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四期 杞国与鲍氏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10日 鲍永臣


                                         杞国与鲍氏
                                                                         口鲍永臣
        前不久在北京国图借阅了一本《杞文化与新泰》,读来受益非浅。这本书是1999年10月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和山东省新泰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在新泰召开的“全国首届杞文化研讨会”的文集。全书50余万字,共49篇论文,著作者绝大部分是各地史学界研究员或教授,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作序,新泰市委书记王尹成为主编并作前言。这本文集,不夸张的说确是架起了杞国史末的殿堂,一反太史公在《史记》中载:“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的不予重视,而展现了杞国在历史上的本来面貌。尽管研究课题仍有不同见解,莫衷一是,但确实解答了我多年想明白而无从明白的许多问题。
        我很早就着意搜集杞国的资料,那是因为我们鲍氏始祖是杞国人,杞国是夏禹之后裔,“杞公子敬叔仕齐,食采于鲍,因以为氏”这段史实是得到多方印证的,因而我们才能说:“鲍氏是禹之后裔,得姓始祖是齐大夫鲍敬叔,叔牙公是我二世祖”,这是我鲍氏所公认的,多数家谱都明确的,当然“夏封鲍”和神化了的传说也见于鲍氏宗谱,但深究困难不好建立。粗读了这部洋洋五十万言的《杞》,起码明白了几个问题:
1.“杞”是神农时代一种农具的名称,类似锄,遂有以杞为地名者;
2.杞国在历史上“或封或绝”三起三落,夏时已有封国,但封地、世系无考。商武丁又封夏后于杞,史有记载,却又绝。周武王寻夏后东楼公封于杞,即雍丘,今之河南杞县境;
3.东楼公者,非名。《路史.国名纪四》载:“娄,楼也。本作偻,商所封,即牟楼,曹东之地。一曰无娄,密之诸城有娄乡,牟娄国也”;雍正.《山东通志》载:“杞,姒姓,侯爵。初商汤封夏小康之后于曹东楼,是为杞东楼。终殷之世,其各代不可考。周武王求禹后得东楼,复封于杞以奉夏祀,实今之河南杞县”。山东诸城一带正是夏代姒姓集团的活动地区,东楼公即东楼地区一贤者,名无考;
4.杞国春秋前避共和之乱,始迁泰山平阳,即今之新泰。(泰安西邹县,古亦称泰山平阳,或西平阳,非杞也),我始祖敬叔公即新泰时杞国公子,此地有汶南鲍庄,是敬叔故里,并传说又是叔牙公诞生地,奇怪的是新泰还有座鲍叔牙墓,虚实待考。齐桓公时杞迁缘陵,后又迁淳于,但平阳仍有鲍氏居住;
5.田齐代姜期,鲍氏出逃亦离新泰,东汉鲍宣公五世孙昂复迁回泰山平阳,(即新泰,非邹县)。约800年后,唐僖宗时二十八世孙孝恭,任越州司马,因乱阻兵,勿克归,遂家于浙之馀姚。(此与《兰溪鲍氏宗谱》同);
6.清.道光、咸丰年间,新泰境内出土大批杞国铜器。计有鼎2、簋5、壶、匜、盄各一,其铭文与滕县出土之“杞伯鼎”相同。但有学者对铸鼎之“杞伯”与郭沫若先生推定不同,谓非谋娶公而是杞孝公,(相距七代)对此尚未定论。
        总之,杞国之研究对我鲍氏很重要,杞文化之忧国忧民意识(“杞人忧天”之新解),对叔牙精神不无影响。为此,我认为《鲍氏文苑》应参与杞文化的研究。现,我将《杞文化与新泰》一书中有关我鲍氏的论述转录于前,很有参考价值。当然其中会有与实不合者,如:仕齐之杞公子应是敬叔,叔牙是二世祖。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四期 鲍叔牙与杞国
>>《鲍氏文苑》第四期 杞国与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