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八期 蔡庄四鲍一祖论

    中华鲍氏网 2011年2月28日 鲍敬国


                                         蔡庄四鲍一祖论
                                                                              口鲍敬国
    南蔡庄先后迁来四支鲍氏,互不相属,代代相传辈份称呼从来不乱。然老祠、东祠同时同地迁来,却同代不同辈。为此,老祠荣棉、振芳曾北渡黄河,到祖籍山西长子县鲍店访问,亦无有关材料可以遵循,从表面上看,东祠比老祠同代高一辈,但深入查二支家谱序言,原非如此,今将二支家谱序言抄录对照,比较分析,了解其间的实质。
    其一,老祠家谱序言(祖传序言) 
    本姓宫音,夏禹之后,姒氏也。至敬叔公仕齐,食邑于鲍,因以为氏。生叔牙公为齐相,及后世为齐卿,不失禄位,传十数世,迄子都公好学明经清高迈世,为司隶校尉,累官谏议大夫,抗论不已,摧辱宰相,徙至上党,今山西潞安府(现长治市)长子县鲍店。从学诸生有千余人。公之子、孙三世皆为司隶。清高绝论,即坐骥亦有直行步工之誉焉;嗣后子子孙孙有以文名胜者,有以武功著者,有以道学显者,有以爵禄昭者,有以孝友节义传者,有以仙道神艺彰者,代有望人,史载非虚,谱记可凭,但历年久远,难以仆数。今仅续者,以创业公为来迁之始祖。公以元末大乱,洪武初兴,分支迁民。遂家于河南偃师治西二十里邙山前蔡庄。克昌厥后,传四世,人丁颇多,方以庭、进、世、为序。自八世至十二世,又以:宗、元、怀、齐、水为次。迨十三世,户大丁益,一辈之中,即以:文、林、永、存、南、英、阁七字为排。十四世又以遇字为列。后则应以卿、思、绍、先、烈,垂、裕、振、九、天、功、德、自、光、大,昌、兴、百、万、年为目,左昭右穆,近祖为上,永垂祠庙,百代为遵。
    其二:鲍氏东祠家谱祖传序言
    本姓宫音,夏禹之后,姒氏也。至敬叔公仕齐,食邑于鲍,因以为氏。生叔牙公为齐相,及后世为齐卿,不失禄位。传十数世,迄子都公,好学明经,清高迈世,为汉司隶校尉。累官谏议大夫,抗论不已,摧辱宰相,徙至上党,从学诸生有千余人。公之子孙三世皆为司隶,清洁绝伦即坐骥亦有直行步工之誉焉。嗣后子子孙孙有以文名盛者,有以武功著者,有以道学显者,有以爵禄昭者,有以孝友节义传者,又有以仙道神艺彰者,代有望人,史载非虚,谱记可凭。但历年久远,难以枚数。今仅续者,以创业公为来迁之始祖。公以元末大乱,洪武初兴,分支迁民,遂家于河南省偃师县西二十里古龙镇今为南蔡庄村世居焉。爰始爰谋:日始日止,克昌厥后于是为序。
    评:两个序言,几乎一个不差,唯其排字,没有记载,可见北、东二鲍同有一祖创业明矣。
    再往下看其民国三十七年絮矩、资良所作之序言,看是怎样讲的。
    自生民初,固同出一源,至有姓氏,始分支派。迨春秋之时,齐相叔牙,食采于鲍,以为氏焉!故本支祖宗功德,代有名人,后嗣流传,屡相移居。其终由上党迁河南,卜居于偃。地各两亳,村称古龙,又为保定寨,继改南蔡庄,相传先祖迁来,兄弟二人,本支立祖为始意公,六七世未有发展。至八代方成繁衍。兹后建家庙以敬祖宗。报本追远之礼尽焉!造祖谱以明世代。左昭右穆之序别焉:余先父讳诚瀛,字联登公,抄录祖谱一本,因族人借去遗失。前民国卅五年寒食节,族众议续祖谱一事,甚为重务,余父子常念念不忘。昔所录之祖谱,世代尚有未清。余按迁偃以来,因名以编32字。“字文出后”表明何代以何字为按行,为本族人不识代数者指示,至今族谱继续抄录已毕,功成告竣,故因其事以序之。永垂不忘云。 
                                                                                   时在: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夏历三月中旬之吉书
    排行字文云:
    始至亳域,善述允可。德希先知,中文书明。诚正修齐,治平化永,世传清洁,光裕隆盛。 十八代孙名正堂,字絮矩暨子名修道,字资良敬叙出。
评:
    一、相传先祖迁来,兄弟二人。(该支为二门,老祠鲍为长门)
    二、昔所录之祖谱,世代尚有未清。(说明他所录之家谱世代方面存在不清。或者说有错误现象)
    三、排字前八代为:始至毫域,善述允可。这八个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这支鲍氏始祖或二世祖叫善述。既然前序言上说明“创业公为来迁之始租,那么善述就成该支的二世祖了。老祠鲍氏始祖讳创业,二世祖为善继,次为善述。这和“先祖迁来兄弟二人”相符。
    四、后谱载:“本支立祖为始意公”,而其祠内大碑上亦载始祖为始意公。二世祖为自钢、自鉴,三世祖为祥、煨。没有创业公、善述公的记载。与其序言中所述自相矛盾。该怎样解释? 
    始作俑者应为东祠建祠竖碑之族人,不愿居下,另添一辈始名于始祖之下,自己提高一代理由是女人不能立祖,老祠长门应为第二代立祖,迁偃始祖应为自己所立之始意公。其实老祠长门来迁之始祖并非二代,而是一代鲍老爷,送谥号创业者是。据传说始祖创业率二子奉皇室命分支迁民,并到大槐树下迁民局登过记,才被分迁到偃师南蔡庄的,安定后,始祖老爷赴山西长子老家探亲,病故埋葬于长子。留下老始祖母带二个孩子抚养成长。以后,始祖母跟着老大即鲍大爷善继生活。老二善述另立门户。代代相传,后代人立祖,长门立祖当然不能让善继充当。而以创业公为始迁祖。虽然创业公回原籍患病故去,而他迁来的大人小孩都在迁居地。难道就能把他的名字抹去吗?所以来迁长门支以创业公为来迁的始祖是有充分根据的,来迁二门族人建碑时的想象是错误的。二门东祠也知其中奥秘以来迁始祖为始意公,和其序言中所叙是创业公,实际上是一人。创业即始意、始意即创业。谁曰不宜?
    再说长门支(老祠)与二门支(东祠)同辈不同代问题央已和笔者谈过,东支必须压缩一代方能与老祠持平,至于压缩哪一代未有定论而搁置,现在,经过深思熟虑,将其第二、三代压缩为第二代,问题就迎刃而解:
下面就将草样写出以供参考。

