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四期 鲍姑在后葛洪前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14日 鲍永臣


                                    鲍姑在后葛洪前
                                                                        口鲍永臣
        这题是清人王培苟作《移家济南》中的末句,全文是:“柳条初绿齐河道,杏酪新沽泺水边,一辆青油小车子,鲍姑在后葛洪前”。我不明白鲍姑和葛洪夫妇俩跟济南有什么关系,更不清楚又与王培苟老先生搬家有什么联系,我借用这句为题就想说一点有关葛洪与鲍姑的事。所以要现在说,是因为葛洪是江苏句容人,其妻鲍姑是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用北京话说葛洪是我们鲍家的“姑爷”,这与江苏有关,更与鲍氏有关。我很早就注意有关葛洪的事迹,那是因为在他的著作中有一篇“诘鲍”记的是我国早期无神论者鲍敬言的理论,他是晋朝人,当时是宗教的世界,是唯神论的天下,因而鲍敬言的无神论观点很难得的,所以被现代《中华国粹大辞典》(卢嘉锡、赵朴初为顾问)列入哲学国粹。可是关于鲍敬言,除葛洪的文章外无任何史书有载,更不知其生卒籍贯,我主观想像:鲍敬言理论、生平多与鲍靓相似,是否葛洪尊其人敬其言而避其名?我这样瞎猜,犯了研究历史最不该犯的“无据推断”还是要等待有识之士的指点才好。
        去年我有幸去镇江,在镇江博物馆的展室内看到一幅图表,名为《镇江历代主要科学文化名人一览表》,葛洪被列第一名,朝代为晋,原籍是丹阳郡句容(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句容),主要科学文化成就:“著《抱朴子》内、外篇70卷;《金匮药方》1 00卷;研究用矿物炼丹、炼金银;用植物治病,对化学和制药有一定贡献"。这介绍过于简单,我的读书笔记中有关葛洪的生平摘录:“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出生约在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晋哀帝兴宁元年(公元363年),终年八十一岁。其先祖葛浦庐,官至骠骑大将军;祖父葛系,在吴国历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父亲葛悌先在吴国任职五官郎、会稽太守;入晋后,又任肥乡令,邵陵太守等。”葛洪出身可谓官宦世家。但他又有求仙得道的血统:“葛洪祖先为道士者,有从祖葛玄,玄字孝先,为三国时著名道士,他学贯古今,博览经传子史,曾以左慈为师,擅长符咒诸法,奇术甚多。后世道教徒尊为“葛仙公’’、“太极左仙公"。葛洪十三岁父亲早逝,但他勤奋求学,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经》、《易经》等儒家经典。后拜郑隐为师,博览经史百子之言,以及当时颇流行的风角、遁甲、六壬、太一之类的术学书。郑隐还为其立坛盟誓将金丹仙术传授给他。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二十岁的葛洪参加了镇压张昌、石冰起义军的战争,因功被授伏波将军,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故友嵇含被任命为广州刺史,荐葛洪为参军,但因嵇含没到任就被仇人暗杀,葛洪只得作客他乡,苦闷中的葛洪开始撰写《抱朴子》一书。这时他认识了南海太守鲍靓,靓字太玄,东海(今山东郯城县西南)人,学兼内外,明天文、河图、洛书,也精仙术,他们成就相同,喜好一致,很快成了好朋友,葛洪拜鲍靓为师,靓对洪亦倍加赏识,遂将女儿鲍潜光(即鲍姑)嫁与为妻。而立之年的葛洪在这种氛围里入世之心逐渐灰冷,而潜心修道,服食养性的决心越来越坚定了。之后葛洪又屡次出仕:建兴三年(公元31 5年),被荐名琅讶王丞相府;建武元年(公元3 1 7年),被辟为椽,并于此年完成《抱朴子》全书;太兴元年(公元3 1 8年),晋元帝赐爵关中侯;咸和初(约公元32 6年),补州主簿,后转司徒椽;咸和三年(公元328年),任咨议参军,等等。但是,每次出仕之后,又在动荡的朝政中归隐。最后,他隐居在广州罗浮山中,潜心炼丹。晋哀帝兴宁元年(公元363年),葛洪写信给广州刺史邓岳,说:“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邓岳得信后去辞别,还未赶到,葛洪已坐亡,尸体颜色如生,终年八十一岁。
       侯外庐等老先生合著的《中国思想通史》中总结葛洪的一生是这样说的:“他本是江南世家子弟,少年时饱受亡国悲哀,然而儒道双修,仍找到了他的安心立命之处。青年的葛洪,以协平农民暴动石冰之乱,建立功业,可是功成不赏。北国的复亡与江南的鼎沸,使他流浪到广州。这时。他沉浸在神仙生活的向往之中。东晋开国,他以旧功被录,封侯食邑,然而仕途既不达,江南又离乱靡已,他终于再度南行,以丹鼎生涯终老罗浮。可知他出则为仕宦贵族,处则为神仙贵族,儒道双修,出处两得,外儒术而内神仙的具体应用,在他的一生中作了典型的体现。”
这位鲍家的女婿名列古代诸子,是位不简单的人物,然而我非儒非仙能从中学点什么呢?手头有份小资料,题为《晋代葛洪的养生观》对我们中老年人是有点用的,现录于后。至于鲍靓父女的事迹,因其籍贯不属江苏,容后再续。
“晋代葛洪的养生观”
        我国的养生学发展到东晋,已经比较成熟,并包含在儒、佛、道三教的文化体系之中。葛洪是道教的养生家,由于道教重生恶死,以延年益寿作为修炼的目标,因而养生学更为发达。葛洪养生的原则,是不伤不损。他在《抱朴子内篇》一书里,列举出十多项伤损之事。其中包括:用脑过度、体力、消耗过度、情绪调节失常、过喜过悲、生活没规律、饮食不节、性生活不和谐等。怎样才能避免伤损呢?葛洪又列举出许多饮食起居的注意事项,其中包括: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及听;目不久视;坐不及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过劳而逸;不宜大汗淋漓;不宜多睡;不冒大寒大热,大风大雾;不偏食五味;不眠中露肩等。
        除此之外,葛洪还特别强调精神的调养。他提出“无忧者寿”的格言,告诫人们把世情看得淡一些,不要陷入名利色情的烦恼之中,对社会世俗的矛盾采取超然的态度。现代心理学证明,人的情绪确实对人身健康影响甚大,所以养生学特别强调人的心理卫生,要求人们保持坦荡乐观的情绪。葛洪总结说:“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兴夺之要。”这就是说,道教养生首先要注意饮食起居的生活规律,还要用导引术(相当于现在的柔软体操)来调利筋骨,修习道教气功(吞吐之术),加之服食保健养生的滋补药品和注意性生活的生理卫生,就能取得延年益寿的作用。                                                   (摘自《健康时报》彭汉光文)


分享按钮>>十大元帅回归故里秘闻系列之四《朱德执意走故地》
>>《鲍氏文苑》第四期 鲍靓父女与广州三元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