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四期 不平凡的女性——鲍训经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19日 薛昌津


                                                 不平凡的女性——鲍训经
                                                                             薛昌津
        鲍氏家族,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产生过鲍叔牙、鲍宣那样的远古圣贤,即使在近代和今天也不断涌现出各方面的优秀人物,为其显赫家族增添了无限光彩。二oo一年,我有幸赴安徽歙县参加了全国第二届“鲍氏文苑”座谈会,并参观了棠樾牌坊群、女祠清懿堂等著名古代文化遗产。在深受启迪教益的同时,也不禁令我深深地怀念起婆母鲍训经女士。回顾她的一生,虽只是沧海一粟,却也不愧为鲍氏门中的一位非凡女性。现就我所知凤毛麟角地记述一些有关她的事迹。
                                                                      聪颖好学追求真理
        鲍训经安徽歙县棠樾村人,一九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父亲鲍庚字际唐,早年曾留学日本,善书法,尤擅长隶书,与其兄国画大师鲍娄先同为安徽文化界名人。从政后,历任歙县、舒城等县县长,河南南阳行署专员,多有德政口碑。鲍训经自幼资质聪慧,勤奋好学加之良好的家风熏陶,少时即崭露头角,闻名遐迩。在她生活过的泰州、扬州一带的大户家都知道:鲍家有女,小名桃子,过目成诵,知书达理,心灵手巧,气质优雅。一九二八与安徽省著名教育家房秩五之子房师亮结婚。她由名门望族来到一个进步的书香世家,生活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房师亮,一九0三年八月二十七日生于安徽省桐城县谢庄(后划归枞阳县),其父房秩五是清末秀才,祖上几代均以乡间私塾教师为业。其家学渊源,思想进步,曾于一九0三年与陈独秀同创《安徽俗话报》,后东渡日本攻读教育学,曾翻译出版《教育心理学》。旅日期间在东京结识了秋瑾女士。归国后,致力于民族民主运动和乡村教育。一九二五年在家乡的景胜地一浮山创办了小学,后逐步发展为初中、高中,也即今日之“浮山中学”。大革命时期,他以学校为基地,掩护和营救过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并培养出大批革命者和优秀人才。故其本人在建国后,曾作为特邀代表赴京参加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并先后受到朱总司令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此后历任安徽省人大代表、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直至一九六六年去世,享年九十岁。著有《浮渡山房诗存》(参见《安徽省文史资料》十五辑)。
        早在一九二二年,十九岁的房师亮在留德期间就与朱德、孙炳文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他俩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受党的指派辍学赴莫斯科受训。归国后参加了伟大的北伐战争,曾任北伐军独立工兵团政治指导员。鲍训经与房师亮结婚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猖獗时期,孙炳文同志已被蒋介石杀害于上海。房师亮在其父的帮助下,冒险赴上海将孙炳文之妻任锐及三子一女接往浮山学校避难。任锐在校任职,其子女分别就读于该校的小学和初中。在此期间,鲍训经与任锐成为莫逆之交。直至一九二九年,在党的精心安排下,任锐携子女离开浮山转赴延安,房师亮才放心地再赴德国继续未完成的学业。鲍训经随夫同行。为弥补经费之不足,除其父鲍庚资助外,她变卖了自己的金饰鼎力支持。为追求进步和真理,她心甘情愿与丈夫同甘共苦而义无返顾。
        在德国近十年间,房师亮获威茨堡大学博士学位。她在养育了二子一女和照顾患有严重胃病的丈夫饮食起居的同时,自己还攻读了人体解剖学、心理学和医护学,且成绩优秀,其所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迎来光明 献身事业
        一九三九年,鲍训经在德国的学业告一段落,携女回到祖国与先期回国的丈夫和儿子团聚。此时正值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为了继续自己的事业,他们携家带口,辗转奔波。先后由皖及湘至滇再入川,历尽艰辛,最终在四川宜宾受聘于由沪入川的同济大学医学院,房师亮任医学教授,鲍训经任教于该校医护班。生活才得以暂时安定。此时,小儿出生。此后在宜宾一住多年,直至全国解放。
        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一方面是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为了全家的生计,并重点保护丈夫的健康,鲍训经不仅变卖了所有值钱的衣物和饰品,自己节衣缩食,而且,在工作之余,亲自动手,为四个子女缝制衣服,以大改小,拆旧翻新,以求尽量减少开支。她的儿子曾深情地回忆道:妈妈是省了再省,她唯一的享受只是吃一包五香花生米。即便如此,也很难得。临近解放时,她已患有严重的贫血病。另一方面由于丈夫一直与中共地下组织保持着联系,积极参加了各种进步活动,从而不断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先是夫妇同被学校解聘,继而住处遭到反动军警的包围搜查,直至解放前夕,丈夫被国民党列入黑名单,拟施迫害。这一切无疑又在精神上给她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痛苦。面对着如此残酷的现实,她并无丝毫怯懦,始终如一地支持丈夫,伴随其左右。在被学校解聘后的几年里,他们只得自立诊所谋生。丈夫诊病,她自己配药。克服了设备简陋,药品匮乏等种种困难,以高尚的医德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痛苦,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
熬过了漫长的黑夜,终于迎来了光明,四川解放了!
