏网 2010年12月17日 鲍诗度


                           安徽和州鲍氏
                                                                             口鲍诗度
        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隔江面对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城市。和州物产丰富,鱼米之乡。古和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两千多年历史。千古传颂的《陋室铭》就是唐代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所写;楚霸王项羽与刘邦争朝兵败,感叹“无脸见江东父老’’在此一剑了却终身。
        和州鲍氏是自清朝康熙年间,族人从徽州(今安徽省歙县)因经商迁居和州而繁衍后代的。据《和州鲍氏谱略》(1 936年修订版,三卷本,正文3 5 8页)记载,和州鲍氏始祖为鲍一鸣的三个公子(《谱略》称共为“和州鲍氏一世"),三兄弟在清康熙年间约公元1 675—1 695年)先后从徽州歙县东村迁入,他们为新安鲍氏第四十三世。而新安鲍氏始祖鲍弘,又称迁徽始祖。则于东晋咸和已丑年(公元3 29年)从山东青州迁入。东晋时青州范围较广,今天的济南市,临朐等地都属青州。《和州鲍氏谱略》称:山东青州府乃鲍叔牙“事齐襄公、桓公,食采鲍邑。是为得姓之始"。
        太康九年六月十八日(公元288年),鲍伸,字敬淑(根据《和州鲍氏谱略》的《鲍氏世系前图》可称其为鲍叔牙第二十八世孙),西晋武帝授以护军中尉封户部尚书,镇守新安。新安,晋朝郡名,辖境相当今浙江省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新安郡治所设在始新今淳安西,诏书中说:“新安乃万山之中,故盗贼不时往害吾民,特选智勇才全户部尚书臣鲍伸领兵镇守"。鲍伸之子鲍泉西晋惠帝命其任信州刺史。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鲍泉之子鲍弘,即鲍伸之孙,鲍叔牙第三十世孙。东晋咸和已丑年(公元329年),晋成帝任其为新安太守。太守,郡最高长官。从此,鲍弘占籍新安郡,鲍伸,鲍泉叶落归根暮年都回到山东青州府。新安郡后改为徽州郡,治所定在歙县。鲍弘为“新安鲍氏一世"又称为“迁徽州歙县鲍氏一世"。鲍弘,晋朝元康二年壬子三月十五日生(公元292年)兴宁二年甲子六月六日 (公元3 64年)卒,终年七十三岁。《和州鲍氏谱略》记载新安鲍氏从第六世鲍照(鲍参军)长子鲍虎臣开始至第四十九世 新安鲍氏共分支全国各地二二十九派,一百零四支。其中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江西。和州鲍氏直系虽然从新安三世鲍靓任南海郡(相当于今广州、珠江三角洲一带)太守,五世鲍照任南朝宋临海王参军。但都没有迁徒。有史记载的迁徒是从新安鲍氏第六世鲍虎臣在南朝齐时由新琴郡治所西门迁至十五里牌,第九世鲍安团隋朝时因用兵。(隋唐任宣、歙、杌.、睦、婺、饶六州总管府大司马)屯居鲍屯即金硅坦,十世鲍一绅因修水利开南塌迁居鲍谭,十七世鲍远元晚唐(唐乾符进士)又迂回鲍屯,二十九世鲍时中元朝从鲍屯迁至鲍家源甸川竽头田,三十世鲍国宝从甸川迁至东村,四十二世鲍一呜的三子清朝从东村迁入和州。从新安鲍氏始祖鲍弘至四十二世鲍一呜的和州鲍氏直系四十二人中,进士及任官品较高者有十四人。《和州鲍氏谱略》对和州鲍氏直系四十二人及迁和州鲍氏一世至十一世,所有鲍氏族人都有详细记载。有些颇有价值,象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在《辞海》条目中没有准确生卒时间,而在《和州鲍氏谱略》中说明很清楚。鲍照为鲍弘第四世孙,‘‘鲍氏迁徽州歙县"即“新安鲍氏"第五世;晋朝元熙元年已未(公元4 1 9年)生,宋大明四年庚子(公元460年)卒,终年42岁。葬黄州府黄梅县鲍庄。
        和州鲍氏始祖启元、启亨、启忠三兄弟中,先是老三启忠在清康熙初年(约l 675年)最早因经商从徽州迁至和州西梁山定居的,西粱山,俯临长江,与江对面的东梁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故又称天门山,诗入李白形容为“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儿与芜湖隔江相望,是和州对江南贸易重地。长兄启元不久也迁来和州定居,落脚乌江镇经商。乌江镇是和州重镇,紧靠长江边,在安徽与江苏两省交界处,是经济贸易要地。镇东南一公里便是项羽自刎之地。老二启亨先是移居扬州经商,后在暮年约1695年才定居和州西梁山,其后裔移居张家湾。张家湾紧靠西梁山口三兄弟之间感情盛笃,启亨因经商,逐游四方,经常往来长江上,见天门山山青水秀,访悉民情浑朴,地脉丰腴。回歙后竭力劝兄与弟迁和州定居,以享天伦之乐。三兄弟在和州占籍后,启元为乌江支始祖,启亨为张家湾支始祖,启忠为西梁山支始祖。在西梁山麓建立和州鲍氏支词。每年祭祖,和州鲍氏支祠都要派人去歙县祖祠祭祖。和州鲍氏支祠与歙县棠樾祠,竭田祠联系较为密切。和州鲍氏辈份承接新安鲍氏的“一启学文世本东源”。自道光二十六年(公元I 846年)开始起用迁和州后行的辈谱:“孝友传家,诗书继泽,绳其祖武,佑我后人"。和州鲍氏从康熙年间迁入至今三百三十多年。已繁衍十三世至“书"字辈。“书"字辈为“新安太守”鲍弘第五十七世孙,为鲍叔牙第八十七世孙。三百三十多年来,和州鲍氏人材辈出,大部分都离开和州,分散在各地,还有一部分在国外定居。和州鲍氏的年长者都认同自已的原籍在徽州歙县。和州鲍氏在人才杰出上最为突出的代表,便是和州鲍氏第七世一清朝头品顶戴鲍源深。鲍源深是鲍弘第四十九世孙,鲍叔牙第七十九世孙。清同治年间任山西巡抚,为山西省最高地方长官,总揽全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在同治十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l 87 1年)皇帝诏书中同时要其兼管提督,一切民事、政事和“一切军务具听尔行",有违法者“五品以下听尔军法从事"。鲍源深为人正直、清廉,学识渊博,文韬武略,在他身上体现了鲍氏族人的优秀传统和书香门第的血缘。鲍源深在清光绪五年(公元l 879年)为和州鲍氏支祠重修时题写的祠联,上联:“祖宗忠厚,世德相承,且勿论富贵绵延,但使饥有食,寒有衣,居处有屋庐比各保安全,便是享祖宗遗留福泽;”下联:“子孙贤明,家声乃振,亦不必才能奇异,只须士勤读,农勤耕,工商勤职业合族尽无游惰,即可立子孙兴盛根基"。它体现了和州鲍氏族人传统道德的文化精神。△.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一期 源远流长的棠樾鲍氏
>> 向天下项氏招聘本站各个版块管理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