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八期 南蔡庄的村落文化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2月28日 家谱编委
南蔡庄的村落文化
口鲍氏南蔡庄老祠续修家谱编委会
古 庙 会
一、形式多样的古庙会
会,原来称为庙会,为敬神而起会,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开始时,多在庙中或附近一带摆摊设市,此种形式,据载唐代已经出现,在发展中,敬神、贸易、娱乐、游艺为一体甚至于一些庙宇已不存在,但习惯上还称某某庙会。庙会最集中的时间为正月,正月会多者一天,如果有戏,前后皆有人烧香敬神,不过真正的行社正会只在一天举行。
庙会祭祀、演戏开支依靠庙产,无庙产者多募捐、集资、摊派,以烧香赚钱。寺庙前也多有舞楼,俗称戏楼。台口就对准庙门,也有个别例外,泰山庙戏楼在山门内,关帝庙戏楼就在大门上。
祭神活动要搭神棚,神棚十分讲究,蓝布编结图案,彩花装饰,一拉溜儿的供桌排开,供品花样翻新,十分耀眼,与其说是“摆供”,倒不如说是工艺品展览更确切。参观者多于敬神者,尤其是那独特的绝活,历史人物故事,或山水设计,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会的正日,各路社火聚集一起,由社头宣布游艺序列,便开始行社。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各献其技,务必行到大庙、大殿前或山门外,达到高潮方才相继散去。
南蔡庄地处洛阳与偃师交界处,旧时火神庙会会大人多,尤其行社,分两路并行,向庙门进发。在行进中最容易闹纠纷、起矛盾,斗殴打架为家常便饭,动不动开枪伤人,行社者,多身带枪支。由于这里打孽的多,会上很多人就是手举短枪,指抠板机,如临大敌。
正月十六,以耍狮子著称,老杆不断翻新,或踩软索,或行钢丝,或上刀山,或转椅子圈。老杆设计独特,巧妙无比,遗憾的是耍狮子达到高潮、情致正浓之即,有时会绳断架倒,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另一个会是对戏会。对戏三日,亲戚断交,互不来往,外村人到哪村看戏,哪村欢迎,还管饭。三天唱戏不散戏,一出接一出,不分昼夜。都以自己村写的戏好而自豪。
南蔡庄在清代以前的古庙会多源于敬神活动。起于明代兴于清代。民国以后虽出现国庆节和春节,但庙会还非常热闹。南蔡庄有七个庙会,各有各的名。古庙会的目的是祭神还愿,再则是物资交流。古庙会与文艺活动,密不可分。南蔡庄原先都到外地写戏,后来村民自行组织,自排自演,古人崇拜狮子为王,有威震四方之意。设狮子戏,以羊皮为料制作狮子皮。用牛皮为料制狮子头。自制牛皮战鼓。买些铜器乐器,再制些桌椅板凳和枪刀剑戟,好像杂技团。经过二百多年积累,耍狮子技术精益求精。能玩地摊十八般兵器,又能登高梯,在老杆上献技。“刘堂睡麻杆床”,险绝而无人能及。南蔡庄南街鲍景泰和鲍顶柱二人耍高凳,高二丈五尺,身披八十斤重的狮子皮,在高凳上蹦跳数十合,演威武猛烈的动作,令人胆战心惊。他们还有绝招,就是二人合作在高凳脊上前旋三圈,后倒三圈不动摇。在偃师县城大会表演轰动全县,可为狮子社中一枝花。打鼓由打小鼓发展为打大鼓,花样有绞锤鼓,双锤鼓多种。锣鼓配合演奏,锤飞锣舞,姿态优美,为社友所喜爱。
