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四期 拜梅庵的传说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5日 鲍亦骧


         编者按:鲍氏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定与众多的历史遗存联系在一起。需要族人共同来宣传它、保护它,有的还需多方奔走呼号争取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拜梅庵的传说
                                                                             口鲍亦骧
        南京人爱梅花是出名的,梅花是南京市的市花。每当大雪压境,冰封严寒的腊月里,腊梅一枝独秀,笑傲冰雪,发出阵阵幽香。人们举家踏雪寻梅,渴望温馨春天早日来到。待到冰雪消融的三月,报春的梅花吐露芬芳,红白相间的梅花,层层叠叠,漫山遍野,开遍城郊的山岭田间。
        南京城很大,如今尚保存完好的明城墙,走马一圈约有卅余里。“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能坚守近三年,而不被清军曾国藩的“江南大营”所攻破,是因南京城内有水源、有稻田菜地,可自给生存。据说昔日明洪武年间,刘伯温曾为朱元璋规划南京城时,建议新建外城墙应把紫金山包含在城中,才形成了“内十三,外十八”,即内城墙有十三个城门,外城墙有十八个城门的格局。只是因朱元璋身后,燕王朱棣迁都北京,才未建成。因此内外城间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南京乃“六朝古都”,昔日的政治中心在城中偏东,即现时鸡鸣寺以东中山门以西。经济中心在城南秦淮河一带,商贾云集,浆声灯影,最为繁华。而如今水西门一带则是小商贩、手工业者等社会最底层集中之处。文人墨客大都生活在城西,即现时清凉山、虎踞关、龙蟠里一带。唐时的颜公寺(颜真卿故居),清袁枚的“随园”就在此。而清凉寺内的“扫叶楼”更是历来文人骚客们吟诗作画之处。这一带山岗起伏,寺庵处处,坟茔点点,竹影摇曳,古木参天。也是植梅最多的处所。每逢腊梅吐芳,春梅绽开之时,文人们必在此咏梅画梅。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佳作。
        南京人爱梅咏梅画梅,殊不知南京的梅花却与我鲍氏宗族有着不解之缘。南京城西原有一知名古刹一古林寺,现虽不复存在,但在遗址上的山岗间建有古林公园。与笔者住处相去不远,时偕家人歇憩,园中遍植梅竹,春日更是赏梅的好去处。园之东侧岗上建有一亭,曰“拜梅亭”。此亭虽为新建,但挑角飞檐,曲折回廊,颇具我国古典园林风格。又加亭之周边遍植各种梅花,更形古朴典雅(见封面照片)。亭旁立有拜梅亭之说明碑。碑文录如后:

                                                                                  拜梅亭

        “齐梁年代,建康(今南京)古林寺和吉祥寺间有处拜梅庵,为颂扬孝子鲍元而建。鲍元是安徽歙县人,在海南任州官,回乡探母路经建康,游古林寺(令古林公园)时,遇见一棵古梅枝繁叶茂,形态古朴。因其母小字为梅,仿佛是其母化身,于是迎梅而拜。以缅怀慈母恩情。传说当时万朵梅花为鲍元孝心所感动,齐低首回拜,竹子也垂下了叶片表示敬意。郑板桥游古林寺时听此传说,写下“虚心竹有低头时,傲骨梅无仰面花”。颂扬梅竹的高尚情操和鲍元的孝心。庵虽已毁,但鲍元拜梅的故事代代相传”。拜梅亭因此而建。
                                                                                                 二oo一年二月二十日

        经查证,吉祥寺在今清凉山公园所在的清凉山麓(已毁)。南京属镇宁丘陵地带,其最高的山当数城东的紫金山,高四百多米,它的余脉迤逦向西,分别经九华山(俗称小九华)、北极阁、鼓楼岗、马鞍山和清凉山直抵秦淮河边。清凉山高可卅余米,山间自古多为文人墨客筑宅居住,因而多山间小道,拜梅庵位于小道峨嵋岭附近。现时的拜梅亭,不是拜梅庵原址,而是建在其西北向约距一华里处。
为求证鲍元其人,笔者曾请友人代为查证。永臣宗兄在首都图书馆查到,馆藏由清陈作霖辑《金陵通传》中有如下记述:

                                                                              鲍山
      上元(笔者注:南京在古时称上元)。鲍山,字元则,居(金陵)城西,近吉祥寺,寺有古梅,山母生而梅萎竹生,迨其母卒则竹毙无存,而梅擢五新干,山见而下拜,谓:“母魂归于梅也”。因建“拜梅庵”於寺中。焦口为之记,以立春为梅诞日,八月朔为梅浴日,家有“友鹤楼”,悬刘仲德所绘《竹林孤鹤图》以为静中友,适云际鹤下对图而舞,人咸异之。著有《野菜博录》凡四百三十九种。

        永臣兄还抄录了鲍山所撰《野菜博录》序。其落款:天启壬戌仲春香林主人于天都青莲庵中。另有鲍山的印鉴三枚。“天启”为明熹宗朱由校(1621—1627)的年号,“香林主人”为鲍山的别名,而“天都青莲庵”应为黄山天都峰上青莲庵。
        从上面两种记述来看,在拜梅庵的故事情节上相去不远。鲍氏族人向来尊祖训“孝悌传家”,母亡故时梅花绽开,怀着对亡母的怀念,见梅跪拜,并建“拜梅庵”以示纪念,当应可信。而人之姓同,同为我“鲍”姓,而名却不同。“鲍元”与“鲍山,字元则”,我以为应是后者较可信,而鲍元,则是鲍元则的口传所误!古时常用别名或字,且行文时无标点所致。从鲍元则的生活年代,误差较大,齐梁属南朝,应在公元479—557年间,南朝是偏安在建康(现南京)的小朝廷,管辖权很难达到海南。《金陵通传》落款为明•天启应较可信。鲍元则祖籍在安徽歙县应可信,他的《野菜博录》是在黄山天都峰青莲庵写成。以上是有关“拜梅亭”(确切的讲是“拜梅庵”)的两种传说。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读者能进一步予以考证。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四期 亲历蜀源
>>《鲍氏文苑》第四期 这里的古墓讲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