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一期 手足情谊深如海

    中华鲍氏网 2010年12月26日 鲍世绍


  
 
        编者按:世纶是浙江绍兴直乐泗荫馀公的长孙,40年代,离开上海去海外,60年代到美国定居。他阔别母亲和弟妹30余年,1978年冬才返回家乡,跟家人团聚。他虽身在海外,但念念不忘家乡父老。在近20年里,他回国探亲7次,3次回绍兴访故里,1次去安徽棠樾寻根,还多次会见亲朋好友。1998年正是他八十华诞。四个弟弟在杭州为他祝寿,并陪同他参观访问,他们兄弟的手足情谊深如海,十分动人。

        1998年仲秋,杭州西子湖显得格外秀丽。远在大洋彼岸美国旧金山的大哥世纶,携带夫人美莲和幼子其海回到祖国与我们四个弟弟及妻子和子女团聚。1978年冬,世纶得悉年迈的母亲因病卧床,就动身回国探亲。这是他身居海外30余年后回到祖国与家人的第一次团聚。我们五兄弟在母亲的膝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世纶在母亲床边陪伴老母20天,共同回忆往事,孝顺之情难以言表。就在1979年夏初,母亲就安详地与世长逝。从此,世纶基本上每隔3年回国一次,1998年已是他第七次了。
        一、 贺八十华诞
         在1995年团聚时,世纶五兄弟离别时就约定,1998年的聚会的中心议题是二哥世绳率弟弟及他们的夫人、子孙为世纶庆祝八十华诞。在3年里,大家多次通讯联络和积极筹备这次活动。
        为方便各方来宾,庆祝活动确定在杭州举行。寿庆活动安排在杭州新阳光大酒店。10月17日下午5时,各方来宾40余人先后来到酒店大厅。除了世纶等五兄弟和五妯娌外,有来自美国大哥子女的代表其海、来自杭州、宁波和南京的表妹,来自湖州的3个外甥女,还有在上海和杭州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居住在北京的笔者的女儿小玲和婿云峰未能到杭州参加庆典,特致贺电,并从邮局送来了一只花色鲜艳的花蓝。
        5时30分,寿庆主持人世绳宣布庆祝活动开始。先由各方敬献画、献诗、献礼、献花等。三哥世纪和夫人衣云献的画有特地请上海93岁高龄的画家王退斋的【寿星图】和衣云亲自精心创作的【寿桃图】。四哥世绅书写了自己创作的祝寿诗:“赠大哥八十华诞:少年丧父离山阴(绍兴),独自奋斗闯申城。历尽艰辛与困苦,立志创业事竞成。漂泊海外五十载,弹指一挥已八旬。中秋携子归故里,故乡月亮分外明。兄弟举杯同祝寿,遍湖礼花迎寿星。”这首诗概括了世纶的一生,也同时表达了大家的心情。献礼毕,大家举杯祝贺寿星健康长寿。宴会厅里气氛隆重而热烈,充满欢声笑语和清脆的碰杯声。 ’
        宴会接近尾声,宴会厅灯光顿时熄灭,酒店服务员端上了生日蛋糕,最上层是80两个大字组成的蜡烛,点燃后,烛光照明了美丽的彩图;第二层是一只山羊,表明世纶属羊;第三层书写贺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寿星吹灭蜡烛,宴会厅重见光明。在动手切蛋糕前,寿星说出心愿:在2001年再次在杭州聚会:大厅里立即响起热烈掌声,因为他的心愿也就是大家的愿望。这时,酒楼外天空传来了礼炮声,这一天,杭州举行的国际礼花节开始了,好像整个城市的人们在跟我们一起庆祝。
        次日中午,我们再次聚会在杭州市中心的百年老店奎元馆寿宴厅,厅内高悬着大红“寿”字,显示了祝寿的气氛。这是其海代表寿星举行的答谢宴会。主持人世绅宣布寿宴开始,其海上前致答谢词。他出生在香港,三岁去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接受了美国教育,仅在家学了一些勉强够用的上海话。在美国,他经常在电视台接受记者采访从来没有怯场的现象,而今虽做了充分准备,但不免心头有些紧张。他像变戏法似地拿出一张小纸片,就用流利的上海话一口气讲完了答谢词。他讲得简单明了,生动活泼,大家热情为他鼓掌。
        宴会结束后,大家分别跟寿星合影留念,最后在酒店门厅集体合影,并相互道别。这样,寿庆活动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赴安徽寻根
        我们从小就听先辈说,绍兴的鲍氏家族是从安徽迁移来的。究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历史文物,我们一无所知。多年来,我们在想找机会到安徽寻根,但鉴于大家都在工作岗位上,很难实现这一愿望。1998年,我们五兄弟最小的也有65岁了,都退休在家养老了,终于实现了盼望已久的心愿。
        10月15日,我兄弟五人和夫人等乘车从杭州出发,经过浙西山区进入安徽境内,来到黄山脚下的歙县棠樾村。据历史记载,远在南宋时期(约1127年),我们的祖先发现安徽棠樾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富饶的自然环境,就开始定居在这里,逐渐开发建设,经过元朝辛勤的基础建设,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一族聚居的村落。当时,鲍氏家族读书、做官、经商的人渐渐增多,特别从清朝中期以后,盐商兴旺发达,在故乡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鲍氏家族慢慢发展扩大,扩展到歙县其他地方,如离棠樾不远的鲍村等。据家谱记载,绍兴的鲍氏家族始祖尚志公就是1774年从鲍村迁移到绍兴高车头。
