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四期 往事如烟

    中华鲍氏网 2011年1月20日 鲍训瑞鲍晓昕


                                                                            往事如烟
                                                            鲍训端口述鲍晓昕记录 鲍训相整理
        我出生在江苏省东台,祖居地是安徽歙县,父辈在东台定居。我生于民国五年(1916)端午节,又属“训”辈,因此起名训端。出生时家境并不好,父亲鲍斗卿是在外公开设于江苏宝应的布庄当伙计。大约在民国十四年(1925),父母亲在不到三年时间里相继与世长辞,当时我们都尚幼小,因此我的少年时代是很不幸的。由长辈作主,将大哥训芹和我分别过继给大伯和二伯为嗣子。继父(二伯)在北京做事,我与继母(二伯母)励氏留在老家东台。不幸的是继父数年后也去世了,为生计,继母带着我回到了扬州羊胡巷娘家,随之入省立扬州高中读书。岂料高中未完成学业,继母又因病过世。我只得跟随姑母鲍弗箐生活,她是东台女子学校的教员。我高中毕业,报考大学,尽管高考成绩很好,因经济上的原因,只得放弃了进大学的机会。经人介绍来到扬州附近的新集(现划归仪征)镇小学教书。
        这里应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姑母鲍弗箐,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女性,她有文化,思想进步,在新式学校里当上了教员。结婚不到一年姑父就去世了,当时她还怀着身孕,后来生下我的表姐孙爱椿。姑母接触了很多进步人士,如著名翻译家、我国首任驻苏联大使馆文化参赞戈宝权先生的父亲戈暑东先生,当时是东台女子学校的校长,长期与我姑母同事。戈暑东先生的弟弟戈公正先生是当时有名的进步记者。戈宝权的两个妹妹还与我是同学。不久后我去延安投奔革命,是姑母所指引。长时期里我们兄弟与姑母失去了联系,直到七十年代才恢复了联系,她告诉我们:卅年代她已与党有了联系,可能指的与这些进步人士的联系。抗战后,她把自己的独女和我们兄弟送去延安不久,就来到我曾任教的新集镇小学教书,为新四军当交通员,做群众工作,很有影响。解放后她长期任新集镇小学校长,仪征县政协常委,受到当地群众的尊重和爱戴,当地政府也对她倍加照顾和关怀。去世时方圆数十里乡亲为她焚香送别,情景十分感人。
        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鬼子在上海金山卫登陆,包抄南京,华东处于沦陷和危亡之际。我从新集镇小学回到扬州姑母家,姑母惊讶地问我为何还不与表姐他们去延安参加抗日队伍。我说:“我们都走了,您老人家怎么办?”姑母回答:“国难当头,顾不得这些,你们年轻人不能当亡国奴,你赶快去追表姐爱椿和训励吧!,’就这样,在姑母指引下,我离开扬州去延安走上革命之路。我从扬州步行到南京浦口,爬乘火车,经徐州、郑州来到西安,在城里住了一夜,第二天,按照姑母告诉我的地址,到西安七贤庄找八路军办事处,还向警察问路。据说,比我晚来几天的年轻人向警察问路,就被带去国民党机关,美其言为:到处都是抗日,何必非去延安?当时向往延安的年轻人很多,从西安到榆林的长途汽车上全是投奔延安的青年。我到延安时是1937年12月下旬,记得延安过1938年的元旦很热闹。表姐爱椿(后改名孙铭)与训励已先期进了陕北公学,与表姐在扬州正诒小学的四五个青年同事也都在延安陕北公学。由此可见如没有党组织的指引和安排,一个小学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参加革命的。因此我也要求入陕北公学,被编入第八大队,表姐他们在第七大队。延安陕北公学校长是成仿吾,学习内容主要是统一战线和游击战等知识。毛主席也曾为我们讲过一次课,他的讲课很生动风趣,引人人胜。讲课时烟不离手,一支接着一支地吸。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学员很快分赴抗日前线。也动员部分学员去国统区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发动全民一起打日本鬼子。我也由组织安排来到武汉。爱椿表姐通过戈宝权的关系在汉口一家共产党控制的报纸工作。我在1938年6、7月间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安排,来到抗敌演剧队第八大队,队长是刘斐章先生。抗敌演剧队是打着国民党旗号,由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文艺队伍。
