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四期 我国盐业史略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1日 鲍杰
编者按:我鲍氏宗族自叔牙公始,大都以经营盐业为生。尤以淮盐、浙盐两大盐场为集中地,且是运产销一条龙进行,直至近代才逐渐扩展至其它行业。但现代的鲍氏后裔对盐业、盐政已很生疏,本期特请长期从事盐务工作的浙江宁波的鲍杰宗亲撰文予以介绍。
我国盐业史略
口浙江宁波鲍杰
我国盐制递今已二千余年。《越绝书》载:“朱馀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日馀,去县三十五里”。今绍兴市北十二里有朱馀村即其地。汉高祖立刘濞为吴王,募民煮海成盐,盐利尽归于己,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唐有产盐之县一百五十。江南自嘉兴至彭水县十二。乾元元年,盐铁使第五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时每斗盐价一十文,加榷百文一斗,以一百十文而出之,是十倍其价也,盐税之重税当自此始。刘晏任盐铁使始,盐利岁才四十万缗,至大历末六百余万缗。以至“天下之赋”盐利居丰。宫闱服饰、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
鬻海为盐,曰京东、河北、两浙、两淮、福建和东南凡六路,其鬻海之地,日亭场,民日亭户,或谓灶户,户有盐丁,岁课入官。宋时,杭、秀(今嘉兴)、海三州,岁入课一百五十万。“东南税利,视天下为最厚”。自唐以来,盐税寓于盐价,宋、元、明和清各朝,盐税多称盐课,盐课分“灶课”与“引课”。灶课由产地灶户缴纳。引课由经营运销盐商缴纳。明万历二十八年,两浙盐课岁上交银十四万两。至清末增至九十七万两(合银元一百四十万元)。民国二年,颁布《盐税条例》,统一衡器,所有杂色名目一律取消,统称盐税。民国卅六年,政府颁布《盐政条例》,“盐税就仓场征收”,废产销两地征税办法。建国后,政务院规定:“从量核定,就场征税”,统一由国营企业就场收购、完税和运销。
古代制盐,皆以海水用火力煎熬成盐,延续数千年之久。南方制盐工具用篾盘、铁盘和铁锅,制卤工艺沿用刮泥淋卤与摊灰淋卤。宋时一场十灶,每灶煎盐昼夜六盘,出盐千斤左右。明代实行“聚团公煎”,自三灶至十灶为“一甲”。清末创板晒用日光晒制,至民国废煎制为晒制。建国后,推行摊晒海水直接制卤,采用薄膜结晶和机械抽水压滩等新工艺,以提高盐质。
盐价历代递变。唐天宝至德年间,斗盐(五斤)十文,外加再文至一百十文,每斤合二十二文。德宗时斗盐增至二百七十文,合每斤四十五文。宋南渡时诸州置仓,令商人买盐钞,合每斤六十文。元初,兴引盐,每引中统钞十二贯(每贯一千钱),合卅文一斤。明时,浙江军民计口授盐,纳米三斗换盐一斤。清初,战事频仍,盐税迭增,盐价朝令夕改。至光绪及宣统年问,引地煎盐每斤二分八厘至三分六厘。民国初期,盐价混乱。民国十五年后,纲地晒盐每担七至八元,肩地七元左右。建国后,盐价一度暴涨,国家实行按人口凭票定量供应。后取消凭票敞开供应。1957年浙江省食盐每斤一角四分至一角五分。
盐属重税商品,列为国家重要财源。历代均设置盐官,专司盐务。汉武帝时于二十八郡有二十七郡设置盐官,禁民私制。唐时“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设置监院”。宋设提举司,主管盐事。元、明、清皆置转运盐使司,场设盐课司,民国设盐务总署,统管全国盐务。缉私为盐务之要政,历代皆制订禁私法规,设官兵专司缉私,查禁极严,刑罚严酷。清置《大清律》盐法十二条。清末,设武装缉私,民国继之。建国后,政府执行“教育为主、处罚为辅”政策,场区建立护税组织。1954年结束武装缉私。