除了庙会外,南蔡庄还有一大胜景,就是天旱祈雨。老辈人传说:南蔡庄村祈雨不脱空。所以村民在天旱求雨时,都尽力参加。过程为:先在龙王庙内上供,求龙王要雨,在雨不下时,再行第二招。到龙王庙棚上蒙眼摸神,棚上有很多种神像,摸到龙王,就把龙王放在暴日下晒,晒他个浑身汗流。摸到猴爷(齐天大圣)也不饶,把他投向厕所臭他,意为督恼他,叫他上天求雨,如不下雨,他会大闹天宫。老天爷非下雨不可。第三天就在村上设神棚祭龙王、猴爷,在神架前设水缸和柳枝,求雨的人们都光脚赤身,头带柳条帽,登上村北舜王山求雨,大鼓社唢呐队都参加祝兴。如果求雨有验,就不失言,许戏唱戏,许猪羊大祭,摆祭祝贺,非常热闹。当然,现在这些迷信活动都不存在了。
南蔡庄村古庙会甚多,有正月十六火神庙会、二月二十八原君庙会、三月十五关帝庙会、三月二十八日山神庙会、六月二十三日关帝庙会、九月十三日二仙庙会,还有腊月十五日土地庙会。
二、正月十六日火神庙会最大最热闹
(1)十六大会的准备工作
南蔡庄十六大会,并非会在十六日才准备,而前一个月就开始了。村内有三道火神社,分南北中三点。南为人和社,北为同乐社,中为共和社,每社拥有千人。加之每社的狮子、古乐队、武术队、大鼓队,足有一千五百余人。每样大的活动包括器乐添置和祭神准备,都由十八家社头管理。社头可以募捐集资,邀请友社增援,各项事务,都是群众自发筹办的。社头以火神庙显灵为借口办事没有不成的。新年过后,就开始准备过十六。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擂鼓拍钗,摆摊耍狮子、拉犟驴、撑旱船、吹笛奏乐、踩高跷、武术对打、小鬼搬搭、抬老四官、老和尚斗刘翠等故事。人们总想为十六大会做点贡献显露一下自己。
正月十二日晚灵羊祭神开始。村民早吃晚饭,赶赴火神庙去看热闹。小孩手提红灯笼,更是迫不及待预先到达。不很大的火神庙早已挤满人,连房子上屋梁上也都上满了人。少时各社头带着神羊,锣鼓喧天地来到庙院。献供摆祭,行礼祷告,让火神爷接受祭羊,这只神羊膘满肥壮,滚瓜溜圆。为什么?因为这只羊被社头买回,头上挂个牌子,上书“神羊”。走到集上,不管那家粮行的粮食,任意的吃,谁也不敢撵,只能说:“老人家!换个地方吃吧”。到麦地吃麦苗,同样无人敢撵。
社头行礼已毕,都一排跪好,然后把羊献于神前,烧香烧箔,口中念道,尊神保佑全村全家平安,庄稼丰收,生意发财,谨献活羊一只,希尊神笑纳。然后将烧酒倒入羊脖子里,如羊激灵打颤、抖毛、摇头,大家可以回家。以后杀羊做成猪羊活祭,以备十六祭神用。如羊不摇头抖毛,说明神不领情,社头们就象叩头虫一样再次叩头,一遍一遍祷告,求火神收下,接着再用烈酒往羊脖子里倒,刺激羊发灵。直到羊摇头抖毛为止。12日灵羊过后,村部要员也出动协助,先选戏,每年选一台戏班来村演出三天。剧团必需提前到位,14日预唱三场神戏。各街修路,北搭台子,南设神棚,架老杆,十分忙碌。各家各户都打扫庭院,接闺女请侄亲,车水马龙,南蔡庄人口大增。正月十四日,各社把准备多日的活动,都要拿出来试一下,听取观众评价。社头也细致的检查各种设备是否齐全。十五日继续作社的准备工作。
(2)十六日盛会
十六日早,天刚亮,大锣便在各街敲起,催促各家洒扫庭院。要是有雪,就送寨外田中,保证街道畅通无阻。社头们把预制好的猪羊活祭都放于火神庙前,庙内又设四条桌祭放上供菜。祭品精刻塑雕,样样有称谓,件件有名号。庙前挂上红纱灯贴上红对子。横楣:二七之主;联: “火圣现灵德能保人间风调雨顺,真君发慈厚灵护民情四季平安”。使庙堂显的焕然一新,金壁辉煌。
