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八期 南蔡庄鲍氏老祠今昔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2月28日 鲍敬国
南蔡庄鲍氏老祠今昔
口鲍敬国
河南省偃师市南蔡庄村东距偃师市16华里,西距白马寺25华里,北依邙岭,南对洛河。东南、西南有少林寺、龙门石窟等著名文化古迹。
进村口向南第二、三条街(即牌坊街与油坊街)之间,临路西有一“鲍氏祠堂”,大殿巍峨,梧桐树如伞盖,遮掩卷棚半边,从其高度与青砖山墙可以看出建筑历史的悠久,这就是其子孙称之为老祠堂——鲍氏先祠。
据建祠碑记载:这个祠堂是由山西长子县鲍店迁来的十世孙怀仁公遵父命继曾祖母遗志于大清康熙二十二年发动族众集资、置地、购置砖瓦木料经33年筹备于康熙五十六年建成,大门高耸,座北向南,大门上悬有安徽歙县清嘉庆四年进士,内阁学士工部右侍郎、武英殿总裁鲍桂星号觉生宗亲,在主持河南学政期间为本祠题“鲍氏先祠”门匾一面,行草体,蓝底金字,灼灼放光。路南还置空地一段,为春秋拜扫时的戏优场地。院中柏树数行梧桐两株,交柯成荫,后面大殿卷棚雄伟庄严使人肃然起敬。祠堂建成后,春秋祭扫连年不断,历代都有修缮。
因户大人众,昭穆难容,长四门十世孙怀仁公之子立齐、化齐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在油坊街中段路南建成小祠堂一处,此后二门、长二门也分别先后建小祠堂各一处,并称立祖之祠为老祠。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公有。各祠堂均为生产队公房,祭祀中断。1958年大炼钢铁,将院内梧桐树、柏树砍伐一空。殿前檐棂子扇墙被拆掉损毁,代之以尺多厚的土檐墙,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所悬门匾均被摘掉丢失。整个祠堂成了空院,与各小祠堂均为生产队占用。
以后,各小祠堂及老祠南部空院及路南空地均先后被划为民宅。老祠剩大殿卷棚前垒墙作饲养室,后作麦糠屋。仍归生产队经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中国现阶段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团体恢复活动,群众生活不断提高,社会上氏族修祠续谱的活动不断出现,我祠族众也成立了宗族事务理事会,以荣冕、虎山为主翻修了年久失修、多处漏雨的大殿卷棚,并将殿、棚中退水槽接连。因祠院南半截已划为民宅,只好在卷棚前面东修建了门楼。大门两侧镶嵌了“东海肇基上党源远,西亳发派古龙流长”的石刻楹联,上嵌“鲍氏祖庭”的石门匾,门楼不高大,但也看得过去。随后,又将长四门小祠堂的建祠碑,世系大碑(即家谱碑)从祠堂归址民宅内起出,竖立于老祠大殿西侧,并新表制了祖轴,续修了祖谱,重新唤起了族众孝思祭祖的传统观念。
迄2000年,宗祠管理人员缺位大半,乃由才旺,跟旺等重新发起重组南蔡庄鲍氏老祠宗族理事会,多方集资共筹措资金一万五千余元,经历三载,到2003年,经族人不懈努力,鲍氏老祠家谱问世,印400册,耗资九千余元。修祠工程由理事会委托,营芳全面负责,在上次的翻修的基础上拆去卷棚土墙,大殿檐墙改换砖墙,开了两个大玻璃窗,东西山墙也新开两个大窗,阳光射入,使白灰粉墙更加明亮。大殿门外悬挂长二门小祠十九世运卿珍存献出的光绪年间立的“鲍氏先祠”门匾一面,门前两侧置放三门二十世运隆捐赠价一千元的石狮一对,威武地守护着大殿。院外新修围墙一堵,院内及卷棚全部红砖铺地,用砖全由二门十九世运都捐助,殿内外油漆一新,又立石碑二石,以记修祠续谱之盛事,如今一进祠堂焕然一新,绚丽多彩,使人留恋忘返。
分享按钮>>文苑八期 蔡庄四鲍一祖论
>>文苑八期 《鲍氏文苑》与南蔡庄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