        自南宋以来,经元、明、清,鲍氏家族出了众多的忠臣、孝子和节妇。为了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在该村建起了牌坊群,后经过多次修缮,目前尚保留7座牌坊以及两座祠堂(男女各一座)。牌坊群位于村东北,7座牌坊纵向跨甬道而立,自东向西排列为: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文渊妻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龄妻节孝坊、慈孝里坊、鲍灿孝子坊。牌坊群体现了鲍氏家族奉行封建礼教,倡导儒教伦理道德观。牌坊群和祠堂已被政府列为国家级文物,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牌坊群博物馆负责人鲍树民宗亲的向导下,我们参观了祠堂和牌坊,对鲍氏家族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遗憾的是我们当天要赶回杭卅;未能走访鲍村,更详细了解鲍氏家族的发展史。回到杭州已晚上8时了,虽然身体感到有些疲劳,但我们感到精神上十分满足。
        三、访绍兴故里
        10月19日,世纶等一行前往绍兴故里,会见青少年时代曾一起居住在绍兴乡下直乐泗老屋的叔叔和姑姑们。亦臧和亦骧两位叔叔的家现在南京,而姑姑们的家都在绍兴,因此我们决定在绍兴跟他们聚会。听说我们要去绍兴,两位叔叔就特地从南京到绍兴,并在车站迎候我们。晚间,我们设宴款待他们。他们是比我们长一辈的同龄人,在童年时代,大家在一个院子里玩耍。而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彼此记忆虽淡薄,然而血统相连,我们在一起感到十分亲切。
        我们谈话除了回忆往事外,主要谈我们的先祖寅初公的两本遗著,即《东使笔记》(现藏在杭州大学图书馆)和《鲍太史诗集》(藏在南京图书馆)。经过各方努力.我们获得了这两本书的复印件。《绍兴日报》曾发表作者董纪林先生对寅初公的评价。他说,“鲍存晓(寅初公)太史,在古越绍兴当有一席之位。经查寅初公咸丰八年为举人,同治七年为进士,并入编修。是年,绍兴进士共lO人,鲍氏位居第一。从《诗集》看,太史文品精湛,人品高洁,乡情浓郁,诸多方面是值得令人称道和首肯的。”看到那样赞扬我们先祖,我们无不为之自豪。我们一定要让子孙了解先辈对祖国文化的贡献,并尽力去继承他的传统美德。
        19日下午,我们来到绍兴吼山风景区,凭吊先祖荫馀公的墨迹。1936年,先祖挥毫书写了“云石”两个巨字,世纶在旁磨墨协助。我家出资雇佣匠人将字刻在吼山上的一块巨石上。这是以一根底小而顶大的石柱托起的椭圆型巨石,高耸入云,云雾缭绕,以“云石”而得名,现为风景区的重要一景。荫馀公是当时出名的书法大师,他的墨迹是风景区最古老的摩崖石刻,为吼山的石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我们上山登高,在云石边仰望,看到这刚劲有力的大字,不禁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20日上午,我们到马山镇直乐泗村,再次访问我们的故里,原来的老屋不见了,门前的河湾填平了,宅旁的小桥和进城的船码头不见了,只留下邻居的旧宅和屋后的一条小巷,但小河和河对岸的居民住宅仍能唤起我们童年的回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3座三层楼房拔地而起,附近新建的小洋房,从外表看跟大城市里的别没有两样。据当地人介绍,这是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第三代农民住宅。家乡人民富起来了,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离老屋宅基地不远的小桥(50年代新建的)上,我们见到了乡亲们,其中一位是3年前我们回故里时认识的老奶奶。她支着拐杖向我们招呼,回忆她当年见到的“大少奶奶”(我们的母亲),称赞她待人和气,勤俭持家,一点没有大户人家闺秀的派头,可见母亲给乡亲们的情谊有多深。另一位是笔者的小学同学毛柄炎,他还能清楚说出姓名和当时一起上学的情景。他热情带领我们看了老屋周围,并介绍了半个世纪来家乡的变迁。参观后,两位老同学在桥头合影留念。鲍氏的老屋不见了,鲍氏的后代先后离开了故里,然而鲍氏家族留下的文化贡献和鲍氏人的乡情却留在这块故土上生活的乡亲们心中。
        11月5曰,世纶在离开上海回美国的前夕和3个弟弟(笔者提前回北京了)跟绍兴前观巷的世本、世远、世禄和世宰等相聚在南京路新镇江酒家。这是继1995年秋的又一次聚会。席间,两个鲍氏支系的同龄人,共同为源远流长的兄弟情谊不断加深而频频举杯。大家回忆先祖辈芗谷公和荫馀公的深厚情谊,提议要继承祖辈的传统,加强联系,联络更多分布在中国各地的鲍氏宗亲,交流情况,挖掘鲍氏家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一期 访鲍加记
>>《鲍氏文苑》第一期 北京会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