早晨七点钟,村民正在吃饭时,火神社社头就派人催促在大街高喊:花户请注意,吃过饭耍社的快到社中去。八点钟,锣鼓队、音乐队在各点响起,各村的观众都从四面八方拥来,形成条条人龙。村中每家每户都有数倍来客,就是常年不来往的老亲戚,也都来南蔡庄看热闹。十点钟,各村各点的看社人群,早已聚积。北门外只听一声令下“起社”,接着礼炮三响,鞭炮齐鸣,各耍社人员都迅速归队。门旗、尖子旗,都竖立高空,迎风招展,犹如古时大将出征。前有领队大旗一面“南蔡庄镇前街人和社”,由北门进发,绕环北后街、牌坊街,再入李家门外进入中大街。再通过升平街、太平街环入竹园街、保和街、安乐街进入神庙场,游程十里,占七个小时之多。
前社入街后,后社还在北门内各街,人挤队拥,水泄不通。各耍社人员都要随队献艺。观众选择自由,五十步一聚,百步一缓,都要耍个名堂,让人欣赏,时至中午才能到达北门。邙山赵坡村,善耍高跷,技艺也算手屈一指。此日下来,也想在此夺魁,每次出场总是卖尽全力,表演技艺,不到北稍门已精疲力竭,看见了北门就以为到了终点,高兴地说:“我总算耍到头了,都说南蔡庄大,也不过如此而已”。这话被南蔡庄观众听见后说:“你别高兴的太早了,这才是北门,还在村北,离会场还有三分之二的里程呢”。一席话说的他们大为失望。南蔡庄村真大,何时能耍完呢,真想休息一下,否则,不到会场就累的没命了。行社队伍耍完北街,环人中点李家,调头西行进入太平街,这里是村中最热闹的市区。街中生意早已收起,摆出一排排贺桌,上面摆满纸烟、水果和红包。店主满面陪笑,喜气洋洋等候社队人员来恭贺。每个社队经过此地都受礼耍他一番,以祝元宵佳节。
(3)中大街狮子比舞
中大街是闹市,在南稍门至北稍门之间长约一华里,为右、中、左拉开距离,合设三点。架起三路高板凳,高十二层。邙岭八村,以东蔡庄、省庄、西蔡庄为主,中为南蔡庄三社,南为新寨、赫田寨、杜楼村。各点精选精英,拔出冠军,以作对阵。可谓偃师群英会蔡庄。许多观众,争先恐后,很早就在街上择选观看地。本村人上房观看,老人小孩立椅站凳,围观外围,人声喧闹,一派沸腾。
这时三社互相观望,先有回回带狮登上高脊拿鼎,然后手掌托火炮一捆,火香引燃,一声巨响,这时各社锣鼓擂起,鞭炮轰鸣,三驾雄狮登上高台,跳蹦起舞,姿态万变。观众无不全神贯注看着狮子一举一动。台下的哨子棍也上下摇动,哗哗直响,万臂齐摇,红绿晃动,令旗指挥晃摇不息。擂鼓凑铙拍钗,鼓棰翻飞,双钗起舞。狮子在高凳上蹦着跳跃,左右旋转。时而扬眉吐气,时而抖身搔养,一根根板凳被雄狮一根根口咬扔了下来。
(4)惊险的大过桥与上老杆
狮子由高板凳下来,进入升平街,又绕回太平街,人群往西头庙场游街走巷远至数里。中大街穿竹园街过保和街,街街都有耍点,耍单手双梯、条桌,地摊斗狮。高跷演豫剧,曲调最受姑娘媳妇们喜爱,毛驴旱船更是欢腾不息,前锋进入庙场,后尾仍在大街小巷。
庙场前搭起一道长3.5丈,宽三尺,高丈余的高台桥梁,上设三道险关,令狮子冒险而过。
一关:条桌(三尺宽通道设条桌)
二关:烈火铁铡门
三关:叠条橙
狮子进入庙场,先以参狮拜神,后则登台献艺。狮子上了大过桥,首关顺利通过,险要处为大铡门。八把锋利铡刀镶成门洞,四周用布醮汽油点燃,内有鞭响,狮子抖威吼叫飞蹿而过,皮毛无伤。只要雄狮能过铁铡门,三关即不在话下。老杆高十数丈,四条大绳拉起,上设二尺余宽,长六尺的台阶,中间靠背树两把大圈椅,上树纛旗一面,耍时取下。两旁设两根粗绳做攀登之道。人在高空攀登,决不敢有丝毫大意。上绳者稳步攀爬,下来时一纵八尺,倏息到底。庙场观众万余,地下人头簇动,寨墙上、房上、树上虽然到处都是人,但仍有观不到者。
(5)放烟火万火升空
