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八期 鲍姓源流考

    中华鲍氏网 2011年2月28日 谢钧祥


                                            鲍姓源流考
                                                                              口谢钧祥
    古人曾以树之本、水之源比喻人的祖根,说明每个家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先;又曾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说明追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自序中特别强调姓氏寻源的重要性,并认为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弄不清自己的祖先,就是“数典而忘祖”,“岂不悲哉”!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属于某一个家族,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组织,而姓氏则是标志血缘关系、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人的根。因此,必须了解一些姓氏学知识,真正弄清自己姓氏的来历及发源地,才能实现寻根谒祖的夙愿。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数以万计。姓肇始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或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或源于国名、邑名、地名,或出自先人的名字、爵位、谥号、官职、技艺、排行、著闻之事,或系赐姓、改姓,大抵都有一番来历,有的还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
    鲍姓来源有二:一支出自姒姓,是采用邑名作为姓氏的;一支系鲜卑族姓氏所改。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引穆员《鲍防碑》云:“其先盖夏禹之苗裔,春秋时杞公子有仕于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清人梁玉绳《古今人表考》云:“鲍叔牙始见《左(传)》桓八、《齐语》、《管子•大匡》诸篇,姒姓之后,鲍敬叔之子。姒敬叔仕齐,采于鲍,为鲍氏。叔牙亦称鲍叔,亦曰鲍子。”据以上两项资料及有关史书记载,鲍姓是这样形成的:姒姓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西周初被封于杞(今河南杞县),建立杞国;春秋时,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做官,食采于鲍邑(在今山东历城县东),以邑为氏,即鲍氏;敬叔之子就是鲍叔牙。
    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3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496年进行汉化改革,定族姓,将鲜卑族俟力伐氏改为鲍氏。
    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他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自得胜即位,就是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宰,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的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鲍叔牙的后代,世为齐卿,较有名的是其曾孙鲍牵(即鲍庄子)、鲍国(即鲍文子);还有贤士鲍龙,廉士鲍焦。鲍国之孙鲍牧,春秋末年被齐悼公所杀,鲍氏从此丧失了在齐为卿的地位,沦为庶民,后逐渐向外地播迁。
    西汉末年有渤海高城(今河北盐山东南)人鲍宣,哀帝时为谏大夫,曾上书抨击时政,指出“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主张及时采取措施,缓和激化的阶级矛盾。后任司隶,在王莽执政时被迫自杀。其子鲍永,东汉初任司隶校尉,以功封关内侯,徙居上党屯留(今山西长子)。鲍永之子鲍昱,历任东汉溉阳长、司隶校尉,明帝时任汝南太守,兴修水利,后任司徒、太尉;其子鲍德,历任东汉南阳太守、大司农,徙居东海郯县(今属山东)。鲍德之子鲍昂,是个大孝子,不愿当官,居家不仕。此外,鲍氏在泰山郡(治今山东泰安)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还有徙居今陕西、安徽者,例如,东汉济北相鲍信为泰山阳平(今山东莘县)人,都官从事鲍恢为扶风(郡治今陕西兴平东南)人,鲍骏为九江(郡治今安徽定远西北)人,鲍出为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
    西晋末年,由于中原战乱,一批鲍姓人渡江南迁,后有些人显名于东晋和南朝,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南朝宋文学家鲍照、鲍令晖兄妹。鲍照籍贯东海(郡治今山东苍山县南),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他的诗反映出庶族地主对士族专权的不满;长于乐府,尤擅七言歌行,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也擅赋及骈文。其妹鲍令晖,工文词,能诗。南朝梁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评她的诗为“崭绝清巧,拟古尤胜”。 
    隋、唐时期,鲍氏的郡望有:东海、泰山、襄阳(今属湖北)、上党(治今山西长治市北古驿)、河南(治今河南洛阳)。郡望指世居该郡,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东海鲍氏是鲍德的后代,隋朝有鲍宏,郯县人,官利州刺史,进爵为公。泰山鲍氏是鲍信的后代。襄阳鲍氏是鲍宣的后裔,唐代有鲍防,德宗时任京兆尹,工诗,每讥切时弊,与中书舍人谢良弼友善,时称“鲍谢”。上党鲍氏是鲍昱的后裔。河南鲍氏是北魏鲜卑族俟力伐氏改成的一支。唐《贞观氏族志》(敦煌残卷)列“上党郡五姓”第二为鲍氏,“泰山郡四姓”亦有鲍氏。
    宋初的《百家姓》将鲍姓排在第62位。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列“潞州上党郡四姓”有鲍氏。实际上从五代开始,鲍氏主要是在南方繁衍发展,宋、元、明、清时期主要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其中安徽歙县鲍氏比较兴旺,曾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例如,宋代有《易》学学者鲍云龙;元代有医学家鲍同仁,学者鲍元康;明代有史学家、国史院编修官鲍频,两广总督、兵部左侍郎鲍象贤,诗人鲍弼,学者鲍宁、鲍应蒸;清代有文学家鲍桂星,著名藏书家鲍廷博。乾隆时搜访遣书,鲍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他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此外,宋代有画家鲍洵、鲍洋兄弟,京西(今河南洛阳)人;元代有画家鲍敬,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有学者、文华殿大学士鲍恂,崇德(今浙江铜乡西南)人;监察御史、巡按广东,以平反连州冤狱72人而著称的鲍忠,鄞(今浙江宁波)人;清代有秘书院大学士鲍承先,应州(今山西应县)人,诗人鲍皋,丹徒(江苏镇江)人,画家鲍鉴,钟祥(今属湖北)人。清末有湘军将领鲍超,四川奉节人,所部号“霆军”,是湘军的主干,至为凶悍,曾同太平军、捻军作战。
    从清代开始,闽、粤沿海鲍氏陆续有人渡海去台湾谋生。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近代以来,一些鲍姓人到海外开拓新的事业,现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据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鲍姓在按人数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居于第17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分布很广,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居多,这5省鲍姓约占全国汉族鲍姓人口的70%。鲍姓不仅是汉族常见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了上面所说的鲜卑族鲍氏外,清代满州八旗姓保佳氏、瓜尔佳氏等,后均有改为鲍氏者;景颇族金别氏,汉姓为鲍;佤族羊布拉氏(亦称尤斯拜氏),汉姓为鲍;内蒙古东部蒙古孛儿只斤氏后改为鲍氏;今满、回等民族也都有鲍氏。

作者简介:
    谢钧祥,男,河南唐河县人,1936年8月出生,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社会兼职:河南省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旅游学会副会长、东方文化研究会顾问,福建省董仲舒杨震学术研究会高级顾问,香港《大公报》特聘资深姓氏专家。创办《中州今古》杂志,著有《全唐诗佳句精编》、《全宋词佳句精编》。主编的《中州今古•中原寻根专辑》、《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中华百家大姓源流》、《新编百家姓》、《中华大姓》、《台湾百家大姓源流》、《新编百家姓》。
 


分享按钮>>文苑八期 辛勤育花人
>>文苑八期 浙江兰溪凤山(西湖)鲍氏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