    关于西鲍问题:
    据西鲍排字表查得:始祖世基、世业,二世平,三世士,四世登,五世曰……
    说明士龙为西鲍的三世祖,曰琮为西鲍的五世祖。其三世祖士龙于康熙二十五年主持重修观音堂,上推两代即其来迁之时间。按康熙25年加顺治18年,再加崇祯17年,共60年。为此,推西鲍当于崇祯初年迁居南蔡庄,是比较符合事实的,本来北、西两支鲍姓互不相干,然后来入其祠。录其建祠碑记却有意外的发现。
    南蔡庄鲍氏西祠建祠碑记: 
    本姓宫音,夏禹之后,姒氏也。至敬叔公仕齐,食邑于鲍。因以为氏。生叔牙公为齐相,及后世为齐世卿,不失禄位。传十数世,迄子都公官居司隶,清品绝论。子子孙孙皆有卓越绝技超群之人,不胜枚举,史载非虚,有谱证可凭。年代久远难以尽述,今后续者以创业公为来迁之始祖,公以元末大乱,洪武初兴,分支迁民,遂家于河南偃师二十里卜居,名曰西亳,村称古龙,又为保定寨,继为南蔡庄。相传兄弟二人立祖,始公久远未有发展,嗣后建家庙以敬祖宗。报本追远之礼尽焉,左昭右穆之序别焉。春祀秋尝,祖宗功德,孙支蕃衍,世居于此,族众为承先启后,鼎力相助,捐资重修家庙,以志不朽云。 
                                                                                                                   族长福顺(下。略) 
                                                                                                时在公元一九八九年岁次已巳三月下擀 
                                                                                                                 (鲍敬国录于2001年)
    按:纵观序言内容,似乎有照东祠鲍氏谱序抄袭之嫌,然有其族祖长及族人同意其内容,又没有别的氏族资料证明其非,刻碑记载,也只好人云亦云。其关键所言也是以创业公为来迁之始祖,这样一来,其来迁始祖为世基、世业兄与鲍氏老祠世字辈持平,他支的始祖即是创业公七世孙了。这就是结论。
     南鲍这支族人初居南街故称南鲍 
    这支鲍氏既无家谱,又无祠堂,亦不知何时何地迁入蔡庄。传说这支族人有一人读书取得了功名,回来无祠可以祭祖,央求东鲍族长及士绅研究同意,允其支全支人祠,并允其入祠拜祖,并人东鲍,世系附于家谱末页,按东祠辈字命名,最近发现,本县瑶头、东寺庄有其分支。据2001年统计,四鲍共647户2852人。以上材料说明以创业公为迁偃之始祖,所说南蔡庄四鲍一祖者,有根据也。

注:此文一出,异议遂起。本网站只是如实转载《鲍氏文苑》,故未敢妄加删改也。此文亦一家之言也,绝非定论。而定论似应产生于辩论之后。
 


分享按钮>>文苑八期 南蔡庄鲍氏老祠续修家谱前言
>>文苑八期 南蔡庄鲍氏老祠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