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八期 读《老竹寨鲍氏族谱》新得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3月3日 鲍训铭
读《老竹寨鲍氏族谱》新得
口鲍训铭
数年前,义来兄交给我在他故里竹铺检得的一册《老竹寨鲍氏族谱》,长久置放在我案头,无时翻阅。近日又认真地反复读了不少遍。觉得里面有许多可信的史料,值得与大家共同研究:
这本宗谱卷首有《历代总纪》一篇,将鲍氏宗源上溯到混沌初开三皇五帝、禹王姒氏……,按次排列周、秦、汉、晋、五代帝王庙号,在位干支记年,自尧甲辰至元忽必烈顺帝丁未共3724年,显示鲍氏源流之长远。后署明洪武戊申至万历四十三年共248年,是该谱成集迁派的年数。末书“万历乙卯鲍贞甫集”。《历代总记》后,有《鲍氏宗谱序》,文末署万历乙卯年(1615年)大节录识。《老竹谱》是手抄本,可以看出两人的笔迹:鲍贞甫的字体较秀丽,书中二人字迹间隔出现,可能是同时合抄的。
《宗谱》叙述叔牙、叔度二公卜居名山大川,足迹遍海宇。得未辟之歙州,曰上坦,始开荒而得金圭,遂名其地曰金圭坦,因居久之不复归焉,此鲍屯之所以昌盛也!这里说叔牙、叔度二公,曾来歙开辟金圭坦(后又称金龟坦),建立鲍屯村。后又说“叔牙、叔度兄弟离上党,卜居歙州金圭坦,歙州之鲍,实始于此。”这段故事富有传奇色彩,至今未见经传,存疑待考。
到了蜀汉时期,叔牙公的25世孙鲍颖原居金圭坦鲍屯。嗣后,曾到歙县西乡槐塘(距棠樾0.5华里)开质铺(即当铺)。初期,颖公还是把槐塘当作客居地,实际仍长往鲍屯。自那时起,“日增月盛”,才将家搬到槐塘来,开辟了鲍山坦,因而蕃衍生息、人丁渐盛,建了祠堂、长庆社。晋惠帝时,颖的三个孙子:长清(即弘公)、长庆、长远三兄弟系母金氏一胎诞三子。得到皇上的恩赐:每月给钞30贯,米3石,绢3尺,银2两的待遇。并封长庆为庆丰社令伯⑴;长清为庆明社令伯;长远为庆远社令伯,显耀当时。
颖公来槐塘开质铺子孙创业的历史,现在槐塘村,尚有鲍山坦古迹鲍氏祠堂遗址及长庆社故事流传。证明鲍氏早在后汉公元238年左右,便已到歙地来开发定居。这样,便将以往谱牒所载的弘公东晋时来守新安郡,定居歙县的时间,提早了100多年。
据《老竹谱》载:汉、唐时鲍氏定居槐塘村时,里中社名、地名皆因鲍氏人文而得,嗣后才有程、唐、汪、李四姓迁入。南宋以降,渐渐人口稠密、人多地少。槐塘鲍氏在明弘治、正德以后才从槐塘陆续迁往歙县南乡老竹寨(铺),谱云:“俊昂公(颖后32世孙)弘治、正德间,自槐而迁老竹,同道祥公居焉。”于玄祥公名讳旁又小注云:“玄祥公正德八年生子,产于槐塘,挑往老竹。”又在祥公子元浦公名下注:“元甫公正德丁卯生(1507年),自幼随祥公迁老竹,后殁于万历”年间,说明俊昂公是老竹始迁之祖。
《老竹谱》刊:焚失家谱事实不止一次;一次是谱载的大宋咸淳四年(1268年)八月,明嘉靖间又遭回禄之变(火灾),一次是谱中两次提到的鲍焕失去家谱造成典籍史实无存。“所以现存的明万历手抄本,只能记载源流有素的事实。”有许多缺遗和紊乱不清的地方,笔者核对《和州鲍氏谱略、鲍氏世系前图》、《新安谱》、《棠樾谱》、《新馆谱》、《堨田抄谱》等鲍氏世系前挂线图资料,发现《老竹谱》弘公下缺崇公、伸公、泉公三世,衔接不明,虽属缺憾,但《老竹谱》记载提供了许多人物的史实信息,却是其他谱系所没有的。如先祖许多人的生卒年、品行、学识、官绩等,虽然文字不多,但别谱多未刊,下面略举若干例子,以见一斑:
叔牙周惠王五十八年壬戊生(前659年),叔度周惠王二十五年生,(与史书传略不相同)鲍宣的父亲赴扬州倅秩⑵,以母丁忧归里,诏封上党郡太守。鲍昱,字文全,新莽二年生,为人奉法守正,撰《解冤录》十卷行世。
鲍藁,典国学士,帝封不老先生。
鲍颖,蜀汉十六年(238年)生,先住鲍屯,后住槐塘开质铺。
清泰,颖长于,西晋武帝二年迁歙许村许顺之宅,后改任公寺。
清平,颖次子,任福州,清远,颖三子,作事有绳墨,兄弟三人极为孝义。
妻金氏一乳诞三子,长清、即弘公、长庆、长远、上赐钞、米、绢、银。墓在大址村大镰前祖墓旁。
彪臣,业医。
虎臣,南朝宋顺帝元年(477年)生,积粟赈济。
兕臣,治贾。
鲍宙,武帝四年(503年)生,作《田园隐谱》。
安国,字德明,封六州司马,从十五里牌迁鲍屯,与弟安叙(雍州住),安物,建大厦(十安堂),安常(封大内翰林),安时、安民、安福(母同胞生),安邦、赘岩寺大夫家,安禄赘岩寺龚家。
宗之,安国之六代孙,田数十亩作鲍南堨,上至黄村、下至狮子山,至今居民蒙其惠。松保(军籍名),原名子成,明初人,洪武十四年(1381)应太祖义召与子荣富、孙永祥及后来的曾孙仲荣、仲傑、仲荣的儿子馀富等6人都去云南普定戍边,特别是仲傑,名下书“天天自奋而往普定者也”,说明他是自愿踊跃而往的。
如上的简要资料,抄本还有许多,可能是依据宗谱丧失后的抄本过录,也可能是记录代传老人的口实。在现存的鲍氏谱中,各种刊本的系前人物均少注述,生平无考,《老竹谱抄本》保存了系前人的信息,对于鲍氏历史研究是有价值的。
沧桑更迭,世远年湮,特别是历代大、小的战乱,造成史籍、宗谱文物的大量损失,明、清谱牒都采取断代纂式,避免疑虑、讹传不实,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限制,这种编谱的宗旨、方法是对的。但现在是科学信息时代,我们不妨迈开探索的脚步,大胆设想,细心考正,不弃片言只语,搜取多方信息,集腋成裘,逐步缀成可信的、完美的谱书是可计日而待的。
注释
[1]令伯:官名,古代五等爵的第三等称伯。令,尊称。 [2]倅秩:州守副职。
分享按钮>>文苑八期 《和州鲍氏谱略》续谱叙要
>>文苑八期 芜湖鲍氏家谱(手稿)世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