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四期 读谱摘记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19日 鲍增虎


                                                                         读 谱 摘 记
                                                                              口鲍增虎
        去夏我与族亲文银从上海图书馆复印回民国廿三年(1934)《乌伤龙溪鲍氏宗谱》。在编纂世系同时,把族亲们关注的有关问题作了摘记。
                                                                             “龙溪”由来
        义亭鲍氏宗谱自元朝延佑二年(1315年)十六世孙曦首次纂修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止共修谱16次。这些宗谱都冠以《乌伤龙溪鲍氏宗谱》。“乌伤”,是义乌的古县名。那么龙溪呢? 乾隆五十六年(1791)族祖在撰写《义亭桥记》中有如下记述:“吾族有天溪,自五指山(作者注:为金华山余脉)发源,从天市而至。渊源屈曲,若有龙神变化,故曰龙溪。”显然文中指的龙溪就是从石塔村东南下经旺吴桥,从义亭村门前蜿蜒曲折流过的这条溪。这就是《乌伤龙溪鲍氏宗谱》中指的龙溪。
        能屈能伸变化的龙在人们心目中是吉祥物。义亭鲍氏子孙居住的村落多散居于龙溪两侧,宗谱名为龙溪其意大概也在此。除义亭外,还有龙华院、下新屋等,鲍宅村(与下新屋另修谱)历史上则筑坝引此溪灌溉。宗谱冠以“龙溪”是确切的。
        龙溪出自金华山馀脉的五指山南麓。出今长堰水库后叫梅溪,在石塔段叫石溪,义亭境内称龙溪。而《义乌市全图》中此溪又名铜溪,大概是溪在铜山脚迳流而过的缘故。
                                                                                 源远流长
        鲍氏定居龙溪后,先后纂修过十六次宗谱。第十六世孙曦纂修了第一部。名为《乌伤龙溪鲍氏重修宗谱》(下称曦谱)。曦谱序中称:唐僖宗朝(874—8790),有孝恭君山东平阳(今邹城市)人。曰进士,仕崇德(今浙江桐乡县)州判,广明元年(880)因乱,勿克归,乃家崇德西溪。并称浙江之有鲍自此始。
综合曦谱,各种辞书及近年宗亲们在研究族史中的成果,可作如下定论:
        我龙溪鲍氏,始祖是敬叔,始祖地在山东济南一带的滕县或历城的鲍山。1100多年前的唐僖宗时我祖孝恭从今山东的邹城市到浙江崇德做州判,后就在崇德的西溪定居下来。他是鲍氏来浙江最早的人,因此是迁浙江鲍氏的始祖。
        曦序又称:“孝恭三世孙日禄,字君福,仕吴越(907—978,都杭州),累官太尉兼侍中,因阵亡乌伤,后唐清泰年间(934—936)勒葬蓬塘之源(今义亭镇后宅村西)谥忠庄侯加封泰山郡公。…‘十世孙曰廷裴府君……卜宅于蓬塘祖墓西三里铜山县(具体地点无考),建楹数十间,命幼男澣(浣,下从),府君创居于此,以承祭祀,乃为迁龙溪之始祖。”宣和间(北宋徽宗1119—1125)盗起桐庐,朝廷命将讨之,公献策剿灭之。奏授湖州路统制使,累升司马保信军节度使兼检校都尉。及致仕归家,因祝融肆虐,再卜义亭。”
        从上所述,结论是:龙溪鲍氏始祖是浣,北宋徽宗时因有战功,曾任湖州统制使,升司马保信军节度使兼检校都尉,他先住铜山脚。辞官后因火灾,铜山脚房子烧掉,再住义亭。从北宋徽宗算起到现在近900年。到我这一代按迁浙始祖算为卅五世,从迁龙溪始祖浣算起应是廿四世了。
                                                                               枝繁叶茂
        自始祖浣定居义亭经900年的繁衍生息,鲍氏有义乌境内据1987年编纂《义乌县志》统计已有4378人。当时义乌县(1988改市)有185个姓,鲍氏居31位。此时(1985年)全县人口593002人。到2001年底已达672117人,增长13.3%。以此推算,现在鲍氏应有4960人。它分布在以义亭、鲍宅两村为主的全市十多个村落。
        据民国廿三年《谱》记载,龙溪鲍氏在义亭定居后已有20多支宗亲向浙省各地迁徙。初步了解以迁兰溪一支繁衍最快,到2001年底止,兰溪鲍氏人口已与义亭一支接近。谱载,金华项村一支廿九世时已有男丁16人。近日走访,现有鲍氏15户(含入赘苏孟村繁衍6户),人口增长并不快,但人员素质高,虎虎有生气。一是体质好,老年人健康长寿,年轻人个个身强力壮。项村9户鲍氏中有80岁以上老人6人,其中一女士已有104岁。她今年春节连看4日4夜戏不倦,平时还能穿针缝制衣服,二是富开创精神。现在似有这样说法,“若要山区人富,只有外迁平原立户”,但项村人不这样。他们从山区特点出发,改革开放后就从事苗木产销,并有两人闯出国门到柬埔寨做生意。现在他们都已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户户住新房或较宽敞舒适的房子,家家有彩电、冰箱、电话。青壮年人人有手机。但沧海桑田,走访中了解到有的外迁宗亲已衰落了。像金华古方这支,谱载廿九世时有男丁17人,但现在仅有一68岁的鲍金云老人,自述家道中衰,亲人相继去世,如泣如诉令人嘘唏心碎。临安紫龙坞一支情况也不好,据临安市民政局函告:原有不少人口的鲍姓,已不知去向。东阳一支也有类似情况。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四期 江苏睢宁《存德堂》鲍氏
>>《鲍氏文苑》第四期 蜀源鲍氏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