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四期 鲍家庙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20日 鲍书鳌
鲍 家 庙
口睢宁县城北中学 鲍书鳌
鲍家庙是村名。位于睢宁县西十里许,在徐州至南京的徐宁公路北侧、村东靠近邳州至南京公路。交通方便、土地肥沃、鱼米之乡。全村八百多人,都是姓鲍的。
据老谱载,“始祖鲍元,明朝(1368年)初年,安徽歙县迁居睢宁县城西关,不久又迁居鲍家庙。”当时的鲍家庙北距曲沟,东至睢宁县城,尽为泽国,名苍颉湖。因村东首建万寿庵始名鲍家庙。康熙十年,山西省泽州巨商南下苏州途经鲍家庙。在庵内求嗣,许诺三年内如生贵子,则翻盖庙宇,重塑神像。事隔四年,窦氏果然来鲍家庙还愿。改建大殿三间;三官殿(中殿)三问;山门殿(前殿)三间;大殿与中殿之间有东西廊房各三间,中殿西头建祠堂三间,门楼一间,自成小院。前殿东南30米处有六层石塔一座,以及土地庙一座。这些古香古色的建筑,宫室峙豁,神象森然、雕梁画柱。前殿门前有近两米高石狮一对。这浩大工程据说七十多位工匠操劳近两年才竣工。遗憾的是这些罕觏的建筑,家族历史的见证,都毁于一九六六年后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荡然无存了。后来在其原址盖起了现在的鲍庙小学。
鲍家庙始祖元公,履历不详。我与族弟俊盛,于一九九七年专程去歙县棠樾、蜀源等地,亦未查到元公及其上接世系。在此敬请各位族胞代为查找,明初歙县鲍元的履历,如查到,请通知江苏省睢宁县城北中学鲍书鳌,不胜感谢。十年浩劫的“破四旧”中,鲍氏家谱一麻袋,被疯狂的“红卫兵”,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了。其间肯定有始祖的记述和上接世系的。现在仅存残缺的一本鲍氏家谱,是民国十九年三月——公元一九三0年三月,曾祖怀进公手抄本。距今七十一年,现存我家。
始祖元公,明朝初年到鲍家庙安家,迄今六百多年,不知携全家,还是只身一人,为了生存,离乡背井,跋山涉水,行程近两千里。每念及此事,不胜感慨。始祖生二子,长子簪,次子缨。长子单传三世,六世祖以龙、以虎、以水迁居本县东南四十里许鲍家楼。落户生息,繁衍后代。次子缨留住鲍家庙。从始祖二子的取名,可以推测始祖不是目不识丁的。簪是控制头发用的,缨是帽带子。他把两个儿子顶在头上,说明十分珍爱。代远年湮,播越流离,从鲍家庙、鲍家楼迁走者,指不胜屈。据睢宁县志记载,清乾隆,咸丰,康熙皆有地震,道光1829年,仅此一年三次地震,睢宁境内的黄河多次因地震而决口。又曰:“多地震、黄泛、水灾,人相食”。因此我们的列祖列宗为了生存繁衍,而扶老携幼,奔赴异乡,他们的艰难处境是值得同情和理解的。
鲍家庙北边里许,有东小鲍和西小鲍两个自然村,加上鲍家庙总共人口1600多。人们文化水平较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约2%,中小学教师约2.2%。除了以逝年代的阶级斗争使族内搞得拳脚泪血,互相倾轧之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家族内部和睦团结,各自运筹操劳着自己小康生活。鲍氏子孙由于家庭教育好,少见有触法犯科者。古往今来鲍氏家族观念强,脉情深。解放前每遇临村大姓侵犯,鲍氏三村人丁则全部出动,倾其全力防卫,维护家族权益,每次出击必胜。笔者现年六十,解放前或目睹或参与对邱圩、袁庙、魏楼等临近大村的战斗。尔今也是一家有事百家忧,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是鲍家庙的遗风。
盛世续家谱。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祖国厚重文化的一部分;是家族源流、繁衍迁徙、辈份世系、楷模事迹的总结;是教育、激勉、启迪后代的写照。自从合乎国情民意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渐富强,人民幸福,自由民主的阳光普照大地,同时也给了我们续修家谱的气候和土壤。因此,睢宁鲍氏在准备几年之后,于今年元月召开了睢宁鲍氏续修家谱筹备大会,到会七十余人。六百多年来,元公的后裔遍布全国各省市。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努力拼搏,积极进取,无愧于祖国、无愧于党、无愧于列祖列宗。我们现在正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浩大、复杂的鲍家庙家谱续修工程。尽可能续成睢宁鲍氏宗谱。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四期 宜兴鲍氏初考
>>《鲍氏文苑》第四期 睢宁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