入夜,庙场挤满看烟火的人,由酒后村、谷堆头村请来制造烟火礼花的艺人,将一件件预制烟火都运送来布置好,派专人看管。又从高十数丈的大树上吊起万枝大鞭炮(俗称老杆),寨墙放上大花。这时三台大戏也没人看了,都在等着看烟火呢。晚七时许,先有万枝大鞭炮来开道。崩叭崩叭的炮声响个不停。中间有白鹤下蛋,待鞭鸣到此处,白鹤翅尾生下二蛋,明光耀目,坠人地中。接着寨墙上的礼花分三组在南、西、北三面拉开,礼花弹不断射向高空,落下片片银花,这枝未完,另枝又开。每枝十八筒都把礼花放完,庙前千枝楼,万枝城相续点燃。人们说,点着城,满天红。万枝礼花腾空而起,划破夜空,显出道道光环。远在几十里都能看到,灿若仙景,时光长达三个小时。烟火放完人群则流往戏台,真正的大头戏,才刚开始呢。
从早晨7点——晚上12点,共长达17个小时,人们都沉浸在幸福欢乐之中。这是南蔡庄最好最美的时光,全年再没有比正月十六日这一天再热闹的了。
社火
清末民国时期,南蔡庄的的“社火”多姿多彩,主要有狮子社、曲子社、温神社三种
(一)威武宏大的狮子社
狮为百兽之王,是威武、尊贵的象征。用舞狮子来表达力量和信心,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每逢节日或喜庆日子,人们常用舞狮子来助兴。
耍狮子是南蔡庄传统的民间艺术。它具有组织庞大、气势雄武、舞技惊险、乐器奋昂的特点,类目繁多,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表演艺术。全社分四个组,为旗队,小乐队,排鼓队和狮子队四个部分组成。
l、旗队
位于队列前,形似龙头,大圆灯笼,形如眼珠,用高杆插起,列队两旁。接着陈列门旗四对,分四色各一对,宽二尺,高丈二,用异颜布锁花边。写出振奋人心的条幅对联。如:“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之类的联语,以喧然大会气氛。接着连排的是尖子旗四副,以四色布制成,上绣龙旗一对,凤旗一对,麒麟一对,飞虎一对。分红、黄、青、绿、蓝、橙、紫,以方型制成。
2、小乐队
继旗队之后有小乐队,分二部分。首先小鼓队,有小鼓、小钹、小镗锣、小锣,舞狮后,大鼓声暂停休息,小鼓接奏。奏清脆悦耳之音,以换震奋亢进的气氛。其次唢呐队,有长号队配合演奏。
3、排鼓队
有大排鼓八个或十个,分排两行。重青铙十付,轻音钹十付。配合音律。另有大警(大锣)四付,圪答锣四付,都用木杆挂起配音。大鼓队在行路时多不演奏,若有有演奏的,则是击鼓者腰肩系鼓,边走边擂。小闹锣在中指挥,大鼓前后有火铳两支,以震阵容。
4、狮子队
狮子不离王台,王台上有黄旗一把置高杆撑起,行动旋转,旗下指挥,手执令旗,摇旗指挥。全阵各部,在行走玩阵中,都服从总指挥。大鼓队在狮王之后,都预先在村部重要地点,摆板凳设梯子,树老杆,耍高台,大鼓伴奏,回回带路。在每一场演出时,都有鞭炮鸣放,大铳震中。大鼓能擂很多鼓歌(即鼓扎子)。
(1)铙钹鼓:击打稳重,音节分明,一般时期演奏。
(2)歇拍鼓:声音振奋,亢进勇武。
(3)铰锤鼓:音律和谐,姿态挥舞多变。
(4)常香鼓:音静,有轻快之感。
狮子社阵容整齐,威武雄壮,增加了节日的隆重气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民国中后期的曲子社
