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八期 鲍氏三司隶 千秋动汉京
- 中华鲍氏网 2011年3月3日 赵善笃
鲍氏三司隶 千秋动汉京
口赵善笃
我国历史上西汉末年司隶校尉鲍宣,是当时朝中“监察京师百官和郡国要员”的名臣。公元3年被王莽杀害后,葬于山西省长子县南鲍村。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为其平反昭雪,修墓建祠,历史上以上党为“鲍宣故里”。刘秀还下诏“封其子孙”,其子鲍永,其孙鲍昱,“俱官至司隶校尉”。祖孙三代三任司隶校尉这样的重要官职,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是罕见的,是山西古上党人文历史的千秋佳话。正如古人称颂的:“三世三司隶,千秋动汉京。”
据二十四史《汉书•鲍宣传》记载:鲍宣,字子都,少时家贫,勤奋刻苦,好学明经,是西汉的名儒。因其学识渊博,品行高洁,被大司马(兵部尚书)王商征召,荐为议郎(掌顾问应对)。西汉哀帝初年,大司空(工商尚书)何武对鲍宣甚为敬重,又被推荐为谏议大夫。鲍宣任谏议大夫期间,“章疏犹多,其言少文多实”,主张改革朝廷弊政,关心民间疾苦。受史家推崇被历代传颂的著名奏章有《民有七亡七死疏》及《退小人进贤臣疏》。
西汉末年,汉王朝已开始衰败,外戚、宗室、大官僚掠夺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激化,朝政日趋腐败没落。鲍宣身为谏官,一身正气,忧国优民,冒死上书汉哀帝。 他在著名的《民有七亡七死疏》中指出:“现在人民生业有七失;阴阳不和,出现水旱灾害,是一失;各级官吏加重征收税赋,苛责严酷,是二失;贪官污吏借口为公,勒索不已,是三失;豪强大姓蚕食兼并小民土地,贪得无厌,是四失;苛吏横征滥派徭役,耽误农时,是五失;社会治安混乱,百姓不得安生,是六失;盗贼猖狂抢劫,夺民财物,是七失。仅这七失人民尚可忍受,然而还有七死:被酷吏殴打致死,为一死;入狱被虐致死,为二死;无辜被冤枉陷害而死,为三死;盗贼劫掠图财害命,为四死;怨仇相报残杀而死,为五死,荒年饥馑饿殍遍野,为六死;瘟疫流行染病而死,为七死。人民生业有七失而没有一得,想让国家安定,实在困难;百姓有七死而无一生路,想要社会稳定,遵纪守法,也实在困难。这难道不是各级贪官酷吏无视民生残忍成风所造成的后果吗?”
汉哀帝毕竟是一位年方20岁的青年皇帝。即位之初,他也想有一番作为振兴朝纲,曾下诏禁止靡靡之音,撤销乐府官,宫中女乐人员裁减大半,并亲自厉行节俭,减省各项费用,朝廷上下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所以鲍宣给哀帝的谏疏,虽然措词尖锐激烈,因为他是当时朝中的名儒,哀帝还是优待宽容了这位直陈时弊的谏议大夫。
然而哀帝是悲哀的。在这位青年皇帝的背后,有四位太后争相干预朝政。其中一位是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王莽的姑母,哀帝尊为太皇太后。另一位是傅太后,汉元帝的昭仪,哀帝的祖母,是他抚养大哀帝的。这个女人为人刚暴,长于权谋,要求哀帝尊他为太皇太后,要和王政君争名位平起平坐,大有争不到手死不瞑目的架势。傅太后的堂弟、右将军傅喜,喜好学问,行事仁义,品德高洁,忠诚忧国,因规谏傅太后不要干预政事,傅太后就逼着哀帝让他交出兵权,回家赋闲。傅太后的堂侄傅迁,侍奉在哀帝左右,特别阴险奸邪,.哀帝和朝臣都很厌恶他,就下诏免去他的官职,遣回原郡。傅太后知道后,和哀帝大闹一场,硬逼着哀帝收回成命。造成诏书前后相反,天下疑惑,无法取信于民,正直的朝臣寒心,傅迁奸党猖獗。哀帝的处境可见一斑。
公元前2年正月,皇太后傅氏驾崩,在大臣的不断弹劾下,哀帝罢免了孙宠、息夫躬等一批奸党的官职,但对董贤,由于“同姓恋”之嫌,宠信有加,甚至还想把皇位给他。