        一九五0年,她随组建川南医士学校并任校长的丈夫来到泸州,任该校组织学教员。一九五三年,又随调任安徽省卫生厅付厅长的丈夫回到合肥。在合肥医士学校任教导处付主任。她以现代妇女开拓进取的精神,大胆尝试实施教育改革。提倡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增强实践能力,深入医疗现场去掌握诊疗技术。后来,她的许多学生都谈起这些改革使他们受益非浅,为其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九五四年,调任安徽医学院图书馆付主任兼拉丁文讲师。她自认熟诸德语、英语,但拉丁文较为薄弱,且当时教材缺乏。为此,她利用整个暑假,刻苦自学。并自己动手编制了一套完整的讲义印发给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然而,在反右斗争中,她却因参加了农工民主党,并在动员鸣放时,直言不讳地坦陈意见而受到批判,被划为“中右”,被迫退职。此后,她的才华再也未能得到施展。但她坚强而乐观地面对了这一不公正待遇,转而在培育子孙,助学他人方面继续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终获平反,并恢复了退休待遇,又当选为安庆市政协委员。
                                                                         生活简朴助学育人
        鲍训经堪称勤俭持家的典范,这不仅在解放前的艰苦年代如此,即使是解放后有了稳定的较高收入时依然如故。烹饪缝纫、拆洗缝补,她都尽量亲自动手。家中能够利用的一切,都被她利用了起来,看似无用的碎布头、旧毛线经她的巧手拼接编织,总能变成漂亮的被套、台布、椅垫等家用品,剩菜剩饭从不轻易倒掉。一家人的生活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条。她自己的生活则非常简单,在吃穿方面没有任何讲究。在子女们的记忆中,她自己从未购置过高档衣物。在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她自己养鸡,以改善家庭生活。
几十年来,他们以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他们的四个子女先后成为中共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早在解放初,当得知长子和次子先后在外地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时,她默默地给予了支持。当两个儿子奔赴朝鲜前线时,她虽因担心而经常暗自流泪,但从未说过一个不字。她和丈夫支持子女独立闯荡世界。三女和四子也分别在初中和小学毕业就远离父母,北上求学,直至大学毕业。自解放以后,全家就再也没有在春节团圆过,也没有一个子女留在他们身边。子女虽抱憾终生,但他们却很坦然。
早在五十年代,夫妇俩的工资就已高达四百元,然而直到一九八四年房师亮逝世时,家里最值钱的电器也仅是一台三波段收音机,外加六百余元存款。他们的大部分收入都用来接济了贫困乡亲和供养其他的大学生。当时,每逢发工资的周末,总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因为学生都来领钱,然后,还要寄款。在老两口的晚年时,常常欣慰地说:我们至少培养了十个大学生。今天,可以无憾地说,两位老人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经参与了如今所倡导的“希望工程”。
                                                                     一片爱心永驻人间
        一九八二年一月十二日,鲍训经携胞弟鲍训初来到合肥,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捐赠给安徽省博物馆,以了却她多年的夙愿。其大伯父,国画大师鲍娄先在世时,曾在给鲍训初的信中提到:“训经劝我将墨迹献于政府,我甚以为然”。
        这批文物极其珍贵,其中包括:清乾隆、嘉庆盛世年间的刘石庵,纪晓岚,袁枚,彭元瑞,孙星衍等廿四位名人,学者,文学家,书画家的尺牍六十八页;唐宋元明清各代诸贤名家书法手迹钩勒上石的《安素轩法帖》一百八十余张;清韵清馆法帖六卷;正楷洪上祥手书孝经一册等。它们不仅是书法艺术珍品,也是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徽州大盐商移居扬州后,与许多显宦名家交往的一活动史实。(参见1982.1.15《安徽日报》)
        一九八三年六月,房师亮也将珍藏多年的方以智的《高台临水图》纸本墨笔山水立轴及其行草书五言诗卷捐赠给安徽省博物馆。方以智系明清之思想家、科学家,安徽桐城人。此画乃其绘画之精品。(参见1983.6.30《安徽日报》)
        两位老人的这一义举,再次体现了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一片爱国热忱。
        一九八四年九月二日,房师亮在合肥病逝。时任安徽省政协付主席。生前曾先后当选为安徽省第一、“泸上穗4t'-二届人大代表;第一、二届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鲍训经生活的最后几年里,仍不懈地把爱心赋予孙辈,尽力协助子女教育他(她)们。在她的孙辈中,多数也成为大学生或研究生。一九八九年三月廿三日,她也走完了人生的最后里程。拂去了岁月的尘埃,更显出她本来的秀色。她的好学上进的一生,既保持了中华妇女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的传统美德,又具有新型知识妇女所特有的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时代精神,从而融中西方文化于一身。
遵照老人的生前意愿,子女将他们的骨灰合葬于浮山中学东侧,房秩五故居双瞻阁之后山。在碑联上镌刻着:“生赴他乡觅真谛,终归故里伴名山”。在风光秀丽的名山胜地,又悄然增加了一道人文景观。
当本文结束时,让我恭敬地亲切地呼唤:秩五老爹!师亮爸爸!训经妈妈!我和所有的亲人都将永远怀念您们,您们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也会把良好的家风一代一代传下去。
((二零零二年四月五日写于珠海)

        作者简介:薛昌津,女,笔名忆华1934年生,重庆市人。1949年12月参加解放军,中共党员。曾参加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荣立三等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本科毕业,曾任湖南省文联剧协副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发表过诗歌、散文、剧评和故事等七十余篇。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四期 一代名师 卓越学者
>>《鲍氏文苑》第四期 沪上才女——鲍亚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