南蔡庄曲子社是鲍氏后裔和赵、李、韩、海、侯、万等姓组织起来的。年年春节都要拉出来表演一番。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天气阴雨连绵,山洪爆发,大水进村淹没了街道,造成民房倒塌。迷信风水的人说:“这是沟口头村的凶水之过,水犯鬼门不大吉利”。需在北门外的土地庙内许愿,演唱大戏。这事曲子社知道后,即通知各家募资备粮,等腊月十五大会,一展身手。他们托人从大戏上请回本村旦角名演员鲍双和,又从登封请回本村名演员朱小魁,让二人培养村里的后起之秀。还从洛阳购回全场击打乐器,戏衣自备或转借。哪一天不闹它到深更半夜誓不罢休。鲍双和是教师,言语严厉,一丝也不马虎。长顺演后娘,韩录学花旦,小银水作配演,鲍新演丑角。四人从不叫苦,动作作不好就长夜不眠,在月下练姿式。
勤劳不负有心人,腊月十五土地庙会。庙前唱起两台大戏,两边野地拉起狮子社的大老杆,点名又是刘堂睡麻杆床。当大会出现第一次高跷后,观众自动转身来看高跷。拥挤的人群使他们不能通往庙堂。只有在庙前演唱。长顺唱卷席筒中的后娘,他扮演黑丑、麻面、奸滑、游荡,又寒酸小气,唱腔油滑奸狠。踩个过场,优美荡漾,周围不时发起掌声。小银水演梁山泊与祝英台,他腔口亮,吐字清,不时引起笑声。大戏场中的人群也离坐转向这里看,狮子社的人群也挟锣抱钹前来观看。小小曲子班赢得了大声誉。
土地庙大会后,曲子社声名鹊起,成为受人尊敬的剧社,常应邀到各村演出。春天有新庄村邀请,冬天到豫东中牟县演出,路经巩县、泗水各县都要应邀演出多场天。
鲍仓也是同期的人,善演哭戏旦角,《阴阳河担水》、《刘全进瓜》最拿手,能哭得在场人跟着掉泪。
(三)瘟神社
送瘟神也是南蔡庄的传统习俗。每年春天三四月份,瘟神社搭起瘟神棚,挂起瘟神像。老太婆们烧香念经,烧一大锅瘟神汤。这瘟神汤是小米汤。有豇豆、绿豆或者扁豆熬成赤红色,喝了去大家病(传染病)。全街人都要拿碗去盛,或者叫小孩喝,或者回去倒在大锅里一家人喝。不光北街如此,其他街也大都如此,形成一种风俗。
还有一个风俗,和过元宵节一样,叫送油腊,也叫送灯。正月十五、十六除了每家门上挂灯笼以外,村里还组织各有灯户在南大庙集中,每人用一把桑权,刺儿上挂一对灯排着队,按先后次序,每对灯发一对油烛,从中街往南,到全村各庙。绅士们在庙中点灯上香,焚金愿意后,带着灯队绕全村转一圈,一队灯至少一二百对,非常好看。最后到北门外土地庙点灯,或者说送油腊,焚香礼拜后,就散队回各家。遇天大旱,也有带灯队到外村大庙送油腊求雨祈盼丰收之年的。
私人戏班
南蔡庄人爱看戏、爱唱戏,清末时期出了一批演员,也出了两台私人戏班。一个叫仁和班,一个叫洪和班。
仁和班是南蔡庄首户鲍千吉组织的。1915年(民国四年),鲍千吉购买戏箱,自任班主,召集艺人成立邦剧(即豫剧)“仁和班”。当时巩县名角、豫剧表演艺术大师常香玉之父张凤仙与之交往甚密,每到鲍家毫无拘谨。鲍于乡里,身居富贵门第,性情骄傲,一般无人敢摸他的“水烟袋”,惟凤仙可以随意使用。
“仁和班”成立后,张凤仙掌班,主攻花旦,以《香囊记》最为拿手,他嗓音清脆,表演泼辣,艺技超群,师分叫好,每演出必掌声雷动,倍受观众欢迎,又因容貌秀丽,受到人们的追捧。民谣称:“凤仙台上挨顿打,气死台下母女俩”。
该班主要演员:杨小德,演须生,腹中戏多;全声,演黑头、奸生出名;赵二平,演红生、须生;张庆官,演青衣、花旦;聚德,演二花脸、马武著称;王太运,演三花脸、小丑;王相色,演须生(又名狗头);大双德,演大花脸。
常演的剧目有:《香囊记》、《反长安》、《凤仪亭》、《二度梅》、《程咬金》等。
洪和班成立于民国四年,戏主为鲍千吉之弟老四鲍启缄,唱的是南阳梆子,即“宛梆”。宛梆属另一豫剧流派,主要演员有天德、小华。两台戏班演出时间长了,逐渐都成为营业性质,出演于黄河两岸诸省,纵横千余里。每排练一场新戏,先在本村上演。因此,村民都说:蔡庄五天演二天戏。戏迷说:“蔡庄戏,太俗气,不是《下燕京》,就是《香囊记》”,可见戏演的次数多了。还有戏迷,出门听见戏上打的鼓锣声,就知道它演的是什么戏。别的村也传言:“蔡庄有钱爱唱戏,外村有钱只置地。”