我国盐政代有变更,可分无税、征税和专卖三个时代。首先是无税时代:三代(夏、商、周)以前,俗淳事简,山海之利未有禁榷。无税者,藏富于民,国家不取。其次征税时代:夏禹青州贡盐,周官太宰掌山海之赋。贡赋即征税之权舆。征税者,盐由民制,政府就场征榷,任商自由运销。再是专卖时代:历史较长,变革较多。春秋管仲任齐相,鲍叔牙辅佐管盐务。创行“官山海,正盐策,禁民私制”之榷盐法。盐的产、运和销皆由国家管理,寓税于价,行销各地。齐国由是富强,称霸诸侯,是为专卖之始祖。汉武帝时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敢私煮者,铁左趾,没入其器物。昭帝元年,桑弘羊大司农,尽管天下之盐铁,县置盐铁使,以均输调盐铁。其法为官制、官运和官销。所传“盐铁论”于后世。唐乾元元年,第五琦任盐铁使,总管天下盐政,实行民制、官收、官运和官卖制。制盐者须经官特许,立为“亭户”籍,免其杂役,专事制盐,所产归官。刘晏任度支兼盐铁运使,行榷盐制,其法为民制、官收、商运和商销。创就场专卖之始。宋庆历年间,改行“钞法”,商人纳钱京都,官给“盐钞”,凭钞至产地支盐行销。崇宁初蔡京改“钞法”为“引法”,商人凭引依界行销,逾限或越界作私论处。元初治宗之“钞引制”,实行官督民制,官商兼运兼销之“专卖制”。明洪武三年行“开中法”,令商人输粮米至边塞充实军储,给以盐引,赴场支盐,许其定界运销。万历四十五年,为疏通积引,创行“纲法”。将商人历次所领盐引编成“纲册”,准许商人将纲册为“窝本”(专营特许注册),亦称“引窝”。人册者称“纲商”,可世代承袭。纲册无名者不得加入。纲商行销地域称纲地或纲岸,盐之收购运销概由商办,是为“专商引岸”之发端。清循明制,定民制、商收、商运和商销。各省行盐循用纲法,“专商引岸制”日趋完臻。
民国迨始,盐制沿清旧。民国二年北洋政府向英、法、德、俄和日借外债2500万英镑,以盐税作抵押,出卖盐政主权,洋人设盐务稽核机关把持盐政。各省亦各自为谋,多以盐税附加筹集军政费用。如北伐军抵达杭州,蒋介石为筹措军费,由陈蔼士与浙江实业银行董事长李馥生商谈,以盐税作抵,向银行界筹措军费五百万元。李表示,既以盐税作抵,需由两浙盐商代表签字。当时两浙盐业协会会长周湘龄住上海,由副会长俞襄周主持,俞感到事颇棘手,推另一副会长鲍清如出面洽商,鲍亦趔趄不前。终以盐商代表不齐,难以协商托词延宕。然事关军政大计,李仍筹集款项虽无盐商签字,而既言明以盐税作抵,自1928年冬以北伐附加费名义,核定纲地每担征收一元五角,肩、住、引地减半征收,以为取偿。两淮、两浙盐商于民国十七年至十九年分别以食盐正附税、军用加价和善后军资附加作抵,筹措银元达四千万元。民国十七年三月政府以“整理”为名,查验两浙和苏五属引照。两浙盐商以周湘龄等为首提出:“民国肇兴,前清旧照似失时效,拟请颁给新照,俾垂久远”。并愿缴纳照费一百四十万元。当经财政部以一百五十万元代价准改查照为给照,于民国十七年二月颁发“新照”,准许引商永远执守。嗣后湘、鄂、赣、皖、淮南食岸、长芦和山东等所有盐商引照,皆按此办理,共缴纳验照费一千五百万元,均得政府之确认。
民国十九年,立法院内盐政改革呼声日高,提出废引改制倡议,五月由马寅初等立委起草,于民国廿年三月廿一日立法院通过《新盐法》,规定“盐场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袭断”。并“废除专商,破除引岸”。新盐法实施办法及日期由财政部另行公布。抗战军兴,新盐法终未付诸实施。盐产区先后沦陷,各地抢运食盐,实行民制、官收、官运、商销或专卖。民国卅一年财政部颁布废除专商引岸制实行盐专卖。民国三十五年三月,财政部公布《盐政细领》,取消食盐专卖,废除专商引岸制,定为民制、民运和民销,盐税“就仓坨征收”。至此结束盐业专商引岸制。建国后,革除盐政积弊,盐的产、收、运和销全部纳入国家计划管理,由国营企业统购统销。
盐史浩如烟海,今择要简述,与宗亲共识,尚冀匡正! 作者注:查“宁波金融志”:制钞以枚计算,数大以串、吊、贯、缗和千文为单位。一缗即一千文。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四期 鲍氏与宜兴陶业
>>《鲍氏文苑》第四期 《纲盐执照》及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