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四期 义乌龙溪鲍氏的历史遗存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10日 鲍增虎
义乌龙溪鲍氏的历史遗存
口鲍增虎
龙溪鲍氏定居义亭后曾有不少建筑,谱载:有东西鼓楼,有龙溪十景;有银锭塘、紫荆坟(1 6世曦墓,墓前有紫荆树,墓址在坟头山东),有三祠,一阁,一桥,有碑坊,曾辉煌一时。现已荡然无存。有的竞已无法考证。下面仅就三祠、一阁、义亭桥作简述。
忠庄侯祠:祀唐大尉禄。祠址在今义亭镇后宅村西。据曦序载:禄以武功仕吴越,清泰年间阵亡乌伤。唐王两嘉其忠。二年勒遣棺具葬乌伤西三十里莲塘之源。谥忠庄侯,加封泰山郡公。建祠墓侧,命有司春秋祀之。宋仁宗朝,龙溪始祖节度使浣曾修葺一新。南宋长(祥)兴年间(1 274—1 27 9)元兵入婺,毁于兵燹。现墓祠地均已建民房。遗址已不可寻。
大宗祠:在义亭村西北,坐西朝东。始建于康熙己卯(1 6 9 9)春,越四年壬午(1 702)落成。主其事者有裔孙炳等。有上中下三座。前座门楼五间,中座明厅五间,后座荫堂五间。康熙五十六年(1 7 1 4)加前两庑六间。规模恢宏,览观者都说:穆穆清庙,可以壮一族之大观。
咸丰辛酉(1 8 6 1)太平军过境时被焚,剩祠旁平房二间。同治癸亥(1 8 63),祠理芳锤(不久逝)申甫等筹旧址复建。战乱后民生凋敝,祠产收入骤减,只得变卖祠产20余亩,购得行将倾颓的梧岗公别庙之材建荫堂三间,以安先灵。越六年,同治戊辰(1 8 6 8)复建东西两庑回廊,光绪丁丑(1 87 7)再建后座,戊寅(1 878)复建中座,戊寅甲辰(1 904)建前门楼及戏台。前后历经4 1年复建始成,艰辛可见一斑。民国廿三年《谱》卷二有《龙溪鲍氏大宗祠记》等四篇。
抗日前稠西小学从堰头迁入。沦陷期间一度为日军所驻。抗日胜利后仍为校舍。建国后国家征用作粮库。上世纪60一70年代为生产队所用,做牛栏,堆稻草以及炉灰等,后毁于死灰复燃中,前中二座及后座二间均被焚。现后进修复,由村出租给专业户养鸡。 .
小宗祠:在义亭通畈田朱铁路立交口东南侧,龙溪西沿,三进五开间,有戏台,坐东朝西,规模与大宗祠相仿。但梁柱小,雕刻简单、粗放。何时建,宗谱无记载,沦陷时被日军拆毁。遗址已建住房。 文昌阁:阁址在去鲍宅山景村路交叉口,坐南朝北。占地约五六亩。南端为阁楼,据老人回忆阁柱粗,合 抱,甚壮观。东西两侧为厢房,多为丐民所住。门前有“敬惜字纸亭”。抗日前逐步倒塌,原址现建民房。
义亭桥:桥址在改溪后的新桥西端。为古时通东阳浦江要津。元明间:“欲渡无梁民病涉",曾建木桥供通行。后有乐川公者以“此非大道之谋,亦非经久之计”,创议凿石兴工,中累石为墩,两岸砌石为堤,经年告成,自此永逸百余年。康熙年间,巨浪坏堤,桥损,有苍山公者不惜巨资,整旧如新。乾隆年间,历年多雨,波涛摧堤,桥有崩塌之虞。在乐真公主持下,侄孙信圭、元圭、如圭、鲁圭,以及尔圭等具体筹划。出资千金,择吉兴工,彻底重建,迨乾隆五十六年(1 7 91),大功告成。桥体坚如磐石此后从未出险情。民国廿三年《谱》有《义亭桥记》、《重修义亭桥记》两文。桥南端原有合抱大树,溪两岸树竹繁茂。龙溪自旺吴桥曲折南下,通过此桥,风景极佳。2001年龙溪截弯取直,桥废。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四期 鲍虎与鲍虎墓园
>>《鲍氏文苑》第四期 扬州鲍氏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