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一期 鲍志道——儒商的典型
- 中华鲍氏网 2010年12月24日 鲍树民
鲍志道——儒商的典型
口鲍树民
鲍志道字诚一,号肯园,歙县棠樾人。生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卒于嘉庆六年(1 801年),享年59岁。鲍志道幼时,生活贫困,家用屡空。他的母亲不忘祖训,省吃节用,积下钱来,敦请塾师课读儿子。宁可吃有糠皮的粗饭,而尽心事奉教子读书的座师。志道七岁读书,十一岁离家到江西郡阳学会计。他读书时间虽不长,但家庭教育的影响却很大;尤其他利用饭前马后,见缝插针地手不释卷,至老而弥笃。他走南闯北,耐劳吃苦,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意志。20岁那年重返扬州,凭着他的机智果敢,佐助歙人吴尊德盐业,矫革陋习,迅速起微转显,声名由此远播。乾隆38年(?)他独立经营淮南盐业,进一步革新陈规旧例,清除腐败。平日,他以身作则,励行节俭,在经营上“动操胜算",往往“所进常过所期。"不数年,一跃而为扬城盐商巨户,被推举为两淮盐务总商。任总商期间,他利用职权继续推行盐业界的全面改革;调整人事制度,选贤任能,精简勤杂人员,严明奖惩:创设一商舟溺,众商攒助的《津贴法》保险制度等等。深得众商的拥护。他又与受乾隆恩遇的歙县盐商郑鉴元,共同倡导程朱理学,努力宣扬儒家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贯彻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在众商中起着振聋发聩的功效。鲍志道任总商20年,以其干练智敏的才能,斡旋于官商之间,无论盐业的消长赢缩,以及公私百役,巨细大小,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他在两淮盐务面临凋敝之际,“精心佐计,完物争时",运用“张弛万变"的手腕,一举振兴两淮盐业,藏镪百万,号称江南首富。
鲍志道仍保持俭朴本色,并教育妻子儿女,躬自洒扫、浆洗、灶饪、操持日常家务。能如此,不能不归于家学渊源的根深柢厚:他的曾祖父士臣,行商四方,轻财好义,以诚信待人。当时众人都尊称他“鲍先生”,誉为“廉贾’’。嘉庆二年(1801年),鲍志道由扬州归故里省邱墓,携长子漱芳,拜于祖祠下,见周遭墙屋晦昧摧剥,有慨于世德之旧而兴修之不可缓。漱芳请出私财从事。志道欣然许之,鸠工庀材,重修万四公支祠——敦本堂,增高殿廊庑台基,复旧制。同时于祠左重建西畴书院,俾族子弟讲学其中,冀耕读家风于勿替。
鲍志道的祖父逢仁远贾在外,所入必尽归其父,晚年居里中,见先世慈孝堂、慈孝、孝子两坊年久失修,不葺将倾,枕席难安,谆谆告诫儿孙完成厥志。大耄之年,历举先代鲍氏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方面的典型人物,撰《鲍氏五伦述》,又请邓石如书擘窠大字,漆刻于宗祠享堂正中屏门上,以使子孙万世景仰效则。
鲍志道非常重视对子弟的培养,延请名师坐馆讲学,同时他又捐助士子读书应试、文人著书立说;捐重金1 1 000两修建徽城紫阳书院和城外山间书院;又出银8000两交两淮生息,增置书院膏火费,其他助学、劝学言行不一而足。他不娱声色,好交文人硕彦,号称才子的著名诗人袁枚与他契交莫讳。简牍一通,墨迹有云:“老长兄(指志道)关切之情,不但老人刻书之费,有所取资。而亡妹一家之寡妇孤儿,俱免于沟壑…....,’袁枚的《祭妹文》名篇,可为二人深谊之注脚。袁枚又为鲍志道重建龙山慈孝堂作诗十首,刊于《小仓山房诗集》。
鲍志道有四个儿子:漱芳、勋茂、敬庄、书芸。长子漱芳,幼随父扬州经理盐务,浸浸有名声,后为盐运使、通政使。鲍志道的经商之道来自遥远的儒宗和徽商的家教。和历史上许多名儒大贾、显宦一样,鲍志道也是沿着这条人生轨迹走向辉煌的!元代棠樾鲍氏著名鸿儒鲍元康在《棠川诗会序》中说得好:“夫不读书而专意于理财,其流必归于不义;不力学而专意于俭家,其弊有至于忘亲,何者身不修也!读书以理财,则知取与分,力学以治家,则知本末之序。”鲍氏世家子弟,恪遵祖训,贯彻儒学,代不乏人。
鲍志道乐善好施,恤孤济贫:干了大量的慈善事业和惠及众生的义举,但他从不喜施舍僧尼、乃至捐修佛堂。究其原因,与他的儒学人生观有关。孔子曾说过:“不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是入世的,它不否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摆正义与利的位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懈的努力,便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生业绩和繁华的物质世界,从而找到人生最完美的归宿。无须企求冥冥的神灵的保佑!鲍志道就是这样的一个现实的儒学卫道者!△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一期 明代贤臣鮑辉
>> 新中国第一代女摄影家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