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四期 清初镇江诗坛代表人物鲍皋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14日 鲍世禄


                                                清初镇江诗坛代表人物鲍皋
                                                                           口鲍世禄
        “江南多胜地,镇江名海内”。镇江是一座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早在东汉末年就显名,东吴孙权一度迁都于此,因而曾称京口;而镇江城北长江如练,城的东、西、南三面群山环抱,整个城市镶嵌在山水之间。这样厚重的历史积淀,如此独特的地理风貌,必然孕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人;清代初期“京口三诗人”之一的鲍皋,正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一卓越“奇童”志在山林——
        鲍皋(1708一1765年),字步江,号海门,镇江丹徒人,生于清代康熙四十七年。他的父亲鲍彝是一位画家。鲍皋自幼聪明伶俐,出口成章,人们称他为“奇童”。他喜爱读书,但家境贫穷,买不起书,往往向别人借阅;他总迅速阅读,尽快记住书中内容,急忙归还人家。他17岁那年随父亲到安徽,登上采石矶的太白楼,当场赋诗,引起许多人的重视。以后又到苏州、杭州等地游览,每到一处都随感而发,赋诗作文,才思洋溢。他在淮扬客居时,也由于他的突出才华,深受当地官员器重,并以“国士”对待。但他一生不愿应科举考试,也不重视功名利禄。乾隆元年(1736年)朝廷举行博学鸿词科,专门搜罗遗落在民间的人才;只要有大臣荐举,人们就可以参加殿试,一旦录取即被授以翰林官。这年鲍皋28岁,当地官员力荐他前往应试,鲍皋却托病推辞不去。他写了一首名为《燕》的诗:“枣花帘护半楼香,白纶秋衣卷素霜。燕子一生原是客,莫将薄幸怨空梁。”以此表明自己的心迹。
        鲍皋的志趣在于流连山水,诵吟不疲。他最喜爱故土的山和水,从城北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到城中的京岘山、正平山,乃至城南的华山、莱山、凤凰山、黄鹤山、铁铲山、长山,以及长江流入镇江城内的大河、细流,都遍布鲍皋的足迹。他从大自然受到熏陶,从大自然汲取素养,勤奋耕耘,创作大量诗篇,成为一代诗人。他的诗作成就集中反映在《海门诗钞》和《海门诗钞外集》,合计选诗675首之多。从题材看,他的诗包括家居、即兴、感怀、应酬等多方面,但最多的却是歌咏山水之作,例如《金山》《金山夜坐》《北固秋望》《多景楼晚眺》《暮春城南纪游四十二韵》《登五州山绝顶》《丁卯桥》《鹤林寺拜米南宫祠墓》《月华山》等,都是这方面的作品。
                                                          ——诗风自然 崇尚古朴——
        鲍皋的诗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回归自然,不事修饰。例如,他的《月夜宿银山萧爽阁 赠心潭上人》诗:“半峰藏绀宇,片月涌银屏。江海无边白,林峦太古青。鸟依香阁住,虫倚石床听。福地直萧爽,高眠梦本醒。”又如,在《鹤林寺十三松歌》中,他这样写道:“鹤林寺前十三松,闻名始自杨太傅。一松直上千云路,两松天矫势反拒。三松四松各抱地,其余数松皆如怒。寒翠晴浮鸿鹄巅,空涛静溢鱼龙坞。”都是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声情并茂,引人人胜。
