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七期 祖国在我心中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2月14日 鲍家馼
祖国在我心中
口鲍家馼
我是美国北卡州大学的一位数学教授,但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华夏子孙,祖国始终在我心中,故乡和县始终在我心中。
我是1933年生于和县白渡桥的。5岁丧父,随母住姥桥舅父家。抗日期间,读过私塾。抗战胜利后,在姥桥小学读五年级(当时无六年级)。1946年我考上和县初中,后因病休学,由家兄补习功课。1947年春,我插班初一并顺利升入二年级。初二的两学期中,我均获得“罗北辰奖学金”。1948年秋,我转学苏州萃英中学读初三,获全班(50人)第二名。1949年春随兄去台湾,跳班进人“台中第二中学”高一,因各科成绩合格,又顺利升上高二。在此一年中,我两度获全班第二。读完高二,以同等学历资格考入在台的“海军文官学校”,后因病退学未毕业。休养后考人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1959年毕业,我获得了一生中第一张毕业文凭。读大学期间。由于家兄子女众多,无力资助,全靠自己当家庭教师的收人维持学业及生舌。因此,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大学毕业后立志到美国留学(当时均为自费)。我首先选择了大学助教的工作,以便学习英语和准备必须通过的出国留学考试。由于美国领事馆要求为数极大的生活保证金,加上旅费,我感到困难之极。后经四处奔走借贷以及各亲友的大力支援,终于在1960年10月我乘轮船去了美国。抵美后,秋季学期已开学多日,无法入学,且借款待还,便开始了打工生涯。我做过搬运工、清洁工和杂工,也改过学生作业。数月后进入堪隆斯大学就读,幸课程方面甚为顺利,但为了下一年度的费用,于期考结束后,伙同一批中国留学生长征纽约市找工作,这是第二次打工。做过维修工,洗过碗盘,所获工资甚微,幸第一学期成绩优良,开学前获得研究奖学金。自此后,经济压力消除,逐渐归还部分借款,我专心学业,完成了硕士学位的学习。
六十年代初期,由于美国在太空方面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在获得硕士学位前,我便受聘于西屋电力公司任工程师之职。工作性质是设计商用原子炉,作为发电之用。同时也在匹菠堡大学选读数学课程,白天上班晚间选课,进入全工半读状态。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后,我辞去了工作,回校完成博士论文,于1968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应北卡州大学之聘。于1969年来该校数学系任助理教授之职,迄今已30余年。由于教研优良,于十年内先后被升为副教授及教授之职。其间曾在欧洲奥地利的格拉兹(Graz)大学、德国的开塞斯劳顿(Kaiserslautcm)大学作访问教授一年,在奥、德两国及欧洲其他一些大学讲学,并访问了意大利、瑞士、法国、荷兰、比利时、匈牙利及南斯拉夫等重要城市及一些大学。
在北卡州大学任职期间,我以教学和研究为两大主要任务。教学方面。每任教授均授课两门(研究生及大学本部),加上暑期班,每年授课六门,学生总人数每年在200—300之间.因此30多年的授课总人数约’7000—8000人次,其中l/4为读博士或硕士的课,约半数为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研究方面,我担任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指导教授。经我指导过的主修或副修数学的研究生已超过百人,且大部分为博士学位获得者,其中约半数为中国留学生(包括台湾)。这批人才,现分布世界各地任职或任教,发展他们自己的事业,其中有不少已经是大学教授,指导着他们自己的研究生论文。
在选择了北卡州大学的教职后,便决定终身从事教研工作,不接受任何行政任务。 因此,科研收获颇丰。目前,已发表的论文中被美国数学学术年审评过的已有130余篇,并列入该学会的网络,向国际学人介绍。由于有这些成果,曾多次被邀请在国内和国际学术会上演讲,同时也被国内和国际有名期刊聘为编审委员,这是一种荣誉职务,也是对学术成果的表示方式。我聘为编委的有以下期刊:
1.数学分析及应用
2.应用非线性分析
3.应用分析
4.国际纯及应用数学
5.电子应用数学
除任上述期刊编委外,我还被列入英国教育界名人录、美国科技界名人录、美国南部及东南部名人录、美洲名人录、美国名人录。
由于对祖国和家乡的怀念,应教育部的邀请,我于1980年第一次回国讲学和访问。在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理工大学)讲学约五周,参加听讲人员均为国内各重点大学教师和教授。在此期间,曾回和县探亲并祭拜了父母。当时的和县县委书记接待了我,至今记忆犹新。次年,在华工参加听讲学的部分人员,由教育部派送来北卡州大学作访问学人,和我合作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共同发表论文数篇。一年后,我为华工毕业生数人申请奖学金,就读博士学位,并作为他们的导师。此门打开后的20年中,我多次接待访问学人和留学生来此访问和就读,同时,我也两度应邀同国,分别在四川大学、北京大学讲学数周(参加者亦为各重点大学教师和教授)。早期来此的访问学人,均已回国服务,而研究生在获得博士学位后部分回国工作,部分留在美国任职.其中有不少已为大学教授。
1982年间,中国大陆来北卡州大学的留学生和访问学人组织了“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邀请我为该会的指导教授。当时全校仅30余人,而今已发展到近600位留学生,加上眷属已超过千人,是全校外国学生中最大的组织。每年新春和中秋聚会,800个座位的礼堂都容纳不下。这些留学生大部分是在国内已获得硕士学位而来此读博士的研究生,其余为读硕士学位的,几乎没有读大学本部的学生。在过去的20年中,我一直是该会唯一的指导教授,每年看到这些青年学人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为社会服务(中国和美国)深感欣慰,这或许是我对祖国眷恋的报答方式。
离开大陆已超过半个世纪,虽长居海外.仍不忘家乡和祖国,唯愿在有生之年,能将自己在国外所学的知识和经验,直接地传授给国内青年学人,培养更多的博士和博士后人才,但不知是否能如愿以偿。最近,闻母校——和县一中百年校庆,谨捐一万美金,奖励和县一中优秀学生,藉以表达我思念母校的绵薄之情。 2002年5月写于美国北卡州大学
分享按钮>>文苑七期 同 寿 记
>>文苑七期 故乡的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