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四期 云南鲍氏军屯史话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19日 鲍沛堂
云南鲍氏军屯史话
口鲍沛堂
明洪武十四年,明皇朝派大将蓝钰、傅友德和沐英等征讨云南。后寓军于农,移民戍边,使之当时鹤庆屯田有较大发展,且以汉族官兵为主的军屯与白族土著交错杂居。因此白族居民称汉军为“军家”,而汉军屯户称白族居民为“民家”。从此“民家”一词沿用至今,而这些军屯的人,因其先祖长期驻防于明初首都南京,他们的后裔就自称祖籍是南京应天府之宁阳县竹园村,或自称为大坝塘柳树湾等等。如鹤庆的鲍姓和向姓等有族谱记载为江淮祖籍(实为安徽或江西),又如鹤庆母屯村的“母”姓,全国也仅湖南长沙一带才多此姓。万历《云南通志•兵食志》载:“鹤庆御,在鹤庆府治北,屯田24’769亩余。”按《明史•食货志》载:“每军受田50亩为一份,给耕牛、农具,较植树。”以此计,这24’769亩地上,只有大约250户。再按明军戍边“三分守城,七分屯种”,以此推算,在鹤庆的驻军也只约400户,以每户5口计,驻军户人口也不过二千余人。这些军户从内地携家带眷及在当地娶妻生子,由因头领们以军功封爵位,最小的称百户长,管辖自己的兵营及周边各族民众向他们征收赋税,军屯便形成了村落。现在鹤庆坝子还有俗称十八屯的说由。这十八屯基本上占有了县城一线南北坝子,而周边丘地则为白族民居,再往高山地域,就为其它民族部落居住。古往今来基本是如此划分的,但现今已有交错相居的了。这十八屯分别是城镇附近的“官厢”、大教场的“彭屯”、小教场的“鲍屯”(我入鹤始祖应成公所住地)、上武官屯、下武官屯、积德屯、芦屯、赵屯、上潘屯、下潘屯、吉庆屯、白官屯、姜官屯、田屯、周王屯、母屯、辛屯、和大夫屯等。这些屯又称百户屯,以姓氏为屯,我鲍氏屯的始祖应成公则是入滇始祖昭公的第五代、大明贡生,嘉靖七年佐戎幕随军来鹤即家于鹤庆城南小教场,为迁鹤一支之始祖。《云南鹤庆鲍氏宗谱》。
落籍于鹤庆的军队及家属,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形成了民族间的大融合、大交流和大发展成为当时的兴盛局面。政治、经济、文化、语言、饮食和习俗等都与老祖宗来自南京、北京、安徽、江西和湖南等地相似,特别与明朝先都南京相同者多!除军屯外,明王朝还广泛地发展民屯,明洪武十七年(1384)“移中土大姓以充实云南”《明史》,并规定“永不取科”。民屯形成的村寨,如鹤庆松桂的南庄、三庄和波罗庄等民屯中,有的是做官而定居的,如梁姓祖籍山西平定县人,始祖来鹤为教授官,定居于北门旧城铺。除民屯外,明朝还在云南实行以盐商为主的商屯,如鹤庆唐姓是由山西迁鹤来做生意的。那时除军屯外,民屯和商屯的人数都不多,迁来的年代也不一,因此地方志书所载不多也不很翔实。 鹤庆屯田与云南其它地方屯田相似,初始于元朝、兴盛于明朝,又延续于清朝,而结束于清康熙年间,即“康熙三十一年(1692)废屯田制,将屯田并入民田,致使大量军田改为私田”《云南简史》。我鲍氏始祖以“军屯”来滇,而屯田制在云南已废止日久,以此“史话”,告知与我云南鲍氏后裔,先祖创业之艰辛!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四期 广东中山鲍氏族支
>>【沈氏名人】 沈括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