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七期 归梦到和州

    中华鲍氏网 2011年2月10日 鲍传笏


                                           归梦到和州
                                                                            口鲍传笏
    甲申季春,我偕家琚、家琛夫妇一行五人,由苏州乘车去南京转道安徽和县。旧称和州,是我们的故籍。孩提时期,长辈们时常提到“和州”,说起故里的传闻,轶事,印象颇深。后来先父与先八叔修成《和州鲍氏谱略》,更加深了我对和县思念之情。
    2000年收到和县“鲍氏续谱工作委员会”来信,筹备续编家谱,才恢复了与故乡亲人的联系,又重新燃起了乡情。2003年秋,续编的家谱告成,进一步牵动着回故里的乡心,于是约同在苏州的叔侄五人结伴同行,返回和县。 
    踏上和县的大地,真是山清水秀,一片青缘,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孩童的喜悦与激动。既觉得陌生,又感到亲近。亲近的这是我们的故乡,是祖、父辈居住过的地方,是我们幼小时耳熟能详、一心向往的地方;而陌生仍是我们从未见过生疏的道路、林舍和田野。但不论吹过的春风,淌过的流水或是走过的行人,总能使我们感到暖暖的乡情,是那样的亲切动人。真想面对故乡的青山绿水放声大喊:“故乡,我们回来了!”有什么能比得上游子归故乡的那份复杂而又微妙的感情呢? 接待我们的是家成和诗圣,随后又与传瑜、家培等宗亲聚会,三代人融洽交谈,相处甚欢,拍照留念。
    次日清晨,我们由家成、诗圣陪同驱车前往西梁山。在那儿,原建有我们的家祠,也是由歙迁和始祖启忠公居住的地方。西梁山倚江而立,山脚下绿水环绕,好一个世外桃源。它与东梁山隔江相峙。唐代大诗人李白路过时唱出了千古名句:“天山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家成、诗圣的指引下,找到了祠堂的遗志,已是几家农产、数畦菜地了。走出长满杂草的田埂上,我们看见一个莲花石础,那是宗祠的遗物。向东不远处有个土地庙,庙的两侧有两个石狮子,也是宗祠的遗物,因放在庙旁,方才保留了下来。我们还会见了当地的几位宗亲,有位“传”字辈的老太太也是白发苍苍了。家庙的一副对联:“华国参军笔,传家司隶骢”就是西梁山宗亲保存、传留下来的。
    随后又到了源深公的诞生地——耿家园西边的一处高地,据诗圣介绍原是鲍氏宗族墓地,现已面目全非了。
    我们又去了乌江小镇,一条石板小街,两侧商店,市面尚可。诗圣带领见到了乌江派的宗亲和旧居。这乌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的地方。我们缅怀这位失败了的英雄,特地晋谒了项王祠。祠四周翠峦怀抱,祠中霸王像依然是顶天立地,叱诧风云。如项王墓中有知,世人多不以成败论英雄,或可告慰于泉下的。宋祠大家易安居士一反其婉约风格,写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肖过江东。”的名句,不已是如此么。
    我又想起了另一位与故里有关的历史名人——伍员。他闯昭关一夜白发,昭关就在和州。过了昭关并未安全,横亘在他逃亡之路上的最大障碍是长江。江东面才是吴地。终于在好心的渔夫的帮助下,安然渡江脱险,到了吴国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报了父兄之仇。但终为奸人所害,悬头在城门,抛尸江河。苏州人为了纪念他,把这门称胥门,这河叫胥江,一直叫到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
    在家成的家里,我们见到了残存的老谱,已破散泛黄留下了七十年后的沧桑感受。家成住所不远,有一座天下闻名庭院,三间简陋的小屋,极为寻常,它就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当和州判史时的住宅,曾写了脍炙人口的名著《陋室铭》。默诵此文,想到古人多崇尚精神情操,而令人追术物质利益,传统道德的丧失,也就不足为怪的了。
    第三天清晨,朝阳从东面的江上升起,我们收拾行袋离开。我们毕竟投入故乡的怀抱,深深感受到温暖的乡情和她厚重的历史、文化,看到了秀丽的江山、更增添了对她的热爱。再见吧,故乡。
回到苏州,填词一首,以作纪念。
                                                                              换巢鸾凤
    锦绣江南,正春风透绿,雏燕呢喃。憔悴数倦客,寂寞倚栏杆。故园牵梦路漫漫,霜丝万千,频添衰颜。心期在,买舟了却相思晚。相伴,时日短,游子魂归,感慨情无限。山峙天门,江流帆去,留有础残碑断。垓下悲歌哭江东,芦漪唱渡施鱼饭。叹沧桑,古今衰乐都吹散。 
                                                                                                                 2004年秋写于姑苏竹之苑西楼
 


分享按钮>>文苑七期 乙酉清明祭扫苏州传德庄祠
>>文苑七期 故 乡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