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春季,鲍宣又上书了另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奏章《退小人进贤臣疏》。鲍宣上书指出:“侍中、驸马都尉董贤,本来与陛下无丝毫亲戚关系,可是凭着他的男性媚色和巧言阿谀,博取了陛下的欢心,对他赏赐没有限度,竭尽了府库的积藏,合并三座宅第赐给他,还认为太小,又拆除宫廷暴室为他扩充面积。董贤和他的父亲坐着可以支使皇帝身边的人,派大批工匠为他修建宅第,连夜间为他巡逻的人也都给予赏赐。他家祭扫祖坟和家族聚会,都由宫中供应支出。各地给朝廷的贡献,而今全到了董贤的家里。这难道不引起天怒人怨吗?天意不可长久地违逆,对董贤如此宠幸,反而会因此害了他!如果陛下真为董贤着想,应该为他向天地谢罪,解除天下对他的仇视,罢免他的官职,没收所有赏赐的御用器具,归还朝廷。只有这样,才可以保全他父子的性命,不然的话,作为全国所仇恨的人,他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安宁。孙宠、息夫躬不应该继续拥有封国,应当全部免去,以向天下表示彻底改过。重新征召何武、彭宣、傅喜,使百姓看到一个全新明朗的局面,以顺应天意,建立新政,开始复兴太平盛世就有希望了。”
哀帝对鲍宣的这一次上书,感到非常惊奇,进一步感受到他的忠心忧国和卓越才干,除了在宠幸董贤一事上难以割舍外,采纳了鲍宣重用贤臣的建议,立即下旨征召何武、彭宣等忠直大臣,并授任鲍宣为司隶校尉。
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秋季,有一天丞相孔光出视皇家辕陵,他随从的官吏不行旁道,而在辕陵的中央驰道乱跑,违犯了朝廷当时的法律。这时正巧被司隶鲍宣遇见,立即喝令左右,将孔光的随从官吏拘捕,并将其车马没收充公。丞相孔光怨恨鲍宣不顾情面,但又无从争辩,怀恨在心。有人为了诌媚孔光,便在哀帝面前进谗言诬陷鲍宣。这时哀帝正宠信孔光,便不问曲直,派人到鲍宣府上抓人。鲍宣为保护下属,闭门拒命,这一下触怒了哀帝,哀帝便以“无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之罪,将鲍宣逮捕下狱。由于董贤等奸党从中作祟,在哀帝面前推波助澜,加之丞相孔光挟嫌报复,将鲍宣定为死罪。监察百官的司隶校尉鲍宣,因刚正忠直,不畏强权,公正执法而遭受诬陷,整个京城舆论哗然,因此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学潮。大学生济南人博士弟子王咸,在大学院门前竖起一面大旗,大声疾呼:“愿救鲍司隶者,在此旗下集合!”刹时间群情激愤,千余名太学生云集一齐,为鲍宣蒙冤游行请愿。第二天,愤怒的太学生在丞相孔光上朝的路上,将其包围,“丞相车不得行”。同时,大队人群又浩浩荡荡地前往皇宫,“伏阙上书”,为鲍宣讼冤。汉哀帝以及董贤、孔光,万万没有料到,这次竟然激起如此大的民愤。最后鲍宣被减死一等,戴罪流放上党长子县。鲍宣到长子后,发现这里地平水浅,宜农牧,少豪杰,随后就将全家从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东南)迁来定居,他居住的村落为鲍庄(长子县城东十里)。
公元前1年6月,汉哀帝驾崩。王莽为进一步达到篡政的目的,拥立时年9岁的刘箕子即位,是为汉平帝。太皇太后王政君监朝听政,大司马王莽把持国政。
王莽为了加快步伐篡夺汉朝皇位,急于剪除汉室忠直良臣。公元3年秋,王莽派亲信分赴全国各郡,“凡汉王朝的忠臣义士及不依附王莽的,都诬陷有罪被诛杀。”鲍宣与前将军何武等数百人,死于王莽篡政前夕的这次血腥大屠杀。
