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七期 我的母亲——沈来莲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2月14日 鲍哲民
我的母亲——沈来莲
口鲍哲民
一九一八年腊月十一日,母亲出生在江苏宝应,一九九六年十月在安徽合肥逝世,享年七十八岁。
母亲二十岁嫁给父亲,共育三子四女。
母亲早年毕业于省立扬州中学,一生主执教鞭。战前就在家乡执教,抗战爆发后,随同父亲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风雨兼程一路辛苦,抵达重庆。在渝从事保育工作。
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在宋美龄举办的儿童福利院工作。南京解放后,即参加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作,担任护理员,正式参加革命工作。嗣后,她被调到南京市第十区人民政府工作。但她终究难以捨弃她教书育人的工作,后经组织安排,到南京孝陵卫大石山小学工作。
这所学校位于南京近郊,学生大都是农村里的孩子,家庭十分贫困,学习用品都买不起。她白天教复式班,夜晚教成人夜校。若有时间进城,还抽空以自己微薄的工资给孩子们购买铅笔、本子、橡皮、尺子。她的亲善教育不但学生们听话,连同家长也把她视为亲人,有什么好吃的要送她一份,有什么心里话找她倾诉,有什么不和,找她评理。母亲利用这个机会,教育村民,破除迷信,提倡科学。
听说母亲要调走时,村民、家长和孩子天天来学校挽留,恳请她不走。
待到临行的那天,整个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天一亮就来送别,个个哭得像泪人,很多家长一直送到孝陵卫,看她坐上马车,依依惜别,还不忍离去。
调到合肥后,在合肥市淮河路第一小学工作,后改为四十五中学,在几十年的教学中兢兢业业认真工作负责,任劳任怨。上班总是率先,放学后,每天家访。有些调皮的孩子,家长对其束手无策时,都在她孜孜不倦、谆谆教诲的感召下变得听话、好学、有礼貌,以致很多家长都争抢要把孩子选放在她的班上。
母亲的学历不高,但她教书育人的方法“点子”很多,加之她那种诲人不倦的师道,赢得了骄人的成绩,她没有学过拼音字母,但她很快就掌握了拼音的诀窍,并用形象、趣味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并创造出一套“汉语拼音”卡片,受到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在全省推广。
在语文教学中,她编写儿歌以联系课文中的生字,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上历史课,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她就讲述了很多历史故事,生动有趣吸引了许多学生,使大家都喜爱历史课了。她在课余,编写了许多“历史故事”、“儿童读物”、“拼音卡片”分别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母亲经常利用节假日到外校(本省)进行示范教学,传授经验。但馈赠的礼物一概谢绝。特别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市、区两级主管机关,在六安路小学专门设置教学培养基地,轮训全市小学教师,由她负责、主持。并和这些“小老师”建立了深厚感情。
由于她工作认真,成绩突出,几乎每年评先或劳模都有她。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是省人大主席团成员,年年登上国庆观礼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选为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加人中国共产党。
母亲不光教书育人,还担任许多社会职务: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主席、省妇联委员、市妇联常委……母亲一生她的人生哲学就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责人宽责已严”有古之君子的风范。
她一生没有和任何人吵过架,她有三位婆母、三房媳妇,婆媳之间,从未红过脸,一生和谐,难能可贵。她不仅有谦让的睦邻政策,良好的同事关系,在鲍氏家族中(祖父辈九兄弟,子孙辈有几百人)享有极好的口碑。
她善良、贤淑,待人宽容。一九四六年从重庆回南京时,她在轮船的甲板上捡到一枚金戒子,她满船找遗失的人,同行的朋友说:“你比丢失东西的人还着急。”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粒米珍贵。母亲经常把粮票和饭菜票省给那些青年教师吃,自己却以水充饥,结果自己浑身浮肿,住进医院。
学生在课堂病了,她顾不上吃饭背起学生往医院跑,直到就诊完毕,才把孩子送回家。家长感激不尽。假如家长出差就把学生带回家,不仅辅导学生的学习,而且照料学生的饮食起居。
她有一句名言:“耐心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她的宗旨:有类无教。先人后己,是她一贯的风格,七二年市里为奖励她在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分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大房子给她,她推让,她要照顾别人,硬是将房子让给别的同事。嗣后,南门小学又一次分一套新房给她,她也谦让不要,宁可三代人挤在小平房里,现在回忆这些往事貌似乎不可理解。
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对学生热诚教育并和家长密切配合,把许多“后进生”变成“三好生”,对老师无私帮助,对教学经验差的教师,从不轻视,而是毫无保留地将经验和教学心得传授给他们,情同母女(子)。
有一次,一位老师不慎将母亲一个心爱的茶杯打破,她怕人家内疚,反过来热诚安慰这位教师。
1996年10月母亲因突发心脏病辞世,这个噩耗震惊了合肥市教育界,市、区两级领导、母亲生前工作过三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前来吊唁,亲友邻居都来了,包括小弟的前妻也来了,家里挤不进,楼梯上排满队,花圈和客人不计其数。
许多老师在母亲的遗像前,长跪不起,放声痛苦,我上前搀扶时这些老师说:“我就是沈老师的女儿。”有一位四十五中学的校长腿有残病,不顾行动不便,曾三次前往家里,下跪拜祭,要知道当时已距母亲退休二十年,还得到这么多人的泪水和怀念,委实不易。
母亲在教育战线上耕耘五十年,桃李满园,让我们泣送母亲走上天堂路,留给人间一片情。 (承蒙弟妹提供素材,一并鸣谢!)
分享按钮>>文苑七期 奋志于学 热心为民
>>文苑七期 德高望重 桃李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