        1938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在武汉成立了一个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陈诚任部长,周恩来任副部长,郭沫若任政治部三厅厅长,三厅下属六处处长田汉,该处下设有音乐、美术、戏剧等科,戏剧科长是洪深。为了合法地深入国民党军队和国统区宣传抗日,党组织将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在上海组织的左翼文化团体抗日救亡宣传队,改编成隶属于国民党政治部三厅的抗敌演剧队。这些抗敌演剧队中都有共产党地下党支部,队长也都是共产党员。演剧队的人员进出、生活安排和演出活动等也均由党支部研究决定。所以演剧队自然成了国统区里党的地下活动据点。许多地下党员在这里躲避风头,对外称队友。当然,国民党也经常派特务来刺探和破坏,但因我们组织严密,队员基本上都是追求进步、靠拢党组织的青年,因此敌人的阴谋很难得逞。演剧队长期活动在国民党战场前线,同时也做了很多民众救亡的宣传工作。如1938年,国民党军队火烧长沙城,史称“文夕大火”。当时恩来同志正在长沙,他在处理善后事宜时,因不可能使用国民党军队,他就将部分抗敌演剧队紧急调来长沙参加处理善后、赈放救济。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从衡阳星夜兼程赶赴长沙,见到恩来同志时的情景,接受他亲自布置的任务。抗战胜利后,恩来同志在重庆接见了各抗敌演剧队的队长,刘斐章同志代表我队参加接见,他说:恩来同志详细分析了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布置了新形势下的任务,指示靠近解放区的演剧队应逐步转移到解放区,不方便的可就地坚持,等待时机。我所在的演剧六队(1941年抗敌演剧八队改称演剧六队)辗转来到长沙,直至长沙和平解放,与南下的解放军文工团会师合并,称湘江文工团。这段经历,读者可参看郭沫若先生著的《洪波曲》和刘斐章先生新著《岁月》。
我的夫人宋华,是贵阳人,1942年当地学校地下党组织介绍她和另外几位进步青年参加了演剧队,我们就这样相识相知,在纷飞的战火中结下了友谊和爱情,结为伉俪,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携手相伴至今已六十春秋。
        在我自幼及至参加革命过程中,还有两家长辈对我的帮助和影响至今不能忘怀。一家是我的伯祖父春圃公,幼时春圃公教我习字。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奎(字娄先又名南星)伯是位知名的爱国画家,抗战时也蓄须明志,拒绝为敌伪画画题字。次子庚(字际唐,徐州训相宗亲的父亲,编者注)伯,抗战时他身为国民党河南的政要,忧国忧民,决心抗战到底。1942年际唐伯在河南南阳任专员时,还曾寄一百元大洋给我,要我到南阳谋职,我将这笔款项交给了组织,使当时处境极为困难的演剧队解决了很大问题。另一家是东台的少仲(讳焘,东台训声宗亲的祖父,编者注)公,在我们年幼失怙的困难境地,他家予以援手。我们都知道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起义,1938年日寇第一次侵占东台时,要他出任伪职,他宁死不从。为保住名节,他投东台下坝河自尽。
        我现已耄耋之年,常回想往事,真所谓往事如烟,无论我在年轻时参加革命,或是解放后的半个世纪里担任湖南省文艺界的各种职务,遇到种种波折或挫折时。都会想起我所崇敬的诸位长辈的音容笑貌和他们的谆谆教导,想起哺育我成长的故乡东台,给我以坚强给我以力量。我也以此教育晚辈!

作者简介:
        鲍训端,生于1916年,江苏东台人,祖籍安徽歙县。1937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入陕北公学。后奉派去武汉抗敌演剧队八队,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曾任队副。解放后历任文艺干部学校、艺术师范学校副校长、湖南省话剧团副团长、湖南省文联和戏剧家协会专职秘书和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离休干部。
        鲍晓昕,训端之子。1946年生于湖北汉口,1970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高级经济师。曾任湖南科技出版社副社长、湖南图书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四期 悼爱妻陈雪芳
>> 原浙江省军区参谋长侯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