        鲍皋敦力倡导崇尚古朴、注重气势的诗风。他与同邑诗友十余人结成浣花诗社,定期聚会,研究诗歌,风雨无阻,一时称盛。鲍皋生活的时代正当清朝的“康乾盛世”阶段,国力比较强盛,社会生活比较安定,东南各地诗坛的文士多摹仿宋诗,追求纤巧,诗作往往有色无声,有词无气,有文无情,失之深沉。鲍皋则主张崇奉唐体而排斥宋例,并上追六朝诗魂;在诗风上创导气韵高古,悲壮雄浑。人们称赞鲍皋的诗“胎息汉魏,出入六朝,力追初唐风格,而无明贤摹拟之习气”。他的主张和创作倾向,对镇江诗坛影响至大。
                                                              ——一门诗情京口才女——
        鲍皋一家是京口有名的书香门第。他的妻子和儿女都有诗才,载誉乡里。鲍皋妻陈蕊珠,是有名的才女,8岁就跟随父亲读书,久而久之,熟读四书五经和《文选》等古籍,尤其精通诗文。她和鲍皋结婚后,两人经常相偕出游,相对咏诗,深受世人称赞。陈蕊珠的诗,境界开阔,浮想联翩,给人以壮美之感。她的一首《春雨》诗:“烟色霏霏草色浓,锦屏凉透绿杨风。饯春三日江南雨,零落桃花一地红。”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鲍皋之子鲍之钟,字论山,乾隆十四年(1769年)进士,官至户部郎中。他很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年轻时就有才名,诗风高雅秀逸,著有《论山诗选》等,深受袁枚、刘墉等人的赞许。鲍之钟最喜镇江城南的古寺,每逢南山梅花盛开时节,他总要携酒到那里住上几天,尽心观赏,与寺僧的关系很好。他有《招隐寺方丈看梅赠明远上人》诗云:“密叶疏林接翠微,花时来叩远公扉。松连白屋禅栖古,石上青苔客到稀。一树幽闲瘦鹤伴,孤根冷暖老僧依。维摩方丈无多地,我欲从师坐不归。”
        鲍皋的侄孙鲍文逵(1765一1828年),字鸿起,号野云,自幼学诗文,科考为府试第一名;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入京师,曾任武英殿校录、山东海阳县令。他承鲍氏家学,诗笔严整清俊,与同时代的丹徒籍诗人应让、顾鹤庆等7人,号称“京江七子”。
        还值得一提的是鲍皋的三位女儿,也都有诗才,被称为“京口才女”。长女鲍之兰,14岁那年与兄鲍之钟一起赏月,随口吟出“若非今夜月,虚度一年秋”的佳句,即显出她的聪明。她的诗以写景见长,细致逼真,著有《起云阁吟稿》。二女鲍之蕙,聪颖善吟,诗有神韵,既功于写古体诗,又善作今体诗,深受袁枚、王文治等名士称赞;著有《清娱阁吟稿》《清娱阁诗钞》。三女鲍之芬,聪明更超两位姐姐,自幼工诗词,所赋《帘钩》四律,为一时名作;著有《三秀斋诗钞》等,她的芳名载入《清代闺阁诗人传略》。
        鲍氏这三位女诗人,如同她们的父兄一样,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尤其情寄镇江城南秀色。她们经常结伴前往,或在鹤林寺前松林漫步,或在戴公山上邀游,或者题壁招隐寺,或者寻访读书台,纷纷留下墨迹,相映成趣。例如,鲍之兰的《竹林寺》诗云:“白云红树锁禅关,万竹深深净域间。梵宇葱茏疑地窄,道场空阔爱山环。龛眠古佛楼偏静,泉列林公水自潺。过岭始知僧饭后,钟声缥缈破烟鬟。”鲍之蕙在《招隐寺题壁》诗上写道:“霜重林疏路寂寥,招提胜赏惬今朝。松盈樵担轻饶雪,雪附僧衣远过桥。虎迹旧余泉石冷,莺声春忆管弦娇。尘中堪笑劳劳者,十载重来鬓已调。”三妹鲍之芬的《鹤林寺》诗也有这样的佳句:“名诗满壁帖双钩,今古才人接胜游。花径不逢殷七七,日斜重上杜鹃楼。”鲍皋一门诗才、同咏南山的佳话,直到现在仍受当地人们传颂!
                                                                                     (根据鲍永臣宗亲提供资料整理,谨谢。)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四期 一岁三迁的鲍氏先祖鲍道明
>>《鲍氏文苑》第四期 鲍桂星与宣南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