两台戏主为加速年节的戏剧活动,购买二匹好马。千吉有火车头,启缄有草上飞。
洪和班的演员也很出色。小德、小庚演花旦,腔口嘹亮,唱的青年人恋恋不舍;赵二平与庆官的奸官演得凶狠毒辣,在街上过,都骂他老奸臣;二平腔大气足,夜静叫板能听十里。著名豫剧小生“狗尾巴”(原名王遂朝,府店乡西口孜村人)对南蔡庄戏班评价很高。
两台戏班一直红火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
武 术
南蔡庄的武术以清朝中期为盛。据传,前清时期,南蔡庄村北后街西头有一叫做后窑的地方,出了一个人,此人姓鲍,练就一身好武艺,人称鲍师,武功远近闻名,然而他不象别人那样在江湖上你杀我砍,称霸武林,仍然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忙天在家种地,闲时约几个同伴出门做生意。有一次,他到陕、甘某地卖货,路过一个练武场,就在远处立足观看。只见一个教师正在教几个后生练武,看了多时,发觉教师本领平常,教人练武简直是误人子弟,就走过去将枪用足后一趋,前一挑,拿在手中。教师认为来人在踢他的场子,面带怒色,向前质问,不依不饶,非比个高低上下不可。遂提起一根长枪向鲍师扑来。鲍师情急智生,顺手将身旁一棵榆树连根拔起,用梢横扫,教师使枪拔打。两个人你来我往战在一起,片刻之间鲍师的树枝梢纷纷落地,前轻后重,就乘势调过头来,根前梢后向教师泰山压顶打了下来。教师连忙两手横枪来了一个“棚头,”想绷开树身,只听“咔嚓”一声,教师被打翻在地,头上被打出了一个窟窿。徒弟们纷纷上来,要与鲍师拼命,鲍师忙放下树,抱腕当胸,连连拱手说:“失手了,失手了,请谅解,有话慢慢说。”这时,忽从大门里走出个员外,探问了经过,一面派人为教师包扎伤口,一面请鲍师到家中设酒款待,问明家乡住处,就邀请鲍师在他家当教师,并辞退了原教师。
鲍师在这家当教师呆了半年,因惦记家里,就辞别员外,仍旧回到家乡种地去了。几个同伴回家将这事一传,就成了一个故事。
南蔡庄村的武术,虽然有些来历,但并无出门走江湖打把势卖艺者,仅仅是健体防身和每年正月耍社火增加一项内容而已,也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如武举人鲍文魁、鲍清一等。每年十六耍社时表演不少各种套路。有“老头看菜”、“十二回杆子”、“单刀抵枪”、“大刀破枪”、“稍子棍抵枪”、“三节鞭抵枪”等。最惊险的就算“白手夺枪”了。这一套路是压轴戏,以鲍三镛和鲍金旺表演得最好,表演时你白手夺我的枪,我从你的手中把枪又夺过去,一来一往得扎七十多枪、挨七十多枪才算结束。四五十分钟方才能够耍完。惊险之处,不断听到观众“噫!噫!”之声。据鲍之镛讲:他和金旺曾在县城表演“白手夺枪”,连续两年获得过锦标旗。解放时曾为解放军某部公开献艺表演,官兵们齐声叫好。
此外,鲍福寿的九节鞭也耍得非常出奇,扬鞭撒起来有一丈多长,在脖子上、腰上缠绕,直起来象条直棍,拿在手当中象枪一样使,武术堪称一绝。还有鲍荣尧的双拐,鲍黑吞的双刀,鲍新春的走墙耍大刀,都很出色。如今,南蔡庄还有练武者,但人数已经很少了。
分享按钮>>文苑八期 南蔡庄与保定寨
>>文苑八期 金 字 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