公元25年6月,刘秀推翻王莽建立东汉,下诏褒扬鲍宣的功绩,为鲍宣平反昭雪,修墓建祠。鲍宣墓在长子县东十里南鲍村,墓高十余米,占地4000平方米,加之修建鲍公祠堂,更显气势恢宏。刘秀同时下诏,褒表鲍宣子孙,其子鲍永,其孙鲍昱,后“皆至显官”。 鲍永,字君长,因受其父鲍宣家传身教,从少年时就志向不凡。在推翻王莽的农民起义中建功立业,“行大将军事”,带兵攻占河东、并州等地,被刘玄封为“中阳侯”。刘玄死后,刘秀称帝,鲍永发布文告,追悼刘玄,遣散所有的部众,归附刘秀。鲍永所表现的忠义人品,受到刘秀重用,以后以其卓越的才干和功绩,被拜为谏议大夫,又被“封为关内侯,迁扬州牧”。公元36年,鲍永被刘秀“征为司隶校尉”。
鲍永担任司隶校尉,有其父鲍宣的刚正之风。有一次,赵王刘良,飞扬拔扈,横行霸道,欺负官吏,司隶校尉鲍永弹劾他:“刘良不守藩臣的礼节,犯了大不敬之罪!”因刘良是尊贵显要的皇族,而鲍永敢于弹劾他,使满朝文武对鲍永肃然起敬,“莫不戒慎”。鲍永选任鲍恢担任自己的助手,鲍恢也具有刚正不阿、不畏强权显贵的品格。因此光武帝刘秀不得不经常告诫皇亲贵戚:“你们要收敛一些,以避二鲍。”
鲍宣的孙子、鲍永的儿子鲍昱,字文泉,据《后汉书》载, “少传父学”。东汉初年,太行山中有一股强大的草寇,祸国殃民,太守戴涉了解到鲍昱才智过人有谋略,亲自登门拜访,请求帮助剿寇。鲍昱慷慨应之,“击讨群贼,诛其渠帅,道路开通,由是知名”。公元56年,刘秀拜鲍昱为司隶校尉,计划向全国发布通告,派人征求鲍昱意见,鲍昱说:“臣闻惯例,通关文书均不署官员姓名,现在专门通告司隶校尉姓名,臣觉得奇怪。”刘秀表明意图:“朕就是特意要让天下人知道,忠臣之后又被任用为司隶校尉啊!” 鲍昱担任司隶校尉期间,“奉法守正”,有祖、父之风。公元75年,汉明帝又任用鲍昱为司徒(丞相),鲍昱为治国定邦、安民富民做出了显著业绩,深受明帝重用。公元80年,鲍昱又被任用为太尉,综理全国军政,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在三公中地位最尊。
鲍宣祖孙三代司隶校尉,深受历代官民称颂。当时京城百姓流传鲍司隶歌曰:“鲍世骢,三入司隶,再入公,马虽瘦,行步工。”表达了人民对鲍宣祖孙三代的景仰之情。
两千年来,鲍宣墓受到历代各级官员的拜谒和重视。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前后,两任监察御史周琰、蒋勋,曾先后到上党巡察,都嘱咐潞州知府马暾,要保护修缮好鲍宣墓祠。潞州知府马暾和长子知县孙玺,遵照上级指示,为鲍宣墓“锄其榛荆,禁其樵牧,构筑墙垣”,并选用上等材料,修建“构堂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门一间,加以绘饰,砌以砖石,供器悉备”。鲍宣墓又恢复了刘秀时代的恢宏气势,令“过者兴思,见者起敬,天下后世莫不歆慕”。
明代长子籍进士阮勤为此写的《碑记》高度赞颂鲍宣:“公之气,天地之正气也。惟其养之充,故抵奸回,抑权倖而行之勇决,陈时政论安危,而无所疑惮”。虽被戴罪流放,“而此心不动”;虽受到王莽迫害,“而视死如归。非禀天地之正气者,能然与?”子鲍永,孙鲍昱,“俱官至司隶校尉,一门忠孝,炳炳在帙,宜乎流芳百世。”
清朝乾隆年间,长子县令王巨源,出于“我国家褒崇节义,振兴人文”需要,为“正人心,厚风谷”,瞻仰鲍公,教育官民,又为鲍宣修建“鲍公祠堂”,以弘扬鲍宣的“清风高节,奋乎百世之上,兴起于百世之下”。
两千年来,鲍宣的后代从上党走向全国及海外,浙江、江苏、安徽、河南、云南等地鲍氏多有“上党鲍”之称。他们以上党为“鲍氏发祥地”,以鲍宣为“第一世祖”,鲍永为“第二世祖”,鲍昱为“第三世祖”。鲍宣祖孙三代的人品、官品和历史功绩,为上党大地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人文资源,上党大地也因历史名人鲍宣,更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作者为山西省长治市鲍宣研究会会长)
分享按钮>>原城续谈
>>文苑八期 简述鲍氏三世三司隶